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性平教育不是沒教好,而是更須警醒,更要好好多教

這篇公共電視新聞報導說出很有道理的分析。

「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認為,性平教育的爭議也是雙方處理事物立場的差異。『他們擔心的就是我們擔心的,可是他們是透過制約,我們是透過啟蒙;他們想要保護孩子,我們想讓小孩有能力自我保護與評估。』」(摘自〈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公共電視施維長報導)

我也想說,當今教探索海洋知識的「海洋教育」不見得就鼓動得了人去海上冒險。教導生命教育,並不見得就讓人開始玩命。同理來看涉及性和情感、情慾的性別教育,不見得就讓人更亂性,主要還是看人怎麼教的。我相信很多有理念的老師還是在教自主權、教尊重、教導各種狀態的自覺與感應程度的正當性與自尊。這樣的性別教育當然比隱諱、比自行摸索、比一昧禁欲至上要好。

最近有人亮出台大高雄中學校友會物化女性的宣傳品(註1),又說一堆大專迎新小組隊呼充滿征服學妹的寓意,然後有人就說性平教育的結果導致性侵害觀念偏差,簡直糟透了。

而我在想,錯了吧!這些怪異的海報都是欠缺多元性別性平教育的異性戀男性產物。如果這些學生組織放幾個女男同志進去主導,隊呼和宣傳就不會這麼這樣拿女生來意淫,玩笑也不至於獨獨讓不便吭聲的女性變得弱勢。(註2)

這些流露飢渴而強化女性弱勢的玩笑,其實凸顯多元性別意識的性平教育不足。讓女性與LGBTQI酷兒能夠在組織中掌權與制衡,這就是性平教育的理念。拿「天真的」異性戀男性所開的玩笑實在不能論性平教育的成敗,要說性平教育還得加碼才是公道。

但,還是得看看焦慮的家長和支持現行性平教育的人怎麼說。請讀以下公共電視有深度的平衡報導:〈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http://pnn.pts.org.tw/main/2017/03/29/0236/







註1:2017年3月臉書盛傳一張台大雄友會的宣傳海報,內容是一個長髮女生被口遮白布雙手舉綁,圖中有兩位男性佇立現場。據媒體稱這樣的畫面是仿拍自日本輪暴題材的色情影片。這張海報在傳播一天後,台大雄友會發表鎮重的道歉聲明。而媒體也挖出,政大的雄友會也曾模仿日本色情片在臉書刊登活動宣傳,文案也都與色情影音產品風格一樣。
相關新聞  〈中出了背叛者?台大雄友會「海報超色」 仿輪姦A片網友轟爆
註2:其實,高雄中學身為一所純男性學校,學生在這樣的校園內開女生玩笑,感覺可能無可厚非,彷彿在軍中這種玩笑難道不能開?但我想私底下,和臉書的公然,懂得尊重的人應該要能拿捏清楚。即使在男校校園中,也有女性教職員,當然也有非純異性戀的性少數(LGBTQI),所以,跟性別有關的玩笑,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情節總是異性戀男性在佔便宜。至於,有人老是佔便宜而沾沾自喜低層次的色情趣味,而女生與性少數總是噤聲,若是抗議了,又被優勢的一群說:「妳怎麼那麼小心眼,開個玩笑而已嘛!」旁邊一堆人說:「對呀!對呀!別那麼古板。」這種變得讓人「不便吭聲」的勢力,就是性平主張者最關切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25

電影《逆風少年(2013)》讓師長得以知道活躍調皮小孩的價值與教養觀

我分了好幾天,今終於抽空把2013年的電影《逆風少年(Different Drummers)》給看完,而後面,居然讓我用掉多張面紙來讓眼睛乾燥。我建議家長、老師必看這部電影,對很多早耳聞這部電影的朋友,你們知道我對這部沒有大卡司,又由兒童擔綱要角的好看電影是相見恨晚的。

這是部關於「天性調皮又活躍」的兒童故事。你們知道我政治正確了一下,但簡而言之也可說該片就是談過動。我想說「天性調皮與活躍」那是一種天性、一種體質、一種人格特徵,我不反對大家把「過動者」這字眼置換為ADHD、亞斯伯格或柯文哲等等,反正詞彙都有其限制的,但切勿用病理(pathlogical)來認定,也別說我胡亂都混為一談。我得說每個人都有差異,在體質的光譜中,我彷彿看到一種每個人成分多寡的一些趨向,但這樣的體質難以名狀,用了哪種名詞,肯定都不準確的。分類,只是方便切換理解、接納與賞析的視角。分類,不是用於把人限定在固定標籤,人也萬不該用標籤配以相同的處方。如果貼標籤,又用相同的處方,那就是偏見。
逆風少年 電影海報
回頭來簡論我想談的這種人。

我的小孩哪有過動?看這部「逆風少年」比對一下。我絕不是說這部電影拍出躁動、頑皮孩子的ADHD過動體質典型。但,躁動、頑皮的孩子總有東摸西摸玩個不停,好像什麼都可玩出把戲,具有冒險性,還有他們獨特天外飛來一筆難料結果的創意奇想,這電影全都演到了。

當頑皮的躁動者一心想為不良於行的輪椅好友實現跑步的夢想時,大家能為這樣的互動放心嗎?而戲劇的張力在此、寫實的啟示也源於此。

《逆風少年》為師長介紹了什麼教育的啟示呢?我在此羅列六點
1.當家長一再收到校方通知孩子又惹麻煩時,家長的煩惱、氣憤、無奈,且彷彿被校方誤認家庭教育不足的心境,家長的委屈、對教養的懷疑,對孩子未能受到師長肯定與欣賞的挫折感,有太活躍調皮孩子的家長家校互動中所存的苦悶,這部電影揭露了。
2.活躍的孩子如何一再活在自己自知一再惹禍卻又不斷向大人承諾自己會改卻一再懊惱自己又被處罰的心境。孩子很難想到這是身不由己的調皮,孩子被責罵後活在自我否定的認知中。身為師長和家長,大家覺得他這些從來不缺的否定與責罵,還該繼續給這些孩子加碼承擔嗎?該凡事論罰,讓孩子一再活在悔恨中嗎?
3.該不該服用過動症藥物呢?校方的立場、學生家長們的立場、調皮孩子家長的立場,這電影全都流露。
4.活躍的孩子在被勸服吃藥後,他凡事變得三思而後行,可以冷靜讀書,但已經不似以往的他。老師覺得這樣小孩變得好帶,但長期與孩子相處的爸媽覺得孩子變呆了,他不是自己認識的孩子了。家長若選擇停藥,這樣的心境歷程,學校方面應多從這片體會與理解。
5.導師生病過世,坐輪椅的孩子終究也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何締造意義?如何面對逝亡。這是部強調尊重差異、擁抱生命的生命教育電影。(大衛的媽媽對校長說:「自從(坐輪椅)的大衛與(躁動的)萊爾一起做科學展覽後,當我發現大衛回家後頭上夾著乾草,我發現這就是男孩子該有的。萊爾讓大衛終於有像男孩們有的童年。)
6.電影設定在1965年,從影片中我看到我小時候的惡夢般生活--科學展覽。真是想破頭。沒想到,竟看到美國的學生也有這經歷。

我所知道活躍愛玩的孩子,雖然說話直來直往(很真),做事少經大腦慎思(具實踐力),他們不懂力道的拿捏,可能充滿活力,卻也會把活力耗至竭盡。他們不按排理出牌,常有靈機一閃的奇想(有創意,但是立功還是闖禍都難講)。
活躍愛玩的孩子,他們感性常是慢幾拍,但若能觸達感悟,總能死忠奉行。所有的特質都有好壞的兩面。

若真有能力的障礙,那或許是他們與人交涉時,越急著溝通,越語詞拙劣,不免流於狂妄、好辯或是冒犯,但也因此常讓人心生不滿而有衝突。這樣的能力限制,使他們一再地吃了不被人諒解的虧。

這樣的人不好相處、不好對待,常有大人要去收拾的是非。很多人會說,哪個孩子不是這樣呢?就是要教要罰啊。

但我說,如果有了些經驗與敏銳度,有些孩子該可判斷出真有與眾不同的部分,如能因應天性或體質切換教養的軌道,就可給孩子最合適截長補短的方案。


(據說,這樣的體質一輩子難變,可能影響工作、周遭的人、伴侶。這是個體與家人終身學習的人生課題:人們要學會接納自己/別人、原諒自己/別人、對自己更多掌握與自信)

而我為何能寫出這麼對《逆風少年》的推薦和心得,我竟是經過大半生的體悟,終究知道自己也存著ADHD的基因。幸運的是,我在體質的光譜並不趨於某端。但辛苦的是,與生活中家庭成員相處,彼此都有很多的辛苦,但終因學生給我的啟示,讓我綜合研讀與思辨後,讓我終究解出個家人學生互動間可以理解與和平相處的基礎。更重要的,ADHD(過動症)的知識讓我重新認識家人/自己、接納家人/自己與原諒家人/自己。

誠心推薦師長看這部電影
《逆風少年(Different Drummers)》。本片取自真人真事。

愛奇藝影音頻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12

《經濟學人》報導臺海局勢的詭譎與不安警訊

這是新公告在《經濟學人》網站的一篇關於美國與臺海兩岸關係的文章。
這篇文章基本上向國際再度陳述兩岸政局分立後,直到最近兩岸逐漸有了越來越不同的思維,而美國在川普反覆變動的思維中,除非能再創造新局,兩岸和平的局勢有越來越難以避戰的警訊。

今天讀這篇文章,主要是被網友轉貼此網站時所浮出的插圖所吸引。這幅巨大紅色為共同底色的旗幟,象徵兩岸曾高舉的大中華意識,但這旗幟正逐漸撕裂,一如《經濟學人》文章中所談到臺灣人國家認同意識與中共政權正背向而馳的趨勢。(請參考其內的一幅台灣人民國族認同的長年趨勢變化之表)

讀這篇英語文章還不算太難,因為該文把讀者設定為不瞭解兩岸分立狀況,所以用了些篇幅解釋「一中政策」、「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未完成考試的)蔡英文就職演說」、1996年飛彈危機、臺美擬真實外交事務的作法、中國的反分裂法等等。約有三分之二的內容,大約是許多臺灣民眾透過媒體所知的觀點。閱讀此文大概可吸收到英語如何表達我們熟知的眾多政治名詞。

不過,這篇文章也略提到中國若以俄國迅速佔領克里米亞的模式攻佔臺灣,也將付出不小的代價,面臨難以管控反中人民的挑戰。這其中,也約略分析了兩岸各自戰力的部署。但對台最不樂觀之處,正在於中國戰力、經濟實力與鷹派等影響力都加大了,而臺灣除了自主與反中的意識高於以往,對美關係、經濟、戰力與外交空間都是走下坡的。兩岸的實力逐漸無法如以往因兩岸軍力的相當而達平衡。(該網頁附兩岸國防、經濟、自由度比較表)

更複雜而使臺灣和平產生危機之處,在川普對於國內經濟優先的前提下,考量的是臺灣目前仍是美國重要的出超對象,但臺灣卻也逐漸不是非存不可的貿易夥伴了。美國大致仍是尊重大陸的「一中原則」,但長期以來,美國是有一套用「台灣關係法」與「接受一中」共存的"One China Policy "。而我是從這篇文章才分辨得了原來西方觀點有所謂的「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之分。

然而對於川普政權在兩岸政策的詭變,加上美國在日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的系統,美中較勁與對立的氣氛愈加提升,當中國經濟也日呈趨緩,國內的分離運動也更加採恐攻的模式,再加上香港被壓制的民主抗爭更激起港人的自主之聲(臺港視破「一國兩制」的幻假),中共為了抑制這些浮動產生的效應,似乎更須對臺灣的分離意識做出行動。

但好像比李登輝、陳水扁更不偏激的蔡英文,面對黨內的台獨勢力,有著更搖擺不定的取向,這使得大陸也必須先發制人的說出已近戰爭底線的宣告。《經濟學人》雖稱臺灣此刻尚存防衛能力,也提到就算中國佔領臺灣,臺灣以往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反貪腐總統的蓬勃社運能量,這樣的民主街頭活力,也可能可以足以讓佔領者難以壓制。但就算文章提到臺灣這樣的本錢,我還是覺得人民的力量還是難以抗衡軍事、強權的壓制的。

我想,臺灣人有著抗爭主權、抗議貪腐的歷史,但二二八的過程已經證明了強權的厲害,連在臺的土地改革都可直接沒收相當人數的土地,執政者很重要,民主的成果必然是防堵威權再現本錢,但歷史中的獨裁者,這麼多地還是主宰了人民,掌權如果是我,或是市井小民如我,我真不敢惹怒黑道大哥了。但,怎樣才能自保呢?臺灣在國際局勢中該怎麼走才能安和樂利呢?

以上是瑞元的讀後心得~
請讀《經濟學人》"The one-China policyThe great obfuscation of one-China"
或簡網址  https://goo.gl/7MEes8


↑照片引自《經濟學人》網站,2017.03.11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6

生命盡頭最在乎的事(讀侯文詠「瀕死者告訴我的真理」有感)

人在生命的盡頭,究竟最在乎的是什麼?我讀過一些關於安寧病房的文章,或我也常駐足看關於「資深護士看到人們臨終前在乎的事情」之類的轉文。在這最後有限的關頭,人的選擇必然相當有限,你只能挑最最重要的事情來做。

1998年在彰師大的輔導原理課中,我們老師給我們看一部癌末女性的電影(這部電影叫做"The Best Last Year"),癌末的她選擇花時間去找以前生了但沒有參與養育的兒子,她不奢望長大成人兒子的接納,但她完成心聲的表露。

我是想,人與人的關愛,是不要累積到終盡的關頭才去表露,但人生中總有很多取捨,辜負又似乎是必然要有的。

我寫這些,主要是看了侯文詠這篇文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一是人在最困難時所做的決定,往往決定出你成了什麼樣的人。另一個重點,我就摘要文章如下。

「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連續五年的時間,病人一個個過世,他們過世前,我跟他們聊天,我發現,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包括財富、名氣、地位等,到了人生最後階段,沒有人在乎,我送走四、五百個病人,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更多的地位、更高的官階。
他們在乎的是關係,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親人的關係;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他覺得對不起別人、想跟某人道歉。他們也在乎,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


最後,我在想,做人該如何才不會累積那麼多的愧疚呢?

延伸閱讀 : 侯文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
https://goo.gl/d9JHlE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5

「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研習與參訪二二八紀念館心得

2015.12.04

今日人權教育輔導團的研習,上午在臺北市東門國小上「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由台大周宛窈教授主講)。

這堂課老師用了一些史料,據實地展露白色恐怖時期當權者莫大的權力,當年,以匪諜與左派之名,有許多互相誣陷的人間陷害,產生許多冤獄,更有入獄者被最高領導人大筆一揮,從5年,改判為15年,再批注執行死刑。

白色恐怖受害者許多都是高知識水準與高社經地位,但即便如此,卻不能避免被強加誣陷而遭處決的命運。周教授讓我們聽了嘉義名人高一生的音樂歌謠,他入獄後仍持續創作,優美的日語歌詞,傳達人間美好的意境,但這樣的才子佳人卻被害入獄並被處決,現在再重聽今人演繹的高一生的詞曲和歌謠,充滿著悲壯,夾雜著令人哀戚的惋惜。

周教授運用投影片展示史料,並佐以講義陳列「轉型正義」之理念與作法,再加上影音的精選素材播映,另也安排老師朗讀書信之文,整個活動過程就是一場非常值得學習的示範教學。

下午的研習,我們各地人權團的教師從東門國小走到二二八紀念館。這個紀念館的陳列跟我記憶中陰森的內容不同了,已經有些翻新。在論述上,對執政者的抗爭往前延伸到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並對戰後台灣的時局(經濟、移民與本島民的文化差異、對接收政權的期望落差)有較多的解釋。運用繪畫、報紙片段等視覺佐以簡短的文字,知識吸收上都更輕便了。

在二樓有著孕婦驚恐護衛兩個幼子的銅雕,觸動我內心對當時人們處境的體會。而知名報業社長王添灯於二二八動盪後草擬了力主和平的《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但政府反而將他逮捕,任意地處置人命。我在紀念館中閱讀《三十二條處理大綱》,看到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勇氣,在王添灯的銅像前,不禁地湧起悲痛的情緒,內心油然而生向他致敬的情感。

這次二二八紀念館的參觀,我特別繞到地下室的特展區,目前的特展是「浩劫焚身的報人」,呼應與延伸著報人王添灯的事跡,我看到有更多的知識份子與報業人員,因為從事文字評論寫作與報導,許多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受牽連而遭遇不測。在看這展覽時,有許多附帶人物照片的文字看板,展場比較單調,因在地下室,許多人並沒有往下走,所以展場空間只有我一人,閱讀這樣的素材有讓我恐聳孤單的感覺。

而在這麼多報人的事蹟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二二八受害者是台灣東京帝大與留美第一博士林茂生的故事。林茂生作育英才,最後在台大任教,其宿舍的花園有很多文人雅士與學生造訪。他在主持《台灣民報》階段,因批評了戰後行政體制,距離228才10天之後,他已被殺害,台灣在當時痛失眾多的菁英,林茂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事隔這麼多年,這麼多受害的人士,真相的工作不能因為日子久遠就停止追究,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歷史中持續探討責任的問題,因為我們得讓世人知道,凡是濫權迫害人民,終究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用這樣堅決追究責任的態度,讓人們知道若是做出了迫害的決策,就要在歷史中不斷地被追討責任。這樣「轉型正義」的工程非常重要,否則,IS或獨裁者會覺得可以一再用相同的手法掌權。






研習教師準備前往二二八紀念館
研習教師在二二八紀念館的合照
特展宣傳布條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4

性別教育不是只強調兩性生物差異,而該致力於不平權的批判--讀成大性別通識課案有感

成大自認足以開設性別通識課程的兩位教授,經學生的檢驗,發覺講師的上課內容存著特定宗教的理念,講述的內容也僅是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校方後來召開性平會,建議教授警覺並修訂內容。這事,演變到後來,最近的消息是教授要告評論課堂的學生恐嚇與妨害名譽罪。這裡,我將貼出我同溫層中在流傳的事件懶人包。

我閱讀懶人包的感覺是覺得時代真的不同了,教學者真的不能再以為自己是學術的權威就擅行教學洗腦與評鑑的權力行使。

就我受過的學術訓練來看,事件中的成大學生相當優秀,她們已有性別意識的敏感度,對刻板印象的運作其危害有所警覺。我看得出她們具有辯證與批判的訓練,不知是她們過往國中高中受的性別教育使然?或是在女研社的洗禮?或是其他社會人文學科的鑽研?總之,這些在課堂中聽得出偏頗、辨得出偏見的學生,我很想知道她們覺知並覺得該行動的生命歷程,我很希望我們中學的教育有做到讓新世代覺知思辯與正義行動的培訓。

反觀,在精神醫學領域的教授,以兩性生理差異為基礎論述生物「性」所帶來社會表現的性別差異,這原沒有什麼不妥。但這並不能成為刻板印象的基礎,也不能成為「包容」缺德與辜負的理由(例如教育者說:女性要包容男性的一再出軌)。

我從很多成大案教授言語的片段,也辨識出這個教授是欠缺「性別平權」意識。生理基礎的確是許多行為狀態的基礎,但因人受到社會制約的影響濃厚,所以當談論生理基礎所影響的行為時,很難提出實證研究人就註定有著本性不變。若以女男差異來訴求不同的對待可以存在,這就欠缺對「平等」真諦的理解。

女男不同是事實,但生涯發展與對待的機會平等卻是人為該去警醒與爭取的。但,成大案的講師,似乎讓學生與我們看不到這種批判與督促。

如果教育只是強化直覺就曾感知的事,而教學又帶來不了個體與社會的影響,那還是教育嗎?

所以,我希望成大案的陸老師,還是開設精神醫學的課就好,別自認是性別教育專家了。

(成大案的「小白」學生,都更夠格自辦工作坊帶大家自學!這就是後現代教育,教師說穿了,就只多評成績的權力,不見得高明。具啟發的功夫,才是現代教師的絕活。而灌輸,也越來越容易被踢館了)

請讀足以駐足思辯的這篇〈成大教授控告學生 「存在、愛戀,也瘋狂」性別通識再掀爭議(事件懶人包)〉https://www.1111.com.tw/discuss/discussTopic.asp?cat=NCKU&id=115119

﹍﹍﹍﹍﹍﹍﹍﹍﹍﹍﹍﹍﹍﹍﹍﹍﹍﹍﹍﹍﹍﹍﹍﹍﹍﹍﹍﹍﹍﹍﹍﹍
後記:
根據自由時報(註1)報導陸老師自承對同性戀免兵役政策有所貢獻,但事實上,這個政策也是由包括他在內這群三軍總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們所決定免役,理由是同性戀在男性的軍隊中容易適應不良,不宜服役。但過了兩三年後,這個同性戀免役的政策又被取消。

更多的跡象看得出來,這些主導涉同性戀的決策者,其實並不懂同性戀(註2)。這些決策者對同性戀是否合適服役反反覆覆,因為他們對同性戀的見解原先全來自軍中適應不良者的治療經驗,許多醫師用接觸處於病理狀態的病人推論同性戀全體。但當同性戀的樣貌在社會中更多元的展現後,他們擔憂自認同性戀的大量男性躲避兵役,於是突然又扭轉觀點,說同志跟大家一樣可正常服役。

許多醫師的異性戀思維,無法察覺其取樣與經驗的侷限和偏頗,便擅用臨床觀點評論社群。以此成大案可知,授課教授亦是用臨床經驗在評論女男的兩性現象。但是,錯了。常處理憂鬱症同志與女男婚姻觸礁的助人工作者,其實不該用這樣的經驗論斷男女與同志的,因為他們對社群整體的認識有限。但是,如果助人工作者可以跳脫受助者個體的處境,放高眼光看到社會體系、國家機器對個體的壓迫,若能實務工作者能瞭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那,該評論與解析的該是這樣的結構,而不是論斷這些個體。


所以,如果無力於警覺社會結構對女男個體的影響,我希望陸老師還是開精神醫學的課就好,別自認是性別專家。

註1:自由時報對成大案的報導,引述了陸老師的意見。請見 https://goo.gl/c68ERT
註2:我曾經於撰寫性意識史的學位論文期間擔任獨立記者,採訪過三軍總醫院主導同志免役政策的醫師。經過兩小時的對話與事後錄音謄稿,受訪的精神科醫師被我提點出其對同志社群的評論基礎,皆在於其於院內照顧的病人經驗。回顧受訪前段聽他講各種對同志社群充滿刻板印象的論斷,即便他不斷鋪陳其精神神經學的學歷權威,但我聽得出其歸納邏輯很有問題,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主導了他的立場。經辯證的對話後,這位「學術高深」的政策決策者自承:「事實上,我坦白,我並不懂同性戀。」聽這話,我內心大為震驚,可是你們卻做出對待同志政策呀!你還經手診療所有軍中自殺的同志!這篇採訪我依雜誌之精擷撰稿刊出(但我心中對這票人的評論,直到此處我覺得必須揭露「專業者」的真相與可怕的權力施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3

美國影集"When we rise"(當我們崛起時)第一集的摘要

我購買了郭董便當的視聽盒子,因為綁了愛奇藝三個月的約,所以很驚奇地看到愛奇藝有播講述美國同志社會運動的影集"When we rise"(當我們崛起時),目前只釋出第一集,其他依日子播映。

我簡要說一下第一集的狀況。大致上是從1971年說起,佈出了三條線來鋪陳美國同志運動興起的過程。

一條線是一個越戰黑人海軍回到舊金山港市,縮頭藏尾地暗逛同志酒吧,後來受到有抗爭意識的變裝皇后媽媽桑的感召,黑人海軍逐漸建立自信尋愛....

另一條線是加入遊走海外NGO與美國婦女組織NOW的小女生,後來加入了「女性主義是理論,女同志是實踐」這樣的女同志團體,除了呼喊女權、抗議父權,後來他們還到相對溫和的NOW中出櫃要求婦女團體別再依附男性。

第三條線是一個熬到18歲後才向家人出櫃出走的稚嫩男青年,他父親是執行電療、割除腦前葉權威等逆轉治療的精神科醫師。讀了他爸書房的醫學書籍,他熬到不用被迫治療的年紀,告別家鄉鳳凰城來到舊金山,在欠缺家計下在同志流浪青年中於社會的縫隙存活。青年出走前向他爸問:「即使我是同志,你也會對我施行電療治療嗎?」爸爸說:「孩子,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會對你施行電療的。」....

在舊金山,因為小女生想找到不受警方干預的女權社運辦公室,她找上了扮裝皇后開的同志酒吧,上面的三條線的主角後來碰在一起了。因為時間設定在1971、1972年,所以劇中人物會談到1969紐約石牆暴動,而他們手上也拿著哈維米克競選市督導的傳單。想必,哈維米克(美國首位民選的同志地方民代)被槍殺的事件,將會在劇情中呈現。另,依時序推進,預計應會上演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年會(APA)將同性戀去病化的決議過程。

其他,就是請收看似乎還頗有想像空間的後面幾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