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ulletin of Mr. Q’s Web on his life, thoughts, and Social Studies for High School Education一個中學教師,江湖稱為酷叟老師(酷叟也夫子)公布校園、教學與生活隨想等相關消息。(managed by Ryan J. Y. Wu 吳瑞元,qsirwu)。
2015/07/21
會不會是媒體在宣揚殺人犯罪的快感呢?
剛看新聞龍捲風有「廢死聯盟」關鍵人物在場,也有捷運受害家屬在旁。雖然,「廢」派的說法被其他多數高亢(憤/奮)的「擁死」言論給淹沒,但在理性思辨下,我得多提「廢派」意見領袖在有限發言時間中,終究將批判媒體的觀點穿插流洩。她提到:「犯罪事件的模仿多非自發,而是來自媒體公開了犯案的細節....所以媒體應有社會責任的自制。」
後來的節目,一堆名嘴用一貫高亢(憤/奮)一一講述、細數臺日的捷運砍殺,講述1997年日本少年的隨意殺人過程。我就在想,談這些細節不也有讓世人警惕的意義嗎?但,為何我覺得節目的內容是在宣揚砍殺的快感?
我逐漸想透了:描述刑案到底是用於警惕提防,還是造成宣揚模仿,一定是描述的方式有別,造成效果不同。冷靜的分析與高昂如身在其境的表達方式,應是讓話載道與否的關鍵。
非常諷刺的,節目前一刻正呼籲媒體別造成模仿的效應,後一刻,擅用情緒高漲語言的人竟津津樂道刑案細節。如果,你發覺媒體的操作為了嘩眾取寵而不斷展演殘殺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包括殺人之痛快與誓該處死之仇快),同在節目目睹罪惡的源頭,會不會立刻走出攝影棚?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