2018/03/25

電影「再見,在也不見」故事離奇,是部會讓人看後釀出惆悵與傷感的好電影

其實酷叟昨天從台北往返南投清明祭祖,開了一整天車真是累了,但是公共電視這部「再見,在也不見」讓我想放空,想想曾讀過影評沒什麼讚譽,應該不會太燒腦,所以就這樣頻道定下來,看看陳柏霖的演技算不算高明。

沒想到看完這電影,竟是有後作力的。這電影有著濃濃的壓抑和惆悵,看著劇情沒什麼大推展,但我卻因為陳柏霖的角色設定,逐步掉入探索人物心境的陷阱,我因此找到該電影讓人值得玩味的一些部分。所以,我在此推薦大家有機會看看。

這部電影步調很慢,三段故事都由陳柏霖擔任不同身份的主角。但演員有重複出現,雖在三段故事都是不同人物,但三段故事竟可以有些劇情和道理可以呼應。我真喜歡這種三段式電影,這不是那種在一場電影時段看了三段不同的電影那種,而是在每個角色看似轉換,但是觀眾可以自行腦補,把三段故事想成一個故事。這是觀看這部電影後還能有的趣味。

我看這電影時有遇到插播電話,A.在電話中說:「你就錄下來呀!」

我本來覺得這部片沒什麼價值,沒什麼好收藏。但看完後,我覺得A.是對的。這部片雖說我不至於再看,但我覺得還是值得為這部片的陳柏霖、導演、監製等肯定,可能,還有一個龐大的新加坡團隊傾全部的國族榮譽的力量去成就這部人文電影。所以,當我情不自禁地觀影直到我深受感動的片尾曲播完,並等放在很尾巴的字幕讓我發現竟是新加坡歌手孫燕姿唱的,我就帶著微笑關了電視。

其實這部電影我沒有轉台的主因,是因為陳柏霖。我未曾欣賞過他的演技,等於沒有成見地想看他算不算演技派的,或許也是想看他的能耐。但後來,劇情的離奇發展,反倒是我一直看到完的主因。

總評一下陳柏霖,老實說我覺得他不算是做作的演員,表情、眼神的變化都很細微,不是那種帥哥擠眉弄眼都讓人覺得順眼。他就是淡淡地、面目表情沒刻意也缺用力,但就傳達了三段故事主角的壓抑。然後,相信很多觀眾會注意到這部片,陳柏霖也太愛痛哭了!我一度又想,這些導演群是想向蔡明亮的電影「愛情萬歲」致敬是嗎?但後來品味了陳柏霖,他在三段故事中都有的痛哭,是有層次與差別的。這樣其實就具備提名各影展男主角獎的條件吧!陳柏霖,我覺得你在這部片是表現稱職,且很好的。只可惜還不是神人的表現,但,也不用非當神人不可,恰到好處已是種神才,獎就給另外一種好演員去陶醉吧!我肯定陳柏霖在這部片是更勝於期待的,但可能還是有些演出上的不足。

我一轉開公共電視看這電影時,很快從第一段電影瞭解陳柏霖飾演到上海港口貨櫃業出差的香港人。他講廣東話,遇到一個撿垃圾的(秦沛飾),懷疑是生父。陳柏霖部分時間有講粵語,我一直設法聽出他講得道不道地。在我看來,他算是過關的。

陳柏霖在這個三段式電影的角色設定和詮釋,老實說我是看得充滿焦慮的。我擔心陳柏霖粵語講得不好,我擔心他跟秦沛的對手戲被比了下去,我擔心陳柏霖跟青春期的角色銜接不了 。

沒回過神時,第一段故事用懸念的方式突然結束了。第二段扯到新加坡的場景,陳柏霖到新加坡探望將被新加坡處死刑的一個臺灣人,死刑犯付託的遺物,讓陳柏霖想到很多命運作弄的情牽和無奈。場景大部分是講新加坡,讓我肯定這部人文電影是有夠大的格局。摯友的交代,既指向同性戀,但又有其他的詮釋空間,雖含蓄、避諱但也不算被框限,符合新加坡的國情,但也流露出可供批判的素材。沒有說教,但是藏有政治訴求,包括新加坡的死刑問題。

第三段故事,影片空間轉到了泰國曼谷。陳柏霖飾演到曼谷演講的上海某大學教授,接待男教授的泰國女大生、男教授與在泰國重逢的資深華人女教授,流露出愛情食物鏈中各方的處境與曖昧,各方曾有的過往也隨劇情峰迴路轉。我特別推薦那個劇中叫做PIM(萍)的演員,帶有泰國腔的普通話,還有泰國華語教學的教育文化,這樣的場景拓展我的視野,我也覺得臺灣人很需要這樣的眼界。

三段影片的劇終,都是沒有圓滿,但卻終究也是切下了段落,電影留下我很多心中的惆悵。片尾的歌曲,終能逼出讓人想起傷離的眼淚。

所以,酷叟要推薦A.與各位欣賞這首放在片尾的影片主題曲--「再見,在也不見」。
https://youtu.be/FkxyKsKfOBc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2/12

孩童去參與社會運動場合,那是有價值的教育活動



代表去年參加奧斯卡《日常對話》的導演黃惠偵,有著熱情參與社運的靈魂,她帶著孩子實走社運的場合,並且給予孩子引導與體驗。

她的結論是:孩子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很多師長可能會覺得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被誤導或者是害孩子混淆是非(這個想法實是對眾多的社運有著成見,如果有機會站在社運當事人的立場,或許也不會有這樣的提問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想在資訊平衡與充分之下,孩子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現實生活中即便師長用自己的信念鼓吹,也不見得能說動孩子信自己的一套,不是一直都這樣嗎?

有人問,若因資訊不足,讓孩子誤判呢?我得說,成人不也是一直在獲取新知後,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而固守成見才是成人常見的問題。目前的人權教育相當重視「審議式民主」那是一個立場雙方動態理解的過程,審議與討論的方式有很多種,我聽到很多老師受訓研習時都有談到的ORID法,也是審議式民主相當常用的方式。如果覺得孩子參與社運活動會被誤導,那需要教導的,不是自己知道的那一套,需要教導的是彼此如何識別訊息,以及話術背後的可能。

其實,孩童參與社運街頭抗爭活動,在實境中可瞭解一些問題的樣貌,這樣其實作為感知探索的起點,一點也不為過,這是有價值的教育。

我在想我們不要焦慮於聽到孩子或是對方一時的觀點,站在人權教育的立場,參與和對話,都是一種不斷認知的過程。至於以保護為名或說孩子不懂、不會想因而封鎖生命經驗,這樣只是調教出晚熟,且成人了還常不知所措、沒有方向與難以斷奶的人民。

 當然,參與社會運動也是該有注意事項的,站在重視生命的角度,還是要在群眾情緒中抱持一種冷靜的思考和觀察,所以在孩童實走街頭運動前,也該先具備一種「後設」的思考能力。在見證社運的激情後,也該有對當事人行動方案的同情和理解(歷史學有個原則就是要對發生的事有著同情與理解,道理一樣。)
 
請讀黃惠偵〈孩子都知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1/30

P!nk在2018年葛萊美獎頒獎典禮的表演,讓我深受感動。獻給為自由奮戰的人們!

今天瞥見葛萊美獎頒獎典禮,除了火星人的歌舞依舊精彩之外,我還被P!nk的歌感動到。她唱" Wild Hearts Can't Be Broken",這首歌簡直唱出反抗極權者的共同心聲。

幾句重複了的歌詞大致是這樣訴說:

「我將因為恐懼而死,到處都是恐嚇、疾病,但我必須去戰,為了真理而戰。

其實,沒有可以綁住我的繩子,
也不是膠帶就能封住我的嘴。
你們丟的石頭或許讓我流血,
但我在自由之前,我不會停止抗拒。

這是我們的遊行吶喊,
我知道很難,但我們必須去試。
這場戰役我們必須贏,要到我們該有的並不是罪惡。
.....
你打、背叛、你都在輸,我們正在贏
你不能否定我
破碎的世界仍在轉動
我不服輸,我要贏....

狂野的心是不被碎毀的
狂野的心是不被碎毀的。」



P!nk在最後一輪的唱詞用了高亢用力的歌聲,吼出了決心,所以我就感動到了(我沒料到她將同樣又重複的歌詞卻換成高昂的音高飆出變奏的尾聲)!

很棒的歌詞和詮釋。
這裡有人側錄上傳這段演出https://youtu.be/nJZZAFqQ6vk


而我找不到MV,只有官方釋出的audio,底下有附英文歌詞。值得收藏喔。https://youtu.be/rW7mBs8_9S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1/27

2018年 台灣(中華民國107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DIY 自製檔)=【下載】

參照了網路上的 人事行政總處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 Excel 表格,

基本資訊來源:
中華民國 人事行政總處。
網址:
http://www.dgpa.gov.tw/

DIY 自製了 2018年 台灣(中華民國107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檔 (支援 Outlook 2003)。

檔案內容僅供參考,
歡迎網友下載。

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U_7MVydc7bTIg8A6xhA1JiU_zcKez-eU/view?usp=sharing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1/17

106學年度上學期歷史科教學講義下載

聽到有些我的學生說印發的講義找不到了。為了幫助極少數這樣的同學,在此提供講義下載的連結,請需要的人下載、輸出與列印。

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三階段歷史講義下載
https://ppt.cc/fm1nhx



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三階段歷史講義下載
https://ppt.cc/fYTU2x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1/09

簡要說明對徐世榮著《土地正義》一書評論的觀點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簡要說明對徐世榮著《土地正義》一書評論的觀點

最近酷叟的同溫層有人轉貼對徐世榮《土地正義》的批判與勘誤文集,這些評論原是發表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書評的作者目前有釋出電子檔(4篇)。

我在人權教育研習場合曾聽過兩場徐世榮教授主講土地正義的研習,身為聽眾,我都對這段土地改革的歷史與現行都更亂象感到悲憤。

酷叟並沒有覺得寫這些評論的研究者徹底貶抑了《土地正義》這本科普暢銷書的價值,我更感覺這些評論讓土地改革的議題有更多的視角,超脫徐世榮教授源以「家園」與「土地情懷」因而觸發抗爭的論點;另書評雖也批駁徐認定的二二八後黨國機制決控地主命運,但即便不是蔣中正而是行政院長陳誠才是決斷者,事實上,還是呼應了黨國機制運作的情形。評論者補充的是本省菁英地主其實在決策中具有關鍵地位。評者之意,仍是階級對決策過程中所產生各方角力的博弈影響力大於國民黨的支配。

評論也大大批駁徐過於抬舉主佃間的情誼和「和諧」關係,指出,土改初期許多佃農主動退耕並非基於主佃情感,而是地主仍具父權般之支配力,佃農仍是在地主壓力下「被迫退耕」。

至於「家園」與「土地情懷」是否是抗爭的動力,評論者站在左派與心理分析的立場,認知這些都更抗爭仍是土地商品化思維下,面對資源未能均霑所發生的相對心理不平衡感,那才是激起抗爭的源頭。「土地情懷」比較是自我催眠的合理化說法。

綜合上述,酷叟仍覺得這無損《土》書之價值,許多受批論之處,僅是徐意圖主導(或其經驗認定)觀點時所選的論述視角,我覺得無可厚非。

好的,以上酷叟簡要說明閱讀書評的心得。

關於〈土地正義的實相與幻象:對徐世榮《土地正義》一書的批判與勘誤〉文集的介紹在此 https://goo.gl/YDv9qf
欲下載書評與勘誤表,在此
https://goo.gl/DRCCCx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2/26

一篇「台大不是窮人能讀的」報導引發反彈和議論,這樣的階級不安值得深究

在讀來自女人迷Womany的轉文前,大家可以先讀引發爭議的這篇報導〈台大不是窮人讀的.....〉http://www.storm.mg/article/373806

報導中的當事人所提到多數台大學生所具備的優勢階級身份,已有多篇社會學研究者透過學生資料分析屬實。雖然我不是源出台大,但映照自身,我也非常清楚自己能到這個地步,必定也是基於不算弱勢的小康身家,而我也是最近十年才意識到的。

我曾在自班說過社會階級與教育其實有利於複製階級的事,我記得有成績很好的學生很立即憤怒的表示:「我們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我們的努力,那些成績不好的人,誰叫他們不努力。」我那時的回答也是:我不否定成績好的人的努力,但我只想提出能夠成績好,「常常」還有其他家庭優勢的條件使得容易朝向成績好去努力。

我可能不是很成功地讓學生瞭解到階級與功成名就的關聯,可能有些教育工作者說,若是談論這些社會現實,有些弱勢家庭的學生就不努力了(反正努力也沒有用?)不過,我最近看到一個外國影片,一個教師叫青年學生站在起跑點,然後一一設定一些身份的人可出隊,起跑點可往終點線近一點。這老師大概是要求:「父母至今沒離婚的往前移」、「從不用擔心沒錢買手機的往前移」、「從不用擔心隔天有否早餐吃的往前移」.....,然後「所有可以往前移的學生請回頭看留在身後的是哪些同學」。我看完這影片直覺是,這教學有揭露隱私與尊嚴的缺失。但先不管,這教師實是用體驗活動讓學生意識「階級」的知識。影片是很基督教的仁愛訴求,意思是享有優勢的人不能不關心弱勢的人,另外,教師說有些人就是擅長跑,所以不管基礎如何,跑還是有機會贏的。

現在,有源自弱勢階級的台大人現身說法寫出她看到的台大,但這篇報導她書的〈台大不是窮人讀的.....〉一文,引發反彈、議論和回擊。我的朋友Ying-Chao Kao摘要趙書賢刊在女人迷Womany文章,該文介紹了優勢階級對上文有所焦慮的源頭。
(「台大不是窮人讀的地方」文章為何惹議?思考特權其實很痛苦)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5109?ref=fb

 Kao引文趙書賢所寫優勢階級焦慮的原因如下:

趙書賢用社會學告訴你:「漢人、男人、高社經地位、異性戀、非身心障礙相較於其他身分往往就能獲得更多特別待遇。」
他又用心理學告訴你:「其實思考 Privilege 是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這是人的常態!」讓我們透過社會心理學的思考,來理解為什麼「母豬教徒」要執著於「母豬」?為什麼盟盟這麼堅持盟盟?原來...

「社會心理學家 Festinger 認為當一個人內在的兩種認知彼此不相容時,會對個人造成焦慮、緊張與不舒服的感覺,稱之為『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Landwehr(2015)認為當人們思考 Privilege 時,常會因為四個信念產生上述的認知失調:
1. 我覺得我好像快變成壞人:很多人以為被指出享有特定 Privilege 代表殘暴地壓迫弱勢族群。
2. 我覺得我的家人或出身背景被攻擊了。
3. 我不覺得我有『特權』:往往來自『我也有努力』的想法。
4. 你是要叫我改變!

 (以上引自  https://goo.gl/pEbgHS
 

我補充趙書賢所說的優勢階級可以做的「四不、二嘗試」:

四不
1.體認擁有特權並不是原罪,可以以此基礎繼續努力,並也努力讓世界更好。
2.反思自己的特權是讓我們更可以體貼所有人。(不怪罪個人)
3.不透過攻擊別人來解決焦慮。
4.不胡亂類比,卻透過此類比複製優勢者殘害弱勢的情境。

二嘗試
1.承認自己就是擁有先天的優勢。
2.嘗試去改變,讓世界更公平與美好。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2/15

觀看自閉症題材紀錄片《動畫人生》有感

剛我看了公共電視記錄觀點節目的紀錄片:《動畫人生(Life, Animated)》。這部紀錄片是關於自閉症者其自身與其家屬的故事。(2016年出品)

歐文在三歲時突然眼神空洞,切斷了與世界的一切,不再與外界溝通。他的爸爸後來發現他講了一句迪士尼卡通《小美人魚》中巫婆的對白,在仔細思索後,歐文的父親發現歐文並不是沒有思考,他是可以透過迪士尼卡通的情節、角色或對白來表情達意,迪士尼卡通是歐文情有獨鍾的世界,也是他能對應複雜社會的思考模式。

為了歐文的教育,家屬從他小時候就送至心智機構鑑定,也送去昂貴的私立特殊學校,但因他的生活與語言能力沒有跟上其他的特殊生,所以這特殊學校建議家人為歐文轉換環境。換了學校的歐文每天都表現出活在驚恐之中,家人旁敲側擊得知原來歐文在校受到霸凌,同學揚言殺人、放火。一般人視情況不會一般見識,但對自閉症者而言,其聽到的語文則全是真話。所有被殺與遭到放火的恐嚇,全都應對成迪士尼主角遭到陷害的劇情,歐文連續多年都過得非常沮喪。

經過專業機構的輔助,在訓練機構中,我看到歐文練成了許多生活技能,像是別人說話時眼睛要注視他人,表情要微笑,要能抓住他人話題的重點(例如談到貓),並隨著對方的重點發展對話(自己也談談關於貓的事)。這些歐文人際互動的對話和表情,我都知道他是受訓練後刻意產生的「標準」舉止。但難以改變的是,他總是注視地面歪彎著身體走路。但訓練機構對他的幫助是大的,也協助他能建立接近一般人的社交能力,例如歐文在機構中有一個跟她一樣是自閉症(或whatever)的女友,歐文也在機構中主導一個「迪士尼卡通社團」。

歐文的家人認為,歐文的自閉症其實是像迪士尼卡通中的彼得潘那樣,他抗拒長大的事實,這世界對他而言實在太過複雜,他不要改變。但,用迪士尼卡通中正向思考的劇情,迪士尼中勵志的劇情或對白,正也是支持他邁入成人世界的力量。

在畢業前,他所主持的迪士尼卡通社團邀來了迪士尼卡通配音者到場,他非常的快樂。他們裝腔擠著卡通慣有誇張的表情合唸著彼此再熟悉不過的卡通對白,在現實生活中送往迎來地引言與擁抱,看似心智正常,但沈浸於卡通世界時,卻讓我難辨其真實靈魂是否在場。

無論是歐文的畢業、移住到輔助生活社區,或是在電影院擔任收票員的工作,我看到一個國家對身心弱勢者幾乎全方位的生涯照顧,但,我也不禁懷疑這家人力量背後所代表的私人資本基礎。不過,無論如何,自閉症家屬對於長期照顧都心存隱憂,而歐文唯一的哥哥,心裡也一直有底:父母與歐文都是他一肩要扛的終身責任。

但,一個人如果是身心弱勢,該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呢?歐文的母親說:「誰說每一個人該有一定的生命意義呢?」意思是歐文喜歡活在迪士尼的世界,他快樂就好。但,歐文的母親說了關於「意義」的一番話後,還是不由得湧出了眼淚。我想,那是掛念、缺憾,但也有欣慰的複雜。

附記:本片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獲得許多影展最佳紀錄片獎。這部片是根據歐文擔任記者的父親所寫的書《關於配角、英雄、自閉症的故事》(2014)而拍攝。

酷叟吳瑞元 2017.12.14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1/19

人權教育輔導團林佳範教授演講:人權教育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

106學年度人權教育輔導團在北、中、南三區的研討會,演講主題是--人權教育輔導團林佳範教授演講:人權教育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由臺灣師大公領系林佳範教授主講。


這個演講主要是向三區的的輔導團(團員)介紹進入十二年國教後,原有的人權教育議題教學如何轉變,並藉此介紹以人權教育取向的教學來達成「素養導向」教學。

以下的內容便是酷叟於參加三區研討會後所整理的筆記。
第一場北區研討會:2017年11月3日,在臺北市中正國中會議室舉行。
第二場中區研討會:2017年11年16日,在彰化縣秀水鄉華龍國小會議室舉行。
第三場南區研討會

人權教育在「九年一貫」的發展過程,是先有了各領域的課綱,之後才在施行「九年一貫制度」後,逐步發展出議題的課綱。但十二年國教的課綱發展過程,在各領域課綱發展的同時,就已經將人權教育考慮如何要融入以及人權教育的實質內涵就已納入總綱之中。感覺上九年一貫的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在新制度中已經消失,人權教育變得更加隱形,但實際上,人權教育已經以納在新課綱總綱之內,各領域在發展領綱時,就要將人權教育的內涵給納入。總綱的人權教育內涵,亦已列在各領綱手冊的「附錄二」中。

新課綱標榜用「素養導向」教學來進化九年一貫時的能力指標,事實上,教育的實施,本身就是人權教育的實際,在聯合國的教育文告中,特別提到"education for all"的概念,這就是在說整個教育過程就是在講人權。

素養導向的教學其目的在培養終身學習的人,而終身學習需要自發學習的動力,亦要有自發學習的能力。然而「自發」卻是最難培養的事。

依照人權教育既有發展的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行動式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自動學習的動力。當學生的參與度越高,自發學習的素養教學成效也會越高。現代的教師應將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協助學生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可以透過師生問答的互動,像是蘇格拉底所說的產婆法,學生是產婦,教師是學生生產知識的產婆,教師應創造情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找答案。

杜威曾提出「 民主與教育」的理念,其「實用主義」認知 真理都是假設,需要被檢驗。所以我們應在教學中呈現公共審議的情境,師生共同檢驗知識。
庫爾柏Kohlberg提出「道德兩難」的思辨,其提出價值教育要在社群中才更適合學成,而人權教育作為「價值教育」的一種,更應該讓學生建立學習社群,讓學生討論與思考生活中的議題。 庫爾柏所提學生組成「正義社群 」的理論,可讓學生在生活體驗的過程,在校園討論中激盪思考,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思考,並確立價值與行動。

「素養導向」教師的角色將不是填鴨的牧人,而是創造自由開放討論的環境,引導思考生活的議題,教師在Vygosky鷹架理論裡,是給與學生學習、意見表達的自由,然後引導學生思辯,讓學生自己建構出答案和理念。
林佳範教授所發展的 人權教育教學策略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1/14

國教輔導團性平團是否得同校外人士入校協助教學模式?我想不必要的

酷叟今天讀到盟盟們要求性平輔導團入他校示範教學也要經班級家長認可同意的新聞。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的意見是這樣的:
這篇〈校外人士進班 家長反對性平成員突襲授課〉是值得關注的議題(https://goo.gl/98TGii)。

依據前述反現行性平教育者指出,現行的輔導團公開教學演示是不用遵循該項「校外人士」進班的。該篇報導指,性平輔導團的入班教學,是一種「突襲式的授課」。而教育部據述將討論輔導團在外校的公開教學是否也應比照校外人士入班授課的辦法。

事實上並沒有如報導所稱叫做「突襲式授課」的名詞。容我說明一下,國教輔導團為推廣與示範教學,法規明訂像是中央輔導團教師(如我)每年都至少要示範教學公開觀課一次,至於地方輔導團要看地方的法規怎麼訂。而我上週之前也剛在另外的他校示範教學,在上場前我們同受過許多教學培訓的輔導團員會針對示範教學的內容和教案有很多的討論。在他校示範教學活動會很早以前便通知學校,並有許多教師在場觀課。我的場次有在兩週前提出「家長同意書」,但內容比較是在談所拍攝的影像會放上教學平台的網站,對於教學內容僅提及教學主題,並沒有公告教案。

所以,依照教育部「臺教國署國字第1060002805號函」的【(五)授課教師安排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應事先告知學生家長課程內容。】我算是告知「課程內容」了嗎?這是一個模糊的空間。

回到國教輔導團的性平輔導團事件,有性平委員表示輔導團到校示範教學是不用循「為豐富教學邀請校外人士進班協助教學」的注意要項。我想這個道理是因國教輔導團的示範教學除了「豐富教學」的目的,同時具備的是教師增能的活動,這本是專業觀摩且是同儕審視的活動,都有觀課教師的把關若還要家長認可,就形成不專業者干預專業增能活動。彷彿如社會大眾也要求教學醫師公告其對就診者的一切處方和診療細節。

 而非教育專長的校外人士與輔導團是不適合一起類比的。輔導團的教師就跟一般校內的代課教師一樣,已經是經過證照與校園體制層層驗證,輔導團在他校的示範教學現場亦有教師同儕或專家在場檢視,教學活動已能依據教育專業行使,就如不須事先知會家長代課教師的任教內容一樣,家長其實是可在信任的機制下,不該事事都要經過知情同意的程序。

性平輔導團的教師如果要比照「校外人士進班協助教學」的規定,那就是否定了觀課教師同儕的教育專業,把性平輔導團教師等同看成與非教育專長的一般社會人士無異,這對性平輔導團是一個嚴重的侮辱,也是對教育部自己組成輔導團還不成材的矛盾。教育部培訓這些輔導團具備諮詢輔導引介教學技能與思潮,結果,這些(如:性平)輔導團教師的教師增能活動竟還要受家長把關,輔導團推廣教學專業增能會因此朝最保守的作為來推展,這樣就干預了教師專業的發展。

麻煩的是,教育部已經定了一個「邀請校外人士進班協助教學」的辦法,輔導團在各地各校所辦的公開教學演示,怎麼說,也是「校外人士入校」了,於是盟盟們就要求輔導團一體適用了,而教育部也被迫要開會做個界定。

 但是,如果家長覺得要過問學校教學的調整、要監控合格教師的上課內容,這樣是否已是對教育的干預,並且扼殺教師的教學專業自主權?而這樣的寒蟬效應,將會導致教師總打最安全牌,避免觸及具爭議與思辨性的主題,這樣輔導團與公開教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還是,日後的公開教學只剩下在自校自班辦理才最方便了?

如果教育部說輔導團也得一體適用「校外人士教學」的規定,性平教育就將更趨於保守,多元的性的主張就要像保守的時代,非得在冠冕堂皇的異性戀主義的標題下,透過偷渡與夾帶,才能讓多元的性有機會被學生感知與理解。

我想,教育部的「臺教國署國字第1060002805號函」所謂的「校外人士」,因為沒有界定清楚,使得輔導團在地方團的公開教學演示,也因為家長這一關,在執行上就變得更要考量家長民意了。但酷叟覺得,班級課堂的教育並不該是用家長的同意權來決定可否執行教學的。

現在的局勢是,基層教育中對性平教育越來越多的監控篩選(censorship),盟盟的人海戰術抹黑、聚焦、格放激起異性戀生養者的分離焦慮感,使得這些家長堅信未成年學生的思想脆弱,於是以保護為名的力量干預了教育的實施。而有心講解與支持「多元的性」的老師則被民粹的力量圍攻(例如高雄的國小老師劉育豪、新竹的國中國文教師安格斯、我校兩位被校長約談的輔導活動科教師)。

現在實施基層教育,可能不得不趨向媚俗、藍海的陳腔濫調,在家長的censorship過關後,還要操作成不讓學生上完課回家越講事情變得越複雜的教學。那,性平的義理可以如何堅持呢?

跟就診者信任,醫師連執照也不用show了。信任如此重要,性平的教學如何贏得信任呢?

還是,跳過家長的疑慮,爭取教師與學生的信任才是性平教學真正該增能的能力呢?


如果性平的國教輔導團都不具「輔導提升教學」的能力,那性平輔導團是該廢掉的。像我是人權教育輔導團,如果性平不得民心會廢掉,那同理倡議廢死的人權團遲早也可因民粹的力量而被廢掉。而廢掉,保守者必然會另立輔導團,例如「得勝者品德教育」或「守貞教育」、「民族統一教育」輔導團都可應運而生。想,廢立多少是種政治角力,但其實學術思潮和普羅大眾還是距離太大,欠缺信任感與被誤導出的焦慮,都是當前教育問題的關鍵。

酷叟還是一句「信任感」是關鍵,但我也不想回到1970年代與哈維米克的年代,有人主張"Gay is good",好像社會才有接納。

酷叟想問,在基層,非得經營"gay is good"在俗民家長圈才可對話與推得動「對教育的信任」嗎?

而在中央,就得靠魄力。而魄力是否又非得來自民意的實力?還是,靠菁英闖進聯合國,榮耀了臺灣來交換擁挺?但這樣又淪入了"gay is good"的政治操作了。

或者,就棄守對基層教育的指望了。讓多元的性少數現身在日常,在大眾生活歷練中,或許性平教育就跟同志平權一樣,竟都有了進展。而或許,酷叟這樣想也就不用那麼悲憤了。

今日的家長對學校教育不再那麼信任,社會持續認知學童不具獨立思考能力,在某些議題總被放大教學內容對學童的關鍵影響(事實上,如果家庭教育有其理念,當能在家平衡社會思潮的偏頗,因為學校鮮少干預家庭教育)。

但無論如何,如何在上課前就能爭取教師與家長的信任,似乎變成是教學現場最要先去提升的能力。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1/05

12年課綱的性平教育融入課程並沒有許多人說的那樣不好

對於12年國教課綱,有不少人被激起了一些性平教育融入課程的疑慮。最近很多社會領域課綱的公聽會,據第一手消息指出,竟然出席者幾乎沒有關心課綱中的國家認同的部分(!!),八成五以上的發言者是在談性平教育有多偏頗(Wow!)。最近我讀到社會評論家兼網紅苗博雅的一篇分析,這篇文章就展現了一般人沒空好好讀的「12年國教課綱」精華原文,讓讀者都可清楚12年國教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並沒有那麼不適齡或「不正確」。

我個人是覺得既有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九年一貫的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與未來的12年國教課綱,都是具備性別平權覺醒意識的,對女性、男性與性少數,甚至是追求更公平的個體對待,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如還是有點疑慮,覺得要以白紙黑字的憑據來定人心和制度,那就請讀苗博雅這篇〈幫萌萌做功課:性平教育,到底教了什麼東西?〉

如對將使用的課綱真不信任,那也請就課綱的內容就事論事吧!

https://sosreader.com/lettertomonmon/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0/29

令人讚嘆的彰化田中新民國小校舍建築


彰化新民國小校景。左上:校門處廣場壁面的3D繪畫;中:首棟建築樓背面的中庭造景;右2:表演廳上面的露天小劇場;右3:迴旋樓梯的壁面有設計感的裝飾;右4:校門處的大會堂。
上週四我到彰化縣田中鎮的新民國小參加12年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進階回流研習,這個10歲左右的新學校,其校園建築真是讓我讚嘆不已。

這是一個利用地塹地形順勢規劃的校園,入校的廣場平台其實已經是2樓了,但廣場底下簍空外透的地塹中庭則形成一個雨天可用的集會空間。校舍建築間佈設線條活潑的廊橋,因是地塹屬性,多層次的廊橋使得各水平的動線都不受風吹雨曬,連鸚鵡螺式的迴旋樓梯壁面也有建築裝飾,色系與質感皆有一致。

入校即見仿木造卻實為鋼骨架構的大會堂,鋼骨配置呈現幾何與力學的趣味。入校步行至底的露天陽台,驚覺已是可以眺望操場的樓高,地塹通達的是一個半圓形表演廳,而位於表演廳頂上的露天陽台呈漏斗狀的半圓斜坡,明白可成為露天的小劇場空間。

校園建築依地塹陷落,而使入校二進之後才能察覺中庭池塘棕櫚造景,當我好奇所有陷落的底樓,如何因應豪雨洪流的出洩,經查地形,我才知其操場東南角處已與公路等平,排水必然都導向東南角。而這操場不是大家熟知的橢圓圈形跑道,事實上,跑道在北棟樓層之側,為直線形的短跑競賽跑道,另有岔出兩股道有左右彎弧曲線的跑道環繞球場,這很特別。

我並不清楚校園建築是否一定要有圓圈型的跑道,但我見過有市區小校或受限地形的偏鄉小校,僅有直線跑道的學校也是有的,但彰化新民國小不是沒有地建圓圈形跑道,他們這種環繞校園的不規則彎曲跑道,我覺得是很大膽也是具備某種理念的設計,不知體育老師覺得如何?而我覺得很棒的,這學校這麼新,每個教室都非常寬敞,非常有機能性的設計,且有我見過最寬大但又有袋式聚集人氣的教室閱讀角,其操場捨棄PU跑道而使用紅土碎礪跑道,相當有環保的心意。

總之,這是一個非常有高度設計感,且在利用地形地勢將校園機能發揮到最巧妙的校舍,我猜還是花了非常龐大的經費蓋的(但為什麼彰化及田中鎮有這機會能花這麼大筆的錢?)

再比較我曾看過虛耗建材,公共空間華而不實的建築,田中鎮的新民國小讓我覺得這經費花得值得。而我跟這小學的學生聊了一下,我明顯感受這樣的建築藝術,深深地內化到師生的氣質,我相信這學校必然與一路之隔的田中國小涵養出不同的氣質和風範。


如果我的直覺沒錯的話,彰化田中鎮的新民國小建築應該得到非常多的建築獎項。希望台灣有更多這樣兼重實用與風格的校園建築。

半圓漏斗斜坡下是演藝廳,露天平台則可成為小劇場。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0/22

TED演講(心得與摘要)--勿獨尊英語,應珍視多元

我讀到TED演說,深有感觸。一個在科威特教學英語的資深老師說:千萬別獨尊英語而人為地造成個體生涯發展的門檻。

她並不擔心因尊重母語而使知識傳播受阻。她舉例,在西方的中古世紀,就是有很多的翻譯人才,翻譯了拉丁文、希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促使了後來的文藝復興的輝煌,所以知識傳播不該是每個人都熟練英語才能達成。

使用母語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於母語流傳在地的生活智慧,這些智慧不但是適用於當地,更可以在母語語彙的意義上跳出英語文字思考的侷限,突破既有知識而能促進啟發。

演講者說,世界每天有14種語言消失。依這樣的概念,也有14種語言的智慧日益消散。演講者訴說,我們用英語能力創建了很多門檻與圍籬,而英語教師更常是這樣的海關守門員,這些鑑定英語能力的門檻剝奪了許多人就學、工作的機會,但這些母語使用者,卻絕非無能力與無智能。

演講者表示:母語深具智慧與價值,但絕不要因獨尊英語而使母語沒落,也切勿用英語鑑定的篩選而決定了個體生涯發展的機會。

最近政府因應中國時報滿版的訴說「臺灣多益成績吊車尾」,於是提議將英語列為我國的官方語言。我讀了「獨立評論@天下」這篇〈何萬順:又是狼來了!多益的假新聞〉,才知道資本主義邏輯下的「多益測驗」(有代理商)如何散播誤用的數據,誤導各界臺灣的英語水平,竟也讓媒體誤傳,讓行政體制因應!

(印度、菲、韓是有企圖心的菁英去考多益,成績當然不弱,但這不能顯示印菲韓的全民英語水平;臺灣則是泛泛之輩的大學生(多數為「砲灰」)都被大學鼓動去考,成績平均當然泛泛平庸!「臺灣英語吊車尾」是不論背景,只從表面數據論斷的錯誤統計詮釋。同樣的,行政院長賴清德訴說「男男戀會引起愛滋病」一樣是錯誤且簡化了數據。數據不該簡易地拿來詮釋因果與現象,主因統計母群的屬性若各有不同,就不能拿來類比。猶如拿筆試成績論斷學生的資質與人品,一樣地是錯誤數據的運用)

回到我看的TED,有句西方同志社運經常說的話,在TED老師的口中也說了:"Let's celebrate diversity."(我們該珍惜多元的存在)。以我看TED的總結來說,也是:要警醒霸權形成了人生的把關(例如英語測驗成為畢業或就職門檻),要回歸重視多元價值的賞識。

我這裡所說的TED影片在此 https://youtu.be/sHtL9jxcXDE

我所提到的解讀多益成績數據迷思的文章〈何萬順:又是狼來了!多益的假新聞〉連結在此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6244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10/05

聲帶的保養很重要,沒有好聲音可能也別談有事業了(給教育工作者的護嗓資訊彙整)


以前我認識的某校輔導處輔導老師,她的聲帶有去開刀,後來聽說她依照醫師的指示還去上了發音練習的課程。聽輔導處老師們在聊,我也聽到了一些關於保護嗓子的要領。

後來,有一次我感冒去耳鼻喉診所看病,老醫師一聽到我開口講話,就問我說是不是做老師這一行的,然後他就告訴我很多要注重聲帶保養的事,對照我在候診時,這診所的小電視就是一直重複播著這醫師執刀處理聲帶息肉或長繭的畫面,我看到聲帶是非常精細的肌肉組織,手術刀把聲帶的肌肉一小絲一小絲地扯除,我真的感覺這是非常精密的手術,至於術後要回復原狀到什麼事彷彿都沒發生,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吧!?

費玉清就是做過聲帶手術再復出的。他的音色不那麼亮,還有點沙啞,真的沒有以前那麼好了,我感覺他現在也不常唱飆高音以及難度高的歌,降key來唱應該是難免的。由此再談我一直也有擔心張惠妹(阿妹/阿密特)的聲音。當年阿妹唱片出道三年後,就有樂評家指責阿妹沒有好好護嗓,大家也擔憂起阿妹的歌唱生涯。想想我這行,沒有了嗓門兒,好像這行也別幹了。

當我警覺到聲帶的保養非常地重要,在選舉的時刻,我若聽到有些候選人聲音啞了(例如曾經的副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我就知道這候選人的選戰肯定是到此為止了。用這樣來想,我看到關鍵時刻節目有個宅神朱學恆或是某個財經專家黃某某,當聽到他們的聲音開叉了,還又急又吃力地訴說,我真擔心他這樣還能多上幾次節目嗎?把嗓子耗完了,要不就是屈居幕後,要不就是得開刀才能再戰了。麻辣主持人利菁的狀況尤其是嚴重危及其事業了,不知她有否警覺?不止名嘴、主持人、主播要護嗓,從事幕前或演藝工作的人們,還幾乎都要溝通協調的各行各業,大家都得愛護嗓子,因那是生財的必備工具。

所以,站在造福人群與祝福大家事業永續發展,我在此幫大家整理幾個耳鼻喉老醫師告訴我保養聲帶的原則:

1.演講中間要多喝水。
2.避免吃辣、抽煙。
3.切忌:清喉嚨、用氣音說話、尖叫聲。
4.不要突然大吼(要深吸一口氣,調節情緒後,悠揚地讓聲音放大放亮)(用力一吼,就會撕扯聲帶組織,扯傷的聲帶復原後會在聲帶結疤。兩片聲帶任一處結疤或有傷口,就會閉合不全,那漏氣的聲音,就是燒聲的講話聲)
5.心境會影響聲帶。心一急,聲帶就會拉扯。所以要心平氣和。我用《臥虎藏龍》的典故來說,教師遇到學生誇張的事,絕不能心急去喝叱。而是要深吸一口氣調節肌肉與心室的運作,不要「動了真氣」。也就是在教師這行(以及所有人),有情緒時要自我警覺,然後告訴自己要做的事是「演生氣」「演情緒高昂」而不要真生氣、真激動。
6.用腹式呼吸,用對共鳴的發音。


保住可領錢吃飯的工具,比對小孩發脾氣
喊啞了嗓更重要。

好的,說了這麼多,還是請大家閱讀我在此轉貼的網頁,請讀〈護嗓怎麼做?睡飽、忌辣、小口補水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9/1557630

上述的報導我亦有看到報紙相關報導有製作一個實用的圖表,在此轉貼,請大家參考:
(參考自聯合報 2016.3.12 D2健康版報導)


 後記:

另可參考 2016.01.26聯合報D2版〈沙啞又破音? 保養我的喉嚨 用這6招!〉
元氣網  https://ishort.ink/gPQJ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9/28

緊鄰秀朗活動中心及近福和河濱公園吉屋店面(永和成功路一段13號店面)

緊鄰秀朗活動中心及近福和河濱公園吉屋店面
吉屋出租 (鄰 秀朗社區活動中心,近多方向之交通匯聚路口:計有林森路、環河快速道路、成功路、河濱公園閘門、專用迴轉道等多條道路就近匯集)
前方為社區活動中心大型之機車停車區,店面前道路交通繁忙,為行人往返河濱公園與福和橋兩側社區之重要動線位置。
含前騎樓、後庭院、店面、房間
餐廳、衛浴一套,約12坪(實境為準)
適工作室、水電行、爐廚具等行業

意者請洽 0919246022、(02)29235299   吳先生或吳太太 

電子郵件:askwusir@gmail.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臺東市區之旅

上週四我啟程前往臺東,受邀在臺東縣人權教育輔導團講「12年國教新課綱與素養導向教學」。這次搭立榮班機往返,去程為了坐到窗邊,結果選了第一排臨緊急通道的位置,經空服員告知,我才知道也不是普通人可坐這個位置的。

在臺東授課後,我約同伴停留在臺東,住臺東縣公教會館。前幾次出差至臺東,都沒機會造訪聞名的臺東大學圖書館,這次的週末我們租了機車,在酷日炎曬的台11線行至目的地,後由台9線繞至「卑南文化公園」。

這次的公務+旅行我大致都在臺東市區繞,這次繞到史前文化遺址的「月形石柱」、卑南豬血湯(的確好喝,豬血塊澎湃大塊)、林記臭豆腐、榕樹下米苔目、紅蜻蜓炸雞店、臺東糖廠(推薦釋迦冰棒)、七里香滷味、天后宮、海濱公園。這些景點都在週五晚間與週六的一天內完成。






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我怎沒有推薦臺東舊鐵道的鐵馬道。我推薦過了,那條鐵馬道風光非常地不錯。我個人很喜歡廢棄的馬蘭火車站,我喜歡研究廢棄車站內鐵道股道的安排和設計。這兒我不多講。得提醒一,騎完全程的鐵馬道,會花超過半天的時間。如果路過糖廠還特別進去逛文創商店,4小時至5小時的旅程,等於就是這天的主題行程了,慢活的步調,當天就別再安排其他景點行程。

以下,是我再一趟因公務外加旅遊臺東市的行程規劃--

第一夜:航空或火車抵達臺東→鼎東客運→臺東轉運站(臺東舊火車站)→臺東縣公教會check-in→來來牛排(或歐鄉牛排、川普牛排、麥當勞)

第二夜(夜市之旅)
臺東縣公教會館(南京路)→臺東市正氣路夜市→林記臭豆腐→榕樹下米台目→紅蜻蜓炸雞店→七里香滷味店(水煎包)→→→→→→→→→→→→→→

第三天

上午行程:臺東縣公教會館→樺陽租機車店→中華路(台11號省道)→國立臺東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圖書館→台9號省道→卑南史前文化公園→卑南包子店→卑南豬血湯→臺東糖廠冰品部→南京路金桔檸檬飲料店→臺東縣公教會館


黃昏行程:臺東縣公教會館→天后宮→濱海公園→湧泉運動公園→琵琶湖→臺東活水湖→臺東森林公園→臺東縣公教會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9/05

LGBTQ同志酷兒家庭的家長如何為學齡孩童經營良好家校生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身為家庭教育專業人員,上次的聚會有個男同志朋友帶了自己將入小學的小朋友來,引發我思考來自LGBTQ家庭(家長為同志的家庭)的小朋友,在學校將有怎樣被對待或適應的問題。

最近我讀到 Human Rights Campaign(人權倡議組織)介紹了一個「友善校園」的網站,並說明了幾個LGBTQ家長可以為提升家校關係而採取的行動原則。

我整合了我工作與學理的理解,在此意譯這些家長行動原則:

1.要用具備自信驕傲的態度與自己的孩子多聊聊家庭有很多不同的面貌,並讓孩子常常練習當外人問及自己家庭該如何回應。

2.要與班級老師討論該如何提及家庭的多元面貌、如何稱呼各種類型的家庭、討論霸凌的現象。

3.家長可以擔任學校志工、加入家長會,或是組織任務型的家長小團體。

4.教師須知道提升校園接納多元氣氛是教師必要的專業發展。如果教職員對此有疑問,可以引導他們到「友善校園網站 (Welcoming School website)」。

5.要求校長給老師增能訓練,希望校方能鼓勵老師們能對多元家庭有自主的進修。

以上要點的原文如下
http://www.hrc.org/blog/tools-for-lgbtq-families-as-they-head-back-to-schoo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8/27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可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非浪得虛名

我昨天終於看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這部片的餘韻在看後還一直在我的心中發酵。

以前呢,關於青梅竹馬的戲,我會將《盛夏光年》和《愛在暹羅》一起類比。我甚至一度覺得《愛在暹羅》比較好看。不過看到了《月》片後,現在想,若去除黑人身分認同與黑人社區的部分,那種由童年而建立的好友情誼,那相知相惜的知己(摯友),《盛夏光年》出現的時間反而比《月》早有了先見之明。我有種觀片後的傷感,就在想起兩片時浮出。

《月》和《盛》都處理了兩男(不見得都可定義為同志,隨你)摯友發生了情愫,在無法言明之下,但又超越偏見而能彼此接納的狀態。故事的後續,一樣是難以預測,但最美的就是那段共同走過的歲月,與互相疼惜未能彼此參與的歷程。相逢時,那補足的缺憾,是最美的關係也是最具意義的時刻。


那,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也是女男間的青梅竹馬之愛,跟《月》比起來如何?那我得說,那令人惆悵與回醞條件真的就少了些。最主要是,同性間的情愫,摻雜著內心恐同的自我否定,附掛著怕被貶為女方的男性自尊,以及巨大的同志污名副產品,使得同性間的情愫難以言明,曲折避諱,且不易確認(到底是性的遊戲呢?還是有愛呢?),於是那描寫苦悶、迂迴的過程,就充滿了戲劇張力。當然,《戀戀風塵》中的女男追求,也有這麼基於雙方之尊嚴而婉轉、錯失、告白及確認的歷程。觀影的樂趣就是察看這些細微的表情和互動,跟著一起參與確認有愛無愛的有趣歷程。但若論戲劇張力,女男間還是得操作階級、貧富、價值觀等等對比以創造出具反差效果的戲劇力。而男男間也放入同前述的這些反差,那衝擊就更大了,至於女女間,可能少了男性沙文自尊的這一環,角色為情所苦的戲劇張力,似乎就沒男男般高反差。我不是說男男的感情戲都比較精彩,而是在講某些故事草稿容不容易營造的戲劇性強度。基本上,電影好不好看,除了角色與情節的設定外,還要看導演會不會說故事。

《月》的導演算是說了個好故事了。在階級的落差上,取材自「黑人」、「瘦小」、「貧民社區」,導演好好的介紹了一個黑人社區的世界,完整地勾勒了角色成長的歷程。在宏觀的角度上,導演述說了霸凌的源由、產出反擊自信的機緣、教育的失能、家庭功能的頹傾、毒品與性交易的因果、犯罪與死亡、就業與更生。在宏觀的社會議題中,導演將道德批判淡化,用人文的視野陳述現象,呈現了對多元社群的憫惜。因此,這部電影有深度也有廣度。

而在微觀的個體生命經驗中,他也讓有心的觀眾可以察覺到主角、(有得獎的,第一段飾演販毒老大)男配角的心情轉折。其中,道德良知是在一些情節發生時,在角色表現一副難以啟齒、低聲承認的表情中流露的。例如,毒老大好心留宿小朋友夏隆,卻也得回答夏隆追問其母的毒品是否由毒老大供給。或是,前一晚是好朋友的凱文,卻非得在惡生起鬨時從眾選擇夏隆來欺負。多年後,假釋中且成為廚師的凱文對這份愧疚,透過好好的一餐料理與問候,彷彿是一次最又誠意的致歉。這些道德良知的浮現,不流於說教,而是奠基於人與人的情義,所以我說這是人文取向的電影,不是道德宣傳片。

所以,宏觀的視野也有,故事的脈絡也清楚,也處處流露了社會批判的素材,主角「夏隆」這角色相當立體,情感與身分認同的推展也具層次。所以,我看這部片就想看看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是否僅是因為題材的政治正確與同志的時尚而給獎。看來,不是這樣的。《月》就是一部好的電影,是那種會讓人有濃濃憂傷,但又讓人對愛和人生抱持著一點兒希望的好電影。

PS.上面的海報取自維基百科。經一起觀影的A.告訴我,我才驚覺這以男主角夏隆為形象的海報,其實分由飾演童年、中學、壯年三個演員的臉拼成一張臉的。最右的臉是壯年後的夏隆,留著落腮鬍。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8/21

我不喜歡囧星人用病理學與診治的觀點來看待ADHD(過動)體質者

囧星人是我有訂閱且非常喜歡看的Youtuber。
但囧星人2017年8月14日〈成人也有過動症?偏方有效嗎?常見誤解你必須知! 〉的影片觀點,我是很不認同的。這部短片在此 https://youtu.be/6W5VEXKtJLI


「疾病!」 「疾病!」 「疾病!
我不認同這部影片用「病理學」的觀點解釋了有過動體質的人類。

我也不是反對用DSM手冊來界定體質狀態。但疾病的偏見與污名對人與兒童的傷害是很大的。我可以理解很多醫師看待疾病是很中立也未必帶有價值的。

但我必須說,凡有體質超乎平均的狀態,並不該看做「疾病」,並非得醫藥介入「診治」。

當個體的狀態影響生活機能時,醫藥的介入是合理的。但若僅是被看為病就用藥,那可能抬舉了醫學塑造的權威,並也被納入全球化醫藥的資本主義政治中。

 事實上,有許多ADHD的人之所以產生適應社會的困擾,有一個很大的部分是源自社會僵固的體制。例如,學校教育就是要學生乖乖坐著聽課。但如果是操作式或是體能活動的課程,所謂的「過動兒」有時是如魚得水。但人們總不是批判為何這樣的社會體制不是循著「過動兒」的屬性而設計。

我在中學教育現場的確可感知有學生體質有所不同(例如不能好好坐,總敢爬高與冒險,一再地口無遮攔,是非連連),這些恐近ADHD的孩子有種特性,對於著迷的事,會將體力用竭到全然投注在他有興趣的事上,家長不難發現這樣的孩子玩到攤睡在地板。ADHD體質的人,對其著迷的事,其實是可以全然地專心的。可見「注意力不足過動」這樣的文意,其實是不能詮釋體質的屬性。

為何我們的社會與體制,總要人坐好、乖、有禮貌、謹慎、不講粗話、別冒險?解構這樣的偏執與僵化的體制,我想,不見得是ADHD的人要被醫治與改變,是我們的社會要能適應與包容不同,我們的體制要有彈性讓不同天份的人可以發揮。

疾病與病理學的認定可能會製造當事人受規馴的災難,尤其是讓當事人自我貶抑。 對於特殊體質的人,該用的是empower與賞識的角度助其發揮所長。

我不覺得藥物是必要的,我也認為醫學介入是須慎選不迷信科學且具人文視野的專業人員。

更重要的家長要理解ADHD兒童所特需的教養技巧,例如,減少負面指謫,多找正向肯定。口令須簡明具體,不要奢求兒童聽懂抽象或形而上的空論,不要過高期待三思後行或敏銳的同理心(過動兒的同理心有時是慢一拍在平靜時產生,但不是欠缺情義)。

或許用同性戀曾被精神醫學病理化對待的過往歷史來比擬,有人會懂。

該改變的,常是人對既定制度的偏執(如不見得得安靜坐好聽課,特許一兩人可蹺腿上課的自在,其實可以包容。一如婚伴對象同性也可)。該改變的,未必是個體。所以在社會學sociology的觀點,ADHD不是個體該診治的問題,是社會有否讓人適性發展的問題。

後記:
關於同性戀者被診治過程承受的痛苦,可看電影《遇見好男孩(Latter Days)》。
另有部電影描述調皮的孩子如何充實了身障同學的生命,但其父母一度用藥讓過動孩子變呆。孩子變了個人樣後家長索性停止使用ADHD藥,這部真人真事故事,請看電影《逆風少年(Different Drummers)》 (2013) 。

﹍﹍﹍﹍﹍﹍﹍﹍﹍

我在囧星人發表的ADHD過動症影片處有留言回應,我的留言有得到一些反對我觀點的回應。其中,有位醫事檢驗專業的人自承「自己是ADHD的患者」,我讀了,第一個反應是天啊,然後一時想翻白眼,但我眼神不由得又垂降成專注的誠懇。我想翻白眼的原因,是感受到這位「醫事檢驗的專業人員」竟如此地認定自己是「ADHD『患者』」,我不由連動想起當DSM手冊(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疾病手冊)(不管什麼原因)不再視同性戀為疾病,但我聽到有同志說:「我是同性戀『患者』」,我對這樣的認定覺得是太盲從地貶抑他自己了。在經過醫療社會學與知識論的考古訓練後,不管醫療手冊怎麼定義,光譜般的人性表現、體質狀態,實在不該被這些框架給限定。

「患者」!

我覺得:不必要用「患者」的概念認知與表述自己。

留言者說他所受的醫學教育說:「ADHD是因為大腦前額葉發育有些缺陷導致專注力功能較低」

我覺得:不必要用讓自己攬上了這樣具有負面意涵的定義。

所謂的「缺陷」就是價值判斷,而這就是病理學出發的觀點。但,看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社會與科學(STS)的研究,或許會說ADHD的大腦前額葉有其特色的「育成」。而所謂的「專注力功能」也非全面的都不行,總之,體質上有特別的展現。

醫學在體質與自然的解釋上具有權威,但這些權威在中立科學的字眼上,常存著價值判斷,因此造成傾向選擇用侵入性或指定介入醫療的行動。

這樣的醫療行動看似合理、有效,但卻是在一種成見中決定了醫療作為,並且強化了對差異體質者的污名。(例如對於具備兩性特質的嬰兒,硬是開刀讓這孩童成為某一性,而其中的意涵是:不該有模糊或居間的性別)

我認為醫療診斷可以協助認識自我個體,但解釋自己的狀態不該被醫學或病理學給思想殖民。去掉一些價值判斷的「誤導」思維,肯認自己的差異,對自己採取增長補短的行動,而不是要被包裝成「專業」的外在體制與成見弄得自形慚穢。

「以自己身為一位醫事檢驗師的觀點」這句話可能,但也未必提升發言的權威的立場。這更凸顯在醫療學科的養成與醫藥資本主義市場所形成「知識」的歷程。而這「知識」是在某種利益結構中環環作用,所以,在醫學教育的體制中,必須信仰醫療的有效與必要。

我在初始的文章中已經明白地寫入了,醫療介入是有其時機、條件的必要,我並沒有要全盤否定醫療的功能、專業。遇到具備反思與獨立思考的從業人員,才能更切近幸福。

醫學論述與觀點的形成,是需要後設地獨立思考與判斷。個體需要診斷的協助,但數據與觀點必須整合各方面的掌握,這有賴具備反思與獨立思考的專業人員,全面的掌握才能達成。

我的發言基礎是閱讀過相關的文獻,與多種立場後的評論。我也瞭解很多教學現場覺得ADHD必須就診與轉介,當然有些真有必要,但,問題不小的就在於社會僵制、對人一致屬性的偏執,這就是崇尚標準答案的教育界經常在迫害人性的狀態。

回到ADHD個體,我不認同踩在「患者」的角色的這種灌輸與認定(但如果這樣的定位讓自己好過的話,那就這樣認定吧。但,別再用疾病的污名或幻見,弱化了當事人的自尊)

我不認同唯有藥物可以處理ADHD,或是必須改變ADHD的體質,或是必然要仰賴特殊教育或更多專業技師。「專業」資源是值得去尋求的,(我得重複「專業資源」是值得去尋求的),但「專業」的學科養成,有其盲點,偏偏又牽涉到醫藥與健保資源,這讓一些論述是難保客觀,而不免向某些利益組織與身份傾斜。

我的文章,也僅是在警示這樣的傾斜。此外,我想給一再被病理化的某些領有標籤的社群更多的自信與培力。

我想提醒,醫療的介入行動,其實就預設了對體質狀態的價值觀,也就是要「改變」、「回復」以及不要「現況」。意圖去操作,其實就已是對現況「體質」的否定。


「改變」、「回復」以及不要「現況」,都是在講「你這樣的狀況,不好喔!」

但醫學與專業人員如能警覺自己與社會的價值觀的運作,或許不會「建構」與助長求診者的自卑。

況且,ADHD的體質,亦不免存有終身與此體質相伴的情形,醫療強調「改變」、「回復」,但體質卻存有不會改變,沒有回復的事實。

我比較期待看到的,仍是不要預設世俗從眾的價值觀,而是,為ADHD社群尋求社會與個體適應並發揚其天分。

而我的發言,僅是警示醫療或醫藥僅是尋求因應的其中一個策略,絕不該視為是唯一或必要。而是否是良好的輔助人員,從其論述與觀點可以探查出其偏好的處遇treatment對策,但這「偏好」是須警覺的。畢竟,最重要的是,當事人與珍愛當事人的家屬,應綜合多方面的資訊來得出該怎麼彼此適應與應變的方案。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8/17

臺灣LGBTQ同志運動歷史年表 (Timeline of Taiwan gay and lebian movement)

台灣LGBTQ同志運動歷史年表 (Timeline of Taiwan gay and lebian movement)



使用方法:點擊時間軸上的文字方塊,可閱讀詳細內容。時間軸可用滑鼠壓按拖移。
全螢幕 時間軸網址https://ppt.cc/fShOkx

胡萊安為臺灣的歷史研究者 ,引用本資料庫請註明「年表資料由胡萊安提供」。

這個網頁是用時間軸的方式來呈現 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其內所示的 台灣同運歷史事件都已盡量善盡查證,並依據文獻、報導與史料交叉比對。
以下時間表由歷史研究者胡萊安整理與撰寫。如有需要勘誤之處,請聯絡酷叟 askwusir@gmail.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8/08

新北基隆人權景點遊‧學指南摺頁教材出爐

對不起,酷叟上週因被派去國家教育研究院臺中院區辦研習活動整整一週,沒時間正式公開我統籌製作的這份「新北基人權景點遊‧學指南」。


「新北基人權景點遊‧學指南」這份摺頁教材,是我(酷叟)在基北兩地跑章申請及爭取經費印製的。執行這個計畫我跑了超過30個景點,用運動攝影機錄製了不少景點短介,並規劃了人權景點網站,其內有整合GPS座標資訊。這個摺頁裡我收錄了超過26個景點,有26個小小篇的人權故事,由我描自Google Map的手繪地圖,以及摺頁內的照片幾乎皆由我親照的相片80餘幅。


這份教材設計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在於文案的撰寫。在人權的學理上,許多權利在不同的立場上,常存在著權利衝突,所以人權教育比較不是在陳述一定的是非對錯,人權教育在於提升論理與思辯的能力。所以,我這份摺頁素材,有許多事件的描述,有意讓讀者讀完後可以感知事件的爭議所在,透過選材,其實也在呈現人權的基準。


受限於摺頁的篇幅,如何在短篇的文字,傳達出故事概要與人權啟示,這都是我所克服的挑戰。


收到與讀過這份摺頁,可以怎麼做呢?我熱切建議大家保留這份資料,跟尋常拿到的風景區導覽地圖放在一起。這份摺頁的景點有些都還相當秘境,值得順道一訪喔!


如您會用座標來設定導航機,那您將不難找到我推薦的人權景點,您也將有機會與我一樣身歷其境,沈潛其中且心有所感。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6/18

「土地正義」專題演講摘要與嘉義市洪雅書房踏訪

剛剛有空整理一下手機所存的GPX紀錄檔,回顧了今年3月10日輔導團所辦的南區委員成長活動。

該天的活動上午是在嘉義市民生國中聽演講,講師就是經常上電視控訴惡意迫遷、浮濫徵地的徐世榮教授,講題正是「土地正義」。(同名書籍印象裡也獲得年度好書的獎項)

這是我第二次聽徐世榮教授的演講,不過這次講了甚多「耕者有其田」政策對眾多「共持土地」者的迫害。在演講中得知,蔣中正政權為一改大陸土地政策的失敗,於是致力於臺灣的土地改革。然在列為徵收土地的對象設定為「地主」,許多共持土地者因此被看成是地主,土地遭到徵收。最悲慘的事情是,臺灣的許多「地主」土地多很小塊(僅是土地共同持有人之一),但土地改革所用是大陸大地主都得整肅的概念,臺灣共持土地者與地主,實未有大陸地主般的壟斷,因為台灣的許多地主地不但很小塊,還是共同持分,但卻被視為「地主」而被徵收。這些失去土地者,下場比原先的佃農還悲慘,許多佃農同情被徵土地者,表示可否不領地,求情避免徵收收租對象的土地,但政府不為所動。

當時土地改革錯誤設定徵收對象,曾遭省議員鎮重的警示,表示許多人一夕之間將身無分文。但政府一意孤行,照顧了佃農使其耕者有其田,卻讓小地持分人被視做地主而犧牲。土地改革讓資源與財富重新分配,但違失正義。徐教授表示,這樣的內幕,是在田野訪查中這才發現政府引以為傲的土地改革,其實違反正義。

令人憂心的還有現在浮濫徵收的現象。無論是台北港、桃園航空城,或是苗栗大埔案,政府都以公共利益的開發為名義,遂行強迫徵收。但事實上,政府透過區段徵收,依法可將部分土地轉售給建商,藉以增加地方政府稅收。而農地收不到稅收,所以各有錢、貧窮縣市無不濫設工業/科學園區。農地加速地變少,徵收了民地,卻遲遲都不建設工業區履約,資訊不透明下老讓炒地皮者得利,未能履行徵收目的,欺騙讓人出讓私地。利益掛帥的虛假願景,浮濫徵收僅是意圖圖利建商與增加地方稅收,無視看重地產意義的拒絕徵收者。這場演講,聽到許多偏遠地方的小民,面對浮濫徵收與螳臂擋車守護具土地情感的家園,我們不免為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的運作感到憤怒。

上午幾度憤怒欲淚的演講之後,研習者下午趨往人權景點。這次的人權景點是洪雅書房。其熱血老闆余國信有其特別生命歷程,他從生態觀察的專科生,繼而投入社會運動,並建立集結各種具批判性書籍,形成一個倡議社運理念的獨立書店。


完成今日的活動後,我快速地走訪原為日治時林務局宿舍區的檜意森活村。

政大徐世榮教授為人權教育輔導團主講「土地正義」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5/31

三貂嶺火車站與猴峒間適合看火車的地方

這端午連假我算盡天機等了個假期第三天(週一)到三貂嶺碩仁社區,準備來個三貂嶺瀑布群的健行。晴雨兩地的體驗,實在莫名其妙呀!

出發的前一天(週日),我想說陽光中卻還偶飄雨滴,據知隔日應是大晴,步道也會較乾。那晚,我還特地惡補從各處蒐集來的步道情報。

週一天明後,我們為了能搶到碩仁社區的停車場地,特地清晨一大早6:30出發。我出發看了電視氣象說降雨會減少,想說這幾天陽光也有露臉的,結果上國道過了五堵就飄雨,三貂嶺雨勢更不小,悻悻地回到永和,這才相信蘇花公路連雨落石中斷交通,必然是東半部雨況連連呀!

我對三貂嶺瀑布群的步道久仰已久,從臉友、網站甚至是當地文史工作者所撰之書冊都備妥研讀,這次是我第二次到碩仁社區,但因雨終究沒走成。A.一直跟我說,沒關係呀,這樣出來逛逛很好呀!

好吧!我剛好對三貂嶺火車站這個站前沒有馬路的火車站相當好奇,於是我們就在雨中前往造訪,這麼說來,這趟就沒白走。

三貂嶺火車站因腹地太小,所以沒有可到站房的馬路 。通往火車站的水泥路,僅可供機車到達。我們到三貂嶺火車戰時,看到小站內有很多的遊客,他們應該也是準備要走三貂嶺古道而在此下車。或許是因雨不小的關係,他們在站房內等候。這天的站房內部都沒有燈亮,整個候車室相當陰暗,但我看到這火車站竟有售票窗口與售票員。原想這個站相當地小站,應僅是招呼站的等級,但我卻也看到約有三個台鐵員工。

這個火車站因腹地太小,僅有兩股鐵道,各依傍著岸式的月台。靠河這側的月台連接著站房,而靠山的那側月台,月台建築較短,但用鐵架延伸到長列列車可停下客的程度。鐵架延伸的月台還緊倚著石壁,我想台灣應沒有其他火車站的月台是緊靠在山壁旁吧?

三貂嶺火車站因僅夠築兩股鐵道,所以由猴峒發車的平溪線列車無法與宜蘭線鐵道外另設專軌,據我判斷,三貂嶺站兩旁皆無住宅卻還設站,應是為管制平溪線併入宜蘭線,所以該站成為重要的號誌站。這次旅行,我在廢棄的碩仁國小前看到平溪往猴峒的列車因號誌燈紅燈而在併入宜蘭線鐵路前停車。果真,遠處我看到宜蘭線鐵路有開往臺北的普悠瑪號全速行駛,平溪線列車必須在支線鐵道待避。


由碩仁國小往三貂嶺火車站路途並不遠,10分鐘內的腳程就可走到。水泥步道就鋪在平溪線鐵道旁(千萬不要走在鐵道上,因鐵道呈彎曲,火車來是來不及反應的)。走到平溪線與宜蘭線鐵道會合處,經指示引導應往穿越鐵道的地下道行走(地下道很陰暗,今也因雨有些水灘。但千萬不要直接橫越宜蘭線鐵道,因該路段逢三貂嶺隧道及彎道,往蘇澳與北迴線的班車非常地多,列車常從山洞竄出,橫越鐵道者絕對難以應變。)從人行地下通道穿越鐵道區後,步道依著繁忙的鐵道,沿著基隆河延伸至三貂嶺火車站,步行的道路即終止。

目前(2017.5.29)三貂嶺火車站站房對面的月台旅客,都得經由站員的指引後才可跨越鐵道出站,既然三貂嶺往猴峒的鐵道正在施做明隧道,我想他們會不會趁機做出個天橋,避免旅客的危險?老實說,宜蘭線火車來來往往的班次真的很多,三貂嶺站實在是需要三股軌道,並設其中一個月台是島式月台才好。但,看來,這裡的腹地狹窄,似乎真無餘地多設一島式月台。我看,騰出空間鋪個三股軌道似乎還可以辦到,但就是真的塞不下一個島式月台。而偏偏,三貂嶺站依我今日看來,仍是自助旅行者經常利用的火車站。

我在這篇裡其實一直談到經過三貂嶺火車站的各級列車往來相當頻繁,這裡也要介紹幾個看火車與拍攝火車的好地點。一個好地點是猴峒車站出站後往東行,過瑞三煤礦洗媒設施之後有個停車場與小公園 ,小公園就可在適當的視覺距離中看到整列列車映入眼中。得提醒一下,看火車別靠太近,因為太近火車就像拍臉部大特寫一樣,看得到器械與塗裝,卻不能看到整體列車包含首尾的完整樣貌。在此處,因火車出猴峒往三貂嶺的鐵道略呈彎曲,所以列車因這鐵道的弧度使節節列車的姿態而特別好看。
最右下是從我陽台處外看,永和竟是藍天白雲的豔陽天,與三貂嶺的陰雨綿綿不同。

第二處 拍攝列車好地點,是猴峒往三貂嶺間鐵道隔基隆河而在對面的縣道。我做了份地圖,標註了三貂嶺站前後很適合看彩繪列車的地點。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hYjyfDa0VXZXevcUhOG67VIC31o&usp=sharing

返程在國道三號上,南港隧道之前還是點點滴滴的雨,但穿越隧道,竟就看到藍天白雲。回到永和,豔陽普照,這天真的見識到兩地天氣的鮮明對比。問題是,永和與三貂嶺不是相隔太遠的兩地吧,天氣竟如此不同。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5/11

以往不被倫常接受的「非常」,今日竟成為日常

不得不表示清楚,我所有的言論或文章,其實有很多的成分都來自我社會學(Sociology)學院訓練的基礎。於是,我就忍不住想要推薦很對我口味的書:《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對於當今很多性別教育的批評,我用我所知的社會學來看,有很多鞏固既有秩序的想法,基本上都是社會學會去解構與批判的,既然知識令人警醒,對於走回頭路去回歸推崇既有制度的聲浪,我的內心因不見平反的出路,不免就焦急憤恨。

而這本《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算是殷盼學術界而終於面世的平反見證,值得探究與研讀。請讀本書之介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529?loc=P_002_1_002
 照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本書最精彩的一章,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王宏仁所寫50年前對於「自由戀愛」與「情侶私奔」的媒體撻伐現象。父母之命曾經是婚姻必經的認證程序,但曾幾何時,戀愛已有機會與雙方家長脫勾,報紙也從不再挑「情侶私奔」報導。從以往至今,倫常的「非常」,竟成為日常。這是王宏仁這篇回顧50年來的變遷很有意思之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