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臺灣的Mountain Dew汽水,跟我廿年前的記憶不一樣

今天我看到一個學生在喝Mountain Dew(山露)汽水,讓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交換學生至美國UIUC時,臺灣留學生推薦我這款汽水,當我驚為天人覺得好喝時,他們又語帶保留說這款汽水是有爭議的。(或許是內含咖啡因的問題)

我已經忘了Mountain Dew有什麼不好的事,但我那時的確還蠻愛喝Mountain Dew,這口味比我曾感覺過臺灣飲料的氣味還感覺特別些(其實很多食品加工品的味道,全世界都一樣。)而我覺得Mountain Dew對我這臺灣人來說,是有新鮮感的,我尤其從「山露」的命名,而對這飲料充滿好感。當年,我還曾遺憾臺灣沒有這款汽水。

終於,臺灣的味丹企業代理了這款汽水,所以我今天帶著懷舊的心到7-11買來喝。嗯,喝起來竟跟在美國的經驗不同,怎麼會是維他露P跟雪碧的綜合體而已?我記得以前那風味是既嗆又特別的呀!

於是,我剛查了些網路。這Mountain Dew配方是改過的。

之前,臺灣四年前還可在美式賣場買到易開罐原裝進口的Mountain Dew,但本地衛生單位卻發現其內有臺灣禁用的化學物,進而禁售。我今天喝的是臺灣本地生產的,我想是符合法規了,但顯然風味是不如我以前喝過的。 (這則禁售的新聞在此

好的,既然臺灣版的Mountain Dew也沒多特別(就是維他露P跟雪碧的綜合體),而其包含的高果糖糖漿、化學物質與咖啡因那麼地多,以後我就敬而遠之了。

最後,我推想為何這款汽水做得像明星花露水的酒類瓶,原因可能就在於其內的咖啡因不少,喝多了,可能會心悸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5/06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呈現為人父母心中的內疚

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看到一個共同的基調:似乎所有的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份愧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劇裡,有些忙於工作的家長,也有婚姻伴侶關係重整的家長(包括劇中人物應思聰的原生家庭),有小心呵護孕肚的家長。這些家長們,其實都似乎自覺自己不是個很好的父母。

這種愧欠,有些人可能選擇壓在心底而不去想,但是,也有把這種愧欠遷怒到都是「社會」的,都是別人的錯(例如,有個可恨的對象叫做「加害者」)的錯等等。

即便這個劇集討論了很多身份的角色處境,但對於「父母總感覺對自己孩子有愧欠」這事,我覺得在台灣還是欠缺處理與討論的。

我認為,若身為父母沒有慎明與想開這種「愧疚」的想法,為人家長的,很容易將歸因與指責指向他人而誤以為求得內在的救贖。人當以為自己是無責而都是外在的錯時,仍是逃避了該面對的問題,繞過了問題的核心。

我這裡絕不是說父母都該在自覺照顧不周下而自責,我反而強調的是--我們如何該正面面對命運的遭遇,並能看到無愧於心那份自己的努力。而事情若是發生,是不是該選擇一種接納命運(或運氣)現實的態度,轉念好讓人生能繼續挺進。像思覺失調而屢闖禍的應思聰會問:「為什麼是我?」而這是一切行動的源頭,答案無論是罪己,或是控訴他人,看似心情平復了,其實那份怨恨未曾消解。事情其實不是怨天尤人或以為找到罪魁禍首就能解決。

其實,我是先在200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火線交錯(Babel)》看到影片也在處理「父母對孩子的愧欠」這事。很多人看不懂這四個分別發生在摩洛哥、日本與美、墨的四段式電影,很多觀影者無法理解這四段幾乎都不相干的劇情為何放在一部電影中,更多是順著導演說,該電影是「隱喻上帝使各族語言各異,讓人們在各文化中難以溝通」。但我不認同這種解讀,我反而是發現這四段電影都有呈現共同的議題,那就是「為人父母的疚」。

而我,其實是突然悟到,《火線交錯》竟是呈現了在不同的文化中,大家竟都存在對孩子的愧欠感。不管是《惡》還是《火》,我想,現在我點出「身為家長」的心理狀態,或許我們也該有些學問來深入探討這種心態,是不是該更多剖析,並也該訴求人們的尋到個定位自我與停止往外怪罪的相迫心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4/29

教師與輔導諮商者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是種為惡的操作

最近臺中雙十國中學生因受霸凌而擇墜樓的事件,我的同溫層聚焦在導師那份落井下石的慰問卡所屬基督教教會組織。

那位導師的慰問卡是來自「哇咧星樂園網站」,本來很多人(包括我)從該卡片的QR code查到,該機構是與反同/反同婚/反性平教育大本營靈糧堂同一地址,不過「哇咧星樂園網站」也有公告其不屬於靈糧堂,而是屬於YFC青年歸主協會。據一些消息指出,該組織仍是堅守異性戀至上的福音派教會。

其實,「哇咧星樂園網站」自詡是服務青少年,且「不論任何性向或是性別都可以得到關心與幫助」的機構,但,當有青少年在網站問及擔心自己並非喜歡異性時,輔導者除了視人天生屬異性戀之外,其實,引導排除異性戀外的其他可能,這其實就透露的對其他性向的嫌惡與拒絕。這種思維所張臂的「擁抱」與「支持」,並不是真誠的,而是帶著評價的。當事人(青少年)假些時日,終能感知沒被同理與接納,這種輔導強化的是羞恥、惡鄙與焦慮。

而目前,很多宣稱對於少數與弱勢的「關懷」師長與組織,也常是帶著「權威」、「高姿態」、「優越感」而在馴服與主導求助者的思維。求助者之所以變得馴服,是因為羞恥的建構、噁鄙的不堪與逃逸召喚出的焦慮。

然而,必須點明的是,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感,其實是種為惡的操作。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品格教育無法替代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

有一群人號稱品格教育就可以預防各種的霸凌,但是當「性霸凌」是一種鮮明的霸凌型態時,品格教育仍不能涵蓋去防堵以「性」做為武器的霸凌。

當很多的學生與成人都覺得具「性/性別氣質/性健康污名」的指稱是沒什麼的時候,這就更凸顯性別平權意識的無感與無知,當然,也代表「品格教育」之空泛與虛應。

其實,如果品格教育能落實在「自由、平等、博愛、善與正義」的話,那的確可省人權教育、性平教育。

但如果真還是對主流文化VS.其他多元文化、階級與權力、傳統VS.開明、「知識」建構歷程、神話與殖民都欠缺警覺的話,那這樣「品格」的標準也將是當權者的調教與規馴,是一種奴化人民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只不過在鞏固既得利益者的階級,而不是在培育可獨立思考與或可活出自我實現的個體。

而顯然,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是引導學習者體認現實的權力架構,並且省思超脫的可能,這樣的教育,應是有補品格教育無心關照的層次。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