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講,我真的不覺得《鬼怪》能成為經典,說穿了,就是一時熱門的即時消費品產物,像1980年代的朱延平導演電影或是「報告班長」系列,就是有明星、有吸引人入甕的幾招噱頭,然後,就收視率保證。
但,我還是看出了整個強大的生產線與企劃,畢竟這樣強大的團隊與產業線的健全,才能造就出高度的收視率。
明星還是整個作品相當關鍵的,其次,打造明星造型的服裝、化妝、髮式是讓人入戲的關鍵。《鬼怪》的布景、燈光設計、攝影都不弱,但沒有明星亮相關鍵。怎說呢?這戲後來有太多的特寫對話,這其實省了很多布景、道具、天候等條件造成的成本。所以,大場面只有第一集,其他就借用簡易可得的實景與棚內景,只要拍大光圈臉部對話的特寫,背景反正都模糊,鞋褲亂穿也不會入鏡。而兩兩間曬恩愛、耍浪漫、無厘頭的鬥嘴、男男間賣腐,我看了超不耐的,但我本來就不在設定的觀眾群中,另有被設定的人不由自主的買單追劇。
我覺得韓國影劇高明的地方就在這。一開始設定的是穿越劇、恐怖劇,但正因為是on 檔隨拍隨播,所以他們必然有很強的大數據,立刻知道佈局的哪些元素是觀眾最愛的,他們當下就改劇本,強化與補增最得人心的戲劇元素。我這才懂了,on檔的道理在這裡。
經過收視率的檢驗與調整,劇情在第二集後就讓大叔與少女在如風景聖誕卡中的景致中邂逅,兩個本應嚴肅的男主角同處一屋後還要變成諧星逗趣(我實在覺得不好笑)。族群的設定已經非常清楚:少女到大媽。我也終於瞭解有些歐吉桑盯著沒有劇情的後段/鎖碼頻道看海灘比基尼女走來走去,原來,喜歡偶像的少女和大媽(或....人們),光盯著這些人發出聲音、做出表情、擠眉弄眼,就快「排卵」了(男同志也會這樣形容心動)。
人帥,長得好看,熱門了,怎麼演或唱,都是明星。
素人上場,再大的烘托,也無法成就氣候。
素人上場,再大的烘托,也無法成就氣候。
明星很重要,別再憤恨別人有高片酬了。所以,我認為選角是這戲一個成功的關鍵基礎。
(話說回來,明星的片酬把製作費都盡拿走了,資源沒有浥注到幕後,拍的也大多是爛片)
(話說回來,明星的片酬把製作費都盡拿走了,資源沒有浥注到幕後,拍的也大多是爛片)
但,這連續劇我覺得並不傑出。台灣有太多先有好劇本,也做得很感動人心的好戲,幾年前的《16個夏天》、曹瑞原導演的系列,或身為鐵道迷的我看了《火車情人》,我都覺得看得比《鬼怪》更有感觸。《鬼怪》的劇本後來越來越鬆散、劇情停頓,或是新角色新佈線的突兀,以及編到後來才突然設定人物脆弱點,沒有完整的伏筆,這果真都是on檔戲的缺陷。
那,我為何看《鬼怪》,我花了點時間看一齣高收視率與頗有話題的連續劇,究竟是有多少的產業與生產線的實力,撐出了一個讓人願意花時間停駐的能耐。我想,這是龐大資本下,搭配強大、眾多而傑出的幕後人才的結果,光是繁多的場景與服裝連戲,我對場記的運作不斷驚嘆,而不時有短促變換的剪接與音效,這樣必然人腦運作的繁瑣手工業,我實在驚嘆不已。
我想不透,為何韓國的影視工業可以這麼強大?多麼希望台灣的影視產業也可以循著一些人家成功的模式變強。
維基百科關於本劇的介紹,請見 https://goo.gl/N96p5T
我想不透,為何韓國的影視工業可以這麼強大?多麼希望台灣的影視產業也可以循著一些人家成功的模式變強。
維基百科關於本劇的介紹,請見 https://goo.gl/N96p5T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