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去年參加奧斯卡《日常對話》的導演黃惠偵,有著熱情參與社運的靈魂,她帶著孩子實走社運的場合,並且給予孩子引導與體驗。
她的結論是:孩子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很多師長可能會覺得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被誤導或者是害孩子混淆是非(這個想法實是對眾多的社運有著成見,如果有機會站在社運當事人的立場,或許也不會有這樣的提問了。)
我想在資訊平衡與充分之下,孩子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現實生活中即便師長用自己的信念鼓吹,也不見得能說動孩子信自己的一套,不是一直都這樣嗎?
有人問,若因資訊不足,讓孩子誤判呢?我得說,成人不也是一直在獲取新知後,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而固守成見才是成人常見的問題。目前的人權教育相當重視「審議式民主」那是一個立場雙方動態理解的過程,審議與討論的方式有很多種,我聽到很多老師受訓研習時都有談到的ORID法,也是審議式民主相當常用的方式。如果覺得孩子參與社運活動會被誤導,那需要教導的,不是自己知道的那一套,需要教導的是彼此如何識別訊息,以及話術背後的可能。
其實,孩童參與社運街頭抗爭活動,在實境中可瞭解一些問題的樣貌,這樣其實作為感知探索的起點,一點也不為過,這是有價值的教育。
我在想我們不要焦慮於聽到孩子或是對方一時的觀點,站在人權教育的立場,參與和對話,都是一種不斷認知的過程。至於以保護為名或說孩子不懂、不會想因而封鎖生命經驗,這樣只是調教出晚熟,且成人了還常不知所措、沒有方向與難以斷奶的人民。
當然,參與社會運動也是該有注意事項的,站在重視生命的角度,還是要在群眾情緒中抱持一種冷靜的思考和觀察,所以在孩童實走街頭運動前,也該先具備一種「後設」的思考能力。在見證社運的激情後,也該有對當事人行動方案的同情和理解(歷史學有個原則就是要對發生的事有著同情與理解,道理一樣。)
請讀黃惠偵〈孩子都知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