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觀看跨性別題材電影《迷失安狄》心得--悲憫會促成接納還是強化悲情的刻板印象?

最近我看了電影「迷失安狄」(2021)。同看電影的A.頻於問我性別社運界是否很常談這部電影。我是回說我感覺同溫層不常聊這部電影。

看這部電影時,我們一下以為場景是在泰國,又一下又覺得裡面的人物去到馬來西亞了....(反正就是一大堆誤讀,但無損劇情理解)A.頻說裡面的人怎麼都說不同的中國方言....我就把當年跟大馬籍大潘聊的東南亞華人的多語本領解釋了一番。

我們也頻思考裡面的演員到底是台灣演員,還是東南亞當地的華裔演員,在搜尋了一下,發覺還真不少當地的演員。這電影有台灣血統,又有呈現他國多元文化的電影,也算打開台灣井蛙的視野。

我尤其喜歡演聽障的馬來西亞演員陈泽耀,這演員有著十足鮮肉可愛的風采。而他的表情和咬字,我是真的遇到一模一樣的聽障生,我真心覺得他演得傳神與高超。

不過,電影最後一幕,討人喜歡的陈泽耀翻轉了角色設定,電影不知不覺突然劇終,我跟A.就互相對看停住,停了一下就互相忙自己的事,也沒多聊了。

我是可以感知這部電影開放式的結局停在主角人、財、家庭、閨蜜皆失,真是太不健康陽光了。但我在想,如果觀眾看完這片對李李仁有了悲憫之心,是不是編導要促成大眾接納跨性別的手段?

悲憫會促成接納?還是強化主體人物不幸的刻板印象?或,有更高明的操作嗎?

還是,上述「接納」或是「刻板印象」都不是編導所在乎的,製片方其實只想強調「家庭」的重要性與「家庭」所象徵的美滿是不可或缺的?會不會人權的觀點在乎的是主體角色能否因這樣的影視作品而更獲堅強和自信(empowerment),但其實編導只想表達人物的狀態、處境,別有藝術的重心?

無論如何,或許主流如林心如願意出品這個題材的電影,呈現弱勢者(跨性別者、聽障者、偷渡者及單親媽媽)相濡以沫的際遇,算是有些人文批判的誠意吧!

而令我深思的還有,不以台灣為空間背景,編導設定的馬來西亞,除了導演是大馬國籍之外,有多濃的地域性?又有多少是普世各地跨性別者的共同課題呢?這些疑問,代表我們對這部片設定了較高的期待。


延伸閱讀〈性別映象:迷失安狄〉,Gender在這裡:性別視聽分享站 網站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所建制之網站)

 https://ishort.ink/Bs7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酷叟 Mr. Q感謝您的閱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