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A bulletin of Mr. Q’s Web on his life, thoughts, and Social Studies for High School Education一個中學教師,江湖稱為酷叟老師(酷叟也夫子)公布校園、教學與生活隨想等相關消息。(managed by Ryan J. Y. Wu 吳瑞元,qsirwu)。
2023/11/26
報載一個傑出的電影製片人當初深受藝術家陳界仁《凌遲考》作品的影響,這個作品我也有看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8/04
刀郎《羅剎海市(罗刹海市)》不僅在批判中國歌壇歪風,更有批判當局體制,並隱諱地嚮往人權、民主的普世價值
原本我沒理解大家吃瓜熱議的事,第一直覺我是感覺這歌在歌頌含臺灣在內的西方民主體制,重重地批判了中國當局。
而基本上,很多人解釋刀郎在批判與羞辱中國歌壇的醜態,像是在歌壇能舉足輕重的那英被刀郎的歌詞影射為賣笑行業的流鶯,或是中國好聲音的節目造假,或者是該節目的評審楊坤臉如鞋拔,行事如奉迎那英的太監.....這些解讀,我想也沒解讀錯誤,應都屬刀郎蓄意的影射與對仇敵的報復,用於詆毀人身與人格的攻擊,的確是夠狠的重砲。若說對仇人有留情面,那就是用了古文典故,畢竟沒有指名道姓說白了。
但也有人(海內外中國人)的評議者,仍是強調刀郎的意圖和層次,絕非僅在講中國歌壇掌權者的興風作浪和顛黑為白,那還有針砭哪些人性的黑暗呢?聽得出來,這些評議者仍顧慮中共當局的裁罰,他們自我審查地不把話給講明,被吞進的話是:刀郎在批判中共當局。
回讀蒲松齡聊齋篇章〈羅剎海市〉的故事全貌,我居然可以將醜人的大都城對應為共產制度下的中國,將海市對應為臺灣,將龍宮世界對應為西方民主社會。刀郎沿用此典故,批判了現代中國的狀態。但若再看故事其全貌,說明了污濁的現世,仍有人看得清醒,有人則心存嚮往的偏好、感情與生涯,人們也對原有世界有所顧盼,既念國家、父母之恩情,但也痛恨醜人為惡的城鎮。海上龍宮的妻子,不以強權逼丈夫遷就,尊重丈夫分離的意願,但妻誓守與夫遠心相繫,但也不再同房(或許是未來兩岸的模式),而其實,那就是種民主與人權的精神。
說明白些,刀郎用歌詞與典故,批判了中共當局,也闡明對民主、正義與人權等共同價值的嚮往。刀郎借古諷今,批判的絕非僅在報復那英一幫人,其實他更重批判體制與社會風氣。至於刀郎的最末句說,所講的罪惡都「是人類根本的問題」,應是怕被當權者報復,寫了個「不針對誰」的聲明,以求保命。
這首歌很政治,也對促成覺醒、啟迪民智、導正世局等都顯得用心良苦。這是很多評議者高度推崇的,只是他們受限中共或長臂管轄之威脅,還是不便講明刀郎的意志,只能高喊「刀郎談的絕非僅歌壇一事」。當年,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聽來是關懷泰北孤軍,但,論大格局,絕對也是在講臺灣的歷史與外交窘境,行銷採歪讀將〈亞細亞的孤兒〉指涉為關懷貧窮弱勢人民,躲過了政治審查。
現在的狀況是,既然隱諱,當權者也不方便對號入座。人民與政府,不知還會怎麼各顯神通?這文本若能促成改革,這樣的創作是相當偉大的。
聊齋《羅剎海市》故事全貌與解說可參考下面--
https://youtu.be/uhiVxKI0Z7E
刀郎的歌可點這裡聽
https://youtu.be/8pHqQeMygZg
#羅剎海市
#罗刹海市
#刀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7/24
陳奕迅說他沒有〈婚禮的祝福〉歌詞中的遭遇,當年企劃也說那是造假:一段騙人的唱片文案實例
我在看2023,7/16陳奕迅(Eason Chen)官網釋出唱〈婚禮的祝福〉的演唱會片段時,一度從陳奕迅吞吞吐吐跳躍式的講話閒談,認定他是不懂表達和說話的人。但後來,我發現,他講的是這首他每次唱都覺得在背著假生命故事的黑鍋的不爽與對共謀欺詐歌迷感到不安的告白。
我是讀到該曲原企劃許常德的臉書文章,才比對出更多原貌。
許常德寫:「陳奕迅在演唱會謝謝我為他編造了一個人生故事,他竟然把我當年為他寫的「婚禮的祝福」的文案講出來,並證實那不是他的真實故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說真的,我在那段陳奕迅的影片片段,聽不出他在感謝企劃。陳奕迅是不高興的,因為那CD文案說他在首場紅館演唱會後收到前任女友結婚的請帖,這段文案似乎讓他啼笑皆非,苦笑不已至今,甚至直到今日的演唱會,他都要澄清沒這件事。陳奕迅用欲言又止的方式,但我也看出他的表態:這個假造的生命故事強暴了他,讓他一直要吞下被誤會遭遇悲慘的假事。
許常德在臉書提到此事,轉移了很多焦點,例如他是首創軍中夢中情人演唱會與校園演唱等企劃,以及企劃和歌手「就是要把這歌的故事演活了。真和假都需要的,尤其是愛情、」
表演者把故事演活,當然是要的。但假造生命故事,就是欺詐,就是在騙感情。陳奕迅說:「你們該不會在那個年代都相信吧?」我想問Eason和企劃,相信了與同情了歌者,因而對這歌更加有感受,是歌迷的愚昧嗎?許常德的態度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與陳奕迅說你們不會都相信吧?信這故事的人不該憤怒嗎?
許常德曾對當年的企劃過程有些解釋,說是想編個故事,好讓電台DJ有可聊該曲的話題。但假造「婚禮的祝福」是陳奕迅的遭遇與范瑋琪的宣傳說她是哈佛高材生,有何差別?不是為了行銷,假造就正當。尤其是要讓人投射真感情的,就像是標榜「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或紀錄片,結果全都是虛構,那是自毀誠信的。
老實說「婚禮的祝福」我以前從沒好好聽過,今日我聽,我覺得本身的故事說得挺好的,不用非套說是陳奕迅的真實故事,也都足以動容。
今天,我聽得出因當年惡劣不實的企劃手段,陳奕迅對這歌是有疙瘩的,他已經無法把這歌真誠地唱到極美。陳奕迅正努力平反這一輩子被歌迷誤會的處境,他似乎也對這段騙了感情的過程,內疚不安。
我想,想獲得共鳴的創作者,真誠仍是必要的。若要騙感情,那再美,曾信過的人會永遠多隔了層對虛偽的防衛,感情不會再投入了。
陳奕迅「婚禮的祝福」歌唱與談話影片在此
https://youtu.be/FqtJm9DFj3E
許常德在臉書對這件事的說法
https://ishort.ink/C3ej
2023/03/04
觀看跨性別題材電影《迷失安狄》心得--悲憫會促成接納還是強化悲情的刻板印象?
最近我看了電影「迷失安狄」(2021)。同看電影的A.頻於問我性別社運界是否很常談這部電影。我是回說我感覺同溫層不常聊這部電影。
看這部電影時,我們一下以為場景是在泰國,又一下又覺得裡面的人物去到馬來西亞了....(反正就是一大堆誤讀,但無損劇情理解)A.頻說裡面的人怎麼都說不同的中國方言....我就把當年跟大馬籍大潘聊的東南亞華人的多語本領解釋了一番。
我們也頻思考裡面的演員到底是台灣演員,還是東南亞當地的華裔演員,在搜尋了一下,發覺還真不少當地的演員。這電影有台灣血統,又有呈現他國多元文化的電影,也算打開台灣井蛙的視野。
我尤其喜歡演聽障的馬來西亞演員陈泽耀,這演員有著十足鮮肉可愛的風采。而他的表情和咬字,我是真的遇到一模一樣的聽障生,我真心覺得他演得傳神與高超。
不過,電影最後一幕,討人喜歡的陈泽耀翻轉了角色設定,電影不知不覺突然劇終,我跟A.就互相對看停住,停了一下就互相忙自己的事,也沒多聊了。
我是可以感知這部電影開放式的結局停在主角人、財、家庭、閨蜜皆失,真是太不健康陽光了。但我在想,如果觀眾看完這片對李李仁有了悲憫之心,是不是編導要促成大眾接納跨性別的手段?
悲憫會促成接納?還是強化主體人物不幸的刻板印象?或,有更高明的操作嗎?
還是,上述「接納」或是「刻板印象」都不是編導所在乎的,製片方其實只想強調「家庭」的重要性與「家庭」所象徵的美滿是不可或缺的?會不會人權的觀點在乎的是主體角色能否因這樣的影視作品而更獲堅強和自信(empowerment),但其實編導只想表達人物的狀態、處境,別有藝術的重心?
無論如何,或許主流如林心如願意出品這個題材的電影,呈現弱勢者(跨性別者、聽障者、偷渡者及單親媽媽)相濡以沫的際遇,算是有些人文批判的誠意吧!
而令我深思的還有,不以台灣為空間背景,編導設定的馬來西亞,除了導演是大馬國籍之外,有多濃的地域性?又有多少是普世各地跨性別者的共同課題呢?這些疑問,代表我們對這部片設定了較高的期待。
延伸閱讀〈性別映象:迷失安狄〉,Gender在這裡:性別視聽分享站 網站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所建制之網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6/29
原來,強尼戴普的官司有談到精神醫學診療的倫理,還有談到心理衡鑑工具的誤讀及濫用!
我看了強尼戴普的官司懶人包後,原本認為我自己已經瞭解這官司的由來,也以為自己掌握了安柏赫德輸掉官司的關鍵。
最近幾天我再看了經常為台灣人介紹嘻哈音樂的美籍網紅嗩吶製作了一系列的強安官司講解,竟就像看法庭戲的攻防一樣的精彩,一如我理解的,官司打到後來,都是在打誰的人格可以信賴,以及從流露或建構的人品,左右了司法裁決者的決定。
從嗩吶(他在影片自稱鎖頭)的系列影片,我還驚奇地看到訴訟雙方各自搬出精神醫學與心理衡鑑專家來攻防各方的人格狀態及暴力衝突對個人的影響。
最有意思的是,安方請出了一個傲慢的精神醫學博士,他竟未經臨床診斷強尼戴普,就以司法心理學家的身分斷言強尼戴普的精神狀態,遭律師質問該博士是否已違反「高華德原則」(也就是精神醫學診療的倫理法則)。
後來,強尼戴普這方再請出一位精神醫學專家明確打臉先前狂妄的醫學博士。一場場的法庭攻防,當看到傲慢的精神醫學博士被詰問是否已違反高華德原則而支吾以對,真是大快人心。
安方宣稱自己經心理學家施做達十二項心理衡鑑測驗,有意論證自己受丈夫施暴已有「創傷症候群」,但強尼戴普方再請出另一位司法心理學家,科普般地敘說為安所做心理測驗的專家如何錯誤使用心理衡鑑工具,而哪些心理衡鑑工具常在司法中被濫用,所以這又是一場專家對專家的論辯,像犀利的學術研討對話一樣。但心理衡鑑工具被誤用或濫用於司法,讓我驚懼懷疑台灣的司法是否有如該案可以解讀心理衡鑑工具的效力或濫用?
訴訟時,雙方用了哪些資源或人脈達成佐證,參審者(或如我這個觀眾)如何採信證人的表現,律師如何詰問與佈局,嗩吶的中文字目提供很清晰的導讀,於是嗩吶的這個系列就吸引我一直看下去。
上面我提到的情節,在此分享嗩吶講解的三集
一、傲慢又妄言的精神醫學專家被質問違反高華德Goldwater Rules
https://youtu.be/Om09tXzDo2I
二、另一精神醫學專家打臉前一個司法作證的傲慢醫學專家
https://youtu.be/qgR1g3V7aOo
三、司法心理學家說明心理衡鑑量表在何情形下屬誤用與濫用
https://youtu.be/7OPTQXzkGo8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6/04
讓中生代、銀髮族懷舊的ABBA,事隔41年重聚演唱會,投射了我對人際關係的期待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2/07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讓我一路體驗昔存種族隔離成見的美國南方。人權教育所謂捍衛人性尊嚴,就在其中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1/04
JK羅琳因反跨性別言論,在哈利波特最新影片中幾乎被消失,顯示社會已趨向尊重與認可跨性別者
范琪斐的「TODAY 看世界」節目解說哈利波特20週年大集合的影片,作者JK羅琳因「反跨性別」的相關言論,在影片中被淡化到幾乎被消失。
JK羅琳在2019年曾因訴求所謂的「真女性」與「月經=真女性」的邏輯推理而被指稱為"TERF"(排斥跨性別的激進女性主義者)。在某些理念下,被指稱為TERF,亦即是有性別不寬容與不友善跨性別者的意味。
直覺來看,跨性別是極少數的社群,好像不把跨性別考量在內也似乎是無傷大雅。但JK羅琳的例子,顯示片商的確避免落於被控TERF的爭議,而JK羅琳的想法,即便也是主流社會直覺看待跨性別的觀點,但接納、認可與尊重跨性別應已是成形的趨勢了。
請看 范琪斐的「TODAY 看世界」
https://youtu.be/CWCcQv0RRjc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1/07
看《游牧人生(Nomadland)》有感。特別想到的是工作的意義、生存的意義、分享及交換等哲理
昨日看了《游牧人生(Nomadland)》,之後我們有些討論,大致是聊了人生最重要的是工作,還是為了另一些有意義的事,其次才工作?不能工作了,又如何?
以片子裡的工作模式來看,在台灣叫做打零工,此外,不同的是美國的故事可以以車為房為家,又因天候緣故需要遷移停駐的地方。
我在想在台港這種人與人密集的地方,若不講身分和地位,以甚麼賴以擁有自我的尊嚴? 而所謂的Houseless的遷移者,如何能一次次承受的相逢和離別?
我還參不透"there's no final goodbye" 我也還不能信仰離別道句"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就不知何時會再見呀! 感傷。
但無論如何,無私的分享與交流是讓人快樂的,感念是常態的。剝削的交換是讓人憤怒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0/31
35年後,ABBA合唱團終於又合體了,新歌"I still have faith in you"你會怎麼解讀呢?
ABBA合唱團終於又合體了,新歌"I still have faith in you"寓意可以非常地多重,除了激勵人心,對歌迷來說,真是一種心理喊話,也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感嘆。
我看MV後來居然激動起來,再看更多世人直播看這MV的心情,居然都有跟我一樣的激動和嗚咽。
可能歌迷都知道,ABBA的音樂除了是傳唱的經典,也造就了兩對佳偶,但也終成兩對怨偶,1982年的解散也傳出兩女主唱的決裂。解散的35年來,歌迷呼喚合體回歸的呼聲從沒少過。誰知在四人如此年邁的2016年,他們終於一起現身。然後,2019年竟然再度合作了。
我翻找了一些影像,想看看他們是否還是貌合神離,王不見王,或是后不見后之類的分開錄音。但看來好像是能在一起了。
"I still have faith in you"的MV從這四人的兒童照,到發跡,再將功成名就時的照片或影像集結,最後,四人以虛擬造像的模式同台,讓觀眾看到他們最紅時1978年代的熟悉面貌。這時,就引我激動起來。主唱在畫面中跟其他三位團員互動,那擁抱、表情和有默契對視卻蘊藏過往所有風雨的背後故事,看到的似乎是和解與團圓,不敢置信真否和解,但寧願信其為真。就像人生中經歷過風暴,好像有天自己也能放下並從容的重逢,創造新階段人生的共榮。
那虛擬影像,構築的就是心中的寄望。但最唏噓的,就是你很無法相信人生真的可以回到那個榮景。但無論如何,ABBA用他們青春的樣貌,讓我們緬懷,但也給我們新的擁有。相信ABBA的專輯是張用歲月淬煉的作品,是那35年前的過往,讓這張專輯的故事豐富。
請欣賞MV
https://youtu.be/pAzEY1MfXrQ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9/21
戲劇《黑喵知情》中所展現臺灣創作自由與進步價值
之前A.在看戲劇《黑喵知情》,我瞄了幾眼,感覺就是齣網路劇的格局,而劇情則是演不需特效的寵物溝通師超能力者,我就沒耐心看了。
上週看到金鐘獎,發覺這劇還入圍了數項獎項,於是我就讚美A.算是有敏銳的眼光,能看到這戲的好。這次連假,有幾頓我自己做的餐,用餐的時候,A.就連播《黑喵知情》,然後,就也覺得這戲有其有趣之處。長達14集,其實領略其奧妙後,我就不想多耗時間追劇,不過,A.還是要我「陪」看完,或許是有些覺得值得分享吧?A.因我而刷第2遍。
這假期我看《黑》、《俗女養成記第2季》、《斯卡羅》我感覺到台劇雖然格局不大,但有種社會批判、人文關懷和對臺灣特色的發揚,都會是我想向全球華人推薦的。
《黑》對於非法養殖場、民意代表是否真誠,乃至到黨團提名的鬥爭算是拉大了格局,不止在男女私情、家庭倫理和毛小孩入鏡。我也在想,這樣的題材,對岸是否會設限?我也在思考,臺灣出品之所以是臺灣出品,跟其他華人世界的區隔會是甚麼?
或許是臺灣的創作者為了傳達人文情懷或對社會的省思,比較少設框侷限吧?去年的《想見你》對家庭、價值觀有了跨回威權時代的穿越,營造隔世代互有對應與差異的趣味,還兼論了死亡失落的適應階段、尋短、性別氣質的霸凌及納入莫比烏斯帶的懸疑推理,不僅有精彩的戲劇要素,還有更多學說的基底,使得戲劇形式與內涵兼具。
這次我看的《黑》,本想是戲劇中動物加小孩的公式,動物戲算是剛好過關,可愛的寵物並沒有締造如靈犬萊西般的偶像,劇中寵物大多是為推動劇情而存在的工具。人物的人設,也是偏於為推動劇情而成為工具人,內心戲大多未著重去強調,這可能對演技類的獎項來說是不利的。不過,我很肯定劇組用心倡議善待動物社會,若要看完14集,後面著重在黨團提名、政治人物的鬥爭等動物保護立法層面的困境等,我沒有把握愛看寵物的觀眾能持續關注力,而這劇的問題,也在於開展了很多議題後,欠缺收聚與前後呼應的功力,若要論「最佳戲劇」恐怕是陪榜的命運。
不過,我還是以臺灣出品《黑喵知情》為傲,在劇情中,對政治現實的無奈是流露其中的,但該劇在保護動物的理念上,是具教育示範功能的,對於養寵物的心理準備、照顧寵物,以及置入照養寵物的商品,對我這懶得照顧寵物的人來說,我有收獲些新知。我希望這些新知,是帶著些省思和批判的,《黑》是做到的,也因此,我想,《黑》是否傳達出了臺灣的「進步」價值?
《黑》在戲劇和娛樂性的操作還略笨拙,但創作者有著理念,我相信技術部分是這個團隊很快可以跟上的。我期待秉持著創作自由與具批判性的理念,能讓之所以是臺灣出品,恆久有其獨特價值和口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7/06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這些電影,使生活變出美感,也讓人為愛而生,為愛奮鬥。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
上週我看到2020年希臘的電影「有答案的男子(The man with the answers)」的簡短解說版,我覺得故事挺迷人的,那個會跳水的希臘年輕人,個性挺立體的,就是那種難搞又不知在發甚麼脾氣的年輕人,但長得好看,誰也想融化他吧!
再來,我登記了MyVideo防疫期免費豪華餐,用劇照和片名點看了法國2020年的電影「85年的夏天(Summer of 85, ÉTÉ 85)」,覺得真是驚為天人的好看。我當初也不知道那是BL題材的,純粹是1985年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年,那年我買了好多捲的美國流行排行榜錄音帶。果不負我的期待,1985年的樂風從片頭出現,看到片尾果真複習了一個熟悉的時代。「85年的夏天」可說是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同一種年代和一樣虐心的懷舊電影,講的都是跟我一樣年紀曾有的時代。看得我立刻想把原著《在我墳上起舞》買來品味故事的奧妙。
然後,剛剛,我在youtube遇到的歌手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三首歌的MV)。也是一樣的唯美、虐心。
而我在MyVideo再依新北市政府在驕傲月推薦的片單,有部《男孩愛最大(Saturday church)》,講述常被媽媽查到偷穿媽媽衣服和高跟鞋的黑人青少年,最終被國小弟弟鄙視,不見容於虔誠天主教信仰的姑媽,被媽媽賞巴掌後,青少年只得離開家庭,跟一群同樣類型又流浪街頭的青少年相濡以沫,固定週六晚間聚集在老變裝酷兒供餐的教堂收容時段。這部電影讓我看到酷兒孩子不見容於家庭而終成街童的脈絡過程,讓我更覺得應更有策略倡議讓家庭更能以人為本對待各種孩子的天性。這影片喚出了我的使命感,讓我知道青少年需要一個能支持他們並承認各種孩子人格的社會與家庭。
這四個作品剛好都是同志青少年的片,演員都長得好看。所以,BL作品會好看,最重要是演員要長得好看,光影畫面要美,要有電影全方面的精緻。看完,我自己都代入影片中的角色,生活也有了像自己在電影中,有種耽溺在影片故事中的狀態,周遭的一切都美得像電影畫面了。
這些電影真有魔力,讓我找回好久未有活在電影中的感覺,想想,前一次有這種感覺是30年前就讀東海大學時,每天在校園走動時都像活在偶像劇中。推薦大家看這幾個作品。
《有答案的男子》 介紹版
https://youtu.be/N4LObb2OMPs
《85年的夏天》 我在myvideo看的。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EIhNaWGiBnk
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 MV
https://youtu.be/5xCMF7jsDJI
《男孩愛最大》我在MyVideo看的。
預告片 https://youtu.be/w8bAMuOis3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4/11
遇見Dead Or Alive -的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 ,這MV應是時代的精華經典
Pete Burn,曾是西方蟬聯了幾年的話題人物,從崛起讀到隕落,真也是讓人不勝唏噓。
1985年熱紅的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其MV很有時代的趣味,我看來是很典型的故作MTV影像世界的作品:剪接有著與拍速搭配的節奏感、像夢境、詩一樣的跳接,還有至今看來不算是太老套的轉場。
MV中最有魅力的,就是充滿妖氣媚態的生理男主唱Pete Burn。如果沒有它那合著節拍的手揮擺臀,或說如果沒有那些女性氣質的勾誘眼神,搭配著男性常渾厚的腹部共鳴歌聲,視覺與聽覺的反差極大,於是說Pete Burn是整首歌成功的靈魂,真不為過吧?
You Spin Me Round 這首歌的MV是經典,不只我在說。"今夜秀"的主持人Jimmy Fallon就曾根據MV一幕幕重新搞笑仿拍。一幕幕剪接、造型都一樣,顯示這首MV是一個西方世代的共同記憶。
但,該樂壇僅留下1980年代的若干支經典MV和現場演出,我讀到Pete Burn在成名後迷上了變臉整形,在2016年死之前,他已經像個發胖的雪兒,十足像鄉野常見的大嬸。他之所以成為話題人物,相信大家的心裡都在說:「何必整形成這樣呢?唉~」
另一個讓大家想挖掘的,是他的性取向。維基是說他是視自己是個男人,而他也不想被定義成哪種性別稱號。2006年他有段算長的異性戀婚姻,但離婚後,他與男性結為伴侶關係。我反而對他的前段婚姻是持保留的。
不管如何,Pete Burn至少在人生有了令人緬懷的經典MV,足以帶動歡樂與鼓舞酷兒品味。欣賞MV,請點連結 https://youtu.be/PGNiXGX2nLU
想了解Pete Burn幾波整形的大改造,請讀
https://www.dailymail.co.uk/tvshowbiz/article-3788604/Pete-Burns-admits-s-300-operations-fix-botched-surgery.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3/28
歷史課講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片《不能說的遊戲》是個可用的教學題材
我想找有心理諮商的戲(包括可以用為介紹助人工作領域的生涯教育教學)、要有童年記憶的陰影情節,要有潛意識與行為的因果呈現、要有夢境與夢的詮釋、要有人格樣態與自我ego重整的過程....,這樣的要求猛一想也還不知哪片兼具。
恰巧,今天我讀到一個令人心痛/心疼但結局能鼓舞人生前進的法國電影--《不能說的遊戲(Les Chatouilles, 英譯Little Tickles,2018)》。這部電影大致符合我教學的需要,而戀童者的慣用手段與女童童年在性的受騙與創傷,也甚有警世的意義。
若上課要看完整部電影,在教學的效益上可能並不划算,但我讀了二創簡介的版本,得知那是法國女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堪稱用身體與舞動傳達了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這樣從創作來自我療癒,並跟過往的自己和他人和好,很讓我感動。
在此,分享我所讀到的電影介紹
https://youtu.be/zuGxyPgRC4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2/10
電影《陽光普照》中為人父母的「疚」與有距離感的壓抑父親
這部片中的重考班、駕訓班,便利商店、洗車店、甚是是我曾探視自班一個判入「少年輔育院」學生的景象,都是真實的,就是我生活周遭的景象。為我常來台灣的日本友人推薦這片,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很真實的台灣。
雖然《陽光普照》在去年金馬獎得到11項提名,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格局不大,在我看來僅是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的等級,但即便如此,它的得獎顯示了金馬獎尚有一貫重視人文的傳統。
我推薦這部電影,因這部電影彷彿呈現了很多家庭中年爸爸的典型樣貌,台灣的中年爸爸總是不善於表達情感,很壓抑,不善於處理跟家人、孩子的關係,然後造就一代代壓抑的男性。
印象中描繪這種壓抑的爸爸、有距離的父子關係等電影,好像也不少了,李安就很偏好這個題材(《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好像日本這類型的電影也非常多。希望有機會讀到評析《陽》片裡中年父親與家人的關係,是掉入哪些刻板窠臼,還是多了哪些深度。
無論如何,這片最讓我玩味的是,為何有人突然會突然想不開?電影的哪些描述對應了憂鬱症的樣貌?還有父親不惜代價守護孩子的舉動,與劇終前的親子兜風戲,存在著謎樣的道德哲學。
最後,我在想,育兒的親長,其實常在在思考如何均分對各個孩子的愛(所謂的偏不偏心),當不能同等的給時,其實為人父母應多少會去調節與替補,但在孩子那端,如何讓他們也感知這份親長之愛,其實一直在調節與替補呢?如何去化解那份親子間的怨呢?而為人父母,都該如何處理這份對孩子間不同對待所生的「疚」呢?
關於親長對孩子付出的調節與替補,還有孩子對親長所作所為的理解與接納,這關乎家庭也需要「分配正義」的思考。分配正義談及「意願」、「需求」與「應得與否」,這是理性,但家庭成員之間,卻還得加入「情感」。這使得《陽》當一個兒子犯罪入獄後,另一個孩子承載了更多親長的愛和期待,這時,親長在愛的分配中有了傾斜,但這電影正是要施展,這樣的愛如何重新獲得平衡。
這對應到導師經常會面對到的處境,一個經常有是非的學生,跟幾個品學優異的學生。看似分配到的關愛和推崇是不同的,但其實導師處理了一些是非,常是基於事理,但這種奔波的「關愛」,卻常被視為鄙夷,使得師生在不同理解狀態下,互生怨懟。是該想想如何讓透明的愛不再失之交臂地投放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12/22
談日片《海角上的兄妹》與港片《三夫》
日港兩位女主角在片中須不斷在顛簸的陋境與醜男做愛與呻吟,真耗體力,但演技似乎本能沉浸就可,要得演技獎應還不夠的。但看完,我還是得說女主角,做愛很耗體力,妳們辛苦了。
本來想說《海角》比較有內涵,但《三夫》直到末尾出現港珠澳大橋的片段,我這才瞭解全片是對養出資本主義慾望的香港未來有所徬徨。原來,情色的荒謬和意淫,是有可對應的隱喻。這導致《三夫》各個「角色」的符號,讓我今天開車往返臺北南投時,在塞車時想了整路。
2019/02/10
再看一遍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或譯「機器管家」)有感》
這裡我連結「宇哥講電影」的二創電影回顧,讀者可花20分鐘瞭解一下這我看了三遍,每每都很有感觸的電影。 https://youtu.be/0E4cOlCTgsA
Youtuber宇哥在二創影片中數次強調這部電影在講「愛」,但我覺得這樣的評論很空泛,也沒有闡述出該片講了哪些「愛」。我在這邊補充。
我覺得這部片的重點不是純講「愛」而已,這部片還探討什麼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愛戀的狀態與婚伴的要件是什麼。在這部電影中,特別用很多不同於安德魯的「機器」,辯證與對比出「人類」與「人性」的元素。
其中,有愛、能愛,還有思考、情緒、妒忌、滿足、渴望等,都是人性的元素,而機器的特性是永生、重複、聽命行事與順從,沒有獨特的個性。
其中,我認為該片最為警世與暗喻的是對於以愛為基礎發展的多元婚姻形式提出了認可的立場。
當對於人與機器人的戀愛有所萬萬不可的否定時,那這部片要問,到什麼地步,你願意承認這是「婚伴」與「圓滿」,或問,是怎樣,你覺得可以接受對方為婚伴?
對於2018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公投論辯所出現的滑坡論調說:「如果同性婚姻通過了,下一步會否是人與獸?或是人與摩天輪的相愛與結婚要合法?」顯然,在這部電影,即使在最後,法官認可安德魯為人,進而安德魯與人類的婚姻關係得以確立,生殖能力甚至是任一方是否老到還能有性能力,這都不是婚姻關係的要件。這部片在說,婚姻的關係,必要的關鍵在相伴的品質、對等的關係(包括誰獨能苟活,這也不對等)與愛的存在。
而眾人的認可、政府的承認,名份應也是婚伴關係很重要的一環。安德魯這麼多次上法院請求承認與人類的婚姻關係,相信影片編導的立場認為這都很重要。所以,婚伴關係不是「你們私底下相愛,也沒人阻攔你們呀!」而已,那種被社會認可、被法律承認與享有異性婚姻同等權益的地位,都是人應享有的人性尊嚴。(所以,我認為這部片不是只有在講愛,該片還在論證婚伴的條件、人性的成分、自由與自主、制度和倫理的變遷。)
從這部片所提婚伴的必要元素回頭檢驗,有「人性」的安德魯允予結婚、置產、處分財產,即便他愛了母女兩個世代的人(劇情巧妙只讓他跟主人家庭的第三代有性行為,這算亂倫嗎?這片管家僕人與主人跨階級終成眷屬),觀眾如果仍認可該片安德魯的婚伴關係,那同樣具備優質的愛戀關係、不涉近親血緣、對等關係的跨種族結婚、成年的跨世代結婚、同性的婚姻、跨階級的婚姻,也該都有其被認可婚姻的道理的。
照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7
電影《幸福路上》不但真有其地,也寫出了X、Y世代的共同記憶
先說一開始就觸動我的地方。幸福路--新北市新莊真的有一條筆直且熱鬧的道路叫做幸福路,一路往西,還真的會遇到一條大水溝,叫做中港大排。再加上一幅遠山有個冒煙工廠的畫面,我立刻可以斷定,那就是從新莊看過去的泰山台塑工廠的煙囪。原來是真有實地與自傳性的故事呀!
我是這15年內才有機會認識新莊,進而得知這條「幸福路」。由於新北市中學社會領域國教輔導團經常在新莊中平國中開辦研習,所以導航指引我走幸福路再折北到達該校。這條幸福路,公車超多的,但兩線道配不夠寬的慢車道,一再遇到公車不夠偏地靠站,車流也頻頻堵住。反正,開車騎車走這條路,(那時)總是走走停停的。我那時就在想,這裡該是新莊的邊陲了,怎麼突然有這樣以一條通為線狀的街市?(真也是看著副都心一步步長大變臉)
看了《幸福路上》,對南部上來北部奮鬥的移民,對於工廠豢養繁殖的人口,終於有具體的推想。不僅如此,我相信這部動畫應足召喚整條路居民的社區認同。可以想見公車的標示牌亮著「經幸福路」或者是到站的LED跑馬燈,都讓當地居民更有凝聚一體的認同感吧!守著這樣的想像,我就好感動。
這部動畫喚起一條路居民的認同,應該也能喚起一個世代的人的認同。那同於(或確切說是稍晚)於我的X及Y世代,解嚴前後之際往返南陽街補習時,我總能目睹臺北市博愛特區街頭抗議後介壽路上的滿目瘡痍,動畫中的北一女當然是最親臨抗爭場面的見證者。(註1)
至於動畫中描述威權政府的監控,還有讀到高等教育的許多人有著美國夢,這都是我最近十年才更確知的現象。對家人僑居旅外的各自表述與冷暖自知,憑著當年交換學生與留學生的互動,我想我也懂得那種猶豫是否歸來台灣的感情。
至於,婚姻或關係的戒斷,或是人與人間的重逢或死別(劇中的九二一震災與博士的家的劫難),真也是不惑之後的人們才深有感受的吧?這部《幸福路上》,應是拍給我這世代看的。或許因就是台灣人某一世代真實寫照的故事,所以我想,奧斯卡沒有共鳴應也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即便住在永和,但因為知道了新莊「幸福路」,所以我就自行腦補了很多虛虛實實的社區和世代的想像,這就形成了讓我感動滿滿的動畫電影。
註1:介壽路已經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年代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幸福路上》劇照連結自IMDb網站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9
推薦精彩的職人劇微電影:職場百獸圖
我先看到最近釋出的第二集才往前追看。這裡提供「職場百獸圖第一集」
https://youtu.be/aCNTPQlR0uM
第二集
https://youtu.be/2NrWaFCGOHk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8
2019年王心凌與許茹芸都交出很棒的音樂作品
樂評家馬世芳的文章被引入學測考題,他道:「....·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醫缸。....」
最近聽到王心凌的歌,她依舊甜甜歌聲的新專輯,讓我讀到一些蠻可以玩味與思考的詞意。希望她這次跟金曲獎有緣。
這張新專輯幾波的主打,「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劈你的雷正在路上」「大眠」都不錯聽的,歌詞都屬於上乘。
甜心寶貝逐漸變成熟女,王心凌歌曲訴求的對象也正逐漸調整為跟她一起長大而正苦惱愛情是非,投入職場二年三年的女性上班族。但在MV的經營上,還是看到想把少女歌迷與獨立女性通吃的野心,這難以兼得的尷尬,我挺替她揪心不安了。
「劈你的雷正在路上」可能是王心凌比較創新曲式的嘗試,不過我還是聯想到這樣諷刺時事的歌詞,是不是還是跟在蔡依林的「我呸」之後?幸好,王心凌本身成為話題的情史,呼應了「劈你的雷正在路上」這歌,使這文本可因她的真實處境而延伸出意義。要不然這樣的憤青/文青腔,恐不脫又學蔡依林的框架。
對這首「雷」歌,我另一個聽得膽顫處,我擔心她的vocal太跳出配樂了。我聽馬世芳2016訪問音樂製作人李壽全時,他都坦承基於歌聲不要被配樂吃掉,華語唱片的混音基本上都要這樣調的(所以我不喜歡那些國台語歌壇唱將的歌,我比較喜歡西洋歌曲)。所以,我就祈求王的這首「雷」歌要唱得無瑕,別被金曲評審說電腦修音太多。
而基本上,我在Youtube聽這幾首主打歌,vocal的聲音都是調比配樂稍大的(有點跳出配樂),而可喜的是,她算是唱得甜度恰當,收放得宜。因為讀到歌詞覺得挺有玩味之處,所以我祝她這張專輯在金曲獎有機會沾邊或鍍金。
另一首整體相當傑出的歌曲,是臉書朋友轉貼我才得知的。我覺得久未見到的許茹芸這首「親吻時分」也很棒,詞、曲、配樂、唱功,甚至MV想必是一流的人才操盤與製作。也祝這首隱藏潛意識學理且有深度與溫度的歌詞,能獲得金曲的肯定。
許茹芸「親吻時分」
https://youtu.be/okV0mbwE3BU
同樣打著艾怡良作詞的作品--張惠妹、徐佳瑩與艾怡良合唱的「傲嬌」,這歌詞嘛~那種直白,我是挺膽顫怕歌詞的質感不一致。其實,該歌算是言之有物,故事也挺完整的,但還有一兩處流落到低俗。是的,我認可這首歌已經夠好,是可收錄在天后的專輯內了。但,有趣且有態度之外,這首還不能算是絕妙。還是「我們的總和」可稱「神作」。(當年,我覺得另一個歌詞神作,是吳青峰為楊丞琳所寫的「年輪說」,那一步步偶有歇轉的數 數字,也是挺高明的詞作。)
希望這些絕妙,都是台灣華語樂團獨家能滋養長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