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ulletin of Mr. Q’s Web on his life, thoughts, and Social Studies for High School Education一個中學教師,江湖稱為酷叟老師(酷叟也夫子)公布校園、教學與生活隨想等相關消息。(managed by Ryan J. Y. Wu 吳瑞元,qsirwu)。
2007/11/12
●11/12聯絡簿創作「關於拾荒者」作品欣賞
十一月九日聯絡簿中「關於拾荒者的創作」
九0三班三十三號李佾臻作品
拾荒者
我默默獨自在遼闊的海灘上。
遍佈荒廢的東西,一一點綴在海灘上,
但卻不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我像是一個孤獨無助的人,
彎著腰,
撿拾著荒廢的東西。
老師講評:短短的文字,每一字句都投射了畫面的元素,使整個情景歷歷在目。是篇不錯的新詩嘗試。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7/11/11
●11/11關於文藝復興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我們在九年級歷史上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人物—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創作很多作品,也有詩的作品。除了廣為人知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威尼斯商人》,在這裡瑞元老師在網路上搜尋到關於《仲夏夜之夢》的相關資料。對看過電影「春風化雨」的人而言,可以回想《仲》劇在電影中,學生搬演此劇的情節。《仲》劇談論愛的發生,也假想了精靈的世界,是很適合兒童與年輕人演出的劇本。 瑞元老師導讀
以下請看轉貼文章﹍﹍﹍﹍﹍﹍﹍﹍﹍﹍﹍﹍﹍﹍﹍﹍﹍﹍﹍﹍﹍﹍﹍﹍﹍﹍﹍
轉貼自奇摩知識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20308192
《仲夏夜之夢》是莎劇中最常被搬演改編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之一,有不少人都還是透過《仲夏夜之夢》開始接觸到莎翁作品。近幾十年來,此劇因為含有夢的成分,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分析大師的青睞。又因內容提及父親意圖掌握女兒,仙王意欲控制仙后,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義來探討此劇。
本劇敘述雅典城內的一對戀人荷米雅和萊桑德,荷米雅的父親反對他們在一起,他要求公爵下令,若荷米雅不肯嫁給德米崔斯,就要判她死罪。荷米雅深愛萊桑德,又因德米崔斯曾對摯友海蓮娜示愛,所以不願依從父命。荷米雅和萊桑德決定逃出雅典,而熱愛荷米雅的德米崔斯和迷戀德米崔斯的海蓮娜,亦跟隨這對戀人逃進森林。
林子裡的仙王歐伯龍為幫助海蓮娜贏取德米崔斯的愛,就命令帕克趁德米崔斯睡著時,把神奇的情水滴在他的眼臉上,待他醒來,就會愛上睜眼後第一個看到的人。未料陰錯陽差,帕克搞錯對象,把情水滴在萊桑德的眼上,使萊桑德愛上海蓮娜。歐伯龍得知後,趕緊把情水滴在德米崔斯的眼裡,讓他也愛上海蓮娜,然後再把解藥倒進萊桑德的眼裡解除魔法,而讓德米崔斯繼續迷戀海蓮娜。荷米雅的父親發現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後,也就答應了荷米雅和萊桑德的婚事,最後這兩對戀人就雙雙在同一天舉行婚禮。
整場戲就情節推演而言,可分三個部分:首先是一條地位崇高卻荒謬無比的律法;其次,他們逃往林子後,精靈的介入使彼此愛的對象混淆,因而產生誤解與衝突;最後,一陣混亂之後,終於恢復理智和諧。本故事發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們一度失去自我,事實上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謂的仲夏瘋(midsummer madness)和月暈(moonstruck),象徵黎明之時,混亂才能回復秩序,疑惑衝突才會得到解決。
此劇的架構如幾何圖形般對稱,故事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成為兩兩對比的元素。底修斯掌管現實的雅典城,歐伯龍則是夢幻的森林之王,分別象徵理智和潛意識。
森林代表激情、焦慮、混亂、不受管束,隱藏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錯置的危機,彷彿是一場紛擾的夢境,時空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雅典城代表社會機制、社會運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衝突。
鄉巴佬和帕克這兩個角色,恰可以做為真實世界與夢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質樸也罷,許多評論家特別中意鄉巴佬這個角色,認為他腳踏實地,對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為所動,只關心找到路回家、覓食、搔癢、睡覺。帕克則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態度,他捉弄村民,對自己找錯對象、滴錯情水不但不以為意,還覺得趣味十足,代表了對脫序狀態的偏好。
另一個對稱的安排是兩兩成雙的戀人,萊桑德和德米崔斯,荷米雅和海蓮娜,他們之間的角色互換,撲朔迷離。
本劇看似簡單,實則具有不凡的文學與戲劇價值。另外,在莎翁眾多的劇本當中,《仲夏夜之夢》也是少數極具原創性的劇本,不像其大部分的劇本,取材其他作品而融合改編。
此劇約於1595-96年間完成,雖然可能只是為一般大眾而寫的通俗劇,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因應某節慶或某貴族婚禮而寫就演出,所以充滿希望和歡娛氣氛。現代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劇中提及五月節慶,所以故事發生的時間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個季節,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確切的時間背景,莎士比亞並沒有明白點出。
莎士比亞在當時期似乎特別偏好「夢」,在同時期的作品《理查二世》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夢」字的出現也特別頻繁,其在這三個劇本中出現的次數,就佔了他所有劇作的三分之一。
夢境光怪陸離,醒來之後,知其不可思議,卻不會令人無法接受,這就是夢的特質。潛意識藉由我們可感知的方式,在夢裡呈現出來。夢處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緒,透露我們的真正想法、感覺、欲望或恐懼等等,揭露隱而不見的潛意識。夢也帶有預示作用,預示未來的可能變化。
據此,仲夏夜之「夢」屬於預示的夢,夢醒後,戀情圓滿成雙,好友重修舊好,死罪撤銷。但仲夏夜之「夢」又不是真正的夢,夢醒後之所以圓滿,乃是因為精靈從中介入。所以劇終時,劇中人才會告訴觀眾讀者,如果本劇顯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當看戲是做夢,就把整齣戲看作是一場夢吧。
提到精靈,伊莉莎白時期的人們大都相信精靈的存在,鄉間尤其流傳精靈傳說。他們認為精靈和祖先凱爾特人(Celtic)同源,會騎馬打獵、跳舞歡宴,也能夠變身或是飛天隱形。精靈既對凡人慷慨贈與,也會懲戒凡人。他們處罰人類的方式常常是捏擰一把,或是用醜小孩來和人類的小孩調包。這些精靈一般都稱為帕克(puck,意指淘氣、喜歡惡作劇的小妖精)或者小妖魔(hobgoblin),他們多半喜歡在夜晚作怪,有些邪惡意味,有些大人會拿這些小妖怪來嚇唬不聽話的孩子。
此外,神話傳說中的仙王一般就叫做歐伯龍(Oberon),仙后則稱為戴安娜(Diana)、辛西亞(Cynthia)、妃比(Phoebe)或黑克悌(Hecate)等,而仙王的地位通常略遜於仙后。漸漸地,人們不再信仰精靈,但精靈仍成為通俗的娛樂文化中受人歡迎的主題,尤其是台上歌舞表演的主要角色。《仲夏夜之夢》中對仙王、仙后和帕克的描述,大致與傳說吻合,這顯示莎士比亞熟悉民間傳說。他直接沿用各種傳說,唯獨仙后泰坦妮的名字取自歐維德的《變形記》。另外,帕克愛捉弄人,卻無惡意,這似乎也是莎翁的創舉。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7/11/03
●10/18看看903的伙伴可以以起組團去哪裡?
2007年10月18日903班的聯絡簿指定心得,我們的題目是:「一輩子最想去旅行的地方」
結果,我們看到很多同學有相同的志趣,讓我們來看一看大家可以組團的情形。
想要環遊世界的是16號黃偉倫,不過他說,就算沒有機會去環遊世界,好好玩一玩台灣也不錯。若是說到要好好玩台灣,這就可以跟12號陳銘傳一起出發。12號想要好好玩一玩台灣的。
有很多人是嚮往到南歐去玩的,想去義大利的是40號黃玟瑄,她挺喜歡義大利人的熱情。而在電視上看到愛琴海風光而想去遊覽的33號李佾臻,可以和想去希臘的34號夏文君及去義大利的40號一起來趟南歐之旅。
班上想去日本的人很多,他們喜歡日本的進步、乾淨,好吃的日本食物,以及日劇中常見的風景,班上的5吳信億、7林士堯、15黃思彥、27冉儀君、28吳翎羽、37張庭茵都想去日本,17號劉文棋則特別要拜訪日本的北海道,你們大家可以組團出發!
13號黃予暘曾經如此透露過喜歡探訪埃及金字塔文明的神秘感,意外的發現26號王韻怡也是想去埃及,你們不妨結隊出發。
喜歡神秘感的人其實不少,在閱讀心得的經驗中,我們班有4號吳文祺想去探訪總有飛機、船隻失蹤的百慕達三角洲,希望他出遊可以平安愉快。有人喜歡冒險,有人則想去人煙鮮少到達的地方,像9號翁翊豪就想去造訪南極,想必他要去跟他的伙伴—企鵝見個面。當然玩也不一定要找這麼險僻的地方,找個大眾化的奢華休閒地點,也是可以過過有錢人的癮的,像10號就想去杜拜,相信他一定不會錯過帆船飯店的華麗享樂。
一輩子想去旅行的地方,有時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風景區,可能也不是哪一個地球上的地點。出乎意料的,我們班的38號陳憶萱,她想造訪的地點,是要去家人的心旅行。她想去家人的心中,感受家人想分享的快樂,看看他們為何憂慮,她要去家人的心旅行,希望可以在這一趟趟的旅行中,幫助家人解除憂傷。
903班的同學在這些文章的構思中,建立了未來生涯旅行的願景,也分享了自己的眼光和品味。人生有人一同旅行該是多麼美好的事。老師想說的是,雖然我們不見得真的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旅行,但我們要讓我們最想要的夢想實現,我們也要守住這麼多不同野心與不同志趣的朋友,因為未來我們都要分享與交流我們看到的部分,拼出專屬於我們的世界之圖。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