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

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

我(酷叟)這篇發表於蘋果日報網路論壇的文章〈【你認「同」嗎】老師看到孩子畫男男牽手,該怎麼辦?〉原標題是〈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報社主編因考量讓民眾容易閱讀,遂在公開發表的版本,標題如上所示那樣。

 這篇文章我是以持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的身份所發表。

我想表達的重點包括:
1.評論反婚姻平權與主張閹割性平教育的電視廣告與短片。
2.面對新興同性家庭現象提供家庭親子教育建議。
3.傳達現行性平教育已符適齡規劃的訊息。
4.依據《家庭教育法》家長應精進自己,與學校教育相呼應與配合。
5.既然肯定家庭的功能與角色,就該擴大家庭的保障。

 歡迎大家分享廣傳。文章網誌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122/1470958/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蘋果日報網路論壇:【你認「同」嗎】老師看到孩子畫男男牽手,該怎麼辦?

(原投稿標題: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
吳瑞元 (家庭教育專業人員)

(註:「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書」為依據《家庭教育法》由教育部依據標準所核發之證書,本人持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書,並為中學教師)

對熟悉性別思潮的人而言,提案欲閹割性平教育與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士,他們的公開發言與廣告常讓人覺得像場荒謬的脫口秀,一聽這些話語,進步開明人士可能不禁會停個一拍的錯愕,然後讓人忍不住搖頭發笑。

例如這個廣告:一個年幼的小女孩手持男男牽手的童畫,對她媽媽說:「我以後也要跟女生結婚。」然後,反婚姻平權公投的提案人冒出畫面說:「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這就是有趣之點。對進步開明人士來說,孩子的想法反映出社會的縮影,這本無足驚奇,而聲稱結婚的同性婚伴現象早就是台灣可以耳聞也不該意外的事,甚至,大法官釋憲已經宣告同性婚姻入法的必然發生,但是廣告的話語竟還存有「不會發生」的天真想法,在社會民主開放的趨勢中,這種以井窺天的驚恐語氣,能嚇到了誰,是值得玩味的。

站在家庭教育的觀點來說,這個廣告表達出家長要應變的其實不是「小女兒想跟女生結婚」這麼表層的事,因為,小朋友也會說想跟爸爸或媽媽結婚,想跟任何同齡好朋友結婚,而這些情境的親子互動,其實可切入婚姻教育、性別教育、生涯教育等角度,這些教育的角度,也正是家庭教育涵蓋的。

以前述的廣告為例,家長應首先了解為何小朋友會畫兩男牽手成家的圖畫,是老師讓孩子自己畫想像的家庭願景?還是學校限定孩子只畫同性伴侶圖樣?我們相信教師的專業不至於是後者。所以,當一個師長看到幼兒或學生畫出了同性結婚的圖畫,師長可以在機會教育中選擇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在對話中去觸及對友誼、婚姻與相伴等意義的簡短討論。當一幅男男牽手結婚的童畫可以不被否定而存在,我們正在給予新生代自在成長的世界,讓人生的各種可能可以成就與實現。這樣的教育,不是喝斥、不是阻絕、不是灌輸、不是控制,孩童可不以性別為聚焦,但卻可在素材中認識到親密關係中的愛、承諾與責任。當孩子說要跟爸爸、媽媽、同齡、或是同性小朋友結婚時,適齡教育的重點可以在性生理、身體構造、性行為或基因知識適度避重就輕,但絕不應該用貶抑與嫌惡淹蓋孩童應去理解婚姻、家庭的更多面向。

另有一則力促公投閹割性平教育的短片,也是一樣讓人發噱,看完更覺反而更應加以擁護與保留涵蓋性傾向、性別氣質的性平教育。該片敘說女學生依著課本「性別光譜」的內容,下課時指認某男同學有80%的女性,回家還直指爸爸是100%女性。依照這樣的內容,學生其實沒有學好性別教育的核心概念,但學生沒有學好,並不代表學校教材有問題,也不代表「性別光譜」不該教。其中,教材之所以使用「性別光譜」的概念,係適用於理解自身的定位,絕不是用於粗暴地標籤標定他人。

這個短片雖號稱爭取「平權」,但好諷刺,呈現的剛好就如把男性亂貼「娘娘腔」與「娘砲」的情境再現(只不過這短片用了男生有女性特質的百分比,情節卻同樣做出讓人不適的性語言霸凌。)。影片中女學生待人尖酸惡質,她們不僅不懂尊重他人,且還誤解了「光譜」的涵義,這不都在突顯更應加強性別多樣性與尊重差異的性別教育嗎?

多場的婚姻平權辯論經常出現反同者陳述自己的育兒經驗,強調自己很懂兒童。但事實上,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每個家長也都是邊養邊學做家長的。家長可能懷疑學校教育有不適齡的情形,然而學校教育從課綱到第一線接觸孩子的教師,必然也都是因應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未來適應而發展課程,基本上,由政府層層把關與基層教師遵循課綱的教學,本身在前提條件下絕對就是是適齡的。

那麼層層把關下所執行現行適齡規劃的性平教學,為何卻不得家長信任?這裡面終究涉及了華人宗法傳承的思想,亦有對於新生代不容脫離性別刻板期望的偏執,當然,對於新興社會現象的陌生與堅守性別二分理念的宗教信徒將教材斷章取義炒作恐懼,都是這場無謂風波淵源。

家長企圖阻絕同志題材進入校園,雖然也是出於擔憂自己的孩子成為同志並被社會偏見所討厭,但是,篩除過的性別教育,其實也把「尊重他人」與「悅納自己」給刪了,有些孩子還因此更被討厭,自己孩子的生涯當然也會受到女/男僵化的框架所受限。當學校教育對性的多元現象避諱,家長又無法同理「性個體」的覺知,這都會讓自家或別人家中的新世代感覺孤單與絕望。若家庭和社會都不能給予溫暖與接納,無論是放縱自己或發生憾事,這些都不該是性少數的本質,而是「假言愛家」的敵意環境所逼的。

所以,從當前學校的性別教育往家庭教育來看,學校所提供具備前瞻性、啟發性與資訊平衡的思辨教育,具備建立全民性別平權學養素質的原則與使命。而目前《家庭教育法》亦將性別教育(不是「兩性」教育而已喔!)、親職教育、婚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納入,顯示現今家長不能再固守自己的生命經驗以複製養育的作為。當今家長若要新生代與世界的競爭力銜接,應免除直昇機家長的監控心態,家庭應與校園教育呼應與合作,並應持續進修以理解當今尊重個體發展的教育思潮。

不論是公投的哪一方,大家都愛家,也都肯定家庭的功能與角色,既然宣稱「愛家」,就該讓更多元的家庭(包括同性家庭)可以獲得保障,讓所有家庭內的新生代有安身立命的願景,家庭的價值才更發揚光大。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