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除去政治正確的好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有否撼動藍海人心的高明?


這幾年的奧斯卡常讓我發現有些得獎是基於「政治正確」而配給的。我原本也以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應也是這樣吧!?

但讀了一篇來自香港的評論,我大概感覺到這部片也真有些超越和突出之處。

或許吧,這片子沒有像Spike Lee所拍的"Malcolm X"那麼偏激地控訴白人都是迫害者,也沒有像《溫馨接送情》那樣白對黑的接納或髮膠情人夢(Hairspray)那樣矯情地由白人女孩號召社區護衛黑人民權,或許,也萬不該再用重現卡通「湯姆歷險記」與影集「根」的黑奴悲情處境,讓《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竟還能得2013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些,不是太過受迫害意識,要不就太替天行道的矯情,要不就是重複地重現悲情歷史。要我看很多LGBTQ或people with HIV+或罕病題材的作品,狀況也是一樣,許多得獎看來是因為「政治正確」。(抱歉,我可能扯到描寫霍金《愛的萬物論》)

品評上面的電影,套句美國網友對梅姨評價的語式:大多數都overrated。(這篇香港評論說LGBTQ題材的《Carol》和《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好評都太過度了,我認同!)(但梅姨,你實至名歸呀!我看第一次看演技操作覺得神妙高超到竟佩服得落淚,就因《鐵娘子》)

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也可操作矯情、憤世或悲情,但這樣真的很low了,除了主題意識讓自由派的開明者不由分說的支持,這影片有何連MMM都可共鳴的藍海呢?可能還是要等上映後一睹才可知。

我看這部電影可能著重在自我的探索與定位的歷程,我想著重自我心靈成長與社會關懷的人都該能感應其內的價值吧?

請讀這篇來自香港端傳媒的影評:《從《Moonlight》開始,非裔美國人的故事換了一種講法


再補一篇台灣影評者的觀點,期待MMM與世人的徹悟:〈馬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掙脫所有標籤的自由之歌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304179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酷叟 Mr. Q感謝您的閱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