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1/24

蔡桑影片呼籲不要使用「支語」和「略語」但在教授日本文化的他,畢竟也是在用「支語」!

一個畢業校友來訊轉達他的同學家中講馬鈴薯,就是講成「土豆」。但在臺教授日本文化的蔡桑,在Youtube影片則用了「自甘下流」等等字眼語暴了他所謂使用「支語」的使用者。校友來問我意見。我的回應如下:


蔡桑的影片主題是「反對某些略語」。我這邊是收到朋友對該片批判馬鈴薯講成土豆的不適,朋友問我對本片的意見。

來訊者提及其「外省家庭」後裔的背景,說明其家人用語即為「土豆」。 其實我覺得蔡桑的論點是很漂浮的,一方面講有些語彙無所謂,有些他又要譴責,而蔡桑的論點是,「臺灣人又沒有大陸那種文化脈絡,幹嘛用大陸支語。」這也換言之,「有文化脈絡下的使用,是可以存在的。」 我想來訊的朋友也有提出他是外省後代,家庭便是使用土豆的語言脈絡,他是不用對號入座覺得蔡桑在罵他。

我也曾聽到趙少康或是尹乃菁等人說醋溜土豆絲是中國名菜的稱謂。 但我也理解大家對蔡桑有不滿之處,因為通篇主要意義在要臺灣人不要講哪些大陸用語,也希望略語有其字詞邏輯性。

不過,影片對使用大陸用語者時而切脈絡的展現敵意與蔑視,但時又不時地說自己其實不免也在用外來語,在狂妄之餘,又避罪地謙遜或自嘲。

我想蔡桑在就事論事的論點可以成立,但以偏蓋全到情緒語言對語詞使用者的羞辱字詞,該片其實是個人政治立場與國族對立的表明,我對這樣的手法沒有喜惡或抗拒。

但或許因為我不是當事人。有些當事人是聽者有意,感受到"abused"的辱罵。但我懂,其實當學者流露情緒與立場時,是不要用學者來看待,也就是那時、那個作品與狀態會是俗人的視野和行動。

俗人會將立場高於學術應內化的價值。而我只是受過某些知識洗禮而試圖同理來訊者的俗人。除了回應來訊者問我觀點,我想也讓創作者知道我的見解。 

我可以理解YT的生態可以蓄意要激起漣漪或波濤。我的立場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尊重各自的母語,另一個是我反對以禁言與固定語言的制度性規範來以為這樣是「主體性」,我也反對規範制度下的排除「他者」,然後統一字詞來建立「我群」。

對有敏感度的人來說,語詞的使用是政治與身分認同的表態,指稱中國普通話為「支語」是透過使用日式漢字貶抑中國的普通話,但該片卻也主要使用作者鄙夷的「支語(國語)」來表述其貶抑對岸官方華語立場,相當諷刺與矛盾。我想,有自信的主體性應不是建立在設定何為「他者」,或從創設對立面來界定怎樣才是我群。當混種與文化互有涵化是事實時,假設的「純然」或「本質」其實也會因解構而溶解那從不堅實的自我。

※蔡桑的影片連結《支語真的不行嗎?略語略到讓人聽了起肚爛?》
https://youtu.be/Q4xf_tT-lQc?si=bjJwfBXTVd-0rHsE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4/09/22

閱讀心理師考題中的性別成見評議報告有感:性別平權的敏銳度,仍多賴執業者各自的修煉!兼說我的考題會怎麼避免性別刻板

看到這份國家心理師考試題目中流露性平意識或性別刻板的評議報告,即使我不屬心輔專業證照人員,但我很慶幸在我設計的歷史、公民科考題及導師等學習單與卷中,都有藉以往的性平知能,盡力避免了題目中強化性別刻板角色。

我這領域科目的考試,都是難免要用到虛擬人物的,所以我常常要費盡心思去設計題目中出現性別中性的名字,再來,就是要費心避免使用到性別稱謂的「他/她」,以免題目與情境偏向特定性別的刻板描述。而我觀看該份對國家考試的糾察報告,很多題目有出現虛擬人物與性別稱謂,這些題目描述的情境,使得題目強化了社會刻板印象。我是沒料到國家級,又由心輔專家學者出題的題目,竟還有不少性別刻板印象的題目;但另一方面來說,近年的諮商心理師相關考題,具備性平意識與關照LGBTQ+處境的題目是增多的,這顯示專家學者各有所長,有的學者有性別敏銳度,但有些學者仍未覺知自己的「性別盲」,還在運行著父權式異性戀男性沙文的思維。

大概是我遇到太多個性別友善的輔導老師和心輔學者了,我原預想台灣的心輔領域是很性別進步的,尤其是近年有看到心理師國家考試中亦有列入LGBTQ+的考題。但畢竟過往我只看到一些題目,本篇連結的這份評議報告,則是呈現心輔人員養成與核定資格的真實歷程。我不免仍感嘆:性別平權的敏銳度,仍多賴執業者各自的修煉。

這樣看來,性別弱勢的一方,仍未必可從心輔專業、司法獲得支持性的對待。求助者仍要看清助人者有否因成見而僅斷箭治傷,而在基層學校擔任教師的我輩能做的,仍是開放心胸視性別多元為自然,不預設女男的角色框架,經營校園中存著允許適性發展的友善氣氛。

請讀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性別平等委員會發表的
113年諮商心理師考題:性別觀點分析」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4/08/11

2024年性別爭議下奧運女拳奪金牌期間,台灣的性別認知觀察:臺灣的性別人權是進一大步?還是仍原地踏步?

2024年經性別爭議的奧運女拳金牌得主事件,統整台灣的性別認知現象:臺灣的性別人權是進一大步?還是仍原地踏步?

(本文論述為原創,觀點引用請註明作者吳瑞元及網站)本文發表於部落格
網址 https://qsirabc.blogspot.com/2024/08/2024.html

  

臺灣一位奧運女子拳擊選手因曾受國際拳擊總會以未通過性別檢測而撤銷獎牌,2024年該臺灣女拳選手逐步晉級比賽,但亦有聲音質疑臺灣拳擊手的性別,促使臺灣的支持者團結起來,為臺灣拳手的參賽資格辯護。

這段爭議期間,許多醫師向台灣大眾科普,性別男女不僅靠XY染色體決定。其它生理因素也會有抑制性別賀爾蒙而有其發展出的性別表現。

台灣社會一時避用陰陽人、雙性人指認該選手。當有人指稱該選手有喉結時,亦有醫師指稱那並非喉結,或是醫師指稱女生也有喉結。https://youtu.be/kSLvXN4wU6w?si=I-HNzTBiEHdvw_Nq
 

化名蒼藍鴿的醫師指林郁婷脖子處為甲狀軟骨。影片提到運動比賽有用賀爾蒙檢測,也有用染色體檢測。蒼藍鴿認為賀爾蒙是決定運動能力和性別樣貌的關鍵,他認為運動採賀爾蒙檢測比較合理。台灣該選手是通過賀爾蒙檢測的。(46XY染色體,Y染色體不發展,於是生理發展會偏向女性。同理,46XX,亦可發展出有男生殖器的發展。)

爭議期間,台灣網路不斷呈現該拳擊手小時候為小女生模樣的照片,並普遍以女性來指稱該選手。期間(8月8日),公共電視運動講評者實況報導女子舉重奈及利亞選手時,脫口說出「「這個是男的還是女的?」,激起廣大台灣觀眾指稱有「性別歧視」之反感,引發公共電視發表致歉聲明,失言的講評者被停止該台講評工作。https://ishort.ink/f6AD

我針對奧運期間,觀察台灣拳擊選手經性別檢測爭議,台灣社會呈現的性別認知現象,統整如下:
1.醫療專業人士廣言性別並非XY染色體即能決定。台灣醫界多位發表:人體最終的發展,要看整體生理互有抑制與各有發展的生理動態展現而定。醫學觀點主導性別的詮釋,多位醫師避用病理觀點詮釋選手,以生理學的「生物性別發展論」,宣傳發展出性別性徵與器官樣貌的各項生理影響因素,破除基因與身體性別狀態必為二元發展偏向其一的迷思。

2.知識份子澄清事件時,忌諱或迴避指稱該選手為陰陽人與雙性人,偶有採DSD(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指稱該選手的可能狀態。例如KOL《范琪斐看世界》之評論。但即使論者懷疑選手為DSD,多也避免使用DSD既有的中文翻譯(性發展變異),以免「異常」、「障礙」之說,動搖選手為生理女性的定位。

3.台灣國人傾向能贏就好,多數報導以「她」為指稱,迴避選手各種與男有關的牽連。

4.台灣各界難得對TERF論述及性別錯稱有集體的反感。TERF(反對跨性別的女性主義者)的言論,普遍受到排山倒海的批判(例如臺灣各界批判《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台灣選手的土耳其籍對手賽後在拳擊台上比X、波蘭選手疑在社群媒體嘲諷,她們的社群媒體遭到廣大留言批判,留言被迫關閉。)但台灣各界又不見得反「反跨」。這期間的輿論,台灣各界否認該選手為「跨性別」,部分也能辯別該選手不屬「跨性別」、不屬「扮裝」,也不屬「變性」,但不否認性別樣貌與氣質非順性別典型。使臺灣一時更容許與接納女性「跨有男樣」的樣貌。但這些包容,卻未必是等同接受「跨性別」的性別轉換。2024奧運時,一次將臺灣推到「跨性別參與賽事爭議」的風頭浪尖,基於愛國情操,臺灣人透過媒體進修光譜呈現的生理知識,並選擇偏向支持跨性別參與性別編組賽事的立場。在TERF論述浮出時,許多臺灣人必須現學現用批判性別本質論的論點,以促成奧運榮耀的正當性。

5.該選手的出發行李包開箱照,廣大網民點出該選手有帶衛生棉。亦有回顧奧運歷史也陷性賀爾蒙爭議的女性選手之後懷孕生子。衛生棉代表月經,月經與懷孕生子被視為是生理性別為女的指標。強調臺灣選手攜帶衛生棉呼應的正是J·K·羅琳認為有月經才是「真女人」的說法,而臺灣選手的事件未必透徹解構「真假女人」,而是意味著:告訴J·K·羅琳,我們的選手有符合你所謂的「真女人」。但其實,「帶衛生棉」實未必真具備證據力,雖如此,臺灣社會不放棄這個佐證的效果。

6.知識型網紅如超級歪SuperY,科普歷史上奧運性別檢測帶有否定與懷疑女性能有男性般的傑出體能,並有差別對待地僅檢驗女性運動員,而男性運動員則無檢測。許多論述亦指運動本身的公平不該區隔於性別,即使男女分區的運動員,個體上也有生理素質上的差異。例如美國游泳選手飛魚菲爾普斯,有奇特超長的手臂,亦有極大的腳掌,但奧運並無禁止這些特異選手參賽。本次事件,影音與社群媒體上,常有運動賽事性別爭議的歷史個案介紹,臺灣社會經歷一波女權歷史的洗禮,運動的公平性基礎引人深思。https://youtu.be/zgmrxPa3kuw?si=D_U3-rL40_oEosxz

7.面對體育賽事的性別分組,原本所有選手本都不一樣的身體素質前提下,競技體育的公平性被提出讓人重新警覺其內的矛盾。但對運動「公平性」提出見解與解方者少。幾乎很少有人提到要否定運動賽事的性別分組,臺灣社會傾向用女性本質論認定選手的性別,並強調選手本身的用心練習,贏得金牌過程中的各懸殊比數,被視為是不賴男性體能特質,也是實力所在的證明。(筆者認為:上述論點我有心存問號。)

8.經過「KOL醫師」及知識份子發表科普後,不少台灣人已能嗅出陷入性別爭議的台灣與阿爾及利亞選手有可能是DSD體質(當然,本案亦有更多非屬DSD的可能性)。當台灣選手獲金牌後,各界大肆以「台灣的女兒」、「拳后」、「台灣女將」、「女拳擊手」等,強將選手的性別歸位,媒體大量呈現選手以往的順性別女性裝扮(童年穿著、女性日式和服著裝....),媒體並努力以女性稱謂及頭銜「正名」廣傳。社會對臺灣選手的「性別歸位」看似是回歸保守兩性二分法之認知,但越致力喊滿「頭銜與正名」的前提,顯示很多台灣民眾對選手及DSD者流露悲憫,並產生同理其「受人議論的苦難」或「認定為不健全」的人生,進而心生悲憫。但心存悲憫的「頭銜正名」則帶有民眾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同理心,所以「性別歸位」的行動也還是是保守主義的。我認為這種悲憫的想像,有助促成疼惜與尊重多元性別的進步性,或許也有助「肯認多元的性別表現群體」,帶來一些非二元者的增能賦權。但為人感到「悲憫」的前提,背後帶有期待人都「健全」與「正常」的價值觀,價值觀形成的壓迫並未消解。換句話說,「同理與悲憫被疑為DSD者」的多元性別進步性亦有被扣分處,例如依舊有人漠視性別的光譜的狀態,仍然與非二元性別的人(如雙性體質者與跨性別者)切割;而心照不宣的分類忌諱,使非性別二元類屬者仍被藏於櫃中。

9.台灣媒體普遍定調國際拳總IBA對我國拳擊女選手「抹黑」、「散播流言」,論定IBA具有擾亂與打擊台灣選手的邪惡動機。此「抹黑」論,促成台灣民眾與選手支持者意欲將選手「性別歸於二元其中一類」相應支撐。或許強調對立者的抹黑與流言,是基於強化臺灣得金牌的正當性,但也有基於護衛選手隱私與尊嚴而對事件和人物進行標定。

目前,我個人看到事件過程,臺灣民眾傾向將金牌選手「性別歸於二元其中一類」,而看到這個歸位對選手個體與生涯有了限定的期待。我擔心會對選手產生「推入櫃中」、「拉進性別框籠」的狀況,迫使當事人限定只能是「女性」。目前臺灣民眾看待事件,仍是順應社會體制的設計,但既有的「性別歸位」是不利多元性別者的生涯發展,也非足夠對非典型性別個體的尊重。有助於性別人權發展的觀點,應是承認「性別非二元者」的參賽正當性,解構部分賽事性別二元區分的荒謬與不合時宜,而不是只是談「當事人為非典型順性別樣貌也可以」就夠「進步」。但總體來說,臺灣出現個非典型順性別樣貌的金牌運動員,仍是有助協助社會習慣多元,有助社會加大性別氣質的接納度。而這次的意義,則是社會開始得知生理性別有光譜樣貌,且是有生物學的科學依據,鬆動一些人用XY染色體或兩性二分本質論決定性別類屬的成見。整體來說,臺灣社會經此事件,在性別意識上,加加減減中,臺灣算是立下了再推離保守框架的轉折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
我對自己及醫界這段期間的論述提出警示:所有未診而論的論述,有可能傷害當事人。

像蒼藍鴿在其影片末尾就脫口說「基因出『差錯』」!?我在其影片留言,希望醫學界改掉這種背後存在「大論述」與病理學(pathlogical)價值觀的用詞。
多少人承受「疾病污名」了苦不堪言。「差錯論」一如「病」一樣,有些生理狀態,就是不需要扭轉的狀態,一有價值觀進入,醫學的執行者就不客觀。多少人假借科學的論調,卻對性別與體能進行霸道的處理,例如雙性器官的幼兒一定要切割或加工成為大家廣知的女男孩,連體嬰必然都要切割、絕症必要醫治,這些「必要」其實有許多也未必要。

很多的與生理狀態共存的選擇,常被有價值觀又狀似「科學」權威的偏頗執行者主導命運。我希望蒼藍鴿腦子要保持清醒,措辭上多些省思和警覺,別讓人掛上「不健全」的污名,終究還是毀了各獨立個體的人性尊嚴。

以往的性傾向治療,就是在預設的「正常論」上害慘了一大群人,想欲積極治療症狀的需求,也常是這想要「正常」的渴望上產生市場與行動。基因和各種交互作用,本就是可光譜般的呈現,二元論的判斷是扼殺主體尊嚴的根源。今日醫學對DSD的看法已在扭轉,以往醫學界對DSD的寫法為「性別分化障礙(disorders in sex development)」,現在醫學界進步的觀點則一改過往病理學的認定,而改以中立的字眼譯為「性別分化多元性」(英語:Diverse sex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 DSDs),在生理指數上,也要避免說用「分泌不足」、「異常」、「分泌過多」、「無法正常表現」等等帶有預設價值觀與預設人類發展偏向的意識。

非典型性別是否該視為「障礙」一直存在爭議,研究表明,受影響的人士會受到負面影響,術語會影響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選擇和採用。歐洲理事會和美洲人權委員會呼籲應謹慎醫療分類的命名,以免對非典型二元性別個體進行不必要的醫學治療。

我懷疑蒼藍鴿對選手的臆測,不免還是淪於影射身體隱私,越幫越忙。身體狀態不是不能論,而是要讓少為人知的生理狀態當事人,不被閱聽者簡易被歸類與認定而受議論。要怎麼免為成為像樂於展現病患體內存著外力塞入物品奇觀的那種醫生,需要道德哲學的警覺。在臺灣政治正確的敏感度上,基本上蒼藍鴿全片是有在謹慎的,部分醫師發表「性別非純由XY染色體決定」的論述,已比以往再更多警覺,以避用「障礙」,也有避用指稱雙性性屬身分的名詞。但,我想俗人如我,或如蒼藍鴿醫師,若脫口說出病理學概念的「差錯論」,那必定傷害了很多當事人,我希望醫生界同我一樣,都要警戒與警醒。

蒼藍鴿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kSLvXN4wU6w?si=Tg7hWJTLfrPuZC5g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8/23

法文跨性別題材繪本討論會 (2022.12.17)

這場繪本討論會由伴侶盟發起,曾留學法國的許秀雯律師代為引介繪本的故事,在場亦有熟悉跨性別議題的專員、兒童繪本專家、跨性別當事人,以及曾擔任國教署人權教育推廣者的本人一起參與研討。



繪本討論會上陳列的各種性別題材繪本



孩子們對主角長了羽毛另眼看待與議論紛紛。

這本繪本呈現家長對孩子無預設前提、無條件的愛與關懷。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8/04

刀郎《羅剎海市(罗刹海市)》不僅在批判中國歌壇歪風,更有批判當局體制,並隱諱地嚮往人權、民主的普世價值

昨天我在好奇刀郎《羅剎海市(罗刹海市)》紅火的道理。

原本我沒理解大家吃瓜熱議的事,第一直覺我是感覺這歌在歌頌含臺灣在內的西方民主體制,重重地批判了中國當局。

而基本上,很多人解釋刀郎在批判與羞辱中國歌壇的醜態,像是在歌壇能舉足輕重的那英被刀郎的歌詞影射為賣笑行業的流鶯,或是中國好聲音的節目造假,或者是該節目的評審楊坤臉如鞋拔,行事如奉迎那英的太監.....這些解讀,我想也沒解讀錯誤,應都屬刀郎蓄意的影射與對仇敵的報復,用於詆毀人身與人格的攻擊,的確是夠狠的重砲。若說對仇人有留情面,那就是用了古文典故,畢竟沒有指名道姓說白了。

但也有人(海內外中國人)的評議者,仍是強調刀郎的意圖和層次,絕非僅在講中國歌壇掌權者的興風作浪和顛黑為白,那還有針砭哪些人性的黑暗呢?聽得出來,這些評議者仍顧慮中共當局的裁罰,他們自我審查地不把話給講明,被吞進的話是:刀郎在批判中共當局。

回讀蒲松齡聊齋篇章〈羅剎海市〉的故事全貌,我居然可以將醜人的大都城對應為共產制度下的中國,將海市對應為臺灣,將龍宮世界對應為西方民主社會。刀郎沿用此典故,批判了現代中國的狀態。但若再看故事其全貌,說明了污濁的現世,仍有人看得清醒,有人則心存嚮往的偏好、感情與生涯,人們也對原有世界有所顧盼,既念國家、父母之恩情,但也痛恨醜人為惡的城鎮。海上龍宮的妻子,不以強權逼丈夫遷就,尊重丈夫分離的意願,但妻誓守與夫遠心相繫,但也不再同房(或許是未來兩岸的模式),而其實,那就是種民主與人權的精神。

說明白些,刀郎用歌詞與典故,批判了中共當局,也闡明對民主、正義與人權等共同價值的嚮往。刀郎借古諷今,批判的絕非僅在報復那英一幫人,其實他更重批判體制與社會風氣。至於刀郎的最末句說,所講的罪惡都「是人類根本的問題」,應是怕被當權者報復,寫了個「不針對誰」的聲明,以求保命。

這首歌很政治,也對促成覺醒、啟迪民智、導正世局等都顯得用心良苦。這是很多評議者高度推崇的,只是他們受限中共或長臂管轄之威脅,還是不便講明刀郎的意志,只能高喊「刀郎談的絕非僅歌壇一事」。當年,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聽來是關懷泰北孤軍,但,論大格局,絕對也是在講臺灣的歷史與外交窘境,行銷採歪讀將〈亞細亞的孤兒〉指涉為關懷貧窮弱勢人民,躲過了政治審查。

現在的狀況是,既然隱諱,當權者也不方便對號入座。人民與政府,不知還會怎麼各顯神通?這文本若能促成改革,這樣的創作是相當偉大的。

聊齋《羅剎海市》故事全貌與解說可參考下面--
https://youtu.be/uhiVxKI0Z7E
刀郎的歌可點這裡聽
https://youtu.be/8pHqQeMygZg

#羅剎海市
#罗刹海市
#刀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2/07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讓我一路體驗昔存種族隔離成見的美國南方。人權教育所謂捍衛人性尊嚴,就在其中

初看《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就覺得是個冤家變好友的典型公路電影,所以看了幾分鐘後,就不看了。
 
而這冤家就是簡單地把黑人與白人的階級關係倒反一下,好像就顛覆了社會的成見,這樣人設安排,我覺得就是好萊塢很刻意的政治正確和說教,初看的幾分鐘,我是焦慮整片是否過於做作,所謂的尷尬感不時浮出。喜歡這片的人讀到此,請先別批判我。前面講的都是我在沒看完全片下的成見,我看完這片,腦子對於幾幕情節常回味再三,印象深刻,感動很多。
 
這個春節年假,想說該片好評連連,就把《幸福綠皮書》給看完,看到最後一幕,心情有些激動起來,心想若因成見而錯過,真太可惜。有可能是得知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就突然沒了甚麼「簡單反差的人設」,也少了「政治正確的做作」的感覺。這部片讓觀眾隨著義大利裔受雇司機的視角,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南方仍存種族隔離措施的實況,而綠皮書的友善餐旅指南,其存在就是對該文化現象的批判,是出於維護人性尊嚴而出的著作。
 
我是跟尊貴的黑人音樂家一樣,對義大利裔司機的大老粗作為是難以共處的,但編劇應是經營得巧,讓我也跟著改變姿態而能與俗氣老粗(隨興)的人包容共存。當尊榮的音樂家陷入裸身求歡被捕的難堪處境時,這大老粗司機用其生活圈慣用喬事情的手法解圍,贖回了音樂家的自尊,這大老粗突然讓我肅然起敬。
 
這部片在人權教育中很重要的意義在於:獲得三個博士學位的黑人音樂家如此傑出,卻被保守的南方限定只能去特定旅館、不得去白人酒吧,不得用白人賓客就近可用的廁所,音樂家還不能用到像樣的更衣室和休息室。即便傑出,仍被次等對待,這就是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就是歧視。歧視是對人性尊嚴的踐踏。

《綠皮書》從冤家到彼此接納的情節看似老套,但幾幕事件的銜接流暢且自然。黑人音樂家的演員在奧斯卡配角獎有所斬獲,但那丹麥裔演員演活了義裔的老粗司機,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但也讓我入戲,他可能是因政治正確而拿不到獎,而我覺得他是該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重要靈魂。而這片難得的是,義裔司機的兒子也參與了編劇群,能讓角色鮮活又奔放地呈現,奧斯卡頒了編劇獎給該片,絕對是肯定對真人真事電影能兼顧戲劇張力和不損先人的拿捏。
 
圖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轉貼跨性別的ABC與論及「免術換證」欲免除現行僵制使跨性別者被迫一律得失缺或加造身體部位

跨性別與手術變性不必然是等同的,跨性別與同性戀也不必然可放在同類討論。若能在跨性別的選項中多了「免術換證」的選擇,就能成全想讓身體保有既有機能者,不致在「跨性別換證」現行僵制下,被迫一律都得失缺或加造個體的身體部位。


最近,泛科學網站 再刊出關於跨性別的科普文章〈不管有沒有看過《丹麥女孩》,我們都要知道的「跨性別」二三事〉https://pansci.asia/archives/93699


關於「跨性別」在法律制度、醫療、社會處境、國際趨勢等更多詳細資訊,可連結至「伴盟跨性別平權站」(內含國際指標性的跨性別校園友善政策)https://transgender.tapcpr.org/
 

酷叟我與本校邱老師亦有根據兒童繪本研發對跨性別兒童營造友善校園的教案,請予指教 https://tapcpr.org/main-topics/gender/tseed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2/05

關於偏鄉教育與少數民族,對於竹山亮導演之紀錄片《走近大涼山》我有些觀點的批判和期許

這假期剛好看到兩個關於偏鄉教育的影片,一部是《不丹是教室(教室裡養了一頭犛牛)》,另一部是日本導演到彝族領地拍的《走近大涼山》。這裡我談一下後者,文末我貼連結,可免費欣賞該紀錄片。

我很喜歡製片方再入大涼山的機緣與導演鼓舞大涼山孩子讓願望說出來,說這樣有助於實現它。這樣的安排讓紀錄片工作者的敘事前後呼應而完整、賺人熱淚。不過,我在某些觀點上是不認同的。

1.影片呈現了數度提問大涼山人:「你喜歡城市還是喜歡大涼山?」提問是帶著怎樣的前提或價值觀?或是預設受訪者怎樣的回答?我覺得提問本身設定了框架,當受訪者吞吐說出的內容,使得觀眾的解讀空間太多可能,當包括了問題不能問出質性的分析,或是不能產生效度時,各種詮釋也都欠缺立足點。這不是留下「作者以死」的詮釋空間,我對這樣的提問和回答是覺得尷尬的。

2.再次走進大涼山,是基於對於貧困地區的關心。但如果是基於憐憫,或是基於窺探底層,再基於拍攝方所呈現的日本、上海等身分位置,於是有「我來關心」、「請大家關心」、「要幫助他們」的「家長式關心」,我覺得這樣的姿態是有問題的。而這也是我看到大涼山彝族人遷居至昭覺的現代社區,我反而覺得是驚顫的,那就像是臺灣八八風災後臺灣政府安排原住民遷住到平地新建社區一樣,讓原居民改變原先山林居住的模式,是對既有文化的剷除,對原有山林智慧的滅絕。當遷住者須在公寓中自堆柴火烤窯,他們用迴異原有的居屋方式在生活,起居有著遷就。「現代化生活」是種吸引人的毒品,用微波爐或是瓦斯爐並非必然美好,這種省思和批判在影片中是欠缺的,原因就在影片創作者的位階態度(要不然就是對審片方,例如政府,在敘事上自我審查與膽怯,淪為歌頌政績,失去以大涼山人為主體的觀點)。

3.所謂的大涼山孩子的教育「首重衛生習慣」的思維,這也是存在著文化優越感的姿態的。我認為大涼山人吃烤豬肉直接用手而不用餐具,或是對是否洗漱,都有其因應地理、氣候、氣溫、物產等所發展出的生活適應。洗漱、牙膏或是沐浴劑被認為是現代化生活的必備,但這些企求潔淨的操作,卻是搭配資本與消費而來,舉例來說,牙膏要擠多少量,膏物要敷在哪種器具,是消費宣傳下的社會化過程,我並不覺得該如此盲目複製這樣的生活價值,用了化學潔劑,感覺是過著現代化的無菌生活,但「潔淨」、「無菌」、「不病」其實是虛妄的狀態,瓶罐和化學液更污染了自然。

大涼山人的山林生活,非賴洗漱或牙刷,必然有其保健的生活智慧,那是我們不知道的益菌平衡與免疫力養成的過程,那更是影片創作者該去挖掘與歌頌的。而當製片方用現代衛生的優越位階去評價大涼山人的生活時,其複製與強化的是如同城市人對大涼山人的歧視。文化人類學中一再提醒,對於異他文化或霸凌者,常就是用「髒」、「臭」來合理化排擠弱勢有其正當性。有時,呼應著歧視者的觀點,致力於讓弱勢者「不髒」、「不臭」,但那依舊是優勢者的觀點與定位,沒去看到其實本來就不算髒,大家誰都有味的事實。那個「我來教你們....」與「你們應該要學習......」的心態,這種積極去介入的心態都是在貶抑大涼山文化,且都是對大涼山人尊嚴上的侮辱。我得說,製片方對於異他的文化,欠缺謙卑的態度,太過自我中心的傲慢。

對於影片打開一道窗讓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我肯定這個紀錄片在敘事上的流暢與完整度。但我覺得該片人文關懷的角度是落於俗套的。對於從他處派到大涼山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存在著漢人文化中心,又盲目附會資本主義的生活模式,又誤認父權式由上而下所推進的發展與建設都是好事,那我真擔心教育工作者在重複對大涼山人營造自卑,並羞辱該地原有因地制宜智慧的文化個體。

或許,是電要上山,而非人下山用電。但在用電之外,那原有的山林智慧、母語之美和地方驕傲,才是最有價值的給力(empowerment)和尊嚴的維護。

我不是反對足球教練或是移居社區,我是反對在高姿態下自我中心的文明優越感讓少數民族失去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我也不是反對電信基地台上山,但在基地台上山後,大涼山人也可用手機看到上海人的生活模式時,我想問,有多少新舊世代可自信理解大涼山的好與上海人的悲?

觀賞竹山亮導演《走近大涼山》由此點
https://youtu.be/GgWZDvgW9OA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2/23

歌手王力宏前妻李靚蕾帶起社會的進步性,她寫出很多人的切身處境

長期吸收與消化的人際關係學問、人文現象、心理分析、性別平權等知識,已經都融匯入我的腦內,形成我(酷叟)變得敏銳的意識。

就最近王力宏的是非,我看到其前妻李靚蕾所發表的文章中,有幾處現象值得探討:

1.女性感受到在婚姻中,對方及對方家人把人當作「生育機器」。

2.女性感受到在婚姻中,對方及對方家人長期對較晚才加入家族的女性配偶以羞辱,霸凌,冷暴力對待。(或許婚姻中的男性在女方家庭時,也會因為居於小票或弱勢,承受相同的狀況。婚姻在處於兩方家族內時,竟不免會有欺壓落單者的人性殘暴。)

3.女方覺得男方「終於」生了男丁後,急著要結束婚姻關係。

(以上整理自李靚蕾2021.12.20凌晨的聲明,https://tinyurl.com/y37pddxt

為何有「生育機器」的現象?家族互動時產生的關係霸凌如何運作?『終於』生了男丁透露了怎樣的思維?

這些討論起來對許多人是切身與不安的,我不擬闡述以上的課題,酷叟也無意跟他人或中小學生閒聊或探討這些(如同我寫明課題,但我不闡述)。
 

酷叟認為李靚蕾的文章已經觸動臺灣社會很多共鳴,她已帶起社會的進步性(例如:男性的警惕或防備,親職責任的提醒),這種共鳴與感應,好像不用多聊或多寫了。相信很多人冷暖自知。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2/16

吳瑞元老師 教學聲明-- 關於我的行政中立、依課綱、依教育學理的明確宣告

福和國中 本人 教學聲明
 
一、本人依照12年國教課綱教學,於教學中依照課綱規定採適切融入環境、海洋、人權(包括分配、程序、匡正與轉型正義;審議式民主)等議題,並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世界人權宣言》、《人權兩公約》,以及12年國教課綱之規定執行教學。本學年至今,本人在任教之「歷史課」與「全球議題初探課」並無上述之主題式或專題式教學。本人依照《國民教育法》、《教師法》與教師聘約,依法行使職權,於課堂實施皆謹守前述法令和規約,亦依法、依學理行使專業選材與採融入式教法策略,歷來課堂中皆無倡議單一立場之公投主張。
二、本人經修習專業學分與考核,具備歷史科、公民與道德科、社會科學概論、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等領域之合格教師證照。於中學就職後持續進修本科、特教、輔導、教學教法、性平與人權教育等知能研習,21年以來本人累計超過440學分之在職進修可供稽核。
三、本人21年之中學教學,已累積超過250冊不斷更新之自編講義,於執教普通班、資源班與夜補校,累積自製課堂學習單達859份。本人之教學研發幸獲聯合、自由、公視報導,本人亦任新課綱之宣導講師,所有教材均可檢視公評。
四、近年,本人參與教育專家指導的衛福部《兒童權利公約》、教育部人權教育輔導團、國家人權博物館等多項教案計畫,皆有提出公開且具備論據與引註的中學教案。本人亦親撰本校多項課程計畫,所有教案與課程計畫均核對且清楚標註國中學生之能力指標及課綱之實質內涵編碼,足證本人於學理中講求論據,本人對於適齡教學之國家教育準則已有高度之掌握。
五、《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學校應對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第十四條)。同法並規定「教材內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第十八條)。本人依法、依學理謹守上述各點法令,依法、依學理執行中學教學專業。
六、民國108年性平法規公投後,教育部已函示各校重申依性平法(第十二條)校園應致力提供性別友善環境【即,臺教學(三)字第1070230982號】,此函示有其淵源,並指示校方應行家校溝通協調;教師若依法執行職務而涉訟,校方應為師延聘律師。本人依該函示規定特此提出說明。
新北市立福和國民中學 教師吳老師 聲明 民國110年12月15日
﹍﹍﹍﹍﹍﹍﹍﹍﹍
補充澄清:
本人歷來課堂未曾在課堂主動提及選舉時事和公投。我不希望家長把自己很想倡議的狀態,投射成老師也愛談論和倡議。
 
有老師愛談政黨政治,但我不愛。有人喜歡倡議未來國家定位的意見,我因沒有特定立場,所以我尚無偏向哪個未來的想像。
 
我有兼混立場的學術養成過程,使我無意大談政黨立場或是政治取向(辦公室同仁也可為證)。以往的公投,現在的公投,我都沒有在國中課堂想提,因為基本上我沒興趣納入政黨紛爭的討論。我是沒有政黨立場的人,我也無特定國族走向的熱情。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1/07

看《游牧人生(Nomadland)》有感。特別想到的是工作的意義、生存的意義、分享及交換等哲理

昨日看了《游牧人生(Nomadland)》,之後我們有些討論,大致是聊了人生最重要的是工作,還是為了另一些有意義的事,其次才工作?不能工作了,又如何?

 以片子裡的工作模式來看,在台灣叫做打零工,此外,不同的是美國的故事可以以車為房為家,又因天候緣故需要遷移停駐的地方。

我在想在台港這種人與人密集的地方,若不講身分和地位,以甚麼賴以擁有自我的尊嚴? 而所謂的Houseless的遷移者,如何能一次次承受的相逢和離別?

我還參不透"there's no final goodbye" 我也還不能信仰離別道句"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就不知何時會再見呀! 感傷。

但無論如何,無私的分享與交流是讓人快樂的,感念是常態的。剝削的交換是讓人憤怒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10/23

南韓法院判:將跨性別軍人強制退伍不合法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2021年10月20日FB社團貼文  (該文經伴侶盟每週時事討論,由吳瑞元草撰,經機構修潤後以機構名義發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7/24

苗栗縣教育處疑似用校長考績刁難或整肅特定校長,這種威權手段難以通過行政中立與依法行政的檢驗


 苗栗縣議員曾玟學寫道:「校長或教師考績雖說都有制度可依循,但其實有心要操作,可輕易變成整肅異己的工具。去年的校長考績,便有為了修理特定校長而給乙等,這對教育人員來說是相當羞辱的事,後來其不服,向申評會提出了申訴。」

影片中的教育處長講了兩遍:「我是校長出身的,所以我特別『有良心』要給記乙等的校長機會,所以自己幫他們改回甲等。」但議員得知的是:考績黑箱只給總分,且避過申訴機制,行政部門想給機會或不給機會都處長說了算。

曾議員算是大大饒了教育處長,僅要他警惕自己要依法行政。不過,既然大家都可從這影片中看得出是有未依法行政之處,且有未依行政中立而因人設事。知情的任一大眾或檢方也可繼續告發與追究,監察院也可以介入調查。

就像新北市鷺O國中前林姓校長認為自己在教育局都有人罩著,而有不少獨斷強行之事。當年我在鷺O國中曾與權益受害的教師們研討對策,後來終究是讓民間團體伸援、監察院介入,連帶把教育局處理過程有問題的人全都回溯而懲戒了,該林姓女校長在監察院調查後送公懲會判以降等兩級。

老派的校長總覺得權力很大,這種舊威權觀的校長用師徒制,傳承著用考績強逼基層教師配合的惡習,但在法治觀念與權利救濟普及人心的狀況下,威權的威逼常經檢驗就可自顯偏頗、醜陋、法盲無知與無能感召齊心的領導能力。
權力越大,越要謹慎與節制,當班導師時我也常這樣警醒自己處事要兼顧程序正義、匡正正義與分配正義的要項。
 

苗栗縣曾議員的質詢請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7/06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這些電影,使生活變出美感,也讓人為愛而生,為愛奮鬥。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


上週我看到2020年希臘的電影「有答案的男子(The man with the answers)」的簡短解說版,我覺得故事挺迷人的,那個會跳水的希臘年輕人,個性挺立體的,就是那種難搞又不知在發甚麼脾氣的年輕人,但長得好看,誰也想融化他吧!


再來,我登記了MyVideo防疫期免費豪華餐,用劇照和片名點看了法國2020年的電影「85年的夏天(Summer of 85,  ÉTÉ 85)」,覺得真是驚為天人的好看。我當初也不知道那是BL題材的,純粹是1985年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年,那年我買了好多捲的美國流行排行榜錄音帶。果不負我的期待,1985年的樂風從片頭出現,看到片尾果真複習了一個熟悉的時代。「85年的夏天」可說是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同一種年代和一樣虐心的懷舊電影,講的都是跟我一樣年紀曾有的時代。看得我立刻想把原著《在我墳上起舞》買來品味故事的奧妙。


然後,剛剛,我在youtube遇到的歌手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三首歌的MV)。也是一樣的唯美、虐心。

而我在MyVideo再依新北市政府在驕傲月推薦的片單,有部《男孩愛最大(Saturday church)》,講述常被媽媽查到偷穿媽媽衣服和高跟鞋的黑人青少年,最終被國小弟弟鄙視,不見容於虔誠天主教信仰的姑媽,被媽媽賞巴掌後,青少年只得離開家庭,跟一群同樣類型又流浪街頭的青少年相濡以沫,固定週六晚間聚集在老變裝酷兒供餐的教堂收容時段。這部電影讓我看到酷兒孩子不見容於家庭而終成街童的脈絡過程,讓我更覺得應更有策略倡議讓家庭更能以人為本對待各種孩子的天性。這影片喚出了我的使命感,讓我知道青少年需要一個能支持他們並承認各種孩子人格的社會與家庭。


這四個作品剛好都是同志青少年的片,演員都長得好看。所以,BL作品會好看,最重要是演員要長得好看,光影畫面要美,要有電影全方面的精緻。看完,我自己都代入影片中的角色,生活也有了像自己在電影中,有種耽溺在影片故事中的狀態,周遭的一切都美得像電影畫面了。
 

這些電影真有魔力,讓我找回好久未有活在電影中的感覺,想想,前一次有這種感覺是30年前就讀東海大學時,每天在校園走動時都像活在偶像劇中。推薦大家看這幾個作品。
 

《有答案的男子》 介紹版
https://youtu.be/N4LObb2OMPs
 

《85年的夏天》 我在myvideo看的。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EIhNaWGiBnk

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 MV
https://youtu.be/5xCMF7jsDJI

《男孩愛最大》我在MyVideo看的。
預告片 https://youtu.be/w8bAMuOis3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5/17

觀點投書: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刊登於風傳媒)

標題: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

作者:吳瑞元(現職教師,兼任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

 

歐洲的同志教育組織GALE(The Global Alliance for LGBT Education)今年起展開多元性別(LGBTQ+)教育計畫,以改善當今歐洲技職教育對師生仍欠友善的校園。

 

這個計畫目前先在歐洲啟動,初步發放問卷以了解技職體系師生在性別認同、性取向及基礎性別知識的理解程度,另關心學習過程中承受性別歧視的經驗、並調查校園整體對於LGBTQ+族群的友善程度,以期推出為技職教育量身規劃的性別教育課程。

 

技術/職業學校多數學生畢業後即投入職場,在第一線服務大眾,為這群學生建立多元性別的知識敏感度,一方面建立友善與安全的校園,另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學生就業服務的工作素養。因此,我們認為這個教育計畫,對於臺灣職校及技職教育同樣深具啟發。

 

▍技職院校科系性別比仍懸殊

早年臺灣的高級中等教育曾偏重廣設職校,即便目前高職、技職院校的學生人數趨減,但學生數仍高於普通高中,但社會與政府長期相對地輕忽技職教育,欠缺經費、課程與師資增能等投注。

 

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已為高職課程編列專屬課綱,高中與高職也一體適用同一套採融入教學模式的性別教育指標,但技職教育仍有其專門屬性,應更針對學生屬性和生涯之所需,有特別的指引與規劃。

 

今日的技職教育在女男學生選科選系上,因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而有鮮明的性別比(例如:女性選護理、幼保者多;男性選資訊、機械者多)。以教育部106年的數據統計,工業科群的性別比嚴重失衡(男性佔比將近7成),家事、幼保相關科系也同樣以女性為多數(女性佔比將近6成)。對於LGBTQ+技職生來說,處在單一性別程度高的學習現場和就業環境,顯然會構成不少壓力與挑戰。

 

▍性別教育,除關懷學生,也是職場能力

性別分佈分明的技職教育體系,容易成為鞏固既有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場域;技職學生有順從性與配合度,且較欠缺進階深造的意願。這種特性使技職生在校時的通識素養課程,顯得關鍵與重要,若在課程中能啟發性平意識,並在校園營造友善LGBTQ+的氣氛,將是鬆脫性別偏見的重要起點。

為技職學生設想的性平教育,必然要包含認識與尊重LGBTQ+的素養知能,因為技職院校常是單性別學生集聚的校園空間,難免對非主流的學生造成壓迫。因此,技職教育應加強關照多元性別學生的處境,保障其安全與自在學習的基本人權。

 

LGBTQ+的素養並非是為小眾著想的教育,其實,多元性別的素養知能也是提升專業職場能力的必要,因為當技職生就業後,工作上將常直接面對客戶或與消費者互動,若在職場能貼心為各類的族群設想,顧客滿意且對企業品牌認同,業績當然興隆長紅。所以,LGBTQ+素養的著重,是具備利己且利他而有遠見的教育,在技職教育中不能空白,需特別量身規劃。

 

本文原刊載於《風傳媒》,2021年5月14日。發行地 : 臺北市。 https://ppt.cc/fRDu1x

 

 

Photo by Asian Development Bank on Foter.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