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7

●瑞元老師為《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撰寫推薦序,出版後暢銷

2010年份瑞元老師獲邀為《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 (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撰寫推薦序。該書已於2010年4月底出版。瑞元老師文章收錄於該書第12-14頁,並名列於博客來網路書店推薦文中。有興趣者可至圖書館借閱,或至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7424選購。

以下為本人發表於該書之文章:

推薦序
用六種不同角度說歐洲史 文/吳瑞元(台北縣立福和國中歷史科教師,曾任教國中、高中)

好極了!手邊擁有這本《極簡歐洲史》的讀者有福了!即使有所謂「網路Web2.0」時代,網路資訊看似隨點可得,然而一則則俗人信手寫來或轉貼的名詞解釋,總難免淪於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這些限於螢幕頁面效果的網路短篇,總是失於片段而讓人無法領略全貌。人們若是為了理解歷史而等候電腦頁面運作,光是開機或登入,輸入關鍵字、判別資訊效力、彙整訊息….,這一切的電器操作,當螢幕頁面轉移或熄暗之後,我們是否還能記得曾有的瀏覽?知識的圖譜是否依舊清晰?電腦,是否真能比書更方便?

手邊的《極簡歐洲史》,就是一個便捷的知識導師,對於青年學子與有心建構知識體系的讀者,這本由歷史專家為歷史教育所寫的小書,不但能讓人感受時代趨勢的前因後果,更有旁徵博引的多個視角,讓人理解歐洲的全貌,使人領會今日世界體制的源流。

在章節的編排中,書的前篇先有全貌的介紹,後續則陸續展現其他六種對歐洲歷史的觀點,讀者可先讀前兩篇導讀作通盤瞭解,也可讀後面任一專題來思索與解惑。這樣的章節編排,一點也不賣關子,總是滿足不同需求的本書收藏者。

作者為歷史教育的專家,書內傳達歷來歐洲史學術觀點的經典詮釋,除了歷史學的深厚素養之外,作者更具教育學習的專業。在本地既有的歷史教學中,前兩篇的通論補充了現今歷史課本言簡意賅的史事交代,作者提示今日與過往的淵源,十足引發了人們窺探歷史源流的好奇胃口,提升學習與探索的動機。而作者提供的「古希羅學術」、「基督教教義」與「日耳曼蠻族」的三元架構,知識更因此而有了組織。這個三元架構所附的簡圖,在時代推進中雖有演化與變遷,但清楚組織的知識架構,搭配圖示讓人一目了然。後面的簡易年表、對照表,如書中呈現的簡圖、地圖等,都像老師在黑板所寫的板書內容一樣,簡單又清楚,適合自己補充畫記。本書在視覺與文字章節的安排,都考量了知識吸收的效果,符合了現在學習潮流所熱採的「心智圖」學習原理。

只要兩篇,就足有理解歷史全貌的心智圖譜,再讀後面的單篇,六個不同角度的切入,讓人充滿邏輯驗證與比較的樂趣。全書讀來,累積六、七種觀點的歷史講述,不但累聚更深更廣的史事認識,且一次次複習與回顧,知識架構清晰且一貫,這就是教育學習理論中所謂的「練習律」,整個歷史樂趣驅使的學識探索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沒有被強灌學習的勉強。

本書對於青年學子尤其受用,當今中、高等教育逐步將公民與社會、地理與歷史學科整合為社會領域學科,本書的整合性正能符合各界對基礎知識(社會領域通論)的渴求,無論是哲學思維、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輪嬗、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說是「極簡」的歐洲史,本書卻也可從眾多學門進出,可謂深入淺出,面面俱到。

更好的是,這是本紙本小書,可以隨筆寫入註記,隨處可翻閱引人入勝的章節。與其迷失在電腦檢索的文字叢林中,我建議大家值得收藏幾本架構清楚的好書,然後,放入書籤,看看圖表、寫點註記。

握在手中,掐指揭頁,是種很真實的知識擁有。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7/23

2009年調離鷺江國中前學生寫的謝師卡

 97學年度結束,本人調往永和的學校服務,在學期結束時,我收到一些卡片。卡片內容有:
●818班張富琴老師的班(學生個別留言)
謝謝老師總是以搞笑的方式來教我們背公民。郭、曾、郭同學。
多謝你親切的教導和快樂!林同學
謝謝你搞笑的上課方式。陳、陳同學
謝謝老師努力教了我們2年。陳、將、廖同學
謝謝老師用心教導以及常常搞笑。陳同學
謝謝老師讓我們認識法律。葉同學
給您教公民,我覺得非常的快樂,而且老師都教我們很快的記住重點方法,謝謝您的教導。學生鄭敬上
謝謝老師教我們社會上和公民間的事、物。吳同學
上課有趣的老師,謝謝教導。李同學
謝謝老師教我們海鷗的觀念。李同學
2009年
●812班鍾曉珍老師的班(班級代表卡)
Dear瑞元老師:
看見您每次都用心教課,且帶著充足的資料發給大家。
我們非常感謝您~
謝謝您這一年來的教導!
Check it out!
912班敬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6/13

●不服老師的管教,孩子並沒有更好(幾篇回應教師管教學生的新聞)

近幾年越來越常見學生及家長追究老師管教學生的新聞。
許多教學現場,老師只有一個,但被管教而心有不服的學生常是一大票。
一大票被管、被督導的學生,對老師難免有不滿,但這樣在不滿情緒下的證詞,誤導了事情的真相。理解真相的老師,常在學生們眾口鑠金之下,猶如曾申殺人的典故,常常是真相難辨,滿足了學生的洩憤,卻誤失了正義。

近期我曾服務學校的學務處生活教育組組長遭到男學生指控老師搜查違禁品時亂摸的情境。從情境判斷,這個轉學生的問題是很大的,而生教組長掌控學生違禁品的職責,肯定是很用心,然而只因為學生及家長投訴,媒體居然也就下了「這種狠師」等這種標題。

希望家長設想:你希望學校因為壞學生帶煙品與毒品,而使校園充滿煙毒的誘因嗎?

我們還能相信因得不到校方證實,怒而只報導學生片面之詞的媒體報復嗎?幸而在閱讀關於前同事的新聞時,我也留意到更多媒體是有守門員之責的,所以,就只查到3則相關報導。不具新聞良知與亂下標題的媒體,就只三處,但語言暴力與媒體審判,卻在人間長存。用心的老師受到誤解的委屈與調查的折騰。
還是有人說了些公道話的,以下民國99年6月13日聯合報刊出了兩篇「回響」,請參考:


●回響/告贏老師 學生未必是福
老師因為管教嚴格,而被家長、學生控告,已經不是新鮮事。
以近日國中老師只因公開說學生是「遲到大王」、「可列入金氏記錄」,而遭法院判刑事件,對大多數老師勢必產生寒蟬效應,盡量避免惹禍上身。
然而,對訴訟的當事學生來說,這事是贏是輸,是福是禍,恐怕還很難說。
學校是個避風港,避得了一時,避不了永遠。告贏無權無勢的老師不稀奇,進入社會以後,能夠面臨殘酷的生存挑戰、就業競爭,才算厲害。
人們極不願見到,卻極有可能的情形是,小小心靈可能會以遲到為樂,甚或以遲到為傲而大肆宣揚。
進入高中、大學,老師會極力容忍,不願管、不敢管,或許還可以相安無事。但是以後呢?試問以管理著稱的鴻海、台積電等知名大公司,會錄用以遲到為樂的員工 嗎?就算當公務員,包括法界,也要上班打卡,莫非上司說你遲到多了,也算公然侮辱,要控告他貶抑人格,造成精神與心理傷害?
世事輸贏未知、禍福難料。一步一腳印,豈可不慎?
【2010/06/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響/隔絕挫折 孩子如何成長

拜讀十二日「羞辱學生 是輔導管教嗎」,有不同看法。
孩子犯了錯,大人本應告誡,每個大人都是孩子人生的指導教練,除了鼓勵孩子建立信心,同時應帶領尚不成熟的孩子培養好習慣、遵守應盡的規範。
我認為人性本有善惡,孩子是聰明的,犯了錯有人可以倚靠、可以逃避責任時,必會影響未來的價值判斷,家長又能維護多久呢。包裹在糖衣裡,不用面對自己的錯 誤,這樣對誰好呢?社會對新一代青年給予「草莓族」的評價,試問,難道大人們的溺愛沒有責任嗎?
挫折永遠存在人生中,大人應該為孩子做的,不是為孩子隔絕挫折,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在挫折中站起來。各位家長希望以此方式教導青年面對挫折嗎?
【2010/06/13 聯合報】@ http://udn.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6/06

●克林‧伊斯威特主演與導演的Gran Torino(經典老爺車)讓我非常地感動

瑞元在HBO看了克林‧伊斯威特主演與導演的Gran Torino(經典老爺車)非常地感動。這是一部關於歷經韓戰受勳老人對於生死/罪咎告解與生命救贖 議題的影片。涉及家人之疏離/新舊移民/階級/幫派等人際處境的題材,凸顯了面對多元文化社會的複雜心境與人際互動,其間又夾雜異民族中的同情與瞭解,而 老少間的彼此提攜與犧牲,尤其讓人動容。站在一個國中導師與歷史老師的立場,我多麼希望更多的學生同著家長一起欣賞這部深有人文反思與具時代生命史之情感 的影片。

影片的先備知識:韓戰(1950-1954)、美國民眾對於日本品牌汽車的複雜心境、福特汽車工業、從共產社會逃難至美國的苗族、苗族的分佈區域(中國廣西或雲南、寮國、泰緬及邊境)、天主教宗教文化、多元族裔的美國,美國槍枝合法化問題、美國的族裔幫派問題、癌症與生命倒數。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5/25

●Fw: 線上播放「暫停之家」攝影展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顧玉玲 <yulingku@gmail.com>
To: Undisclosed-Recipient@yahoo.com
Sent: Mon, May 24, 2010 6:30:08 PM
Subject: 線上播放「暫停之家」攝影展


各位朋友,

「暫停之家」移工攝影展,從台中到台北,從西區公園到東區商圈,
我們決定在網路上開放大家點閱,全長十分鐘的影像記錄:

背景音樂是印勞組織IPIT和黑手那卡西的創作,
優傷而美麗的歌聲,是家務移工離家勞動的心情。

策展連絡人:顧玉玲 0933-169-516陳容柔0982-342-825


「暫停之家」攝影手冊助印費(只能開立捐款收據哦),一份100元(含郵資)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㼄l政劃撥帳號:19948580



「暫停之家」移工攝影展
展出日期: 201051 531
展出地點:新光三越百貨��法雅客攝影走廊(台北市松夀路9B2
     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畧ㄔ姻應N方塊(台北市康定路19號)
攝 影  師:張榮隆 (工傷協會)
策展單位: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協辦單位:法雅客、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工傷攝影師張榮隆,連續一年多密集跟拍TIWA庇護中心的移工,記錄異鄉人的抵達、等待、抗爭、外出、與離去....留下珍貴的生活切片與影像對話。

過程中,所有相片都在拍攝後立即累積挎貝一份給個別移工,他們是被拍攝的主角,是集體生活的個別主體,也逐漸發展出自身對記錄的意見與需求、同意與不同意。

這是一個相互培力的發展歷程,拍攝者、被拍攝者、組織者同時都在經驗一個不斷變動的反思衝撞,並成為行動者。


痕跡�畍i榮隆

轉過幾個彎走進ㄧ棟老舊的公寓,從外觀變可知曉這是ㄧ棟有著相當年紀的建築物,在TIWA工作人員的努力和善心贊助者的幫忙下,才開始了這個庇護所的成立與運作。

步上了公寓樓梯,數各階梯後便迴轉一直往上,手扶著鐵製欄杆有著鏽蝕痕跡,
會到頂樓時會對眼前中庭灑下的陽光所驚嘆住,在台北生活從小到大,很少見過這樣的公寓建築形式,大都是在幽暗的樓梯間見不著陽光,最多也都是人工光源讓辛苦ㄧ天回家人們,看清楚鑰匙洞口。

開起房門映入眼簾便如同尋常的住家一般,畢竟是接受"庇護"而非"居留"。三房一廳ㄧ廚的格局,因屋主先前整修過看起還乾淨整潔,三個房間規劃為男性和女性居住的房間,中間便是工作人員辦公休息的工作室,而在內的所有一切傢俱都是募集而來。

移工的專屬相片光碟
最先來到這裡接受庇護,ㄧ位是菲籍Shiela另ㄧ位是越南籍阿鑾,都是女性。當天正巧是在端午節,所以工作人員第一次帶他們的外出,河濱公園看划龍舟。印象較深的就是那位越籍的阿鑾,中年婦女的模樣,我邀請阿鑾坐在自己的床邊要幫她拍攝時,她一直說:「不要啦、不好看….。」後來在相片整理時,她便自動跑過來身邊,又問說:「拍得好看嗎?可不可給我看?」就這樣,我整理相片,她ㄧ旁瞧著螢幕看完所有拍攝的相片,直到出現那張阿鑾在拍照時笑翻在床上的照片,大家都笑了。當時,阿鑾一邊大笑一邊說:「不好啦!」似乎是不想拍照,但其實是很高興又很害羞,這些舉止就留在鏡頭裡了。

居然能夠笑成這樣,你說她夠可愛吧?而這也是我進入暫停之家開始第一次的影像紀錄。

中文不錯的阿鑾,也就是我唯一在庇護中心訪談過的對象。曾經來台三年後再次來台工作,而第二任雇主每個月就只給她兩百塊,打發一個月的買菜錢,包括她與阿嬤二個人,我真訝異她是如何辦到。訪談中知道她是居住在越南極偏僻的鄉下,我猜想農村應該少有拍照留念的機會,便將拍好的照片燒成光碟送給她。從此開始,只要到庇護所的移工,都會有自己專屬的相片光碟,隨著每一次出遊、拍攝逐次增加光碟內的底片。

隨著時間流動,來到庇護所的人越來越多,看著他們互相幫助共同整理環境,有人負責買菜,其感覺就像一個大家庭,而這也是我們一直想營造的氣氛:「家的感覺」。而我這個拿著相機出現在此的人又要讓他們如何理解我的位置?心裡也清楚的知道,他們身上各自帶有ㄧ段不是很好的遭遇,我需要深入了解嗎?然而在整個TIWA組織下,庇護所內的移工們有各自專人負責個案處裡,況且我在語言的隔閡下也無法無礙的溝通。

這是要送給你們的
整整一年,我經常出現在這裡,也跟著一起出遊,他們心裡也大都知道我在做甚麼。當有幾位新來的朋友,待久一點的移工看到我到庇護所時,就會跟我比手畫腳加上幾句不輪轉的國語,甚至當我拿著相機準備拍照時,資深的人也會主動告訴新來者,我是誰,我和大家的關係,有時我也會透過住久的人告知他們我要做甚麼,而他們也就哇哇喳喳的轉達意思。

每次拍攝之後邀請他們看照片、挑照片、燒成光碟便是我處裡侵入他們私人領域的回饋,讓不安的情緒降至最低。但每當邀請他們拿著行李廂坐在床邊,被問到:「拍這個做甚麼?」時,我卻語塞不知如何回應,「這是要送給你們的!」應是我能找到最差勁的語言吧?最後TIWA討論、決定印刷成手冊,成為獻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攝影開幕記者會,還在台灣工作的移工們,也很開心地出席拿麥克風發聲。

記得第一次跟著移工們來到台北101大樓,「哥!幫我拍。」左邊一聲、右邊一聲此起彼落,在這裡他們就像是來台的觀光客,拍完個人照接著拍團體照,我又擔心自己的技巧不好猛按快門,結果回到庇護所整理時一看居然有七、八百張,在整理時他們還會貼心的送上點心和茶點,ㄧ旁等待相片整理完成,燒錄於他們專屬光碟內。等到全部相片經過他們自己的挑選,分門別類燒進八、九張不同的光碟時,經常都已是夜間十一、二時了。

跨國籍的互助情誼
在這裡,不同國籍的男生女生同住一個屋簷下,會看到他們相互的協助,買菜、作飯都有輪班,有人不擅煮菜就會和人換班負責打掃清楚,有些男生會將買回來的菜挑選整理,有些會在吃飯過後洗碗筷,有時也會男女ㄧ同動手煮飯做菜。有ㄧ次逛士林夜市,他們也會買些換洗衣褲,因為都是挑便宜打折的,所以回來後需要做些長度修改,而這時女生拿起針線幫男生修改褲子。

另外值得ㄧ提是,和他們上市場買菜時,多半會有ㄧ個人在前、另ㄧ個在後,後面那位手上拿著紙筆計算花費,前面挑菜拿菜,有時他們還會刻意多走兩步路,繞到他們說「那裡的比較便宜」的地方挑選水果。看見他們走到肉攤前買了一小塊,還請老闆將肉絞碎,放在袋子內差不多拳頭大,也有時因為常買全雞,就會順道向老板要到免費的雞冠回來煮湯。庇護所有印尼勞工入住時,他們便刻意挑選雞魚肉類食物,刻意避免豬肉,或多煮幾道肉食以供挑選,相互尊重信仰文化。

雖然都不是高貴食材,但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烹調家鄉的口味,外面餐館還不一定吃到這麼道地,這也是在此的工作人員最好的"福利":嘗遍東南亞的美食,當然也包含我在內。沾醬酌料不用講,印象較深的就是越南春捲,很費功夫,但也很受大家歡迎;還有ㄧ種菲律賓甜點,是用餅乾淋上煉乳一層一層加上去,裡面還會加上些乾果,放到冰箱冷凍,TIWA工作人員都愛死這點心。

「無聊」是我對他們在此生活的最主要感受,因為多半在等待:等待勞資爭議結果,等待轉出的機會,等待官司定讞,或等待傷勢好轉。為此,TIWA也邀請一些志工來開設各項課語言,主要的且最實用的,應算是中文課程。除此之外,就是吃飯、看電視,更多的時候辦事看他們無聊的躺在床上休息、睡覺甚至發呆,躲在陽台或躺在床上講手機。

下午三四點時,如無課程安排,他們便會集體到附近的公園走走,這應該是他們最自在的時間,這時間有ㄧ些來台當家庭看戶或幫傭的同鄉,陪著受照顧長輩到此散步,擁有同樣的背景說著同樣的語言,對他們來說應是格外的親切。後來聽說有些人與公園裡的ㄧ些小朋友打成一片玩直排輪。

在鏡頭前幫他們留下"悠閒的笑容''便是我後來的選擇,雖然如此,也能感受他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畢竟這不是他們付出高額仲介費用來台打工的目的。

短暫的避風港
「在家鄉,我會電銲也會修車,但來到這裡就是洗碗;ASUSACER、華映我都去過,都是去那裡洗碗,我會的來這裡之後都沒有用。」這是阿德拿著越南報紙對我說的ㄧ段話,他把來台工作的故事寫成了一篇故事,投書給越南語的四方報,刊登後很高興指給我們看,很可惜我看不懂越南文。這也令我思考台灣整個移工政策是如此的荒謬,尤其是對待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的勞工差別,台灣看世界的眼光總是往東往北,就是不會往南瞧上那麼一眼。簡單一句「這些外勞怎麼會懂這些……….」道盡台灣人的自大吋目之光。

跟著他們上教堂,也到過清真寺,他們的信仰何嘗不是跟台灣人一樣?我門燒香拜佛,他們上教堂做禮拜;我們誦經吃齋,穆斯林也有屬於他們信仰的齋戒月。他們會哭、會笑、會嘻鬧、玩耍,更有著豐富的情感,有的人在庇護中心待久了,也會悄悄滋生愛苗。一年的時間不短,對他們的理解就有如在身旁所認識的朋友一般,雖然有時語言不通,但肢體的動作卻比語言更能貼近吧?

不管庇護所內有多少的歡樂和自由,畢竟這裏都只是短暫的避風港,站在路口徬徨焦慮的RhodaAllan也離開庇護所到宜蘭,臨行前不改他樂觀面對未來的神情,印尼籍Usman在登機前給每個送行的人ㄧ個擁抱,所有的ㄧ切都代表著甚麼?攝影記錄也只是他們生命旅程中這短暫的時光,無法代替他們說任何話。

回到即將搬離的庇護中心,我環顧四週想把這裡曾經有過的故事留存下來,在床舖的牆壁上我發現了一道道痕跡,這不是劃上去的,而是曾經在此短暫居留移工們碰觸所留下,當初潔白的水泥漆牆面,由於腳受傷的印尼勞工每上床,腳上的鐵支架就碰撞一次,日積月累,還有各種手飾、背包鐵環等,每一道痕跡就如同一段段移工的故事。

在台北101、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甚至勞委會或行政院抗爭的場合,每一張相片,每一份光碟皆是整個TIWA工作團隊送給他們的禮物。如對相片有任何意見,最有權利說話就是他們。

「哥!你把我拍的不好看啦!」「哈!那就下次把你拍漂亮點!」但真心期待,我們下次見面的地方不是在庇護所。
2010/5/16
        
·      攝影者的話
·      志工的話
·      組織者的話

 攝影師�畍i榮隆本身是因職業災害而導致截掉右手右腳的營造業工人,現任「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其畫作收錄於工傷協會出版「木棉花開了」繪畫集(2002),近年來專注投入社會運動的街頭攝影,作品供所有抗爭團體共享,認為「這些影像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這個社會與曾經參與改造社會的每一個人」。曾任蘆荻社大攝影講師,2008年獲台北市政府「工人藝術家」殊榮。

策展單位��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成立於1999年,從個案受理、文化展演、勞教培力、抗爭遊行等具體行動,組織移駐勞工成立自主團體,與台灣社會對話,並串連第一線直接服務團體成立「台灣移工聯盟」,以集體力量揭露、對抗台灣的「新奴工制度」,設置有二個移民�孆u庇護中心,。Website: www.tiwa.org.tw  Email : tiwa@tiwa.org.tw

2010/05/16

●Cheers雜誌提出企業重視新鮮人的八項能力指標

●2010年四月份Cheers雜誌提出企業重視新鮮人的八項能力指標

□1.專業知識與技術。
□2.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3.創新能力。
□4.解決問題能力。
□5.融會貫通能力。
□6.團隊合作。
□7.穩定度及抗壓性。
□8.學習意願強。


該雜誌經調查指出,企業徵才首重新鮮人的學習意願與可塑性,但有六成七的企業認為新世代穩定度和抗壓性待加強。三成企業強調工作熱情與企圖心,企業主希望新鮮人要「築夢踏實」。

吳瑞元老師則希望在此補充幾個很重要的能力:□熱情、□真誠、□助人。

以上內容參考自2010年4月1日星期四聯合報A3焦點版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4/21

●聯簿佳文選讀-張雅淳:一公升眼淚觀賞心得、燃燒烈焰青春

98下學期 台北縣立福和國中七三0班
●    一公升的眼淚觀賞心得          3月1日

皓月當空,萬籟俱寂,萬物都已沉沉入睡,只有我輾轉難眠。步入書房,瀏覽琳瑯滿目的書籍、影片,唯被「一公升的眼淚」一部片子所吸引,我播放它,目不轉睛的欣賞著。

一名女高中生池內亞也從15歲到21歲的日記,在她15歲時不幸患了脊髓小腦突變症。這過程中受了不少挫折,路人因她奇怪的走路模樣而指指點點,也曾因這重病使她無法在理想學校畢業。但她總是鼓勵自己、安慰自已,我看得熱淚盈眶,像水龍頭般湍急。

「不要急,不要慌,大家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是我最有感受的一句話,的確沒有人能一步登天,也沒有人能不勞而獲,都要依靠自己的持之以恆,只在於有的快,有的慢。所以「生病並不是什麼都失去了」還可以盡自身的力量去達成目標。



●    燃燒吧!青春烈焰          2月24日

正值青春期的我們,每天有讀不完的書、考不完的試,如此忙碌的生活,就為了追求光明的前途。我渴望揮霍青春,用最豪邁的方式,看到不同的世界。

斗杓北指的寒冬,我們在球場盡力奔馳,一陣冷風吹來,唯一的感受是刺骨,但吹不熄我心中的烈火,下課鐘響,我不覺得冷了,奮鬥的汗水灑落在操場的每個角落,我用滿腔的熱血,燃燒了整片空氣。

現在的我,懷抱著夢想,努力的實踐。我想打籃球,發光發熱;我想上理想的學校,揚眉吐氣;我想當醫生,懸壺濟世……即使跌得遍體鱗傷,也要達成。因為我擁有的就是那無盡揮霍的青春啊!燃燒吧!青春烈焰!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4/11

●近幾年有關教師身份的影片:優良教師爭奪戰、我和我的小鬼們


有種巧合,我最近同時看了《優良教師爭奪戰(School of Life, 2006)》、《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2006)》、《春風化雨師道情(The Ron Clark Story)(2006)》、法國片《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rus, 2004)》和《我和我 的小鬼們The Class》(2008)。相同的是,現在的師生題材電影更樂於處理教育職場中 為人師者心理處境的現實面,這幾部電影顯然都有深入的教育職場的田野觀察,相信如我一樣,在體制中的在職者亦能體會電影裡面將老師重新以「人」來看待,教 師也是凡人,教師同樣面對同儕、行政、家長等多元的權力角力。現代社會中,教師的權力早已在體制中被解構了其權威,影片如生活,現代的教師的神聖性還在一 步步戳破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溝通、溝通、溝通,教師只能在「教育專業自主權」宣告中,在教室空間內偷渡自我理念的實踐,掩蓋教師自身生活困頓貧乏的同時, 教師的教學展演還要在趨於平等位階的基礎上接受學生集體的質疑,要不然就是不奈學生如何的讓學生表現拒絕專心的課堂反動。以前的「春風化雨」、「放牛班的 春天」,總要強調教師的影響力,這裡提到的一些近作,則開始說明學生同樣對教師、教學產生強大的影響力。這是「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ity)」的後現代 狀態吧!


我最近所看這幾部電影,都是以基層教育的教師為主題,與我工作的經驗有相符之處。最近學校突然有 了師大歷史系的大四學生來教育實習,在帶這些學生的過程中,我特別推薦了這五部影片給這些有志從事基層教育工作的大學生體驗。 這五部電影中,《我的左派老師》與《優良教師爭奪戰》的主角都是歷史老師,特別跟我目前的任教學科有關。

 特別提一下, 我初看《我和我的小鬼們》,原本覺得該片是場教室實境秀,看了一些影評,才發現這些自然的鏡頭與師生互動,其實全是佈局好的。我慢慢地也體會到這部影片能獲得 坎城影展大獎的道理。相關影評請參考聞天祥所寫影評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50&c=BA0001

相關《我的左派老師》請參考某部落格。不過這個部落格的作者可能沒能意會導演安排這個老師是歷史老師的用意。這個「左派老師」因這片有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以獨立製片而言,實屬不易,值得注意。影片基本資料在此〈請點此〉相關部落格影評在此http://blog.chinatimes.com/rorschach/archive/2008/03/30/264280.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3/06

●感動新聞:台東賣菜婦名列富比士亞洲48慈善英雄

這裡轉載2010年3月6日蘋果日報之報導,本系列報導在同日亦可在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看到相關報導。本篇轉貼之原始刊登網站為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342394/IssueID/20100306
亦有影音報導。圖文版權應歸原始刊登者所有。

《富比士》亞洲48慈善英雄 台東賣菜阿桑最棒
與億萬富豪蔡宏圖 潘思源 林宏裕並列
2010年03月06日蘋果日報

看現場...
放大圖片

上一張
1 / 1
下一張
陳樹菊 台東賣菜阿桑
陸續已捐近1千萬元興學、助貧童,今年計劃籌措1千萬元成立基金會

【綜合報導】在台東市中央市場靠賣菜為生的阿桑(台語,上年紀的婦人)陳樹菊,一輩子省吃儉用,將辛苦賺的錢都存起來行善,她近20年來捐出千萬元,台東 市仁愛國小圖書館更是她捐了450萬元蓋的。亞洲《富比士》(Forbes)雜誌昨公布亞洲慈善英雄榜,其中陳樹菊最受矚目,她和億萬富豪蔡宏圖、企業家 林宏裕和潘思源,並列台灣四慈善家。

昨揭曉的《富比士》年度亞洲慈善英雄榜(Heroes of Philanthropy)有48人入榜,台灣有4人,包括陳樹菊(60歲)、在莫拉克風災後捐出1億元的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58歲)、31年來捐款達2.4億元的陽光電子儀器公司董事長林宏裕(61歲)、捐款政治大學1億元的美國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59歲),其中陳樹菊是最不平凡的基層人士奉獻典範。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廖永靜盛讚:「陳樹菊的善行為台灣人點了一盞明燈。」
12歲喪母扛菜攤


陳樹菊捐450萬元給母校仁愛國小蓋圖書館,校方將圖書館命名為「陳樹菊圖書館」。劉人瑋攝
對於獲選為慈善英雄,陳樹菊昨謙虛說:「我又沒做什麼大事,沒那麼好啦!」她說,三、四十年前她也被救助過,現在能幫別人是應該的,「大家都可以做,捨得與不捨得而已;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到。」
陳樹菊12歲時畢業於台東市仁愛國小,原本要升學,不料母親難產,因繳不出醫院保證金延誤救治,和胎中的妹妹都不幸死亡,她只好輟學接下父親的菜攤,結果一賣就是48年,從每把5角的青菜賣到3把50元,蠅頭小利卻積少成多,捐出千萬元善款,至今未婚。
捐全部積蓄興學


昨晚近九時,市場一片昏暗,矮小的陳樹菊獨自搬運青菜、收拾攤位。劉人瑋攝
她 說,小時家裡窮,為了生活常借錢,很多人看到她都避之唯恐不及,讓她幼小心靈很受傷,尤其最怕生病,因為沒錢看醫生,媽媽就這樣難產死的,後來弟弟因肝病 急需醫藥費,仁愛國小的老師常到家裡探視關心,還募款幫助她,雖然弟弟最後沒救回來,但她暗自發願要回饋母校,報答師恩。她說:「現在要把以前欠的還 清。」
1993年她的父親去世,她遵照父親遺囑捐100萬元給佛光學院,2004年她把多年賣菜積蓄100萬元捐給兒童基金會,第二年她得知仁愛國小要建圖書館,向教育部爭取了200萬元,但差好幾百萬元自籌款,她就把全部積蓄450萬元捐出,加上不時幫助其他慈善團體,近20年來,她捐了1千萬元。
校方為感念她的善行,特別把圖書館命名為「陳樹菊圖書館」感謝她無私奉獻。今年陳樹菊還發願要幫助窮人,她打算籌集1千萬元成立基金會,讓窮人都有飯吃、有錢看醫生,這項計劃已透過母校仁愛國小李國榮老師幫她籌備。
昨天下午,陳樹菊照常賣菜,市場裡充滿酸菜味和魚腥,其他攤販都收攤回家了,只有她獨守攤位,在微弱燈光下熟練地將各種青菜整理得有條不紊。當大批記者出現訪問她時,她嚇得直說:「發生什麼事?」
節儉1碗麵抵1餐
陳 樹菊每天清晨4時起床批菜到市場賣,經常晚上9時才收攤,希望多掙點錢幫助他人。一名常向她買菜的太太說:「阿菊省吃儉用,常吃碗麵就算一餐,賺的錢全拿 去做公益,很了不起。」老顧客都知道她做善事,向她買菜都不殺價,甚至不找零。陳樹菊昨說,一天吃飯不到100元,只吃中午,一個便當或一碗乾麵、一碗湯 就飽了。
陳樹菊的家裡有3個不同顏色的塑膠袋,是她認養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3個孩子的費用,她每天把零錢投到袋裡,每月存3千元,多年來已為3個孩子捐35萬元。
花 蓮家扶中心主任陳清輝說,台灣角落有很多貧困家庭,多數人等著別人伸援手,若能學習陳樹菊省吃節用的精神及慈悲為懷的胸襟,就可減少很多社會問題。嘉義大 學副教授廖永靜說,陳樹菊的「心靈力量」是很多人最缺乏的,若大家都能學習她的精神,就可降低失業問題、自殺率,甚至脫離貧窮。

認識陳樹菊 60歲
◎學歷:國小畢業
◎職業:台東市中央市場菜販
◎家庭:未婚,有兄弟妹5人
◎宗教:佛教、吃素
◎榮譽:曾獲選《講義》2005年公益人物
◎捐款紀錄:
1993年捐100萬元給佛光學院
2004年捐100萬元給兒童基金會
2005年捐450萬元給母校仁愛國小蓋圖書館
2006年捐100萬元給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並花35萬元認養3名院內孤兒多年
2010年計劃籌措1000萬元成立基金會,幫助窮人受教育、看病
資料來源:台東市仁愛國小、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富比士》網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10/01/04

●福和國中七年級、八年級歷史補充講義下載(完整版)

●福和國中七年級、八年級歷史補充講義下載(完整版)
請按此至下載網頁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2/14

●今日我參加了國際移工大遊行


這次參加國際移工大遊行,遇到很多社運的老朋友們。今天的遊行主題,其實與性別,抑或是生命生涯議題都息息相關,在台灣社會中的我們實在不能忽視。

從外籍的國際移工故事中,許多看護與家務勞工者工作不眠不休,沒有合法休假休息的法源,更沒有所謂的加班或不受打擾的休息,這便牽涉到即使是家庭主婦,是不是家務就不必計算給付?從家務勞工者的處境,所有家庭主婦(或夫)都應思考家務勞動是否要繼續免費,或是在付出工資下要無情壓榨無休的工時與工資?若家務勞工者與女性密切有關,家務有給制,更是女性不能忽略的切身議題。

若家務勞動者經常要面對生殘或老弱,跟生命生涯有關的議題,那便是我們也會有照顧老弱的日子,我們自己也將終成老弱。如果我們仍繼續任憑家務勞動的剝削(或超時工作),危及的便是對於老弱的服務品質。若我們能對家務勞工好,也可能有益於社會中的老弱照顧。

國際勞工(外籍勞工)在外打拼,生涯的選擇各有其故事,若我們能設身處地想想我們親朋好友在大陸或外國在外打拼的甘苦,我們也該體貼台灣內部國際移工的需求。有一本書叫做「我們」寫了很多國際移工的故事,當然,台北市也辦了很多次的外籍勞工詩文的創作比賽,這些作品都勾出了讀者惻隱的傷悲。公共電視的「娘惹滋味」,也都訴說這些離鄉背井者的故事。

弱勢者的力量,曾都是如此微薄。但弱勢者更能將心比心,更該團結。具有既得利益的我們,若能再給些支持,這社會將更加存有公義。我在這次的遊行,花了點心思,布置了標語牌。我所製作的標語牌一面是寫著:「相同付出,相同對待。」,另一面則寫:"Equal Efforts, Equal Day-offs."希望這個參與的行動與標語牌的高舉,能是滴水穿石的其中力量,也盼公義儘早實現。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1/22

●福和七、八年級任教班級段考階段講義下載


福和七、八年級任教班級段考階段講義下載

請按此連結下載點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1/14

●處罰的方案

彌補過錯
社會服務
幫工友
幫行政人員
整理工作室
輔導同學功課
修理東西
辦慶生會/慶祝會/歡送會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1/09

賀!本班周子寧同學獲南胡獨奏優等獎


賀!本班(福和國中730班)20號周子寧同學於台北縣學生音樂比賽
榮獲個人國中B組南胡獨奏優等獎

周子寧同學才華洋溢,榮獲縣府頒發獎狀,值得表揚!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0/03

●賀!吳瑞元老師指導多元文化教育競賽大贏!


本人指導臺北縣98 年度多元文化推廣教育甄選教學設計與徵文比賽,大獲全勝!
本人作品及本人指導之所有參賽同學作品,全數獲獎!
得獎的有:

教學設計類 優選 作者:吳瑞元老師
主題:溫馨家庭齊照應

多元文化徵文比賽 國中組

特優:
歐惠燕 (指導老師:吳瑞元老師)題目:當我的配偶是外籍配偶

優選:
何明俊 (指導老師:吳瑞元老師)題目:多元尊重的性別社會
莊碩文 (指導老師:吳瑞元老師)題目:我的相同與我的不同

佳作:
曾翊瑜 (指導老師:吳瑞元老師)題目:新住民與文化新活力
王席莓 (指導老師:吳瑞元老師)題目:我的同學叫做黑人

詳細獲獎公告,請見台北縣教育局 新住民專區網站http://www.new-inhabitants.tpc.gov.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
公告獲獎之電子公文檔案http://www.new-inhabitants.tpc.gov.tw/web66/_file/1391/MESSAGEdownload/1253862445487file.pdf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10/02

●98上七、八年級歷史講義及封面下載

98上七年級歷史講義及講義封面下載、八年級講義及封面下載

請按此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8/17

●8/17七年級第30班臨時幹部名單


班長:成昕
副班長:張珉瑈
學藝:孫誌萱
副學藝:溫兆琳
風紀:葉治均
副風紀:黃宜瑄
衛生:廖家姵
副衛生:黃健洋
康樂:黃昶凱
總務:歐陽娟
事務:江岳亭
教具小組:溫貽期、陳思喻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8/14

●8/14轉登福和國中新生重要行事日程

點圖字體會放大↓↓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8/08

●7/13看愛在暹邏(The Love of Siam)有感





愛在暹邏(The Love of Siam)是一部清新的年輕人的成長劇,結合了友情、親情與愛情種種疏離與親近等飽滿意涵,講述面對失去、不捨與成全的無私之愛。這部片非常好看,是2008年泰國賣座冠軍,整體優質的編、導、演、曲都獲得該國重要電影獎項。
故事的取材(取景),是泰國曼谷最受年輕人喜歡結伴相逛的暹邏廣場(Siam Square),故事的主角包括高中組搖滾樂隊的男學生,還有單戀與交往中的高中女生。但這片最重要的是討論親情間與友情間彼此的顧念,導演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愛,我們有可能面對失落而不難過嗎?」而愛情在告白前便知無望的女生,如何能面對所愛之人,激盪出「只要有愛,便有希望」的影片主題。面對親情、愛情的缺憾與酸甜,劇中人物最後都將人與人之間的愛提升到另一種境界,達成了彼此的成長,這部片也促成了觀眾如我的人性見證與心靈滋長。

看完這片後,我不禁將裡面的角色投射在人間存在的個體之中。瑞元非常有幸的在百事達買到二手片價格的原版片,後來我再收集到導演版增加20幾分鐘的精裝版DVD,而我也透過辛苦的網路搜查,買到了原版電影歌曲CD。如果去年最有意義的是我受到「海角七號」的鼓舞,今年的浪漫、詩意與悸動,就屬「愛在暹邏」賜我謬思的能量。年輕歲月的狂熱與虛度,都在「愛在暹邏」意象之中,看後電影我覺得我們都如這部電影一樣地生活,如菲林般的運轉。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8/07

●從移入勞工與外配認識多元文化教育,看公視「娘惹滋味」有感





最近為了指導多元文化徵文比賽的學生團隊,連帶自己也好好讀了一些跟新住民有關的資料。
我最近讀完了這本《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又再看了公共電視2007年出品的《娘惹滋味》,這些作品讓我對於污名的承擔以及新住民之處境有許多體會。

比較之下,當我們教師還在為學生、教材和政策的變化多端而苦惱,台灣新住民(移入勞工、外籍配偶)則是很沈重與直接地在承受生活適應、制度與排外歧視等種 種難以回擊的壓力與壓迫,包含經濟困頓(工作權、身份地位),彼此陌生交逢的誤解、歧視(在地與外來之認定)和心結(主雇間、婆媳夫家娘家間),對新住民 而言,這些壓力與挫折更無時無刻撲壓在身。

這裡要特別推薦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娘惹滋味》這部戲,看完之後,讓我不禁要google一下這部影片的種種來歷。這部片在2007年代表公共電視 入圍了快超過十項吧?從編、導以及四個演員都入圍了!其中引人矚目的就是真實身份也是來自印尼新住民的兩個女主角都入圍,其中一位更獲得迷你影集最佳女主 角(真實至名歸!)。看完整片後,獲知原有這樣多項的入圍成績,真覺得是個非常不錯的作品。

由於久仰本片卻苦無目睹之機會,今年年初巧逛公視網頁於是努力算計將《娘惹滋味》錄下,也終於在這暑假找時間看到完。

這是部瀰漫各族裔濃濃人情味的影片,不論國籍如何,人性的善惡都不能用本性來定義,反而是因為時空環境和處境,造成人生善惡角色的定型。這片各個演員都堪稱稱職,凸顯製作上的高明,讓我們都很容易融入這些情境之中,因而深深感動。
劇中人物紗莉(印尼裔,角色為幫傭)很亮眼、正隆(雇者)的演出很真實與自然(陳慕儀擅飾小人物,我 在「黑狗來了」看後,不禁google這個人瞭解一下)、扛起本劇靈魂的西娣(角色為印尼籍看護)有無可挑剔帶動劇情的表現(恭喜她得到2007年度的金 鐘獎迷你影集最佳女主 角),還有劇中人物馮芳(好人)、馮浩(每次出場都足夠讓人對他憤恨!)、以及老太太的壞脾氣,每個角色都很傳神(連泰勞伙伴的形象也很真實)!很高興台灣有這樣悲憫人道胸懷的影片,這部影片更是認識多元文化教育很有價值的影音教材。很傑出,我很喜歡,在此推薦,也會推薦給我海內外的朋友們欣賞。
←金鐘獎迷你影集女主角MOK AI FANG (莫愛芳)

本文照片取自於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官網,推薦讀者請至官網閱讀更多進一步訊息
http://blog.sina.com.tw/tbspts/category.php?pbgid=38401&categoryid=92047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6/30

●瑞元老師於98學年度起介聘至福和國中服務


感謝鷺江國中學生、老師的支持和合作,本人在98學年度起將於福和國中服務。在此向親愛的老朋友道別,也歡迎大家透過既有管道與我保持聯絡。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非常謝謝大家。

瑞元老師敬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6/15

●6/15欲下載97下八年級公民歷來講義、答案、封面在此


在此提供97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公民歷來A4講義,自P.1~P.18,含封面,或是需要講義解答,請看本篇。請按下面各項連結,並請選擇另存新檔:

歷來講義(答案區空白)

歷來講義解答版

講義用之封面(含封面背面之第5、6課彙整重點總整理)

其他公民講義下載,請按此看首頁目錄

請同學將下載的文件依所需之頁,指定頁碼來印。word→檔案→列印→指定範圍/頁數(輸入頁碼範圍,如"3-8")→選擇列印機列印。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6/14

●有個我第一代學生大學畢業了,也有畢業班給我卡片


昨天我在傍晚五點收到宗翰的電話,後來聽到列車長的廣播,我才知他是在火車上跟我打電話。他正從台東要返台北定居,他畢業了,要離開他的母校國立台東大學了。我有點感動,他在人生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打電話給我。雖然我懷疑他應該不像我這麼感性的人吧?但是回想我一些外地求學的經驗,又想到前個週五鷺江國中的畢業典禮,人生總有幾個關鍵的階段。宗翰在他人生的一個階段時刻,在遙遠的地方通報我他一個離別與一個即將的開始。宗翰說他有取得一個身心障礙的獎助金,原本聽我一直想去台東大學看他讀的特殊教育系,他安排了七月說要下去。後來,我知道他是特別為我安排「一天」的台東參訪,我就跟他說不用麻煩了。

宗翰今年五月底在校圖再次辦了一個不錯的歷史資料蒐藏展,他寄給我照片,我也在照片中看到我託送的一對高腳花籃放在圖書館門口。他在大學能做到這個地步,我曾為他歷史老師的,真是非常高興。

前個週五也是我服務學校的畢業典禮,之前,原本七年級教過的一個班給我卡片,卡片裡面有幾個同學說他記得我教的一些東西。我很高興,雖然只陪過一年,又相隔兩年未見,卡片的情意,讓人欣慰與珍藏。關於同學說記得我教的東西,我在想是不是跟上次那個鷺江考到建中的胡同學返校時跟我說的一樣,這個穿建中制服返校的胡同學說他現在已經上師大教育系,他特別跟我說,他記得我講「海鷗」之類的讀書方法,他說他到現在做家教,也會提我的讀書方法。我在心裡笑了,「海鷗」或是擊掌手比的引號,不都是我們的默契了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3/29

●3/29_我的2009日本九州山陰四國JR鐵路之旅

真高興能完成這趟「偉大」的日本之旅,真的是一場grand tour!還認識了一群很有意思的doctors,有些想像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哈哈!
謝謝Morgen,我會感念在心的!這旅程這麼充實,這麼緊湊,這麼豐富!Morgen真的費心規劃,帶領我們通過重重的挑戰和考驗,整趟下來,何止締造了成就感而已!還有更多人生和文化的見聞,還有我對我自己的認識,回到台灣的我必然不同於過往的我了。這就是豐富與滿足!

經過一週的休息與回復工作狀態,旅行的整理是直到這篇文章完成才能告一段落的。我大致是花了三個晚上才把相片和旅遊單據整理好,一方面我將超過400張的相片於檔名中標註日期與標註地點,另一方面我邊看這些相片,邊把一些我蒐集的住房資料與當地地圖、消費單據等等都貼在一整本的活頁旅遊專輯之中。就這樣,我的相片像紀錄片一樣,一張張地順時推展這趟旅行的故事,而我的旅遊專輯,則似乎預告了我可能的攜伴再訪與我可能不再到訪的神遊回憶。而這篇文章的書寫過程,讓我憶起當時許多心境的轉折,這些過程有的被定義為幸福,有的被詮釋為失落,但都不失為我所堅持要營造的美麗關係。大家都構成了這段美麗的元素,我想起還會不禁地微笑。

我們的旅程有多偉大呢?最近我看到我們學校八年級的課本,我抓了一張圖,用紅綠粗線標示出來,請參考:
■日本旅遊征服路線地圖↓↓


映照現在國中程度所認識的日本,裡面的一些代表性的圖片(懷石料理、溫泉、神社、工業區、電車、氣溫、天候),我們都體驗到了!跟學生談到課本中的日本,我必然有著出奇發亮的眼神了,相信你們跟朋友談到日本的種種,也是如此篤定與自信吧!


■四國松山市道後溫泉↓↓


這趟旅行在我教學上別有意義的,是我造訪了位於下關海峽(本島與九州之間)的「春帆樓」,這是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之處。在下關的唐門市場內我也吃生平首遭體驗到的河豚生魚片。而我在第五天的行程,來到了原子彈受爆城市—廣島,這個嶄新的都市,因為原爆的典故,在重生的高樓與寬敞之街道的進步繁榮中,帶有傷痕的和平期盼。原爆紀念館並沒有預期中的殘忍,但展示櫃中熔蝕焦黑的兒童三輪車,足以讓遊客哀慟。紀念館的出口前,我不免留言寫下對於人類止戰和平的願望。

廣島不止有嚴肅的原爆典故,更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宮島神社建築群,其中豔紅色佇立於潮汐灘水內的海中鳥居,以及全紅色系的唐式迴廊木造建築,在西斜夕陽照射下,隔海與廣島港市相望。
■位於廣島市旁的宮島神社建築↓↓



有些對日本更進一步的渴望,在這旅行後繼續在我生活中發酵著。像我非常推崇鍾醫師的眼光,那本鍾醫師借我看的《情熱四國》,裡面談到四國松山道後溫泉的相關作品,或是高知烈女、十萬十川的鐵路等等傳奇,讓我都不忍立即按書索驥,真想好好讀一讀書裡面提到的電影和著作。跟《情熱四國》的進階探索一樣的,那便是我追蹤了在第二天旅行我們所坐的潮彩1號列車中所介紹的女作家,果真是日本一位非常傳奇早逝才女,她的名字是金子美玲。她早逝的青春,以及不被言明卻成文學知音或情愫盪漾的兄妹之愛,以及格格不入的絕望婚姻,竟造就了寄情歌詠仙崎海岸生物生命種種的經典童詩。因為金子美玲的典故,讓我對前往東荻前的鐵路和月台布置,有著更深一層的敬意。
■潮彩1號觀光列車↓↓


幾位同行的醫師朋友後來在廣島提前轉車到博多福岡而飛回台灣,有些我的故事是在離開廣島後發生的。他們可能沒料到,先前出雲大社看到大家照了那張男女相伴求籤看籤照片,促使我在日本刷卡買了單眼相機呢!買相機的店,正是前日吃完廣島燒後去逛的那家電器連鎖店(Yamada)。原來,我在前晚逛Yamada電器店的時候,我就看到一部Nikon相機價錢很OK,我回去旅館查網路發覺型號機能頗OK,於是隔日各自自由行的狀態下,我循原路去交涉,講了價錢買了下來!買這相機,我想,是緣分的問題,不是因為價錢啦!(後來因為近日日幣升值與台幣貶值雙重影響,我花的價錢就比台灣價格高了一些)所謂的緣分,就是看到大家在出雲大社拍出那麼好看的相片,我就嚮往到這個地步啦!未來,只要我舉起這部單眼相機,我就會想起這段旅程。

另一段故事是,我旅日的朋友非常熱忱的招待我到他們籌建在千葉縣的山上藍色小木屋,其中一天我們同遊了橫斷千葉半島的鐵道,返回的當晚,我的朋友堅持一起看我送的「海角七號」DVD,他跟他的日本妻子看這電影都非常地感動,我同樣為台灣出品的這部電影作品感到驕傲。我的朋友很喜歡這影片,我也覺得送他們很有意義。

最後一段故事,是我在後面的日子買到了我找尋許久的Levi's 502和504牛仔褲。是的,我買到了!有機會時我會穿。

又回到台灣熟悉的一切了!回復到一如往常忙碌的生活。希望有機會收到大家分享的驚喜和幸福,這趟旅行在這兒收個尾,也希望,這些見聞與感動,讓人生有了另一種起點。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3/25

●3/25聯課活動「探索性別奧秘」課程行事曆




臺北縣立鷺江國民中學97學年度第二學期探索性別奧秘社團行事曆
Syllabus of Gender Explorer Course for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Luh Jiang Junior High School, Taipei County, TAIWAN , 2009

這門聯課活動由具「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之合格中學公民教師吳瑞元老師針對國中八年級同學所規劃,參與之同學將於一學期中在四個大主題中逐週學習。這門課與其他課程(健康教育、輔導活動等)有所區隔,本課程主要著重在社會建構之性別認識,其中包括人權概念(平等權、歧視、多元文化),以及知識/權力之建構(法規、偏見、父權社會、性屬階級、女性主義、酷兒理論、增權)給學生初步的引導,並期待學生達成省思與批判性別現象的能力。循序漸進之課程透過指導老師剪輯視聽作品片段,搭配學習單,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大主題
週主題 活動與視聽媒體


一.性別社會的運行
Gender Society (biological sex / Gender and Socialization)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性別的社會化) 北一女禁穿裙、當我們假在一起
性別氣質與刻板印象 徵婚啟事、性別氣質表、女大學校長控告
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 檢視教科書、捷運標誌、悄悄告訴他
父權社會、男性沙文主義 太監、綁小腳、我的野蠻女友

二.多元的性別展現
Sexual Diversity ( sissy and butch /transgender/crossgender/ SM / homophobia / polygamy / feminisms )
變性、娘娘腔與男人婆 與流言對話、愛上野豬妹、金枝玉葉
多元的性偏好 美國派1、2
同志議題 卡通南方公園:我的狗是同性戀、衛視中文台「求愛紅不讓」、公共電視記錄片
同志座談 來賓:同志諮詢熱線
女性的自主 戀上高跟鞋、金髮尤物、迪士尼卡通、090318 歐盟籲用中性語彙

三.性別權力的濫用
Knowledge and Power (sexual harassment / crimes / abuse / paedophilia / money for sex)
性騷擾 庶務二課、北國性騷擾、玫瑰的戰爭
性侵害與家暴 Luka
兒童保育、跨世代與未成年的性 性謊言加德滿都、軍官與男孩、醜聞筆記
性產業 麥相害、雛妓悲歌、日日春關懷協會

四.性的生涯
Gender Issues in Lifespan (gender defferences / carrer options / romances and companionship / parenting)
校園、職場的性別差異文化 阿魯巴、男人來自火星、為何女人不看地
圖、男女職業取向與逆向挑戰

感情追求 藍色大門
伴侶生活 玫瑰戰爭、家務有償制
生育計畫與養育 活動:育兒幼幼樂


































































教室:三樓公民學習教室(911班隔壁、近人事室) 時間:每週一第二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3/09

●性教育理念爭議--1999桃園縣《青春達人》事件


1999年桃園縣政府與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性教育書籍《青春達人》(《青春的性別快報》),遭到桃園縣議會議員質疑內容,在此,瑞元老師提供相關連結,歡迎各界參考。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青春的性別快報》書籍內容及爭議討論彙編
連結《青春達人》事件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1/18

●08年美國歐巴馬勝選總統演說稿


2008年美國歐巴馬總統勝選演說

瑞元老師講評:這篇演講具備了一些動人的元素。一個是透過一段一段以Yes, we can.為收尾的句型,使得文稿具有演說所需的節奏感和強調性,而簡短的Yes, we can.則一次次俐落地展現領導者要展現的魄力、建立信賴感、權威感,扮演了領導人該有鼓舞人心的角色。另一個動人的元素,則是捨棄一則則大原則的宣示(例如我要使國家如何如何云云),最精彩的地方是演講者企圖用生命小故事帶出宏觀的理念,例如,他從Ann Nixon Cooper這位106歲老阿媽的投票支持者的處境,帶出了美國黑人+女性+老人這歲月洗鍊後弱勢社群奮鬥的成果,甚至,他不忘藉這老阿媽帶出科技的進展(從公車到月球,再到資訊科技)。這篇當選感言,當然不忘感謝讓他勝選的選民,他在整篇演講中分散地提到了這些族群和社群,代表他對美國多元社群重視,在這份重視下,他提到了對白人黑人原住民亞裔西班牙裔女人男人同性戀異性戀肢體障礙以及四肢健全的人對他治國的共同期許。特別感謝到的,當然還有支持他最多的「年輕人」。兼顧著前代黑人民權領袖「我有一個夢」的經典演說的典故,歐巴馬也以夢想起頭,最後也以夢想收尾,搭配著具有積極行動思考的Yes, we can做為收尾,這是場成功的演說催眠,不惹爭端的偶像式語言操作,塑造了歐巴馬感性的領導人魅力。以下瑞元老師在閱讀聯合報的轉載後,頗受感動,現在再自網路搜尋到這篇文稿。另外再提供影音的連結,請參考。

影音連結

演說中英對照文稿(含兩種版本的中文翻譯)


演說英文文稿:

Hello, Chicago.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te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

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I congratulate Gov. Palin for all that they’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e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And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new White House.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I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ma,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

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ma,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

And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the unsung hero of this campaign, who built the best —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 I th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who’s been a partner with me every step of the way.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It belongs to you. It belongs to you.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5 and $10 and $20 to the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This is your victory.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their child’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s new energy to harness,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lliances to repair.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e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W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can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Let’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and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that we all share.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the world,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To those —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What we’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s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11.05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9/01/08

●下載97上八年級公民各課學習單講義



以下提供97上八年級公民科各課學習單講義之下載
http://mail.ljjh.tpc.edu.tw/~lj142/S_lecture/data_civil/97A_Y8_civil_lecture.pdf

以上學習單與講義編輯自翰林出版社給予老師的講義資料,吳瑞元老師更改原翰林出版社檔案部分資料補充入部分內容,下載僅供台北縣立鷺江國民中學學生完成階段學習使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8/11/24

●這次我沒有坐視不管,我決定出手救人


約在1992年的大學時間,在東海大學大度山降往龍井的田野訪查路途中,我曾救了一個騎機車撞到山壁而倒臥的女生,我和我的搭檔一度以為她已經翻白眼死了,但後來確認她是剛張開眼眨了幾下。我載她回家。因為山勢陡斜,她全身的重量貼壓在我的後背。一個年輕女孩,在最虛弱的狀況下,因為山路蜿蜒,我要她緊環抱著我,就這樣緊貼著順著陡斜蜿蜒的道路送她回到家,通報她家人她發生意外的情形。這是我第一次救人。
約在2004年,一個夜晚,我在永和趕著去復興美工的美術店買學生教室布置的東西,途中我看到一個後中年期的婦女平躺在福和派出所前,我曾想我要不要去救她,當時的我因為學校的事忙得焦頭爛額,我似乎得在限定時間內趕快買完東西返家,我心想這個女士在這派出所前,或許會有人趕快通報警察派出所的,於是我沒有去救她。我想,我得先忙完我的事,我沒出手救,我有我忙到不得已的處境。事後,這麼多年了,我內心很不安,我知道是生是死,有時候人其實就是差這麼一步。我後來的日子,有時都還是感到缺憾和不安。
2008年11月22日晚上近11點,我參加大學同學聚餐後返回永和,手上提著新買22吋螢幕顯示器的手提大紙箱。我在福和橋頭的便利商店前,看到一個人坐臥 在交通號誌的機電箱旁,這個年輕人的頭已經側放歪倒在柏油路面內。我看到這樣不省人事的人,我的第一個念頭也是,我要不要出手救?我很快地想到2004年 那個平躺婦人的事,猶豫了一下,我放下我象徵資本能力的3C商品大紙箱,我決定叫醒這個不知道是不是骯髒流浪漢的年輕人,我抓住他手臂的絨毛外套,我問: 「先生,先生,你還好嗎?」我問了很多次,他並沒有醒來,我很擔心他已經死了。我叫不醒他,我再猶豫了一下,我在想,我是不是就直接過馬路好了。我有點慌,有點腦子空白,不知該如何做。「先生,先生,你還好嗎?你還好嗎?」我再搖他。沒有反應,我又猶豫一下,我在想我是否該按照急救心肺復甦術,第二步該用手按這個人的頸脈,但我會怕我碰的是其實已經死的人。停頓一下,我決定再搖一搖這個人,就算搖不醒,我要設法把他拉進人行紅磚道內側,否則,車子會不小心碾壓到他突出路面的頭。就在我準備強拉他後外套衣袖,要移入紅磚道時,這人有了動靜。他惺忪地睜開眼睛,垂頭坐著。
我問:「先生,你還好嗎?」他不算有意識地點了點頭。我跟他說:「你要坐進來一點,你的頭剛剛伸進大馬路了,這樣很危險。」他還是坐靠在紅磚道馬路旁的機電箱側。我沒有聞到酒味,他的身體也沒有很髒,他的狀況是,他似乎沒有接受我叫他坐進來一點的建議。我又停頓了一下,沒有主張該怎麼做,我看著過馬路的方向,可是我對這個人這樣坐在馬路邊的狀況並不放心。我再跟他提一遍:「你要坐進來一點,你剛剛頭睡進到柏油路路面了,這樣很危險。有沒有要聯絡誰嗎?」他搖頭。「你的狀況還好嗎?」他點頭兩下。
我覺得這樣的狀況應該已經差不多了,雖然他還是坐在機電箱旁,我於是過了馬路。過馬路後,我不放心地再回頭看,但那人已經不在原處了,想必是走開了。
這次,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沒有坐視不管,我對2004年那時的冷漠有著贖罪的釋然。
吳瑞元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2008/10/13

●請八年級同學保留各項公民講義與習作


本學期吳瑞元老師服務鷺江國中所有八年級同學之公民課。本學期老師會製作A4紙張版本的公民講義,每課講義頁碼可以連串,於學期末可裝訂為一本實用應考講義。近日內老師會印A3含學習單及封面內容的講義,到時對摺這張講義,可以把歷來之A4公民講義置入裝訂。

至於有部分同學表示習作已遺失,但是老師要提醒,作業必須都要完成,老師是不會容許有人不用寫作業的。此外,若未能繳交批改與訂正過的作業,將無法通過作業抽查的檢核,校方是會記警告(影響畢業資格)。因此,為了達成完成作業與作業抽查的任務,遺失習作的同學可以透過下列幾個方案完成任務:
1.詢問教務處旁的設備組,看有否多餘習作可購買。
2.翻到課本末頁,以電話洽詢翰林出版社,詢問購買方式與是否可最速取貨。(通常是用郵政劃撥方式購買,郵寄到達)。
3.用相同規格之B4紙張書寫習作內容。
4.掃瞄、影印。(複製為違法行為,若遭舉發,需承擔違反著作權之責任)
5.至翰林書局官方網站看有否相關資源可供下載。

97學年度下學期起,遺失習作者皆須手寫習作內容,以做為保管習作的警戒。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