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新聞網站報導立委尤美女、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同志諮詢熱線等團體呼籲教育部遴選性平教育委員時必須考量性別平權專業,這樣的報導竟湧入不少篇對前述團體不以為然的留言。
這些留言(我留言時,看到的都是對新聞不以為然的留言,多達八篇,意見趨於一致),讓我(酷叟)不禁想說說我的看法。
有不少人說性平問題不是只有同志問題,還有「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言下之意,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立委尤美女只關心多元性別,其他都沒管了?
我想我以研讀女性主義思潮與性別研究的立場,說一下我的看法。
性平教育當然不是只有同志議題,但同志議題與「「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都有相同的根本問題,在討論性別現象時,有些導論般的思考,早已能涵蓋相當多的性別平權問題。
我所說的「導論」,就是關於「性別的養成與社會化」、「社會性別、生理性別與性表現的多元」,在論及這些導論時,不免將可知許多問題的根源都源自父權、男性至上的宗法制度(傳「宗」的意識),以及為了傳「宗」的意識型態衍生了將女性當作生殖工具與設定女性「主內」守護家庭的偏頗,再衍生限縮性別角色與發展的壓迫。
即便是「異性戀制度」也是從生育的必要開展,擴展對自主女性、異性配偶家庭以外的歧視、偏見與打壓,許多職場女性與異性戀外的人士都可感覺,這社會在「人」的生涯中被主流社會設下了「透明玻璃天花板」。
就是這麼多對於女性不平等的設定與對待,才養大了異性戀男性的狂妄與踰舉,性騷擾、性暴力都是在男尊女卑的體制中被縱容養成的,也都在女性與性少數的噤聲中不被同理。
因此,性平教育不是解決表象的不公平與不正義,更要探討與批判制度與系統所畸生出的社會意識。
教育不是在為鞏固守舊盲從而存在,而是在進步與理性思考中,開創生涯中的自我實現。
就這樣,拒絕討論制度緣起,不去討論畸生的「兩性」、性/別的不平等的源頭,打著「保護」的旗號,卻畏懼思辨與自主的培力,這麼守護既有(會畸生問題)的秩序,一直弱化性別的可能的龐大多數,究竟守舊+傳統+獨尊異性戀思維,相對於具反思力、能同理弱勢(女性、異性戀外的)的社群,哪種才更像是佔位甚久的「霸權」?
願表態是異性戀外的比例那麼少,頂多偶在遊行嘉年華呈現不同的叫嚷,要稱能反思異性戀制度的人是「霸權」,真是太抬舉了!
讓真懂「不平等」根源的女性主義學者、讓深深承受不平等的社群、讓覺醒平權意識的人們談性平教育吧!
只能從表象看到問題的人們,孩童也是能看到的,但要教「警醒」、「爭取」與「反思」,多聽有所感悟問題源頭的學者、社群怎麼說,這樣的教育就很有意義。
能夠反思既有制度的合理與荒謬之處,或許,世人將有機會瞭解「扮裝」、「娘娘腔」是社會中多麼進步與力行的平權勇士。從少數的啟示,或許人人都能有機會警醒自身差異與奮鬥的過程,這是多麼好的自信教育。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