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vernote: |
到台師大參與人權教育初階研習 |
到台師大參與人權教育初階研習
2012.12.26後記
突然想起了串起師大人的共同文化:西瓜節!聽說是互贈西瓜傾訴情鍾的意義。
今天還在報紙上讀到,原為日治時名為臺灣高等學校的臺灣師大,還有曾有一個「自由鐘」,日治到民國後原本還有在行政大樓有使用,現在擬重購一只使用。這個自由鐘的重現,讓臺灣師大更具歷史感。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2186
2012年12月14日人權教育分區初階研習(人權小樹)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誠樓十樓舉行。
所在的這個樓層,是師大公訓系所在的大樓。談起親近台師大的緣份,以前我在寫論文的時候,很仰賴台師大的圖書館,師大總圖書館內部像個羅馬競技場,環形的建築,中間有個大空庭。在書架密佈的樓層面積外,環抱一圈的大中庭有讓人在空間舒緩的效果。
為了到訪這次全天研習的場地,我查看了台師大的空間配置圖。目前這個學校有四個校區。在臺北市和平東路有兩個校區,在公館福和橋旁有公館校區,在林口另有一個校區。這麼多個校區,如果說是同一個學校,我很好奇其統一的學風與一致大學要陶冶的學術風格為何?參訪與就讀了國內外一些高等教育機構的校園,我個人仍偏好一個大型完整校地,或者也構成大學城生活圈的大學。因為我感覺,一個區位集中而有寬闊胸襟的大學校園,似乎比較能形構學院成員的特有性格。
若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最具校園傳統與風格的校區,當屬我研習所去的校本部。這裡仍保留幾棟日治時期以來的建築。不過,在主建築以外,則盡是風格不統一的各時期建築。這次我在誠樓十樓,觀看台師大總部所傳達的學術氣氛。
↓兩排略具維多利亞風格的洋樓校舍,這或許是這校園最好看與最珍貴的建築。(圖中看不到的音樂系,好像系館也是老建築吧?)
↓圖右方師大路東側連續幾棟洗石子的女生宿舍。顯示經濟初起飛時的簡要制式。圖中心對著師大路路衝的紅色建築是外觀平凡的總圖書館。
不知道誠樓內部的規劃,是否可代表台師大一貫的教室風格?大樓內一個狹窄的中間廊道,教室比鄰而設,但未必有兩側窗戶對流。我比較好奇這樣的空間設計如何避免四鄰講師聲音互相干擾。而教師研究室在狹窄廊道兩側,研究室甚為狹小,還有研究助理窩在已塞滿空間的第二張書桌前處理電腦資料。這顯示大學勞動條件若非因寸土寸金而犧牲空間舒適,要不,就是學校過度擴張,排擠空間與資源之分配。誠樓的學系比較弱勢嗎?不過,這是我所在的新大樓這樣,不知其他大樓又有如何的風格?
↓我在研習的教室自拍
我又想了一下,會不會分配到其他校區的學系,才是弱勢?要我,我還是比較喜歡在叫做「校本部」的地方上課的。若說是校本部,應該要有各方面的代表性,這是令人還要期許的。
2012.12.26後記
突然想起了串起師大人的共同文化:西瓜節!聽說是互贈西瓜傾訴情鍾的意義。
今天還在報紙上讀到,原為日治時名為臺灣高等學校的臺灣師大,還有曾有一個「自由鐘」,日治到民國後原本還有在行政大樓有使用,現在擬重購一只使用。這個自由鐘的重現,讓臺灣師大更具歷史感。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