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吳瑞元老師編製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階段講義

●吳瑞元老師編製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階段講義已可下載

下載連結:http://ppt.cc/aeE4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20

●請識讀媒體、勿傳謠言,為婚姻平權與民法修訂平衡資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9

法律獨厚異性戀婚配者的不平等項目或體制

          
发送自为知笔记

法律獨厚異性戀婚配者的不平等項目或體制
(這是說異性戀婚配所享的利益,無法進入婚姻體制的如同志,在家庭與伴侶以下方面難以受到立即的保障)


全民健保納保對象、生活補助與津貼、農保勞保保險、領退休金亡故後之撫慰金、失業加給、勞保失能年金加給、職災補償、多種職業之撫慰金或撫卹金、眷村或國宅補助購宅款、遺屬年金、生活品配給、災害救助金、災害救助、褒揚與獎章受領、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請求權、犯罪被害遺屬補償金、喪葬補助、陪產假、結婚假、喪假、民法賠償請求權、著作權侵害救濟權、控告通姦權、控告脫離家庭權、回復名譽請求權、人工流產同意權、人工生殖法資格、免除特定刑法責任、監禁或勒戒探視權、訴訟之特殊地位權、享證人保護、重審聲請、陪同聽證、國籍歸化、出外移民、依親、轉型正義(二二八)補償或賠償、手術同意(含器官移植、醫療照顧等同意權)的優先人選、安寧醫療同意權、所得稅免稅額、土地贈與稅減免、都市計畫新市鎮之補償或贈與稅、遺產贈與稅、役男可出境原因或緩徵申請、商品與特惠資格、自強活動或員工旅遊優惠。
資料參考自陳昭如  (2010)  〈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Pp.113-199 發行。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6vsYc7YAQyLVJ4X2lndjZjR1E/view



大家都有繳稅,能生、能養、能照顧老小的同異性戀都都對社會貢獻,擴大保護與平權的關照,不是無關緊要,而是法政本顧全人民的。(請留意:同志能生、能養、也照顧老小、犧牲育兒卻也全心能奉獻所長)



2016/11/16

●異性戀又哪裡迫害了同性戀了?

我在昨日的蘋果即時論壇發表了一篇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同志性少數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61115/989081

看到我的蘋果日報網路論壇投書有質疑我的多篇回應,我大致花了點時間也寫了些回應。內容有點像是基礎人權課程。

讀者大致是質疑了一個問題:
1.異性戀哪裡有迫害同性戀?

2.人權教育怎麼可以有偏頗的立場?

我在此詳細回答。

我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詆毀所有異性戀,但對於既得利益又不願分享權利的異性戀是有批評的。用例子來說,在談女權時,並不是就是詆毀個體的男性。談女權,或是女性升遷時所遭遇的透明玻璃窗,批評的是男性享有優勢的文化與體制。所謂的「異性戀霸權」,在學理上不是在講異性戀個體都是霸權,而是在指制度上以異性戀為中心,獨厚異性戀卻沒看到其他的不公平體制。例如在婚姻、繼承、家眷福利、法官直覺的心證判決、領養、捐血受血,及偏見下對異性戀有保障,對同樣身為人的同性戀剝奪權益,這樣在制度上的漠視、在文化上所產生就業、工作與嫌惡等等,就是「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可讀性別研究學者所寫的〈「異性戀霸權」是什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2/03/youmeihui/

正因為這樣的學理名詞概念已趨成熟,所以高中課本也有納入這個名詞來分析體制與現象。社會中有很多的主流身份(男性、中產階級、漢人、高富帥美苗條玲瓏、成年人...),也常覺得自己沒有迫害到誰,但主流的人不假思索所做出的政策、法規,卻猶如男性建築師做出了性別空間對分的廁所,看似公平,事實是女性如廁排隊,男性小便斗還有空位。這就是在盲知下所展現的「男性中心主義」之傷害。

並非說處於怎樣主流的身份就是有罪與為惡,而是我們要能盡可能覺知權力與資源分配有違失公義之處,我們更要同理自己也有主流與身
處邊緣的多元身份(例如是個男性,又是個沒在勞基法保障內的勞工),然後,我們能找出兼顧機會平等的制度(例如女性廁間要多,佔的面積大,男廁小便斗不得不變小,但女男等候能小便解放的時機是均等了),如此來釋出主流者的優勢,與弱勢、少數、非主流的社群共享資源與均等的福利機會。

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在說異性戀不好,而是說以異性戀為優勢的制度是不好。這篇文章也不是說同志要成為優勢,同志權益就算比照異性戀同享法律權益,也不會贏得過用歧視與偏見看待同志的社會成見。猶如即使歐巴馬都當總統了,黑人民權運動走了150年,也沒能遏止歧視。女性的歷史更久,但對待女性仍有同工不同酬。以上論述可不是指稱特定的白人或男性迫害了誰,但體制與文化真的就是獨厚了一些身份,異性戀優先、異性戀優待的狀況便是如此(婚姻身份、繼承、家眷福利、法官或社會的心證判決、領養、贍養、撫卹、捐血受血、國宅分配,及未受偏見)。所謂的「迫害」不是 一定有刀濺血,所謂的「迫害」更無奈的地方是,在盲知、漠視、自私之下,助長與維護了不仁的事。

所以《熔爐》裡法庭一度忽視了聽障聽證者的需求,一如許多人未明性少數社群者的需求一樣。在教育的學理上,人權教育最重視的就是機會的平等與人性的尊嚴,就這樣檢驗權力、資源的分配,能帶給學生就是同理心、洞見、論理與倡議公義。人權是關於人能幸福的權利,在此基準上,不幸福是因為制度與成見,或是把人當作了工具(例如為某種神話而活,或是為了生殖而存在,但不是為了真誠的自己而活),所以有了人權教育的啟發,就要倡議與移除讓人不幸福的因素,讓人不要淪為工具而苦。同志權益並非提升,異性戀或人類就滅亡,是各自眷顧自私的基因才促成屠殺和毀滅。有了多元性傾向(含異性戀)生涯的人生選項,反而是讓人更能實現每個獨特個體的意義,這是人類互利與實現人之所以為適性發展之人的方案。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性少數

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同志性少數

本文發表於2016年11月15日《蘋果即時論壇》


最近在台上映的韓片《熔爐》(2011)是一部促成韓國修法保護弱勢的電影,這電影讓許多觀眾看完都為正義無法伸張而同感悲憤,但此劇所呈現制度的偏頗、行政的冷漠、既得利益者的護航,竟可與很多弱勢的處境相互映照。

《熔爐》改寫自韓國光州的真實事件,當年一群失語且聽障的學生在寄宿學校受到多位校方人員集體性侵,這些受害者多為孤兒或貧童,從案件舉報到審判,權責機關互推皮球,校方所屬的基督教教會致力打通司法關節,聽證過程漠視受害者的處境,受害者承受一次次敘說與回憶的苦痛。無奈,加害者用金錢與貧病家長和解並獲輕判。沒能發言讓正義伸張,足讓失語的聽障生用哽咽無言的喉音悲泣。

對應到女男同志的處境也像是如此,讓人無言與孤單。在1990年代之前,台灣對性取向的理解有
學術思潮引入的落差,這使台灣的醫療與心輔體系仍以少見、異數、病態的角度,對同性戀者施以矯正與治療,社會的觀感也是如此負面。一如常見的劇情:身心正常且有獨立思考的人突然被極權特務關進精神病院,但社會、政府、權威人士又宣稱,你需要思想改造、需要治療與反轉。你百口莫辯,你的身份被定義,你無法逃脫掌權者的人格論斷,你無法逃出環伺的鐵窗與高牆。當權者自認正確、依法,且又宣稱為增進社會福祉而行動。過往許多女男同志一度屈打成招地漠然誤認自己生病必須療改,或是絕望的厭棄自己。

台灣人同韓國人的歷史一樣,說起這段戒嚴、思想檢查、堅守右派意識型態的時代,相信中生代的人們都不願再回到那樣的時空。

但這幾年反同性婚姻的訴求,卻讓女男同志感受重回戒嚴漠視人權的時空。同志雖然未如當年走街頭、入監獄的民主先鋒,但被污衊、被鄙視、不被認同、家人遭受議論的連坐之害,同志僅能冷暖自知,孤單無援的同志,若非自我隱藏成為社會體制外的遊魂,要不就得走向悲壯之路。

同志其實一直難以說服抬舉異性戀交媾、生殖為「正常」的主流社會,同志只能難堪地目睹異性戀所可獨享的婚姻保障,而且清楚看到既得利益者訴求「公投」決斷少數他者的幸福,甚至用對多數者有利之制度來實現自私與排擠,這些作為都跟當年掌政者的自肥體制一樣。然而,訴求「同志婚姻公投」是藉表決鞏固異性戀之利,是局外人操縱否決他人的幸福。這不是真正的民主,不是正義,這是決策技術與制度的濫用!

長久以來,同志感受冤屈與歧視,就如《熔爐》中的孤兒一樣。性的處境本就不便公開,於是連同志的家長也不清楚同志兒女的苦,更多家人及同志選擇和主流社會達成了沈默的協議,同志常是無人相挺、難以言說的孤兒,這孤兒般不利處境所活出的生命樣態,竟又是不仁的主流反同勢力落井下石、妄加指控之處。

或許,比受害聽障生好命的地方,是同志尚能發聲並與弱勢結盟,已有若干同志在成年後能對虛假和落伍過時的「權威」反駁與反擊,但,這些活著的同志,很少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在絕望與誤解中存活。雖然支持同志的人們能說話,也喊出了公義,但守舊者還是反誣捍衛正義的人是「少數霸凌多數」,公理如在烏賊吐墨般難明。

所以,在如《熔爐》等影劇激起了悲憤的正義感後,還是需要更多瞭解制度結構的仁人志士伸援弱勢,是非還是需要清醒的理智判斷。願人們在影劇作品中可以看到人性尊嚴與平等正義的價值,進而協力移除各種不公制度的源頭,讓女男同志等聲音單薄的相對弱勢能獲支持和平反。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5

●高鐵南港站專屬汽車接送區經驗談

2016.11.11央團輔導團將前往宜蘭利澤國小辦理人權教育北區分區研討會,這天我的一個任務是要與共乘的夥伴在高鐵南港站會合,然後再經由國道一起前往宜蘭。

我本來擔心高鐵南港站區不好停車候客,事先我就到高鐵站的官網研究,另外也看Google的街景研究。經我瞭解,高鐵南港站在市民大道與忠孝東路五段間的「興中路」設有專屬的接送區。

這天我擔心上班上學車潮的路況耽誤,所以在晨間近七點前就開車出發,結果變成提早到30分鐘了,幸好接送區沒有太多車,也沒有人驅趕,於是我拍了幾張接送區的外貌留以後再接送時可用。

這個接送區位在「興中路」,在高鐵站屬「東1A出口」又名「E1A出口」。但我們團員沒從我預先約的出口出來,經我研判,E1A出口是暫時沒開放的,團員說被引導到北出口出來(那就是市民大道的出口),沒關係,就往東走找興中路就可。

很扯的是,高鐵站害我很難指稱地點,因為他們官網的地圖是南方朝上的(方便南半球旅客看的),我投訴過,他們說只能等網站改版。我照片的景觀,都是向北望的照片,就是這些景致,是接送區的樣子。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近代的「刑罰謙抑」理念:人權教育輔導團北區研討會研習筆記

2016.11.11央團人權教育輔導團於宜蘭利澤國小上午辦理分區研討會,下午辦理公開觀課活動。

上午的研習是由師大公領系林佳範老師講授:「以暴制暴」或「以和制暴」?從人權的觀點看犯罪之防治。

上午的研習,講師說明近代刑法與審判觀點的演進。以往強調的是以暴制暴,並且是透過刑罰讓受害人(或家屬)得以報復。但近代的刑法,強調看到犯罪的人的心理狀態、處境,並且重視教化與更生、自由的可能性,帶給受刑人向善的動力。

講師指出,近代的刑罰係建立在客觀「應報」的理念,而非主觀的「報復」。現代刑罰的目的逐漸不是以滿足被害人主觀報復的期許而存在,現代刑著重在透過刑罰來維持客觀的社會秩序。

現代的刑罰有更多「刑法謙抑」的審判屬性,透過「微罪不罰」、緩起訴、易課罰金、緩刑、假釋等來讓犯過的人有更多改正、適應與警惕的生涯發展。(筆者:這些措施也是讓很多人或很多受害相關人士對審判不滿之處)

即便林老師談到刑法審判有其寬容的考量,但林老師認為有三類校園少年事件,校方絕對不要全權處理,該委由檢調、警察介入,就一定要通報:1.槍砲彈藥事件、2.涉及犯罪黑道組織、3.涉及濫用藥物。這些犯過的青少年,可能要在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教化理念中,由少年法庭的法官裁決如何給予少年合適的教化。

在宜蘭的下午場,是由蔡佳琪老師示範本年度的世界人權日主題教學。這場教學,學生更會注意產品包裝,也瞭解到巧克力涉及童工的人權議題。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0

從「沈默的螺旋」理論看 美國大選川普之贏與多元性別婚姻平權之運動路線

在美國的大選結果的報紙評論中,我看到「沈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沈默的螺旋」似乎是指主流意見大聲時,就越來越少能聽見不同意見者的心聲。然而,選舉是內心化為行動的結果,所以媒體會有「沈默的螺旋」現象,但人心卻自有公斷,這大概是在說明主流民調與媒體支持希拉蕊‧柯林頓但結果卻是敗選的情形。

我想在多元性別平權的運動中,是否也有遭逢「沈默的螺旋」的現象?然而,從解嚴之後,「多元性別主張」可以算是主流了嗎?現在的「護家、護兒」人士是曾沈默到忍無可忍而需怒吼行動的逆轉嗎?

但人心呢?多數激進要付出行動的人心是向著哪邊呢?這樣焦慮到要付出行動回歸保守的人數比例變得有多高呢?
 
想到政治裡的「自由市場」機制,我似乎可推想政客趨向媚俗的藍海攻略,代為爭取少數社群權益的當權者在立法過程中匿聲或轉向,恐不用意外與憤怒。



對現在爭取的多元成家、婚姻平權,我想的是若非臺灣來場酷兒的、怪胎的、邊緣的、單親的、失婚的、離原生家的大團結。要不然就是得走gay is good,同志的社會貢獻、同志產值、粉紅經濟、同志帶來的社會紅利、同志一樣愛家護兒少、同志是環保反核尖兵、同志愛鄉愛國奉獻利他作育英才,也能從一而終沒病無癮而健美....等等,與主流認知之美德接軌。

臺灣都不像是會走任一路線,然後會在制度通過多元成家或婚姻平權達陣。

但,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出自真誠的「悲情」是可以換來同情票的(如台大畢老師的生命故事)。但若是採高調、激昂與指控,還是讓無反駁力的人不平衡,繼續守住其既得利益而拒分享權利。

這麼多年的人生經驗,我越來越感知,論理還真不足能服人,真情的共鳴才常是建立政治共識的關鍵。

所以,美國那麼多內陸各州支持川普,這裡面一定也有悶夠了的感情因素在內,厭女、反同婚都是「內情」的狀態。這對臺灣少數社群權益的立法之路是有啟示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