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這些電影,使生活變出美感,也讓人為愛而生,為愛奮鬥。

最近,我是愛上了BL美學的東西了。


上週我看到2020年希臘的電影「有答案的男子(The man with the answers)」的簡短解說版,我覺得故事挺迷人的,那個會跳水的希臘年輕人,個性挺立體的,就是那種難搞又不知在發甚麼脾氣的年輕人,但長得好看,誰也想融化他吧!


再來,我登記了MyVideo防疫期免費豪華餐,用劇照和片名點看了法國2020年的電影「85年的夏天(Summer of 85,  ÉTÉ 85)」,覺得真是驚為天人的好看。我當初也不知道那是BL題材的,純粹是1985年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年,那年我買了好多捲的美國流行排行榜錄音帶。果不負我的期待,1985年的樂風從片頭出現,看到片尾果真複習了一個熟悉的時代。「85年的夏天」可說是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同一種年代和一樣虐心的懷舊電影,講的都是跟我一樣年紀曾有的時代。看得我立刻想把原著《在我墳上起舞》買來品味故事的奧妙。


然後,剛剛,我在youtube遇到的歌手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三首歌的MV)。也是一樣的唯美、虐心。

而我在MyVideo再依新北市政府在驕傲月推薦的片單,有部《男孩愛最大(Saturday church)》,講述常被媽媽查到偷穿媽媽衣服和高跟鞋的黑人青少年,最終被國小弟弟鄙視,不見容於虔誠天主教信仰的姑媽,被媽媽賞巴掌後,青少年只得離開家庭,跟一群同樣類型又流浪街頭的青少年相濡以沫,固定週六晚間聚集在老變裝酷兒供餐的教堂收容時段。這部電影讓我看到酷兒孩子不見容於家庭而終成街童的脈絡過程,讓我更覺得應更有策略倡議讓家庭更能以人為本對待各種孩子的天性。這影片喚出了我的使命感,讓我知道青少年需要一個能支持他們並承認各種孩子人格的社會與家庭。


這四個作品剛好都是同志青少年的片,演員都長得好看。所以,BL作品會好看,最重要是演員要長得好看,光影畫面要美,要有電影全方面的精緻。看完,我自己都代入影片中的角色,生活也有了像自己在電影中,有種耽溺在影片故事中的狀態,周遭的一切都美得像電影畫面了。
 

這些電影真有魔力,讓我找回好久未有活在電影中的感覺,想想,前一次有這種感覺是30年前就讀東海大學時,每天在校園走動時都像活在偶像劇中。推薦大家看這幾個作品。
 

《有答案的男子》 介紹版
https://youtu.be/N4LObb2OMPs
 

《85年的夏天》 我在myvideo看的。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EIhNaWGiBnk

Troye Sivan的藍色鄰居三部曲 MV
https://youtu.be/5xCMF7jsDJI

《男孩愛最大》我在MyVideo看的。
預告片 https://youtu.be/w8bAMuOis3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6/27

我也是能有線就有線,不是很愛無線裝置

無線裝置當道,但我還是能有線就保持有線。昨天我讀到一篇文章,意思是說採無線連接的裝置,常有訊號不穩定、訊號受干擾的情形。
該文章點名,訊號不穩定的情形發生時,使用者通常不會察覺是無線發射端與接收端出了問題,大家普遍是怪手機、筆電、電信公司訊號爛等等,但其實,該文章說無線裝置(wi-fi)的發射與接收都常有問題。至少,裝置一直在搜尋訊號,很耗電,也損3C器材的效能,該文章有詳盡解釋。
至於訊號會掉,或是訊號品質不佳,或是訊號受干擾,這是我使用藍牙功能聆聽時最讓我惱怒的狀態。我恨藍牙,音樂進藍牙了後,其實聲音不美了。而發生要對應碼時,我的挫折經驗頗多的。我討厭藍牙。
謝謝當年幫我書房和客廳完成有線網絡的伴,桌機和電視在使用網路上一直是穩定的,桌機、NAS也和電視都互通,這樣的網絡是有帶來生活、看片等的便利。
我並沒有完全不用wi-fi,但使用無線微波時,我總是有心理的疙瘩,腦會麻了起來。總之,無線並非代表良好的生活品質。
 
 請讀〈「無線」不見得比有線好!為什麼他把Wi-Fi網路 、藍牙耳機最後全扔了、換回有線設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5/17

觀點投書: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刊登於風傳媒)

標題: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

作者:吳瑞元(現職教師,兼任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

 

歐洲的同志教育組織GALE(The Global Alliance for LGBT Education)今年起展開多元性別(LGBTQ+)教育計畫,以改善當今歐洲技職教育對師生仍欠友善的校園。

 

這個計畫目前先在歐洲啟動,初步發放問卷以了解技職體系師生在性別認同、性取向及基礎性別知識的理解程度,另關心學習過程中承受性別歧視的經驗、並調查校園整體對於LGBTQ+族群的友善程度,以期推出為技職教育量身規劃的性別教育課程。

 

技術/職業學校多數學生畢業後即投入職場,在第一線服務大眾,為這群學生建立多元性別的知識敏感度,一方面建立友善與安全的校園,另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學生就業服務的工作素養。因此,我們認為這個教育計畫,對於臺灣職校及技職教育同樣深具啟發。

 

▍技職院校科系性別比仍懸殊

早年臺灣的高級中等教育曾偏重廣設職校,即便目前高職、技職院校的學生人數趨減,但學生數仍高於普通高中,但社會與政府長期相對地輕忽技職教育,欠缺經費、課程與師資增能等投注。

 

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已為高職課程編列專屬課綱,高中與高職也一體適用同一套採融入教學模式的性別教育指標,但技職教育仍有其專門屬性,應更針對學生屬性和生涯之所需,有特別的指引與規劃。

 

今日的技職教育在女男學生選科選系上,因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而有鮮明的性別比(例如:女性選護理、幼保者多;男性選資訊、機械者多)。以教育部106年的數據統計,工業科群的性別比嚴重失衡(男性佔比將近7成),家事、幼保相關科系也同樣以女性為多數(女性佔比將近6成)。對於LGBTQ+技職生來說,處在單一性別程度高的學習現場和就業環境,顯然會構成不少壓力與挑戰。

 

▍性別教育,除關懷學生,也是職場能力

性別分佈分明的技職教育體系,容易成為鞏固既有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場域;技職學生有順從性與配合度,且較欠缺進階深造的意願。這種特性使技職生在校時的通識素養課程,顯得關鍵與重要,若在課程中能啟發性平意識,並在校園營造友善LGBTQ+的氣氛,將是鬆脫性別偏見的重要起點。

為技職學生設想的性平教育,必然要包含認識與尊重LGBTQ+的素養知能,因為技職院校常是單性別學生集聚的校園空間,難免對非主流的學生造成壓迫。因此,技職教育應加強關照多元性別學生的處境,保障其安全與自在學習的基本人權。

 

LGBTQ+的素養並非是為小眾著想的教育,其實,多元性別的素養知能也是提升專業職場能力的必要,因為當技職生就業後,工作上將常直接面對客戶或與消費者互動,若在職場能貼心為各類的族群設想,顧客滿意且對企業品牌認同,業績當然興隆長紅。所以,LGBTQ+素養的著重,是具備利己且利他而有遠見的教育,在技職教育中不能空白,需特別量身規劃。

 

本文原刊載於《風傳媒》,2021年5月14日。發行地 : 臺北市。 https://ppt.cc/fRDu1x

 

 

Photo by Asian Development Bank on Foter.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