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4

分享《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最有意義的片尾婚禮演說

圖片參考自維基百科
這個假期,我終於有空好好看完《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 2012)》,真是深受感動。最後一場婚禮祝福的英文演說,尤其讓人感動。我不由得打字記下了逐字稿。


這電影故事大致是:擅長做小甜點的印度傳統女性莎希在家常被青春期女兒嘲諷不會講英文。莎希這次幫旅居紐約的外甥女籌辦婚禮,在紐約吃盡語言不佳的苦頭。但短短四周,她決心上英文課。後來莎希的先生、女兒也都抵達美國。婚禮上,莎希突然被要求致詞,莎希用學來的簡單英文,講了以下有意義的話(以下中英對照)。



「蜜拉,凱文 (影片中的 一對新人),這樁婚姻是一件美事, 這是最特別的友誼,是一種兩個平等的人的友誼。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 蜜拉,有時候你可能覺得自己有些不足; 凱文,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比蜜拉又更差些, (但你們要)試著互相扶持,去感受平等,這樣會很好且很美。
 
有時候很多伴侶根本不知道另一方的感受,所以,他們要如何地幫助彼此呢? 這代表婚姻結束了嗎? 不。就是這樣的時候,你必須幫助你自己, 沒有人比你更能幫助自己了。 如果你能這麼做,你將回復平等的感覺。 你的友誼也會回復。這樣,你的人生將會很美麗。
 
蜜拉,凱文,你有家人與你們的小孩,在這大大的世界裡,你在自己小小的世界中,這個小世界會讓你感覺很好。 家人,真的不能那麼的....愛指責。家人間實在萬不該貶低你。 家庭絕不能讓你覺得渺小。 家庭是唯一一個地方絕對不會嘲笑你的弱點。 家庭是唯一一個地方,會給你愛與尊重。
 
蜜拉,凱文,我說完了。 我衷心祝你們幸福。 謝謝!」
Meera ... Kevin ... 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eera, sometimes you will feel you a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 wi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ee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to feel equal. It will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s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 is feeling. So ...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Does it mean the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eera ... Kevin ... maybe you're very busy but have [a] family ... son ...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it is]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 family can never be ... never be ...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will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y is the only one who will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y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you will always get love and respect.

That's all Meera and Kevin.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英語台詞參考自:




上面的電影片段,站在家庭教育推廣與研究的立場,我已經擷取了部分的片段,可至下列連結參考 https://youtu.be/8BctnEQE0h8


整部電影讓我感動的還有讓我想起20年前我在美交換學生時語文溝通不是頂好的一些遭遇。看到語言中心那種多元的國籍、種族與四海一家,每個人都有其文化蘊涵與生命故事。

電影中有巴基斯坦人、語言互相不通的印度人、中南美洲至美國幫傭的婦人、東方女性、法國籍廚師,以及悶不吭聲的黑人男同志,配上教學活潑的男同志英語課講師......多元的文化融合,卻又不至於冒犯印度的傳統價值。在上面的婚禮致詞與女主角的生命歷程,相信是鼓舞了女性自主的意識,但以家庭為重的結局,還是顧慮到保守觀眾的接受程度。但無論如何,婚姻與伴侶間的「友誼」、「平等」與「接納」的價值,足能給異性戀/同志婚伴同有意義的啟示,對家庭成員間應有的尊重和瞭解,也很有警世的呼求。

這部片讓我想起了一段青春時的生活挑戰,還有一些寰宇普遍家庭或人性的善與惡。我很有感動,你們感動的點又在何處呢?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29

性平教育不是沒教好,而是更須警醒,更要好好多教

這篇公共電視新聞報導說出很有道理的分析。

「黃俐雅(人本教育基金會)認為,性平教育的爭議也是雙方處理事物立場的差異。『他們擔心的就是我們擔心的,可是他們是透過制約,我們是透過啟蒙;他們想要保護孩子,我們想讓小孩有能力自我保護與評估。』」(摘自〈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公共電視施維長報導)

我也想說,當今教探索海洋知識的「海洋教育」不見得就鼓動得了人去海上冒險。教導生命教育,並不見得就讓人開始玩命。同理來看涉及性和情感、情慾的性別教育,不見得就讓人更亂性,主要還是看人怎麼教的。我相信很多有理念的老師還是在教自主權、教尊重、教導各種狀態的自覺與感應程度的正當性與自尊。這樣的性別教育當然比隱諱、比自行摸索、比一昧禁欲至上要好。

最近有人亮出台大高雄中學校友會物化女性的宣傳品(註1),又說一堆大專迎新小組隊呼充滿征服學妹的寓意,然後有人就說性平教育的結果導致性侵害觀念偏差,簡直糟透了。

而我在想,錯了吧!這些怪異的海報都是欠缺多元性別性平教育的異性戀男性產物。如果這些學生組織放幾個女男同志進去主導,隊呼和宣傳就不會這麼這樣拿女生來意淫,玩笑也不至於獨獨讓不便吭聲的女性變得弱勢。(註2)

這些流露飢渴而強化女性弱勢的玩笑,其實凸顯多元性別意識的性平教育不足。讓女性與LGBTQI酷兒能夠在組織中掌權與制衡,這就是性平教育的理念。拿「天真的」異性戀男性所開的玩笑實在不能論性平教育的成敗,要說性平教育還得加碼才是公道。

但,還是得看看焦慮的家長和支持現行性平教育的人怎麼說。請讀以下公共電視有深度的平衡報導:〈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http://pnn.pts.org.tw/main/2017/03/29/0236/







註1:2017年3月臉書盛傳一張台大雄友會的宣傳海報,內容是一個長髮女生被口遮白布雙手舉綁,圖中有兩位男性佇立現場。據媒體稱這樣的畫面是仿拍自日本輪暴題材的色情影片。這張海報在傳播一天後,台大雄友會發表鎮重的道歉聲明。而媒體也挖出,政大的雄友會也曾模仿日本色情片在臉書刊登活動宣傳,文案也都與色情影音產品風格一樣。
相關新聞  〈中出了背叛者?台大雄友會「海報超色」 仿輪姦A片網友轟爆
註2:其實,高雄中學身為一所純男性學校,學生在這樣的校園內開女生玩笑,感覺可能無可厚非,彷彿在軍中這種玩笑難道不能開?但我想私底下,和臉書的公然,懂得尊重的人應該要能拿捏清楚。即使在男校校園中,也有女性教職員,當然也有非純異性戀的性少數(LGBTQI),所以,跟性別有關的玩笑,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情節總是異性戀男性在佔便宜。至於,有人老是佔便宜而沾沾自喜低層次的色情趣味,而女生與性少數總是噤聲,若是抗議了,又被優勢的一群說:「妳怎麼那麼小心眼,開個玩笑而已嘛!」旁邊一堆人說:「對呀!對呀!別那麼古板。」這種變得讓人「不便吭聲」的勢力,就是性平主張者最關切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25

電影《逆風少年(2013)》讓師長得以知道活躍調皮小孩的價值與教養觀

我分了好幾天,今終於抽空把2013年的電影《逆風少年(Different Drummers)》給看完,而後面,居然讓我用掉多張面紙來讓眼睛乾燥。我建議家長、老師必看這部電影,對很多早耳聞這部電影的朋友,你們知道我對這部沒有大卡司,又由兒童擔綱要角的好看電影是相見恨晚的。

這是部關於「天性調皮又活躍」的兒童故事。你們知道我政治正確了一下,但簡而言之也可說該片就是談過動。我想說「天性調皮與活躍」那是一種天性、一種體質、一種人格特徵,我不反對大家把「過動者」這字眼置換為ADHD、亞斯伯格或柯文哲等等,反正詞彙都有其限制的,但切勿用病理(pathlogical)來認定,也別說我胡亂都混為一談。我得說每個人都有差異,在體質的光譜中,我彷彿看到一種每個人成分多寡的一些趨向,但這樣的體質難以名狀,用了哪種名詞,肯定都不準確的。分類,只是方便切換理解、接納與賞析的視角。分類,不是用於把人限定在固定標籤,人也萬不該用標籤配以相同的處方。如果貼標籤,又用相同的處方,那就是偏見。
逆風少年 電影海報
回頭來簡論我想談的這種人。

我的小孩哪有過動?看這部「逆風少年」比對一下。我絕不是說這部電影拍出躁動、頑皮孩子的ADHD過動體質典型。但,躁動、頑皮的孩子總有東摸西摸玩個不停,好像什麼都可玩出把戲,具有冒險性,還有他們獨特天外飛來一筆難料結果的創意奇想,這電影全都演到了。

當頑皮的躁動者一心想為不良於行的輪椅好友實現跑步的夢想時,大家能為這樣的互動放心嗎?而戲劇的張力在此、寫實的啟示也源於此。

《逆風少年》為師長介紹了什麼教育的啟示呢?我在此羅列六點
1.當家長一再收到校方通知孩子又惹麻煩時,家長的煩惱、氣憤、無奈,且彷彿被校方誤認家庭教育不足的心境,家長的委屈、對教養的懷疑,對孩子未能受到師長肯定與欣賞的挫折感,有太活躍調皮孩子的家長家校互動中所存的苦悶,這部電影揭露了。
2.活躍的孩子如何一再活在自己自知一再惹禍卻又不斷向大人承諾自己會改卻一再懊惱自己又被處罰的心境。孩子很難想到這是身不由己的調皮,孩子被責罵後活在自我否定的認知中。身為師長和家長,大家覺得他這些從來不缺的否定與責罵,還該繼續給這些孩子加碼承擔嗎?該凡事論罰,讓孩子一再活在悔恨中嗎?
3.該不該服用過動症藥物呢?校方的立場、學生家長們的立場、調皮孩子家長的立場,這電影全都流露。
4.活躍的孩子在被勸服吃藥後,他凡事變得三思而後行,可以冷靜讀書,但已經不似以往的他。老師覺得這樣小孩變得好帶,但長期與孩子相處的爸媽覺得孩子變呆了,他不是自己認識的孩子了。家長若選擇停藥,這樣的心境歷程,學校方面應多從這片體會與理解。
5.導師生病過世,坐輪椅的孩子終究也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何締造意義?如何面對逝亡。這是部強調尊重差異、擁抱生命的生命教育電影。(大衛的媽媽對校長說:「自從(坐輪椅)的大衛與(躁動的)萊爾一起做科學展覽後,當我發現大衛回家後頭上夾著乾草,我發現這就是男孩子該有的。萊爾讓大衛終於有像男孩們有的童年。)
6.電影設定在1965年,從影片中我看到我小時候的惡夢般生活--科學展覽。真是想破頭。沒想到,竟看到美國的學生也有這經歷。

我所知道活躍愛玩的孩子,雖然說話直來直往(很真),做事少經大腦慎思(具實踐力),他們不懂力道的拿捏,可能充滿活力,卻也會把活力耗至竭盡。他們不按排理出牌,常有靈機一閃的奇想(有創意,但是立功還是闖禍都難講)。
活躍愛玩的孩子,他們感性常是慢幾拍,但若能觸達感悟,總能死忠奉行。所有的特質都有好壞的兩面。

若真有能力的障礙,那或許是他們與人交涉時,越急著溝通,越語詞拙劣,不免流於狂妄、好辯或是冒犯,但也因此常讓人心生不滿而有衝突。這樣的能力限制,使他們一再地吃了不被人諒解的虧。

這樣的人不好相處、不好對待,常有大人要去收拾的是非。很多人會說,哪個孩子不是這樣呢?就是要教要罰啊。

但我說,如果有了些經驗與敏銳度,有些孩子該可判斷出真有與眾不同的部分,如能因應天性或體質切換教養的軌道,就可給孩子最合適截長補短的方案。


(據說,這樣的體質一輩子難變,可能影響工作、周遭的人、伴侶。這是個體與家人終身學習的人生課題:人們要學會接納自己/別人、原諒自己/別人、對自己更多掌握與自信)

而我為何能寫出這麼對《逆風少年》的推薦和心得,我竟是經過大半生的體悟,終究知道自己也存著ADHD的基因。幸運的是,我在體質的光譜並不趨於某端。但辛苦的是,與生活中家庭成員相處,彼此都有很多的辛苦,但終因學生給我的啟示,讓我綜合研讀與思辨後,讓我終究解出個家人學生互動間可以理解與和平相處的基礎。更重要的,ADHD(過動症)的知識讓我重新認識家人/自己、接納家人/自己與原諒家人/自己。

誠心推薦師長看這部電影
《逆風少年(Different Drummers)》。本片取自真人真事。

愛奇藝影音頻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12

《經濟學人》報導臺海局勢的詭譎與不安警訊

這是新公告在《經濟學人》網站的一篇關於美國與臺海兩岸關係的文章。
這篇文章基本上向國際再度陳述兩岸政局分立後,直到最近兩岸逐漸有了越來越不同的思維,而美國在川普反覆變動的思維中,除非能再創造新局,兩岸和平的局勢有越來越難以避戰的警訊。

今天讀這篇文章,主要是被網友轉貼此網站時所浮出的插圖所吸引。這幅巨大紅色為共同底色的旗幟,象徵兩岸曾高舉的大中華意識,但這旗幟正逐漸撕裂,一如《經濟學人》文章中所談到臺灣人國家認同意識與中共政權正背向而馳的趨勢。(請參考其內的一幅台灣人民國族認同的長年趨勢變化之表)

讀這篇英語文章還不算太難,因為該文把讀者設定為不瞭解兩岸分立狀況,所以用了些篇幅解釋「一中政策」、「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未完成考試的)蔡英文就職演說」、1996年飛彈危機、臺美擬真實外交事務的作法、中國的反分裂法等等。約有三分之二的內容,大約是許多臺灣民眾透過媒體所知的觀點。閱讀此文大概可吸收到英語如何表達我們熟知的眾多政治名詞。

不過,這篇文章也略提到中國若以俄國迅速佔領克里米亞的模式攻佔臺灣,也將付出不小的代價,面臨難以管控反中人民的挑戰。這其中,也約略分析了兩岸各自戰力的部署。但對台最不樂觀之處,正在於中國戰力、經濟實力與鷹派等影響力都加大了,而臺灣除了自主與反中的意識高於以往,對美關係、經濟、戰力與外交空間都是走下坡的。兩岸的實力逐漸無法如以往因兩岸軍力的相當而達平衡。(該網頁附兩岸國防、經濟、自由度比較表)

更複雜而使臺灣和平產生危機之處,在川普對於國內經濟優先的前提下,考量的是臺灣目前仍是美國重要的出超對象,但臺灣卻也逐漸不是非存不可的貿易夥伴了。美國大致仍是尊重大陸的「一中原則」,但長期以來,美國是有一套用「台灣關係法」與「接受一中」共存的"One China Policy "。而我是從這篇文章才分辨得了原來西方觀點有所謂的「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之分。

然而對於川普政權在兩岸政策的詭變,加上美國在日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的系統,美中較勁與對立的氣氛愈加提升,當中國經濟也日呈趨緩,國內的分離運動也更加採恐攻的模式,再加上香港被壓制的民主抗爭更激起港人的自主之聲(臺港視破「一國兩制」的幻假),中共為了抑制這些浮動產生的效應,似乎更須對臺灣的分離意識做出行動。

但好像比李登輝、陳水扁更不偏激的蔡英文,面對黨內的台獨勢力,有著更搖擺不定的取向,這使得大陸也必須先發制人的說出已近戰爭底線的宣告。《經濟學人》雖稱臺灣此刻尚存防衛能力,也提到就算中國佔領臺灣,臺灣以往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反貪腐總統的蓬勃社運能量,這樣的民主街頭活力,也可能可以足以讓佔領者難以壓制。但就算文章提到臺灣這樣的本錢,我還是覺得人民的力量還是難以抗衡軍事、強權的壓制的。

我想,臺灣人有著抗爭主權、抗議貪腐的歷史,但二二八的過程已經證明了強權的厲害,連在臺的土地改革都可直接沒收相當人數的土地,執政者很重要,民主的成果必然是防堵威權再現本錢,但歷史中的獨裁者,這麼多地還是主宰了人民,掌權如果是我,或是市井小民如我,我真不敢惹怒黑道大哥了。但,怎樣才能自保呢?臺灣在國際局勢中該怎麼走才能安和樂利呢?

以上是瑞元的讀後心得~
請讀《經濟學人》"The one-China policyThe great obfuscation of one-China"
或簡網址  https://goo.gl/7MEes8


↑照片引自《經濟學人》網站,2017.03.11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6

生命盡頭最在乎的事(讀侯文詠「瀕死者告訴我的真理」有感)

人在生命的盡頭,究竟最在乎的是什麼?我讀過一些關於安寧病房的文章,或我也常駐足看關於「資深護士看到人們臨終前在乎的事情」之類的轉文。在這最後有限的關頭,人的選擇必然相當有限,你只能挑最最重要的事情來做。

1998年在彰師大的輔導原理課中,我們老師給我們看一部癌末女性的電影(這部電影叫做"The Best Last Year"),癌末的她選擇花時間去找以前生了但沒有參與養育的兒子,她不奢望長大成人兒子的接納,但她完成心聲的表露。

我是想,人與人的關愛,是不要累積到終盡的關頭才去表露,但人生中總有很多取捨,辜負又似乎是必然要有的。

我寫這些,主要是看了侯文詠這篇文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一是人在最困難時所做的決定,往往決定出你成了什麼樣的人。另一個重點,我就摘要文章如下。

「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連續五年的時間,病人一個個過世,他們過世前,我跟他們聊天,我發現,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包括財富、名氣、地位等,到了人生最後階段,沒有人在乎,我送走四、五百個病人,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更多的地位、更高的官階。
他們在乎的是關係,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親人的關係;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他覺得對不起別人、想跟某人道歉。他們也在乎,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


最後,我在想,做人該如何才不會累積那麼多的愧疚呢?

延伸閱讀 : 侯文詠〈4、5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
https://goo.gl/d9JHlE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5

「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研習與參訪二二八紀念館心得

2015.12.04

今日人權教育輔導團的研習,上午在臺北市東門國小上「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由台大周宛窈教授主講)。

這堂課老師用了一些史料,據實地展露白色恐怖時期當權者莫大的權力,當年,以匪諜與左派之名,有許多互相誣陷的人間陷害,產生許多冤獄,更有入獄者被最高領導人大筆一揮,從5年,改判為15年,再批注執行死刑。

白色恐怖受害者許多都是高知識水準與高社經地位,但即便如此,卻不能避免被強加誣陷而遭處決的命運。周教授讓我們聽了嘉義名人高一生的音樂歌謠,他入獄後仍持續創作,優美的日語歌詞,傳達人間美好的意境,但這樣的才子佳人卻被害入獄並被處決,現在再重聽今人演繹的高一生的詞曲和歌謠,充滿著悲壯,夾雜著令人哀戚的惋惜。

周教授運用投影片展示史料,並佐以講義陳列「轉型正義」之理念與作法,再加上影音的精選素材播映,另也安排老師朗讀書信之文,整個活動過程就是一場非常值得學習的示範教學。

下午的研習,我們各地人權團的教師從東門國小走到二二八紀念館。這個紀念館的陳列跟我記憶中陰森的內容不同了,已經有些翻新。在論述上,對執政者的抗爭往前延伸到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並對戰後台灣的時局(經濟、移民與本島民的文化差異、對接收政權的期望落差)有較多的解釋。運用繪畫、報紙片段等視覺佐以簡短的文字,知識吸收上都更輕便了。

在二樓有著孕婦驚恐護衛兩個幼子的銅雕,觸動我內心對當時人們處境的體會。而知名報業社長王添灯於二二八動盪後草擬了力主和平的《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但政府反而將他逮捕,任意地處置人命。我在紀念館中閱讀《三十二條處理大綱》,看到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勇氣,在王添灯的銅像前,不禁地湧起悲痛的情緒,內心油然而生向他致敬的情感。

這次二二八紀念館的參觀,我特別繞到地下室的特展區,目前的特展是「浩劫焚身的報人」,呼應與延伸著報人王添灯的事跡,我看到有更多的知識份子與報業人員,因為從事文字評論寫作與報導,許多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受牽連而遭遇不測。在看這展覽時,有許多附帶人物照片的文字看板,展場比較單調,因在地下室,許多人並沒有往下走,所以展場空間只有我一人,閱讀這樣的素材有讓我恐聳孤單的感覺。

而在這麼多報人的事蹟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二二八受害者是台灣東京帝大與留美第一博士林茂生的故事。林茂生作育英才,最後在台大任教,其宿舍的花園有很多文人雅士與學生造訪。他在主持《台灣民報》階段,因批評了戰後行政體制,距離228才10天之後,他已被殺害,台灣在當時痛失眾多的菁英,林茂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事隔這麼多年,這麼多受害的人士,真相的工作不能因為日子久遠就停止追究,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歷史中持續探討責任的問題,因為我們得讓世人知道,凡是濫權迫害人民,終究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用這樣堅決追究責任的態度,讓人們知道若是做出了迫害的決策,就要在歷史中不斷地被追討責任。這樣「轉型正義」的工程非常重要,否則,IS或獨裁者會覺得可以一再用相同的手法掌權。






研習教師準備前往二二八紀念館
研習教師在二二八紀念館的合照
特展宣傳布條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4

性別教育不是只強調兩性生物差異,而該致力於不平權的批判--讀成大性別通識課案有感

成大自認足以開設性別通識課程的兩位教授,經學生的檢驗,發覺講師的上課內容存著特定宗教的理念,講述的內容也僅是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校方後來召開性平會,建議教授警覺並修訂內容。這事,演變到後來,最近的消息是教授要告評論課堂的學生恐嚇與妨害名譽罪。這裡,我將貼出我同溫層中在流傳的事件懶人包。

我閱讀懶人包的感覺是覺得時代真的不同了,教學者真的不能再以為自己是學術的權威就擅行教學洗腦與評鑑的權力行使。

就我受過的學術訓練來看,事件中的成大學生相當優秀,她們已有性別意識的敏感度,對刻板印象的運作其危害有所警覺。我看得出她們具有辯證與批判的訓練,不知是她們過往國中高中受的性別教育使然?或是在女研社的洗禮?或是其他社會人文學科的鑽研?總之,這些在課堂中聽得出偏頗、辨得出偏見的學生,我很想知道她們覺知並覺得該行動的生命歷程,我很希望我們中學的教育有做到讓新世代覺知思辯與正義行動的培訓。

反觀,在精神醫學領域的教授,以兩性生理差異為基礎論述生物「性」所帶來社會表現的性別差異,這原沒有什麼不妥。但這並不能成為刻板印象的基礎,也不能成為「包容」缺德與辜負的理由(例如教育者說:女性要包容男性的一再出軌)。

我從很多成大案教授言語的片段,也辨識出這個教授是欠缺「性別平權」意識。生理基礎的確是許多行為狀態的基礎,但因人受到社會制約的影響濃厚,所以當談論生理基礎所影響的行為時,很難提出實證研究人就註定有著本性不變。若以女男差異來訴求不同的對待可以存在,這就欠缺對「平等」真諦的理解。

女男不同是事實,但生涯發展與對待的機會平等卻是人為該去警醒與爭取的。但,成大案的講師,似乎讓學生與我們看不到這種批判與督促。

如果教育只是強化直覺就曾感知的事,而教學又帶來不了個體與社會的影響,那還是教育嗎?

所以,我希望成大案的陸老師,還是開設精神醫學的課就好,別自認是性別教育專家了。

(成大案的「小白」學生,都更夠格自辦工作坊帶大家自學!這就是後現代教育,教師說穿了,就只多評成績的權力,不見得高明。具啟發的功夫,才是現代教師的絕活。而灌輸,也越來越容易被踢館了)

請讀足以駐足思辯的這篇〈成大教授控告學生 「存在、愛戀,也瘋狂」性別通識再掀爭議(事件懶人包)〉https://www.1111.com.tw/discuss/discussTopic.asp?cat=NCKU&id=115119

﹍﹍﹍﹍﹍﹍﹍﹍﹍﹍﹍﹍﹍﹍﹍﹍﹍﹍﹍﹍﹍﹍﹍﹍﹍﹍﹍﹍﹍﹍﹍﹍
後記:
根據自由時報(註1)報導陸老師自承對同性戀免兵役政策有所貢獻,但事實上,這個政策也是由包括他在內這群三軍總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們所決定免役,理由是同性戀在男性的軍隊中容易適應不良,不宜服役。但過了兩三年後,這個同性戀免役的政策又被取消。

更多的跡象看得出來,這些主導涉同性戀的決策者,其實並不懂同性戀(註2)。這些決策者對同性戀是否合適服役反反覆覆,因為他們對同性戀的見解原先全來自軍中適應不良者的治療經驗,許多醫師用接觸處於病理狀態的病人推論同性戀全體。但當同性戀的樣貌在社會中更多元的展現後,他們擔憂自認同性戀的大量男性躲避兵役,於是突然又扭轉觀點,說同志跟大家一樣可正常服役。

許多醫師的異性戀思維,無法察覺其取樣與經驗的侷限和偏頗,便擅用臨床觀點評論社群。以此成大案可知,授課教授亦是用臨床經驗在評論女男的兩性現象。但是,錯了。常處理憂鬱症同志與女男婚姻觸礁的助人工作者,其實不該用這樣的經驗論斷男女與同志的,因為他們對社群整體的認識有限。但是,如果助人工作者可以跳脫受助者個體的處境,放高眼光看到社會體系、國家機器對個體的壓迫,若能實務工作者能瞭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那,該評論與解析的該是這樣的結構,而不是論斷這些個體。


所以,如果無力於警覺社會結構對女男個體的影響,我希望陸老師還是開精神醫學的課就好,別自認是性別專家。

註1:自由時報對成大案的報導,引述了陸老師的意見。請見 https://goo.gl/c68ERT
註2:我曾經於撰寫性意識史的學位論文期間擔任獨立記者,採訪過三軍總醫院主導同志免役政策的醫師。經過兩小時的對話與事後錄音謄稿,受訪的精神科醫師被我提點出其對同志社群的評論基礎,皆在於其於院內照顧的病人經驗。回顧受訪前段聽他講各種對同志社群充滿刻板印象的論斷,即便他不斷鋪陳其精神神經學的學歷權威,但我聽得出其歸納邏輯很有問題,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主導了他的立場。經辯證的對話後,這位「學術高深」的政策決策者自承:「事實上,我坦白,我並不懂同性戀。」聽這話,我內心大為震驚,可是你們卻做出對待同志政策呀!你還經手診療所有軍中自殺的同志!這篇採訪我依雜誌之精擷撰稿刊出(但我心中對這票人的評論,直到此處我覺得必須揭露「專業者」的真相與可怕的權力施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3/03

美國影集"When we rise"(當我們崛起時)第一集的摘要

我購買了郭董便當的視聽盒子,因為綁了愛奇藝三個月的約,所以很驚奇地看到愛奇藝有播講述美國同志社會運動的影集"When we rise"(當我們崛起時),目前只釋出第一集,其他依日子播映。

我簡要說一下第一集的狀況。大致上是從1971年說起,佈出了三條線來鋪陳美國同志運動興起的過程。

一條線是一個越戰黑人海軍回到舊金山港市,縮頭藏尾地暗逛同志酒吧,後來受到有抗爭意識的變裝皇后媽媽桑的感召,黑人海軍逐漸建立自信尋愛....

另一條線是加入遊走海外NGO與美國婦女組織NOW的小女生,後來加入了「女性主義是理論,女同志是實踐」這樣的女同志團體,除了呼喊女權、抗議父權,後來他們還到相對溫和的NOW中出櫃要求婦女團體別再依附男性。

第三條線是一個熬到18歲後才向家人出櫃出走的稚嫩男青年,他父親是執行電療、割除腦前葉權威等逆轉治療的精神科醫師。讀了他爸書房的醫學書籍,他熬到不用被迫治療的年紀,告別家鄉鳳凰城來到舊金山,在欠缺家計下在同志流浪青年中於社會的縫隙存活。青年出走前向他爸問:「即使我是同志,你也會對我施行電療治療嗎?」爸爸說:「孩子,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會對你施行電療的。」....

在舊金山,因為小女生想找到不受警方干預的女權社運辦公室,她找上了扮裝皇后開的同志酒吧,上面的三條線的主角後來碰在一起了。因為時間設定在1971、1972年,所以劇中人物會談到1969紐約石牆暴動,而他們手上也拿著哈維米克競選市督導的傳單。想必,哈維米克(美國首位民選的同志地方民代)被槍殺的事件,將會在劇情中呈現。另,依時序推進,預計應會上演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年會(APA)將同性戀去病化的決議過程。

其他,就是請收看似乎還頗有想像空間的後面幾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28

除去政治正確的好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有否撼動藍海人心的高明?


這幾年的奧斯卡常讓我發現有些得獎是基於「政治正確」而配給的。我原本也以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應也是這樣吧!?

但讀了一篇來自香港的評論,我大概感覺到這部片也真有些超越和突出之處。

或許吧,這片子沒有像Spike Lee所拍的"Malcolm X"那麼偏激地控訴白人都是迫害者,也沒有像《溫馨接送情》那樣白對黑的接納或髮膠情人夢(Hairspray)那樣矯情地由白人女孩號召社區護衛黑人民權,或許,也萬不該再用重現卡通「湯姆歷險記」與影集「根」的黑奴悲情處境,讓《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竟還能得2013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些,不是太過受迫害意識,要不就太替天行道的矯情,要不就是重複地重現悲情歷史。要我看很多LGBTQ或people with HIV+或罕病題材的作品,狀況也是一樣,許多得獎看來是因為「政治正確」。(抱歉,我可能扯到描寫霍金《愛的萬物論》)

品評上面的電影,套句美國網友對梅姨評價的語式:大多數都overrated。(這篇香港評論說LGBTQ題材的《Carol》和《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好評都太過度了,我認同!)(但梅姨,你實至名歸呀!我看第一次看演技操作覺得神妙高超到竟佩服得落淚,就因《鐵娘子》)

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也可操作矯情、憤世或悲情,但這樣真的很low了,除了主題意識讓自由派的開明者不由分說的支持,這影片有何連MMM都可共鳴的藍海呢?可能還是要等上映後一睹才可知。

我看這部電影可能著重在自我的探索與定位的歷程,我想著重自我心靈成長與社會關懷的人都該能感應其內的價值吧?

請讀這篇來自香港端傳媒的影評:《從《Moonlight》開始,非裔美國人的故事換了一種講法


再補一篇台灣影評者的觀點,期待MMM與世人的徹悟:〈馬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掙脫所有標籤的自由之歌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304179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花蓮舊鐵道南段(花蓮站--田埔)散步行(附地圖)

因國教輔導團業務,我在2016年底訪問花蓮的人權教育輔導團,很謝謝鮑校長與花蓮團團員的招呼。我也很謝謝與會老師在會議結束後載我至中正路舊鐵道行人徒步區,我從中正路先走到花蓮舊火車站,再回溯南段的就鐵道路線,並輾轉地找到舊鐵道與北迴花東線鐵道的交會處。

這趟公務旅行我必須在還沒把握有公車的清晨,搭上捷運佔第一班發車的捷運列車到達台鐵的台北站,然後搭上太魯閣號直達車到達花蓮。

最讓我驚喜的,是我竟然搭上Hello Kitty彩繪列車。太可愛了!





↑↑花蓮縣國教輔導團人權團開團務會議實況。

而在下午公務完成的時間,我終於一圓我追蹤多年的花蓮市區舊鐵道踏查之願。11年前我曾隨伴通勤於台北花蓮之間,當年我曾經走訪了北迴線繞往花蓮港,經曙光橋、北濱公園至花蓮舊火車站這段的舊鐵道。但據查,從舊花蓮火車站還曾有一段鐵道經市區與花東線鐵路合併,也就是花蓮市的鐵道曾呈環狀路線包圍著市區。這次,我做好地圖調查,決心探索花蓮鐵道行人徒步區往花東線鐵路合併的這段舊鐵道路線。

在鐵道園區,我首先發現這個可愛的公仔,並與之合照。2017年開年未久,我竟聽到新聞說有小貨車倒車已經把這個公仔給撞倒了。我相信這個公仔是該趕快讓他再站起來,因為這樣拍照真的好可愛。















我當天是從中正路的舊鐵道行人徒步區往「花蓮鐵道文化館」走去。
在途中我遇到一個老式的旅館,這旅館的門上招牌寫著「中華大旅社」。從旅館的規模,我可以感覺這旅館以前商務鼎盛。但現在看起來,建築物有些破舊了,但理念的陳設,看得出是舊式的旅館管理模式。

而花蓮鐵道文化館以前就是從日治時期以來,花蓮鐵道管理事務的出張所,在這園區可以看到很多鐵道的文物。

中華大旅社
中華大旅社大廳內部
 


舊鐵道文化館是以前的鐵路出張所,在1990年代這裡曾經荒廢,經整建回復過往大略的樣貌。

這是鐵道文化館區的中山堂,曾經是鐵路局員工表演或集合講訓的地方。


火車站遺跡:加水塔
據鐵道文化館內的遺跡指引,附近有個蒸氣火車時代的加水塔。我舊鐵道路線循著往中正路的方向走,的確看到這個地標,不過此處已被私人用地(某景觀餐廳)給圈入,我無法親近。


從鐵道文化館離開,我沿著福町路走入大禹街。多年來,我一直無法理解大禹街與一心街究竟何者是花蓮舊鐵道的路線。當我越過中正路再次經過鐵道行人徒步區的公仔,順著地面鋪的假鐵軌,這條中正路551巷應就是舊鐵道的路廊,其中,鐵道與節約街相交時,形成穿越卍字軸心路口的複雜平交道廣場。這樣的平交道肯定少見。
花蓮文創園區具有西式廠房屋舍的建築特色
行人徒步區的路廊越來越窄,在接近自由路時,鐵道路廊像是穿越各戶後巷的軌道。我在穿越自由路時,迷失了方向,聽以前的花蓮人說,鐵道沿著民國路行進,憑此印象,我就大膽地逛了以往是酒廠轉型而成的花蓮文創園區。這個園區的建築很有日治時期具西方色彩的工程屋舍規劃。


花蓮文創園區原本是酒廠
 出了文創園區,我其實走丟了,失去了線索。我繞了民國路與鎮國街,後來我驚覺這不可能是舊鐵道路基。直到我繞到榮正街與國風街21巷,我才找回方向感。我在鎮國街、國風街與林森路的交會口,驚見地面未移除鐵軌直接鋪設柏油的路面,於是我決定任性地沿著這條有鐵軌的路往文創園區算是往回頭方向走的地方走去。

地面的鐵軌沒有延伸多久就消失了,沿途伴著的是整頓良好的綠色溪溝,按照地圖所示,這一段叫做生態廊道,溪溝裡果真有魚,而走著走著,我竟看到明義國小的圍牆,我恍然大悟,原來,鐵道行人徒步區跨越了自由街後,一度從明義國小的校門前劃過,然後沿著明義國小的圍牆(也就是和平路535巷),斜切穿越林森路,然後進入國風街21巷。這巷的北岸,還藏著一片綠地,就做「田埔生態公園」。
田埔生態公園
 我在明義國小循原路折回走,經田埔生態公園,沿著國風街21巷向西南行,我的目標,就是循著舊鐵道南段的路線,我要走到北迴鐵路開通後,曾經一度與花蓮新站→花蓮港站→花蓮舊站→田埔號誌站→花東線鐵路形成一個迴圈路網的花蓮舊站--田埔段舊鐵道路基。

順著國風街21巷往西南方向下行,我遇到中華路的平交道,這裡之後的鐵道路線變得不明,但因為看到了平交道,我感知我走的這段舊鐵道,應該在中華路平交道附近與花東線鐵路會合。穿越中華路,我走入德安三街,街與鐵道間形成一片綠地小公園,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兩條鐵道一定是在這片綠地小公園會合。

↑↑中華路穿越花東線鐵路的平交道,我想,舊鐵道也是穿越中華路,然後從燈桿後面的巷子入,逐漸逼近花東線南向的鐵路,然後與花東線併合。所謂的田埔號誌站,應就在左前方了。

↑↑眼前的這片綠地,應就是花蓮舊鐵道與花東線鐵路會合的田埔號誌站

↑↑這張照片是望北角度,左邊是花東線鐵路,空地是與花蓮舊鐵道交會之處

↑↑這個小公園沒有解釋與舊鐵道的關聯,但是放了個阿美族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

 今天的花蓮舊站鐵道南段至田埔的路線踏訪,大致至此告一段落。整個舊鐵道的路線,我踏訪後依我行進路線改畫的圖如下。

●●
我的地圖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5FbIm8bVnp3NxJvuKy9O7-ml1LQ&usp=sharing
傍晚時刻,我與花蓮高農Rex老師會合,他帶我繞行認識一些彩虹友善商店,我們停留在黑鯨咖啡。這家咖啡的經營者重視海洋生態,一家邊間的窄窄透天樓,循著樓梯而上,牆面繪製著海洋生物,藍色的牆面拾級上了2樓,彷彿鯨魚從深海浮向水面。

↑↑黑鯨咖啡



↑↑黑鯨咖啡櫃臺旁掛著大大的彩虹旗。


黑鯨咖啡是個讓人自在聊天、抒發理念的小家園。
 因著我在國教輔導團中央團人權團將示範世界人權日的教學,Rex帶我找尋賣公平交易巧克力的商店。繞了大半天,我沒有找到賣合適巧克力的商店,倒是認識了「繭裹子」這家有理念的連鎖店。這家連鎖雜貨店,裡面的商品標示包含公平交易、重視環保、無童工等十大理念,我為這家店堅持的理念感到敬仰。

花蓮的「繭裹子」公平貿易商店


這趟公務之旅,在與Rex於文創園區的「恆好餐廳」晚餐之後,我趕快搭上晚間8點20分開的普悠瑪自強號,這是我第一次搭到普悠瑪列車,算是頗直達台北的車子,中間停靠大概僅有宜蘭及松山。抵達台北時,恰可趕上末班的捷運與公車,時間正近午夜。
我的第一次普悠瑪列車經驗
本文活動日期:2016.11.29


●詳細關於花蓮新站-花蓮港-花蓮舊站-田埔號誌站曾形成環狀路網的資料,可詳見古庭維、鄧志忠  (2010)  《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17

看中國電影《青春樂》有感

今天中午學校點播了「我的天空」,這是大陸三人團體南征北戰約在2013年在中國電影《青春樂》的主題曲。

《青春樂》這部電影是蠻有意思的一部小品,演出一個高三生因為談戀愛考砸了大學入學考試。這個高三生重新回到學校的升學班,在女導師的激勵下,並面對父母正要分居、與室友歷經受毆與救援的是非後,這群男同學建立了革命的情感。而在最後的考試衝刺日子後,大家考上了好學校,再一次拍畢業照時,依舊衝出這個第二次拍畢業照的主角,這次,他不是再次趁機在師長同學前公開愛情告白,這次,他相同地借用泰戈爾的名句,表達對師長與同學的感謝。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大陸拼升學的競爭激烈,更別說在高中端存在的升學必勝班級與其他普通班級的階級差異、升學績效推展到教師與教學層層傳遞從上到下,從社會到家長,再到學生層層的壓力,在一個階級的生態圈中,這個小宇宙全以升學為依歸而犧牲與運轉。
《青春樂》的題材不算新鮮,但敘事有趣也流暢。回數臺灣早在快35年前就有電影《國四英雄傳》或是《熱帶魚》在談升學主義的現象。這樣的電影在中國、此刻的臺灣,都還能有相同共鳴。

這麼久了,升學壓力竟還佔據了青春這麼大的比重,我覺得這樣的教育與人民生活,可悲!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我在人權教育相關受訓與教學成效的報告

二月初農曆春節剛過完,從中央輔導團傳來一個任務,據知立委尤美女委員要求教育部報告在人權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目前的作為與成效。於是教育部也要求我所屬的人權教育中央輔導團教師寫一份成效報告繳交。以下就是我的報告。


﹍﹍﹍﹍﹍﹍﹍﹍﹍﹍﹍﹍﹍﹍﹍﹍﹍﹍﹍﹍﹍﹍﹍﹍﹍﹍﹍﹍﹍﹍﹍﹍
人權教育實施成效說明     吳瑞元老師報告
(教育部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成員、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人權教育議題輔導諮詢教師)

本人加入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參與人權教育宣導活動,因參與團務籌辦之各項教師研習,並因推動「世界人權日」之人權教育主題活動,深深感受人權教育在自身教學的應用與學生的學習、學生思考與氣質上的轉變。以下分述教師與學生在「人權教育」所受之影響。

教師自身的轉變:
1.筆者同許多初參與人權教育研習的教師一樣,原對於「人權」僅止於直覺上的認識,但經研習後,我們認識到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原有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此能力指標除可對應日常所知之人權事件,更有助於在教學內容中,幫助教師更有意識地檢核教學設計在學習能力的涵蓋層面,並且讓老師所設計的人權課程有評鑑的依據。本人受惠於輔導團所辦之「初階」與「進階」研習,因而認識「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在受訓之後,本人已在自校辦理三場認識人權教育之工作坊,約近40位實習教師參與,並完成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實作。本人亦應用「能力指標」參與三次人權教育教案設計比賽。

2.筆者於擔任導師期間,運用人權教育輔導團所推廣之「班級自治」民主原則,將原本欠缺協商與意願的座位指定、班級文康比賽籌辦、班服與座位等行政作為,修訂成按時舉行班級班會,並透過班會、問卷、票選、協商討論等形成班級決策。人權教育的研習讓我更重視分配正義、匡正正義、程序正義與意願的協商。

3.人權議題實於生活中呈現,經由人權教育的洗禮,我對於社會階級、弱勢、中心主義霸權都有更強的敏銳度,讓我在教材的設計、考題的選材,都有比以往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可加深、加廣與後續終身學習的啟發寓意。在我的歷史學科中,我嘗試將原住民、新住民、女性、LGBTQ性少數、國際移工、家務勞工、穆斯林處境納入教材與閱讀評量的選材,並於講述時能夠用更經濟的口語表達,流露人權的理念。

4.參與人權教育輔導團的各項研習後,我開始連結人權意識與國際人權法規的關聯。透過瞭解世界人權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兩公約)、CEDAW,我更快地可以明白人權團體訴諸於哪些國際法規,並可用於檢視各種人權處境。在瞭解兩公約審查與影子報告的設計之後,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使用人權法規語彙、建立話語權的基礎是很重要的教學,我認為這是學生很迫切該學會的生活知能與技能。

學生的轉變:
1.依照人權教育的經驗式、參與式、行動式等教學法原則,我看到學生開始從單純的家校經驗,開始擴展對社會、國家與世界局勢的關心。學生在人權教育融入課程與融入導師班級經營的陶冶下,對於以強欺弱的狀況,變得更有正義感,我也看到學生在一些侵犯人權的時事事件中(歷次的世界人權日主題教學:兒童表意權、零歧視、關心老人、反童工),在這些教學的活動中,我看到學生醞釀著行動、批判與聲援的能量。

2.學生學會開辦班會,並瞭解到如何訴諸於理,並也清楚民主投票不能成為多數暴力(不可任意表決涉及他人的權利)。經由充分討論,瞭解各種選擇的代價,最後做出的決定,因為具有民意的基礎,同學更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願意關注與納入少數者所持的觀點。

3.學生建立的將人權事件與《世界人權宣言》之人權原則相應比對的敏銳度與技能。學生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補償/賠償爭議、慰安婦與台籍日本兵、戒嚴體制、白色恐怖、二次世界大戰、種族滅絕、轉型正義等教材,可以提出觀點,並建立了寫作與表達的能力,在思考與表達上更有深度了。


以上,是我於參與人權教育研習後,感受到自己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改變心得。

吳瑞元
民國106年2月9日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15

我看國家地理頻道《性別革命》,這是不錯的性別科普影片

我看了上週五在國家地理頻道晚上10點播映的《性別革命》特輯,我覺得這是蠻不錯的科普影片,用來當性別教育的教材也挺合適的,當然,有些論述的方式或觀點我並不是那麼喜歡,不過,也算是把許多性少數(某種程度呈現"酷兒",但影片沒用到這字)的現象引介到社會。

看起來《性別革命》是搭配國家地理雜誌紙本2017年1月份「性別革命、重新定義性別」專題而一起製作的。無論是影片或是雜誌都有提到薩磨亞群島的「菲菲芬妮(Fa'afafine)」,但影片更讓我見識到,女性裝扮的「菲菲芬妮(Fa'afafine)」男者,在當地竟是很自然地在社會中生活,甚至一家之中有2/3的成員也都用「菲菲芬妮」的身份認同自在地化濃妝、穿裙裝走在路上,或是持家。在大學時我讀過人類學經典《薩磨亞人的成年》,再對應《性別革命》影片,我覺得這個島嶼的文化真對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性別文化與文明壓抑具有很大的啟示。

國家地理頻道所播的《性別革命》是藉由一個不懂性別已經如此多樣的資深女主播記者,從她的探索與採訪為敘事軸,帶出雙性人曾受強制手術到雙性人的控訴與自信認同,繼而訪問了「性別薑餅人」研發者所呈現的多種性別組合的名稱,再訪問知名的跨性別模特兒,並邀「她」與1970年備受爭議「變性為女」之網球選手的對話。如同我此刻中文文字不易表達跨性變性是哪種跨變到哪種性別,影片也呈現後中年女記者一副對性別多樣化苦惱難辨的困窘表情,也算是一慰反對性別光譜者的心境。

我比較不喜歡這個影片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雙性人與變性渴望者的生理基礎或是基因因素。例如對於雙性人,無論影片中的醫生,或是某些自認自己「罹患」CAH「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人士,這種病理學的觀點,我著實認為這太缺革命動力。但自認自己患有CAH的人在詮釋上,反而堅持要留有肥大的陰蒂,並以CAH體質讓自己有可身為男性認同的正當性。這對選擇性別的當事人當然終究是好,但我認為病理學的觀點容易使大眾罪歸生出酷兒家長的基因、或怪罪懷孕的疏忽,這讓生養酷兒怪胎的親長,會產生污名的負擔。我個人認為應把CAH看成是人類體質光譜的趨向程度,但不要像以往的醫學,設定一個尺碼說這是CAH,然後就切割性器在兩性中變成某一性。

以往或有些落伍的醫生或家長,仍獨斷地依據生理基礎閹割決定了雙性人的性別,今日,對於斷然聲稱自己須變性的人,仍有很多允否變性的倫理爭議,這些在影片都有所觸及。

影片的尾聲,就安排低沈男嗓的跨性模特兒與變性前輩(1970年代爭議的網球選手)對於「性別可否流動」的針鋒對話收尾。看來變性前輩相信性別本就於心中根深固著的信念是被新世代所謂的「流動性別」打槍。受訪的兩人講到後來都不看著對方講話了,變成實鏡秀,挺有情節張力的,這可能是性別平權的研究者才知的奧妙。

變性前輩可能跟資深女記者一樣,一時都難習慣性別多樣組合到難以表述清楚的狀況,性別組合多變的種種認同,實已存有世代的代溝,今日的性別運動,其實是時代思潮與民主世代的代溝戰爭了。而這是影片最後沒有明寫的註解。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08

●研習省思:從桌遊裡學解決問題

整理堆在書桌上的資料,我看到去年3月18日在新北市人權團所上「從桌遊裡學解決問題」的研習課講義。

這是我算初次體驗桌遊,講師粘老師帶我們團圓玩了貪心農場、哆寶等需要敏銳觀察力與反應力的牌。許多牌道理有點像撲克牌的「心臟病」,都要快速的比對圖案,並迅速出牌或蓋牌。

這次的研習還認識了幾種與時間軸有關的桌遊,例如「走過台灣」、「美麗島風雲」。還有種桌遊是與數學及記住曾出現的牌色,加上推理而成的遊戲,例如「終極密碼」。

這次桌遊的研習,體驗了很多種遊戲設計的原理,也感應到玩桌遊其實有很多的心智與反應力的搭配,在玩的過程還必然產生了人際的互動,即便解決問題也有團體構思的過程。

輔導團這些桌遊研習的安排,醞釀著我們教師研發桌遊的可能。

在主題之外,我還特別驚訝擁有絕佳教育血統的粘老師告別原有專業的土木營造領域,竟轉而投身桌遊教育的推廣與研發,這個創業的理念與膽識,也頗有啟示。

(以上為2016.3.18參與研習的省思報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05

●我看電影《華麗上班族》,值得一看與一探

我在台灣的公共電視看《華麗上班族》,我看的是「全普通話」版本(台灣叫做國語版),因此少了所謂因時而粵語時而普通話的出戲狀態。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張艾嘉所寫的舞台劇劇本,由杜琪峰在2015年在番禺搭景拍攝而成。

聽說這電影原是3D的,我才懂了,的確,回頭想電視看的版本,自己腦中拼出3D的想像,這電影的視覺語言的確算有善用3D的美學。


我還是得說這部電影有企圖心,透過透視的布景,讓舞台劇的美學在電影中呈現,具有其實驗性與藝術性,某種程度視覺美學的經營是成功。但所謂「演員為唱而唱,沒有因唱而帶動劇情」,可能是因為演出者與導演沒有拿捏好到底要怎樣融合舞台劇演出與電影演出的肢體與表演型態。

張艾嘉、周潤發的演出就是電影式的,而我覺得裡面最搶眼、演繹也夠成功的就是飾演嘉玲的台灣演員天心,她夠放得開,算是很掌握舞台劇所需的肢體身段和表情。但這樣一比,湯唯的幾場有如在舞台上的感情戲,就欠缺舞台劇該有的肢體伸展,於是沒能揮發戲劇張力。

同理來看金童玉女的李想及琪琪兩角色,僅達到稱職,卻沒把對手戲推到最精彩的地步,都可惜了。唯利是圖的王副總由陳奕迅來演,真的非常適合,因他的為人與表演都夠狂放,但在這部片中總覺得他收放之間,不是那麼神妙,也是可惜了。陳奕迅跟湯唯的歌藝級數很不相當,聽他們合唱的確心驚膽戰的。但湯唯夠用心,算是過關。

雖說了一些可惜,但這齣戲整體還是充滿趣味。我覺得張艾嘉的劇本有著懸疑,又切合設定的2007年雷曼兄弟垮台的金融風暴時事,對職場與商業競爭的文化算是有掌握度的。

而我覺得羅大佑的音樂配上林夕的詞,這竟造就了很上乘的詞曲音樂,曲風用得精湛,詞也搭得好,電影最棒的聲光元素都在。

於是,精彩在於各取所需之處,當小職員李想與卸任的張總再同搭直達電梯卻是下樓,張艾嘉回拋「莫忘初衷」一語,在我內心竟湧出一陣惆悵,就這樣,電影也沒什麼嚴重的不足可以計較了,還是佩服這電影的種種不少。總結,值得一看與一探。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30

●我看韓劇《鬼怪》,我實在佩服韓國的影視工業產業線的厲害

我本來想不透韓劇《鬼怪》是on 檔(隨拍即播)的戲,一度拍到最後一集開了天窗(沒有如期播出),這樣的戲劇品質如何能好?韓國的影視產業是如何支撐on檔劇且又保有品質呢?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整體來講,我真的不覺得《鬼怪》能成為經典,說穿了,就是一時熱門的即時消費品產物,像1980年代的朱延平導演電影或是「報告班長」系列,就是有明星、有吸引人入甕的幾招噱頭,然後,就收視率保證。

但,我還是看出了整個強大的生產線與企劃,畢竟這樣強大的團隊與產業線的健全,才能造就出高度的收視率。
明星還是整個作品相當關鍵的,其次,打造明星造型的服裝、化妝、髮式是讓人入戲的關鍵。《鬼怪》的布景、燈光設計、攝影都不弱,但沒有明星亮相關鍵。怎說呢?這戲後來有太多的特寫對話,這其實省了很多布景、道具、天候等條件造成的成本。所以,大場面只有第一集,其他就借用簡易可得的實景與棚內景,只要拍大光圈臉部對話的特寫,背景反正都模糊,鞋褲亂穿也不會入鏡。而兩兩間曬恩愛、耍浪漫、無厘頭的鬥嘴、男男間賣腐,我看了超不耐的,但我本來就不在設定的觀眾群中,另有被設定的人不由自主的買單追劇。
我覺得韓國影劇高明的地方就在這。一開始設定的是穿越劇、恐怖劇,但正因為是on 檔隨拍隨播,所以他們必然有很強的大數據,立刻知道佈局的哪些元素是觀眾最愛的,他們當下就改劇本,強化與補增最得人心的戲劇元素。我這才懂了,on檔的道理在這裡。
經過收視率的檢驗與調整,劇情在第二集後就讓大叔與少女在如風景聖誕卡中的景致中邂逅,兩個本應嚴肅的男主角同處一屋後還要變成諧星逗趣(我實在覺得不好笑)。族群的設定已經非常清楚:少女到大媽。我也終於瞭解有些歐吉桑盯著沒有劇情的後段/鎖碼頻道看海灘比基尼女走來走去,原來,喜歡偶像的少女和大媽(或....人們),光盯著這些人發出聲音、做出表情、擠眉弄眼,就快「排卵」了(男同志也會這樣形容心動)。
人帥,長得好看,熱門了,怎麼演或唱,都是明星。
素人上場,再大的烘托,也無法成就氣候。
明星很重要,別再憤恨別人有高片酬了。所以,我認為選角是這戲一個成功的關鍵基礎。
(話說回來,明星的片酬把製作費都盡拿走了,資源沒有浥注到幕後,拍的也大多是爛片)
但,這連續劇我覺得並不傑出。台灣有太多先有好劇本,也做得很感動人心的好戲,幾年前的《16個夏天》、曹瑞原導演的系列,或身為鐵道迷的我看了《火車情人》,我都覺得看得比《鬼怪》更有感觸。《鬼怪》的劇本後來越來越鬆散、劇情停頓,或是新角色新佈線的突兀,以及編到後來才突然設定人物脆弱點,沒有完整的伏筆,這果真都是on檔戲的缺陷。
那,我為何看《鬼怪》,我花了點時間看一齣高收視率與頗有話題的連續劇,究竟是有多少的產業與生產線的實力,撐出了一個讓人願意花時間停駐的能耐。我想,這是龐大資本下,搭配強大、眾多而傑出的幕後人才的結果,光是繁多的場景與服裝連戲,我對場記的運作不斷驚嘆,而不時有短促變換的剪接與音效,這樣必然人腦運作的繁瑣手工業,我實在驚嘆不已。

我想不透,為何韓國的影視工業可以這麼強大?多麼希望台灣的影視產業也可以循著一些人家成功的模式變強。

維基百科關於本劇的介紹,請見 https://goo.gl/N96p5T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29

●關於眼球央視電視台發表春晚節目的一些評析介紹

是的,我說過我喜歡在地觀點所設置的「眼球央視」節目,這樣的內容是相見恨晚的,很高興有年輕人讓這個概念實現。

其實,我覺得20年前應就沒有禁忌可以用這麼趣味的方式嘲諷國家意識了,但為什麼現在才出現?跟網路與視訊的普及與技術門檻有關嗎?還是重商體制下的電視台,即使政治解嚴也未必有發行的自由度?那,「自由市場」其實還是存在哪些門檻,似乎也值得思索。

不管如何,眼球央視還搞出了本地版的央視春晚,青天白日旗海飄飄,解讀的方式在意料中但語彙卻又製造驚奇,但現實正是如此荒謬可笑與,但相信有些人會因此人肅痛而不以為然。

請讀這篇《眼球央視春晚,嘲笑國家符號何以走紅?》https://theinitium.com/…/20170128-opinion-changyuhsuan-new…/

而我想,這篇還不夠充分詮釋眼球央視的存在,還是有點要搔癢還是隔了層靴之感,但還是算有人驗證我的眼光,期待還有更多對此的評析。

 另有一篇端傳媒刊登《中華民國官媒、央視春晚⋯⋯這個笑話,我們想講給台灣人聽》,這篇也為眼球央視春晚進行評析。這篇寫得更多,詮釋角度再更多,尤其說明了眼球央視電視台的緣起。但有些點,還是點到為止,還有深入的可能。

我覺得這篇端傳媒這篇截用苗博雅的話是跟我的想法切合的,苗的意思應該是說,眼球央視的敘述角度,讓愛中華民國的人可以切入認同,但也讓不認同中華民國的人可以呼應既覺荒謬的意識型態。而,這就是這個媒體頻道的藍海空間,道理跟中天頻道以前的「全民大悶鍋」系列很像。如果都有不舒服,就是潛藏的政治立場讓人皺起眉頭,但還不至於算是大大的冒犯。這也是做到娛樂至上的原則,而笑中是帶有很多無奈的,但,這就是共鳴。

這裡,請讀《中華民國官媒、央視春晚⋯⋯這個笑話,我們想講給台灣人聽》https://goo.gl/UZowJ0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21

2017年 台灣(中華民國106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DIY 自製檔)=【下載】

遲到了,
參照了網路上的 人事行政總處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 Excel 表格,
基本資訊來源:
中華民國 人事行政總處。
網址:
http://www.dgpa.gov.tw/

DIY 自製了 2017年 台灣(中華民國106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檔,(支援 Outlook 2003)。

因為 2017 年休假日大混亂,
我不敢保證檔案內容製做無誤,
所以檔案內容僅供參考,
但仍歡迎網友下載。

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3_P8Q0fFRcMOE1xYTdCOFlXY2s/view?usp=sharing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