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國中段考進步獎依據公式如圖片所示。
若本班進步獎與入校紅榜排行名單為同人,基於鼓勵更多追求進步同學,本班視情形可不重複給獎。
(本給獎方案屬導師推薦之權限)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A bulletin of Mr. Q’s Web on his life, thoughts, and Social Studies for High School Education一個中學教師,江湖稱為酷叟老師(酷叟也夫子)公布校園、教學與生活隨想等相關消息。(managed by Ryan J. Y. Wu 吳瑞元,qsirwu)。
2019/02/10
再看一遍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或譯「機器管家」)有感》
2019年的春節假期,我(酷叟)再回顧了這部由羅賓威廉斯(1951~2014)在1999年主演的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或譯「機器管家」)。
這裡我連結「宇哥講電影」的二創電影回顧,讀者可花20分鐘瞭解一下這我看了三遍,每每都很有感觸的電影。 https://youtu.be/0E4cOlCTgsA
Youtuber宇哥在二創影片中數次強調這部電影在講「愛」,但我覺得這樣的評論很空泛,也沒有闡述出該片講了哪些「愛」。我在這邊補充。
我覺得這部片的重點不是純講「愛」而已,這部片還探討什麼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愛戀的狀態與婚伴的要件是什麼。在這部電影中,特別用很多不同於安德魯的「機器」,辯證與對比出「人類」與「人性」的元素。
其中,有愛、能愛,還有思考、情緒、妒忌、滿足、渴望等,都是人性的元素,而機器的特性是永生、重複、聽命行事與順從,沒有獨特的個性。
其中,我認為該片最為警世與暗喻的是對於以愛為基礎發展的多元婚姻形式提出了認可的立場。
當對於人與機器人的戀愛有所萬萬不可的否定時,那這部片要問,到什麼地步,你願意承認這是「婚伴」與「圓滿」,或問,是怎樣,你覺得可以接受對方為婚伴?
對於2018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公投論辯所出現的滑坡論調說:「如果同性婚姻通過了,下一步會否是人與獸?或是人與摩天輪的相愛與結婚要合法?」顯然,在這部電影,即使在最後,法官認可安德魯為人,進而安德魯與人類的婚姻關係得以確立,生殖能力甚至是任一方是否老到還能有性能力,這都不是婚姻關係的要件。這部片在說,婚姻的關係,必要的關鍵在相伴的品質、對等的關係(包括誰獨能苟活,這也不對等)與愛的存在。
而眾人的認可、政府的承認,名份應也是婚伴關係很重要的一環。安德魯這麼多次上法院請求承認與人類的婚姻關係,相信影片編導的立場認為這都很重要。所以,婚伴關係不是「你們私底下相愛,也沒人阻攔你們呀!」而已,那種被社會認可、被法律承認與享有異性婚姻同等權益的地位,都是人應享有的人性尊嚴。(所以,我認為這部片不是只有在講愛,該片還在論證婚伴的條件、人性的成分、自由與自主、制度和倫理的變遷。)
從這部片所提婚伴的必要元素回頭檢驗,有「人性」的安德魯允予結婚、置產、處分財產,即便他愛了母女兩個世代的人(劇情巧妙只讓他跟主人家庭的第三代有性行為,這算亂倫嗎?這片管家僕人與主人跨階級終成眷屬),觀眾如果仍認可該片安德魯的婚伴關係,那同樣具備優質的愛戀關係、不涉近親血緣、對等關係的跨種族結婚、成年的跨世代結婚、同性的婚姻、跨階級的婚姻,也該都有其被認可婚姻的道理的。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這裡我連結「宇哥講電影」的二創電影回顧,讀者可花20分鐘瞭解一下這我看了三遍,每每都很有感觸的電影。 https://youtu.be/0E4cOlCTgsA
Youtuber宇哥在二創影片中數次強調這部電影在講「愛」,但我覺得這樣的評論很空泛,也沒有闡述出該片講了哪些「愛」。我在這邊補充。
我覺得這部片的重點不是純講「愛」而已,這部片還探討什麼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愛戀的狀態與婚伴的要件是什麼。在這部電影中,特別用很多不同於安德魯的「機器」,辯證與對比出「人類」與「人性」的元素。
其中,有愛、能愛,還有思考、情緒、妒忌、滿足、渴望等,都是人性的元素,而機器的特性是永生、重複、聽命行事與順從,沒有獨特的個性。
其中,我認為該片最為警世與暗喻的是對於以愛為基礎發展的多元婚姻形式提出了認可的立場。
當對於人與機器人的戀愛有所萬萬不可的否定時,那這部片要問,到什麼地步,你願意承認這是「婚伴」與「圓滿」,或問,是怎樣,你覺得可以接受對方為婚伴?
對於2018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公投論辯所出現的滑坡論調說:「如果同性婚姻通過了,下一步會否是人與獸?或是人與摩天輪的相愛與結婚要合法?」顯然,在這部電影,即使在最後,法官認可安德魯為人,進而安德魯與人類的婚姻關係得以確立,生殖能力甚至是任一方是否老到還能有性能力,這都不是婚姻關係的要件。這部片在說,婚姻的關係,必要的關鍵在相伴的品質、對等的關係(包括誰獨能苟活,這也不對等)與愛的存在。
而眾人的認可、政府的承認,名份應也是婚伴關係很重要的一環。安德魯這麼多次上法院請求承認與人類的婚姻關係,相信影片編導的立場認為這都很重要。所以,婚伴關係不是「你們私底下相愛,也沒人阻攔你們呀!」而已,那種被社會認可、被法律承認與享有異性婚姻同等權益的地位,都是人應享有的人性尊嚴。(所以,我認為這部片不是只有在講愛,該片還在論證婚伴的條件、人性的成分、自由與自主、制度和倫理的變遷。)
從這部片所提婚伴的必要元素回頭檢驗,有「人性」的安德魯允予結婚、置產、處分財產,即便他愛了母女兩個世代的人(劇情巧妙只讓他跟主人家庭的第三代有性行為,這算亂倫嗎?這片管家僕人與主人跨階級終成眷屬),觀眾如果仍認可該片安德魯的婚伴關係,那同樣具備優質的愛戀關係、不涉近親血緣、對等關係的跨種族結婚、成年的跨世代結婚、同性的婚姻、跨階級的婚姻,也該都有其被認可婚姻的道理的。
照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標籤Label:
人權教育,
公開發表,
性平教育(Genders & LGBTQ+),
社會批判,
影劇
2019/02/07
電影《幸福路上》不但真有其地,也寫出了X、Y世代的共同記憶
上架在MOD許久,我在最近看了《幸福路上》這部動畫電影,果真在開演沒多久就弄濕了我的眼睛,不過,我相信可能有人沒有一絲感動,但也有可能像我被喚起鄉愁一樣不時地揪著心的悸動。以我來看,若有感動者,可能被感動的地方會是不大一樣的。但總之,我也在昨天瞥見這個動畫在無線數位頻道上演,所以現在來聊聊,還算是話題上吧?
先說一開始就觸動我的地方。幸福路--新北市新莊真的有一條筆直且熱鬧的道路叫做幸福路,一路往西,還真的會遇到一條大水溝,叫做中港大排。再加上一幅遠山有個冒煙工廠的畫面,我立刻可以斷定,那就是從新莊看過去的泰山台塑工廠的煙囪。原來是真有實地與自傳性的故事呀!
我是這15年內才有機會認識新莊,進而得知這條「幸福路」。由於新北市中學社會領域國教輔導團經常在新莊中平國中開辦研習,所以導航指引我走幸福路再折北到達該校。這條幸福路,公車超多的,但兩線道配不夠寬的慢車道,一再遇到公車不夠偏地靠站,車流也頻頻堵住。反正,開車騎車走這條路,(那時)總是走走停停的。我那時就在想,這裡該是新莊的邊陲了,怎麼突然有這樣以一條通為線狀的街市?(真也是看著副都心一步步長大變臉)
看了《幸福路上》,對南部上來北部奮鬥的移民,對於工廠豢養繁殖的人口,終於有具體的推想。不僅如此,我相信這部動畫應足召喚整條路居民的社區認同。可以想見公車的標示牌亮著「經幸福路」或者是到站的LED跑馬燈,都讓當地居民更有凝聚一體的認同感吧!守著這樣的想像,我就好感動。
這部動畫喚起一條路居民的認同,應該也能喚起一個世代的人的認同。那同於(或確切說是稍晚)於我的X及Y世代,解嚴前後之際往返南陽街補習時,我總能目睹臺北市博愛特區街頭抗議後介壽路上的滿目瘡痍,動畫中的北一女當然是最親臨抗爭場面的見證者。(註1)
至於動畫中描述威權政府的監控,還有讀到高等教育的許多人有著美國夢,這都是我最近十年才更確知的現象。對家人僑居旅外的各自表述與冷暖自知,憑著當年交換學生與留學生的互動,我想我也懂得那種猶豫是否歸來台灣的感情。
至於,婚姻或關係的戒斷,或是人與人間的重逢或死別(劇中的九二一震災與博士的家的劫難),真也是不惑之後的人們才深有感受的吧?這部《幸福路上》,應是拍給我這世代看的。或許因就是台灣人某一世代真實寫照的故事,所以我想,奧斯卡沒有共鳴應也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即便住在永和,但因為知道了新莊「幸福路」,所以我就自行腦補了很多虛虛實實的社區和世代的想像,這就形成了讓我感動滿滿的動畫電影。
註1:介壽路已經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年代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先說一開始就觸動我的地方。幸福路--新北市新莊真的有一條筆直且熱鬧的道路叫做幸福路,一路往西,還真的會遇到一條大水溝,叫做中港大排。再加上一幅遠山有個冒煙工廠的畫面,我立刻可以斷定,那就是從新莊看過去的泰山台塑工廠的煙囪。原來是真有實地與自傳性的故事呀!
我是這15年內才有機會認識新莊,進而得知這條「幸福路」。由於新北市中學社會領域國教輔導團經常在新莊中平國中開辦研習,所以導航指引我走幸福路再折北到達該校。這條幸福路,公車超多的,但兩線道配不夠寬的慢車道,一再遇到公車不夠偏地靠站,車流也頻頻堵住。反正,開車騎車走這條路,(那時)總是走走停停的。我那時就在想,這裡該是新莊的邊陲了,怎麼突然有這樣以一條通為線狀的街市?(真也是看著副都心一步步長大變臉)
看了《幸福路上》,對南部上來北部奮鬥的移民,對於工廠豢養繁殖的人口,終於有具體的推想。不僅如此,我相信這部動畫應足召喚整條路居民的社區認同。可以想見公車的標示牌亮著「經幸福路」或者是到站的LED跑馬燈,都讓當地居民更有凝聚一體的認同感吧!守著這樣的想像,我就好感動。
這部動畫喚起一條路居民的認同,應該也能喚起一個世代的人的認同。那同於(或確切說是稍晚)於我的X及Y世代,解嚴前後之際往返南陽街補習時,我總能目睹臺北市博愛特區街頭抗議後介壽路上的滿目瘡痍,動畫中的北一女當然是最親臨抗爭場面的見證者。(註1)
至於動畫中描述威權政府的監控,還有讀到高等教育的許多人有著美國夢,這都是我最近十年才更確知的現象。對家人僑居旅外的各自表述與冷暖自知,憑著當年交換學生與留學生的互動,我想我也懂得那種猶豫是否歸來台灣的感情。
至於,婚姻或關係的戒斷,或是人與人間的重逢或死別(劇中的九二一震災與博士的家的劫難),真也是不惑之後的人們才深有感受的吧?這部《幸福路上》,應是拍給我這世代看的。或許因就是台灣人某一世代真實寫照的故事,所以我想,奧斯卡沒有共鳴應也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即便住在永和,但因為知道了新莊「幸福路」,所以我就自行腦補了很多虛虛實實的社區和世代的想像,這就形成了讓我感動滿滿的動畫電影。
註1:介壽路已經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年代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幸福路上》劇照連結自IMDb網站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5
有些傳統家庭觀念根深蒂固,但亦有家庭觀念正在轉型
20190123科技部發佈自1984年推動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新成果,以下幾個社會變遷值得重視:
(歷年訪問樣本人數達到12萬5千人)
以下顯示幾項家庭價值態度的明顯變化:
1.認為「夫妻不合而離婚並沒有錯」已有 61%。
(1984年僅為11%)
2.認為「婚後應住在男方家」佔27%。
(1990年為54%)
3.認為「為了傳宗接代,至少要生一個兒子是重要的」,2016年尚有76%,其中以65歲以上民眾高比例地認為「絕對重要」。
4.男主外女主內、同性婚姻等調查,相對全球屬保守,但比日本、大陸開放些。其中女性接受前述觀點的比例高於男性。
5.離婚率已增加至5.62%。未婚率逐年增加,已增至35%。
依據婦女新知秘書長秦季芳評論(註1)指出:「『至少要生一個兒子』反映了社會男女待遇的不平等,生兒子仍獲得較多的尊重、肯定與優惠,生兒子在家族財產的經濟分配上也較有優勢,為了實際考量,多數人仍認為生兒獲得各種紅利的機會,相對比生女多。」
註1:葉冠妤 (2019) 〈家庭觀大調查:離婚汙名減輕,重男輕女難改〉,刊載於《聯合報》,第 生活A6 版。發行地 : 臺北市。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歷年訪問樣本人數達到12萬5千人)
以下顯示幾項家庭價值態度的明顯變化:
1.認為「夫妻不合而離婚並沒有錯」已有 61%。
(1984年僅為11%)
2.認為「婚後應住在男方家」佔27%。
(1990年為54%)
3.認為「為了傳宗接代,至少要生一個兒子是重要的」,2016年尚有76%,其中以65歲以上民眾高比例地認為「絕對重要」。
4.男主外女主內、同性婚姻等調查,相對全球屬保守,但比日本、大陸開放些。其中女性接受前述觀點的比例高於男性。
5.離婚率已增加至5.62%。未婚率逐年增加,已增至35%。
依據婦女新知秘書長秦季芳評論(註1)指出:「『至少要生一個兒子』反映了社會男女待遇的不平等,生兒子仍獲得較多的尊重、肯定與優惠,生兒子在家族財產的經濟分配上也較有優勢,為了實際考量,多數人仍認為生兒獲得各種紅利的機會,相對比生女多。」
註1:葉冠妤 (2019) 〈家庭觀大調查:離婚汙名減輕,重男輕女難改〉,刊載於《聯合報》,第 生活A6 版。發行地 : 臺北市。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標籤Label:
性平教育(Genders & LGBTQ+),
社會批判,
歷史文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