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學評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學評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8/23

法文跨性別題材繪本討論會 (2022.12.17)

這場繪本討論會由伴侶盟發起,曾留學法國的許秀雯律師代為引介繪本的故事,在場亦有熟悉跨性別議題的專員、兒童繪本專家、跨性別當事人,以及曾擔任國教署人權教育推廣者的本人一起參與研討。



繪本討論會上陳列的各種性別題材繪本



孩子們對主角長了羽毛另眼看待與議論紛紛。

這本繪本呈現家長對孩子無預設前提、無條件的愛與關懷。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7/24

陳奕迅說他沒有〈婚禮的祝福〉歌詞中的遭遇,當年企劃也說那是造假:一段騙人的唱片文案實例

我在看2023,7/16陳奕迅(Eason Chen)官網釋出唱〈婚禮的祝福〉的演唱會片段時,一度從陳奕迅吞吞吐吐跳躍式的講話閒談,認定他是不懂表達和說話的人。但後來,我發現,他講的是這首他每次唱都覺得在背著假生命故事的黑鍋的不爽與對共謀欺詐歌迷感到不安的告白。

我是讀到該曲原企劃許常德的臉書文章,才比對出更多原貌。
 

許常德寫:「陳奕迅在演唱會謝謝我為他編造了一個人生故事,他竟然把我當年為他寫的「婚禮的祝福」的文案講出來,並證實那不是他的真實故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說真的,我在那段陳奕迅的影片片段,聽不出他在感謝企劃。陳奕迅是不高興的,因為那CD文案說他在首場紅館演唱會後收到前任女友結婚的請帖,這段文案似乎讓他啼笑皆非,苦笑不已至今,甚至直到今日的演唱會,他都要澄清沒這件事。陳奕迅用欲言又止的方式,但我也看出他的表態:這個假造的生命故事強暴了他,讓他一直要吞下被誤會遭遇悲慘的假事。


許常德在臉書提到此事,轉移了很多焦點,例如他是首創軍中夢中情人演唱會與校園演唱等企劃,以及企劃和歌手「就是要把這歌的故事演活了。真和假都需要的,尤其是愛情、」


表演者把故事演活,當然是要的。但假造生命故事,就是欺詐,就是在騙感情。陳奕迅說:「你們該不會在那個年代都相信吧?」我想問Eason和企劃,相信了與同情了歌者,因而對這歌更加有感受,是歌迷的愚昧嗎?許常德的態度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與陳奕迅說你們不會都相信吧?信這故事的人不該憤怒嗎?


許常德曾對當年的企劃過程有些解釋,說是想編個故事,好讓電台DJ有可聊該曲的話題。但假造「婚禮的祝福」是陳奕迅的遭遇與范瑋琪的宣傳說她是哈佛高材生,有何差別?不是為了行銷,假造就正當。尤其是要讓人投射真感情的,就像是標榜「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或紀錄片,結果全都是虛構,那是自毀誠信的。


老實說「婚禮的祝福」我以前從沒好好聽過,今日我聽,我覺得本身的故事說得挺好的,不用非套說是陳奕迅的真實故事,也都足以動容。


今天,我聽得出因當年惡劣不實的企劃手段,陳奕迅對這歌是有疙瘩的,他已經無法把這歌真誠地唱到極美。陳奕迅正努力平反這一輩子被歌迷誤會的處境,他似乎也對這段騙了感情的過程,內疚不安。


我想,想獲得共鳴的創作者,真誠仍是必要的。若要騙感情,那再美,曾信過的人會永遠多隔了層對虛偽的防衛,感情不會再投入了。

陳奕迅「婚禮的祝福」歌唱與談話影片在此
https://youtu.be/FqtJm9DFj3E
 

許常德在臉書對這件事的說法
https://ishort.ink/C3ej

2022/06/04

讓中生代、銀髮族懷舊的ABBA,事隔41年重聚演唱會,投射了我對人際關係的期待

最近呼喚青春的事真不少,一件是阿湯哥的「捍衛戰士」的續集電影(隔了35年);另一件事是ABBA的虛擬投影演唱會在五月底成功地在倫敦舉行(隔了41年)。看到西方的新聞報導,在開演前ABBA四個成員出現在媒體前,在演出尾聲時也上台了,這四人分分合合的背景,真也讓人感動、感慨,也有欣慰,好像投射了自身某些對於所謂「圓滿」的期待。
 
ABBA的重聚演唱會,當然該是中年人、銀髮族的大事,可惜台灣報導不多,我現在還在撈看看這演唱會是預錄的?活繃亂跳的是本人在跳嗎(即使是預錄)?(為何他們的搖擺與轉身都那麼有勁?)總之,那些時代的風采都在,四人在演唱會上的擁抱,都能觸發我的驚喜和認同。但,我總回到現實,想質疑:你們曾那麼不合,這都分開錄的吧?還是,應市場要求來些經典親密互動的畫面,抱後各自臉垮往不同的方向走開?
 
我哪些不想被騙?哪些就算是假我也願意相信?我想繼續探索我對於感情的界定。於是,就ABBA虛擬演唱會這事,幕後的技術和誠意,反而是我最關心的。
 
請參考〈重現風華! ABBA虛擬演唱會 分身難辨真假|方念華|FOCUS全球新聞 20220527〉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2/12

因為白先勇是具備優勢的外省菁英,所以其文學水準不高?用身家背景去論斷人的高下合理嗎?

我一個華文系教授朋友轉給我一篇文章《【余杰專欄】白先勇為何將智慧產權問題當做學術自由問題?https://tinyurl.com/y445574t

因為白先勇認為蔡英文政府把臺灣清華大學內的中國清華大學單位給趕走是政治介入學術自由,余文於是批評白先勇是外省人菁英,憑著外省人集團的身家而在文壇有地位,評斷他文學水準不高。

我並不同意依據身家背景於是論斷白先勇的文學造詣高下,余文踩低了白先勇,然後吹捧宋澤萊的文學好過白先勇?

其實,我不認同文學家之間有何直論高下、等級或排行的批評。你可以說哪篇某段描寫恐懼,誰的好過於誰,但在沒有參照基礎上,就說誰好或誰不好,我覺得有問題。尤其,當論誰好或不好是基於身家背景,這似乎就是成見了。

哪天,我們再挖宋澤萊有何文學獎幫派的裙帶或交際圈,然後再論宋澤萊有其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是拿鄉土展現其俗民與親民的包裝,然後又論酷叟這種不賴文學獎者才是「真誠文學」嗎?

是的,白先勇的血統跟賴聲川、王偉忠都是外省幫,彷彿自然可以無阻的成為文學菁英、戲劇大師及電視名製作人。但難道不是外省者都要去痛恨那種碾壓本省人的體制內如魚得水的人嗎?

但我想請批評者看一下,白先勇的作品是真的沒有關心底層嗎?他沒在關心落魄與虎落平陽的外省人嗎?這跟宋澤萊關心鄉土難道是不一樣的嗎?

我知道有些人挺有本錢去得文學獎或聲望,但我覺得不能因為自己沒本錢,然後就批評有背景的人的成功必然是因含金湯匙出身。就算有人擠進文學的社交圈,跟那麼多文學巨擘裝熟後得到文學獎,我覺得那也是本事。

我關心的更是,這些或許有優勢佔到顛峰的人,他們做了哪些好事。白先勇寫《孽子》,用悲憫的調調讓社會看到底層的人,後來更為愛滋病發聲,或推廣崑曲,他以自己的身分地位呼籲慈悲或是發揚文化遺產,我覺得人只要有真誠和仁愛,就不該用其身家背景去否定「有成就」的菁英。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4/04

公視《天橋上的魔術師》第8集 拍攝場景是在基隆三坑火車站的廊道,阿猴想追回馬小蘭的戲在這拍

清明假期的第一日,酷叟與伴搭捷運與火車到基隆。我這天的旅程是先訪七堵舊火車站,之後在三坑火車站下車。從三坑火車站出站會走一個很長的廊道,我們的目標地是造訪「百年防空洞」,那同一出口通往廟口夜市的廊道,被我們驚奇地發現,竟是《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八集阿猴呼喚馬小蘭回頭的拍攝地點。

公共電視2021年春節開始播映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擬真複刻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聞名,創下收視的高峰。一般大家或許都有打聽到,複刻的中華商場是在汐止的一塊建商贊助的地搭造起來的。這個布景區域,也是主要拍攝的場景。
 

原本我並不知道第八集的戲是在基隆三坑火車站拍攝的,那場劇中人物阿猴追著頭也不回的馬小蘭,我也以為是條有遮雨棚的天橋,或許是指臺北市橫跨中華路,又跨越過鐵道的長天橋。但直到在三坑火車站的廊道被我們認出,不得不驚奇這戲真會選景,這條廊道在白天,其實也挺有美感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Ep.8 (第八集)該集標題為「錄音帶」,故事是眾所追求的中華商場眼鏡名店女兒馬小蘭選擇與阿猴交往。阿猴是從豐濱到中華商場打拼的原住民阿猴,他識字不多,與馬小蘭交往一年後就須在蘇澳的海軍服役,而馬小蘭則考進大學的外文系。這期間原本應用信件聯絡,但阿猴不大會寫字,所以馬小蘭就都用隨身聽錄成錄音帶代替信件。但日子久了,馬小蘭已有新的生活重心,也彷彿有學長追求。為爭一口氣,阿猴簽下志願役並買大束花並招待馬小蘭到高級餐館,但沒能迎回芳心。

後來,心有不甘的阿猴用吉他袋子攜槍械外出,在夜裡堵馬小蘭,要求馬小蘭回頭來愛。劇中,求馬小蘭回頭的阿猴說他已經在學英文、學寫字,將來會考補校,這都凸顯現實中兩人的階級落差。而這段夜景的戲,就是在基隆三坑火車站通往廟口夜市的長廊道拍攝的。

下圖,我將呈現目前三坑火車站那條長廊道的模樣,在本文後面,我則轉貼公視與myvideo所發表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第8集精選宣傳短片(這短片每次看我都要鼻酸的)。再其後我為大家張貼走訪該地的地圖。

myvideo官方宣傳片
https://youtu.be/qmEIdW9kDu4

 我的Google 地圖 https://tinyurl.com/ygkndpro
#天橋上的魔術師 Ep.8 拍攝地



(影片,請開啟聲音)

●● 

 

後記:這天三坑火車站的驚喜發現,是我先走著長廊道覺得長廊道仿著一座座像神社鳥居的鐵支架,看來這長距離的遮雨棚與支架挺有透視圖的美感的,我隨口說,這挺適合拍連續劇的。隨行的X.突然驚呼:「這不就是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拍阿猴追馬小蘭的戲的地方嗎?」我其實還有點保留,但回頭看那穿越鐵軌的地下道,再望那長廊,是覺得那麼點像。回家再看影片對照遮雨棚的工藝,發覺真的是在哪拍的。感謝X.敏銳地發現,這使得這趟基隆之旅好玩極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3/05

Slavoj Žižek 齊澤克與Jordan Peterson彼得森的辯論值得期待

這值得期待。
〈【世紀大辯論】Jordan Peterson 下月大戰齊澤克 談「幸福」〉

這篇來自香港的報導簡要介紹了兩位。
https://isn.page.link/w2aV

關於齊澤克,是個來自中歐斯洛維尼亞擅用拉崗心理學詮釋文化現象的學者,因為他常拿一些有辨識度的電影進行心理分析與詮釋,所以就成了文學界介於雅俗共賞的名人。

至於這個彼得森,我在網路爬文了才知他是主張言論自由的加拿大心理學教授,他的言論自由包括反對為跨性別者自標gender指稱需求訂定俗民須遵守的指稱規範(彼得森被跨性別支持者視為反派)。而因他甘冒性別「政治不正確」之諱,但又能言善道,思路清楚,所以評價兩極。

曾有女記者質疑兩性同工不同酬,直稱這是性別的壓迫。但他堅稱,性別的因素只是其中一環,造成同工不同酬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很類似這樣的說法:性別氣質與女男界定不一致者會受霸凌,不單是基於性別氣質的因素受霸凌,可能還有當事人沒人緣、矮、胖、瘦等因素,所以不要單處理性別氣質...)

(以下非逐字稿,是我的改寫)
女記者問:「你的言論自由(反對對錯稱跨性別者第三人稱代名詞者訂定罰則),不是會傷害跨性別者的心靈嗎?」

彼得森回:「與眾不同的表達與思考,必然會得罪人。妳身為記者,不都已經選擇得罪我而探求真相了,你又憑什麼這麼做?但,雖然我不舒服,但我接受(所以,雖然跨性別認為被錯稱不舒服,但,跨性別者有其可被探究的「真實性別」,跨性別者可以跟我一樣接受與吞下。)。

身為讀者的大家,對哪一方氣得牙癢癢呢?

有興趣者可讀這篇介紹彼得森的文章:〈捍衛言論自由的超新星:Jordan B. Peterson〉

https://isn.page.link/WT9w


後記:我冷靜回想,跨性別者一生不斷被外界錯稱的感受,是否等同於彼得森被錯指、誣控的感受?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9

30年後重聽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專輯,跌入1986年的世代

2016年上市了李壽全《8又二分之一》30週年重新混音版專輯,這一定曾是當年熱門的話題,那時,已經不常買CD的我,可能是聽聞了也沒放在心上,要不,就是那時太忙了,反正排不入屬生命中有意義的事。

最近,幾件事的緣分,讓我買入了這套紀念版的有聲商品。

首先,近半年來,我都在為自己的原版CD數位化,送上雲端保存,也在雲端用外掛軟體播放。這張《8》專輯,我只有1986年買的卡帶,所以我擺在桌上要用可專轉MP3的卡帶播音器轉成數位檔(機器可見我的照片)。但工作太忙,原版卡帶一直疊放在書桌上,直到這寒假有假期才真的動手轉檔。

恰巧,寒假的備課日,主講人蔡傑爸播了他與不能要求音準的自閉兒吉他彈唱〈張三的歌〉(1986年電影《父子關係》主題曲),搭配蔡傑爸長年辛勤培訓自閉兒各種能力的歷程,我在感動之餘,就把這張有收〈張三的歌〉的《8》專輯列為優先數位保存的行程中。

但卡帶轉數位的結果是令我沮喪的。成果聽起來竟是朦朧的,聲音隔了一層布般地模糊,就算我清潔磁頭也沒用(可能是磁帶表面已經發霉,或是磁性褪頓了)。

於是我上Youtube,看有沒有完整專輯可聽看。網路上也沒有完整的專輯可看到。但我不經意在Youtube找到2016年廣播人馬世芳對李壽全的全訪問。這下,我聽到許多關於該經典專輯的創作背景故事,不由對《8》這張專輯肅然起敬。但我真的忘了,我那時怎會買入這張專輯,難道我那時就很文青嗎?還是,當時我就是純喜歡裡面的主打歌?(其實,我最愛的也僅有「8又二分之一」這首,因為我很喜歡那年代悠長的合成音配樂法)

馬世芳的這段訪問,相當地精彩,裡面講到李壽全、羅大佑、吳念真、張大春這票創作者的社交圈,還有談到一些錄音保存、修復與重新混音等唱片產業的事,聽著,就感覺好像也值得收藏這個「30週念紀念版」專輯。

但,上網到博客來買專輯時,我有點卻步了,這套2CD紀念版正是兩片原版CD的價,在數位服務不難取得的狀況下,我還有點猶豫。我另看到有1990年版的《8》專輯,就三百多元,我突然想,我是不是買這張1990年版的就好了?後來,仔細思量之後,我想,我似乎該為自己的1986年買下一個回憶與見證,所以,下訂吧!而我既然不能承受卡帶轉檔的Lo-Fi低音質,那當然要買馬世芳說整體音質提升的新版。好的,就買新版本的(裡面還有兩本小書冊)。

昨天到貨。聆聽這音樂,音質提升了,但其他沒有突兀的變化,,所以,這還算是我熟悉的專輯。推眼鏡到鼻梁中段,讀著CD的兩小冊密密麻麻文字,我竟就跌入了1986年。

聆聽李壽全、張大春、吳念真....在那時代的徬徨,對未來充滿茫然與悲觀,但我們全都不知不覺地過了30年,現在也沒有很糟糕,反而因為脫離以往的威權和壓抑,好像有更多自在。

順播聽到李壽全原專輯的末曲〈佔領西門町〉,裡面講述1980年代西門町龐克風的青少年,李壽全用憤怒嘶喊的歌聲說:「這樣的孩子,你看過,他們是台灣的少年龐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佔領西門町。」聽此,我突然有點莞爾。對呀,我就是當年那有龐克心的少年,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把頭髮染成淺草綠色的。曾幾何時,我已是國家的中堅成員了,就這樣埋身在各行各業中,只有偶然一次街頭遊行時,我戴過七彩爆炸頭假髮。

聽這首〈佔領西門町〉,我想問李壽全,你們當年看到龐克少年,那時,到底在擔心什麼?

(還是謝謝李壽全的《8》讓我憶回1986年的時代,歌曲裡面有對工作使人異化的省思,有當年高等教育者存有美國夢的現象,還喚起令我惆悵和感動的電影--《父子關係》,以及關於西門町的時空情感。)
轉貼分享金鐘獎廣播得獎主持人馬世芳訪問李壽全談1986年的專輯八又二分之一
【馬世芳/News98/音樂五四三】2016/10/4 深度專訪李壽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6

生命盡頭最在乎的事(讀侯文詠「瀕死者告訴我的真理」有感)

人在生命的盡頭,究竟最在乎的是什麼?我讀過一些關於安寧病房的文章,或我也常駐足看關於「資深護士看到人們臨終前在乎的事情」之類的轉文。在這最後有限的關頭,人的選擇必然相當有限,你只能挑最最重要的事情來做。

1998年在彰師大的輔導原理課中,我們老師給我們看一部癌末女性的電影(這部電影叫做"The Best Last Year"),癌末的她選擇花時間去找以前生了但沒有參與養育的兒子,她不奢望長大成人兒子的接納,但她完成心聲的表露。

我是想,人與人的關愛,是不要累積到終盡的關頭才去表露,但人生中總有很多取捨,辜負又似乎是必然要有的。

我寫這些,主要是看了侯文詠這篇文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一是人在最困難時所做的決定,往往決定出你成了什麼樣的人。另一個重點,我就摘要文章如下。

「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連續五年的時間,病人一個個過世,他們過世前,我跟他們聊天,我發現,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包括財富、名氣、地位等,到了人生最後階段,沒有人在乎,我送走四、五百個病人,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更多的地位、更高的官階。
他們在乎的是關係,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親人的關係;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他覺得對不起別人、想跟某人道歉。他們也在乎,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


最後,我在想,做人該如何才不會累積那麼多的愧疚呢?

延伸閱讀 : 侯文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
https://goo.gl/d9JHlE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6/27

國語日報刊〈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有家長感到不安。但這文章其實不錯!

既然有不少家長向《國語日報》表達疑慮,站在懂點教育的立場,我也必須讓《國語日報》知道,編輯的選文並沒有錯。

以下,就是在《國語日報》回應專頁中我所寫下的意見。

 ﹍﹍﹍﹍﹍﹍﹍﹍﹍﹍﹍﹍﹍﹍﹍﹍﹍﹍﹍﹍﹍﹍﹍﹍﹍﹍﹍﹍﹍﹍﹍﹍
您好:
我支持並認同國語日報編輯刊登朱宥勳先生的文章。

本人為中學教師,並受教育部納入性別平等教育實務類教師,同時亦為國民教育人權教育輔導團成員,並具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照。

基於學術與教育學理的經歷,本人認為作者朱宥勳於〈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文內所言:「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是只有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這種組合而已,人本來就可以對任何人感到怦然心動。」這樣的陳述是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

朱宥勳的文稿符合今日相當多學科的學理發展與時代思潮,包括在性別教育、社會學、人文學科、人權教育、生命教育與生涯教育等不少學術領域,多已認為社會應該開放性別限制,並應跳脫獨尊異性戀式的感情生涯與伴侶配對。

朱文並未鼓吹任何單一的情感模式,他平衡呈現資訊,足可引導讀者建立獨立思考。

反觀,抗議朱文,倡議應封鎖資訊,認為幼兒與青少年僅能接受傳統框架思維的論調,這樣的守舊思維,看似基於兒少保護,實則是以守愚續行父權宗法至上的威權陳規。雖然守舊可帶來表象的道德秩序,但守舊將致壓抑並限縮人性,無助於社會與文明的演化,更傷害個體身心。

站在某種程度理解教育思潮的筆者而言,筆者期盼國語日報應堅定看待民主教育與思潮的前瞻性,堅守立場,在獨尊男性與父權的文化背景下,仍應致力讓新生代能有警醒階級、身份、多元性別等獨立思考的引導。

國語日報刊登朱宥勳文章,是進步,且跟上時代脈動的,國語日報的讀者需要這個。

吳瑞元敬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04/14

好好認識了"American Pie"這首歌曲經典之所在

今天洗碗時我巧聽到廣播電台播了Madonna版本的American Pie,當然我以前也聽過Don McLean 8分鐘多的版本,早也聽過不少稱此曲為經典的評價,但今天,我熱切想知道為何大家如此推崇此曲,所以Google了歌詞,我終也明白此曲經典之處何在了。

我也巧看了一個中英歌詞對照的網站,這部落客把許多"American Pie"歌詞提到的典故解析註解,讓我驚嘆,原來,就是這麼多字裡行間的典故,讓這曲蘊含超乎我原想像的深度(抱歉,我原來的等級就只Madonna這流而已)

這首「美國派」其實是從哀悼崇拜歌手為起點,在歌詞中帶出美國流行音樂的起落,交織著反戰嬉皮運動的時代潮流。歌詞有意無意提示了流行之音的嘩眾取寵(如滾石合唱團、巴布迪倫、皇后合唱團、披頭四等),對比出樂壇驟逝群星的高尚才情。歌者透過歌詞對歌手的驟逝與隨人逝而絕唱的現實感嘆不已,映照出自己與大時代彷彿都頓失方向的失落與茫然。

我很幸運有機會讀到頗為精闢的"American Pie"歌詞註解,讓我日後能隨著這首名曲的歌聲,陷入歷史感的鄉愁與哀愁之中,為曾有的失落一同緬懷與低嘆。每聽一次,就像死過一回,然後在曲終後回魂再活。

請參考這個不能說都沒錯的"American Pie"中英歌詞對照網站

http://sobakome.pixnet.net/blog/post/36330392-american-pie%EF%BC%8Ddon-mclean-%28%E6%AD%8C%E8%A9%9E%E4%B8%AD%E6%96%87%E7%BF%BB%E8%AD%AF%29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4/08/01

讀廖玉蕙〈讓蘇東坡安息吧!〉的一點兒想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2/09/05

●推薦原住民電視台「台灣的瀑布傳奇」節目(高畫質HD拍攝)

From Evernote:

●推薦原住民電視台「台灣的瀑布傳奇」節目(高畫質HD拍攝)

Clipped from: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133494832
●推薦原住民電視台「台灣的瀑布傳奇」節目(高畫質HD拍攝)

今天很偶然看到原住民電視台「台灣的瀑布傳奇」節目,非常好看。這是在偶然間轉台,看到一個風景畫面非常細緻美麗,旁白述說台灣之美的節目,於是我停留在這頻道,準備用高畫質的錄影錄下做為教材。片尾,果真證實這是高畫質拍攝的影片,整體的構圖、風光都是視覺的饗宴。而我最近才走訪臺北近郊兩個瀑布的健走路線,加上我對地形(地理)的高度興趣,我便沈迷在同節目一起探索地質、地形奧秘的過程,看這節目是個知性的過程。「

台灣的瀑布傳奇」是由鄒族藝人高慧君擔任行腳主持人,節目兼有學者與旁白解說。高慧君在這第一集探訪了大漢溪源頭的一個溫泉瀑布、屏東佳樂水台灣最南水瀑,以及位於台東縱谷山脈間一個落差極高的瀑布。幾個不容易走訪的特殊瀑布,高慧君提出了敬仰山林、環境保護的感觸,她也在旁白中憶起族人先祖的訓示,以及原住民山林生活的共同記憶。

第一集中她訪問阿美族藝術家席巨談及對於豐年祭除了包含飲酒歡慶還需還原先祖看待豐年祭的哪些意義,以及對於原住民文化新一世代的傳承和發展,這些省思讓我也很感動。高慧君以第一人稱表達的省思和感觸,是這個節目充滿感性的一面。雖然這個節目有很多懇趣生活公司產品的置入性行銷,但不減整體在畫質、畫面、音樂與旁白內容都屬精緻與用心,有金鐘獎的水準了。歡迎大家與我一起在這節目享受對應地理/地形/人文知識的樂趣。

補充: 第一集高慧君同阿美族藝術家席巨夫婦斬草除荊,穿越山徑前往台東成功群山中尋訪新港瀑布,路途頗為艱辛。但在最後一哩路時,雷聲大響,所有人終究選擇撤離下山。下山的路上,劇組的人似乎也被雨淋濕了。高慧君說:「山還是有山的脾氣,它會告訴你該走或不該走。」她的旁白聲調聽得出未竟全功卻得半路折返的哽咽。是啊!人們只能敬仰大自然的安排。能把這道理拍出來,也是很不錯的,對吧?


←我走訪的深坑炮子崙瀑布。



2006/11/06

●11/6導讀李家同教授「讓高牆倒下吧」小說集


●11/6導讀李家同教授「讓高牆倒下吧」小說集
親愛的803同學:

本校811班賴昭君老師很高興為大家分享李家同教授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品。目前這些文章資料八年級有超過20個班級閱讀並擁有這些文學作品,為考量資源環保,803班採傳閱方式,希望同學即時好好閱讀。

李家同教授為理科出身,目前在國立暨南大學擔任校長。但在台灣,李家同教授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善心,以及其精湛動人的短篇小說。

陸續,803班將會拿到「視力與偏見」的文字影印資料,另外則會傳閱「我只有八歲」及「屋頂」兩篇小說。當然,最值得的是,你一定要努力買到這本長年暢銷的小說集「讓高牆倒下吧」,並要體驗李家同以宗教憐憫之心所刻劃人性善美的每一個短篇。如果你有感動與感想,別忘了寫在作文中、寫在聯絡簿中,分享你感性的深度。

803班吳瑞元老師導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6/03/28

●3/25吳瑞元老師獲邀出席紫藤蘆文化論壇座談會


吳瑞元老師以近期擔任監製(編輯)之新書「鐵軍的野蠻史」主編身份,於2006.3.25下午參加由文化研究學會在紫藤蘆茶藝館所主辦之「本地社群實踐與社會運動的新文化」座談會,擔任座談來賓,發表相關身份政治、出版與社會運動相關言論。該座談會由酷兒文學作家洪凌主持。
圖為吳瑞元發表言論時之實況↓↓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Mr. Q's Web on Social Studie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