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畢業校友來訊轉達他的同學家中講馬鈴薯,就是講成「土豆」。但在臺教授日本文化的蔡桑,在Youtube影片則用了「自甘下流」等等字眼語暴了他所謂使用「支語」的使用者。校友來問我意見。我的回應如下:
蔡桑的影片主題是「反對某些略語」。我這邊是收到朋友對該片批判馬鈴薯講成土豆的不適,朋友問我對本片的意見。
來訊者提及其「外省家庭」後裔的背景,說明其家人用語即為「土豆」。 其實我覺得蔡桑的論點是很漂浮的,一方面講有些語彙無所謂,有些他又要譴責,而蔡桑的論點是,「臺灣人又沒有大陸那種文化脈絡,幹嘛用大陸支語。」這也換言之,「有文化脈絡下的使用,是可以存在的。」 我想來訊的朋友也有提出他是外省後代,家庭便是使用土豆的語言脈絡,他是不用對號入座覺得蔡桑在罵他。
我也曾聽到趙少康或是尹乃菁等人說醋溜土豆絲是中國名菜的稱謂。 但我也理解大家對蔡桑有不滿之處,因為通篇主要意義在要臺灣人不要講哪些大陸用語,也希望略語有其字詞邏輯性。
不過,影片對使用大陸用語者時而切脈絡的展現敵意與蔑視,但時又不時地說自己其實不免也在用外來語,在狂妄之餘,又避罪地謙遜或自嘲。
我想蔡桑在就事論事的論點可以成立,但以偏蓋全到情緒語言對語詞使用者的羞辱字詞,該片其實是個人政治立場與國族對立的表明,我對這樣的手法沒有喜惡或抗拒。
但或許因為我不是當事人。有些當事人是聽者有意,感受到"abused"的辱罵。但我懂,其實當學者流露情緒與立場時,是不要用學者來看待,也就是那時、那個作品與狀態會是俗人的視野和行動。
俗人會將立場高於學術應內化的價值。而我只是受過某些知識洗禮而試圖同理來訊者的俗人。除了回應來訊者問我觀點,我想也讓創作者知道我的見解。
我可以理解YT的生態可以蓄意要激起漣漪或波濤。我的立場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尊重各自的母語,另一個是我反對以禁言與固定語言的制度性規範來以為這樣是「主體性」,我也反對規範制度下的排除「他者」,然後統一字詞來建立「我群」。
對有敏感度的人來說,語詞的使用是政治與身分認同的表態,指稱中國普通話為「支語」是透過使用日式漢字貶抑中國的普通話,但該片卻也主要使用作者鄙夷的「支語(國語)」來表述其貶抑對岸官方華語立場,相當諷刺與矛盾。我想,有自信的主體性應不是建立在設定何為「他者」,或從創設對立面來界定怎樣才是我群。當混種與文化互有涵化是事實時,假設的「純然」或「本質」其實也會因解構而溶解那從不堅實的自我。
※蔡桑的影片連結《支語真的不行嗎?略語略到讓人聽了起肚爛?》
https://youtu.be/Q4xf_tT-lQc?si=bjJwfBXTVd-0rHsE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