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網路盛傳經常發表教育評論的洪蘭教授充滿著劣譯著作,憤怒的學者們在網路寫出原書與譯文逐句
或逐段參照比對,知情的網民還促使發行重大誤譯劣作的天下出版社受理退書。具批判性的網民與學術界,仍不斷以座談會與揭露劣譯之網文,檢驗了洪蘭教授文思
中流露的道德高度,也透析出追隨與行銷教養「專業」的社會背景。有意兼具淺易瞭解並可連結論戰文本,請點「陳宗廷:解析洪蘭現象:《恐懼之邦》的《奈米獵殺》」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327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A bulletin of Mr. Q’s Web on his life, thoughts, and Social Studies for High School Education一個中學教師,江湖稱為酷叟老師(酷叟也夫子)公布校園、教學與生活隨想等相關消息。(managed by Ryan J. Y. Wu 吳瑞元,qsirwu)。
2013/10/13
好文推薦: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
有一封借用美國某醫學學會文告在近年廣流傳,這份看似權威的翻譯信件企圖影響華文世界性別平等教育
的思潮。但也有學者揭露了這份文告並不是美國醫學界的主流觀點,也批判了世人迷信醫學專業,誤以為「科學」可得價值中立的結論。事實上,「科學研究」常淪
為權力競逐的工具,一如以抽樣統計做成民意調查或社會科學研究一樣,偏見的立場主導著容易得出既定結論的研究方法,或是在既定的成見下對歷來文獻斷章取義
且機巧引用,我們所有的閱聽人不該盡信這種論述。在此連結我認識的學者高穎超所寫的"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一文。http://socioequity.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
http://socioequity.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
http://socioequity.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3/09/22
「搖滾時代"Rock of ages"」(2012)的觀後心得
From Evernote: |
搖滾時代"Rock of ages"(2012)Clipp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askwusir/posts/4915786071127?notif_t=like |
搖滾時代"Rock of ages"(2012)
剛與A.一起看完在HBO播的電影「搖滾時代"Rock of ages"(2012)」,沒想到比預期的好看。
我們直呼這就是屬於我們年代的音樂電影,許多融合1982年至1988年的排行榜金曲,讓我們一聽前奏就搔腦回想這些久違歌曲的來歷,更讓我們這些中年人不由得跟著哼唱。
原先,我大概是被湯姆克魯斯出演搖滾巨星的造型惡評所影響,也就沒多麼想看這部影片。
但,其實湯姆克魯斯的角色是個戲份不算太多的配角,而飾演誓言扼殺搖滾的保守派官夫人凱薩琳麗塔瓊斯,依舊不讓人失望,展現了與她在「華麗時代 (Nine)」對比最反差但舞藝一貫到位的高水準。她所詮釋死硬保守力道的歌舞場面,與沒她的頌揚性愛搖滾橋段,同有旗鼓相當的精彩。
其他配角也大有來歷,亞歷斯包德溫與羅素(Katy Perry的前夫)兩人對唱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by REO Speedwagon)的兩男告白曲,不知是讓異性戀以後對此曲判死刑,還是給了這曲新的詮釋生命?相信這段夾雜兩人歡樂時光的插曲掠影,同樣足讓這劇產生兩極評價,但我幾乎可藉此定位這齣劇是充滿笑鬧的喜劇。
當然,反搖滾又道貌岸然的婦運社群,以及流行音樂男孩團體當道的橋段,也流露著對時代與現實的諷刺。
總而言之,既對1980年代的懷舊,又改編排行名曲對當代音樂致敬,配著美國夢的老梗,和對理想的熱血,還是召喚出我們活過一段1980年代人的鄉愁,留下歡樂一場的觀影經驗。
2013/09/06
省思〈背包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一文
背包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41/
這篇〈背包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讓我想到學者謝世忠寫的《山胞觀光》這本書,同樣也是批判了旅行者到部落(書以蘭嶼為例)對當地人的衝擊。不過《山》的觀點時代還不夠流傳後殖民與新左的觀點,而〈背〉文就多了點時代性的觀點。最關鍵的重點在最末段:「旅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象徵。背包客再怎麼標榜自己的低預算、窮苦,都還是以上位者之風來去拂掃這些地方,再怎麼抱怨當地人的粗魯、再怎麼不喜歡這個國家的貧窮與髒亂,他們都有權力離開,這就是身為外地人的好處。」換句話說,能遷移,便是位高者的階級。但我想,階級並非是這麼本質的固定位階,事實上,階級有著層次與流動的可能。就這樣來看,度假村的客戶是不是比背包客更有殖民之惡?無論如何〈背〉文,其實想批判的,僅在旅遊者踏入異地淺表地的打卡按讚的優越心態吧!?
這篇〈背包旅行是一種新殖民主義〉,讓我想到學者謝世忠寫的《山胞觀光》這本書,同樣也是批判了旅行者到部落(書以蘭嶼為例)對當地人的衝擊。不過《山》的觀點時代還不夠流傳後殖民與新左的觀點,而〈背〉文就多了點時代性的觀點。最關鍵的重點在最末段:「旅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象徵。背包客再怎麼標榜自己的低預算、窮苦,都還是以上位者之風來去拂掃這些地方,再怎麼抱怨當地人的粗魯、再怎麼不喜歡這個國家的貧窮與髒亂,他們都有權力離開,這就是身為外地人的好處。」換句話說,能遷移,便是位高者的階級。但我想,階級並非是這麼本質的固定位階,事實上,階級有著層次與流動的可能。就這樣來看,度假村的客戶是不是比背包客更有殖民之惡?無論如何〈背〉文,其實想批判的,僅在旅遊者踏入異地淺表地的打卡按讚的優越心態吧!?
2013/09/03
[Shared Post] 誰來為獅子寫歷史?身心障礙者故事的社會學分析
tsasociology posted: "邱大昕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很多人都聽過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故事,或者讀過她的傳記。她的故事通常都是這樣開始的: 從前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戶姓凱勒的人家。有一天凱勒夫人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可愛女娃,為她取名為海倫。小海倫從小長得很可愛,很得父母歡心。當海倫十九個月大時,發了一場高燒全身發燙,從此看不到也聽不到,爸爸媽媽非常傷心。…海倫一天天長大,個性變得越來越任性、古怪、脾氣暴躁、不講理。將常亂摔東西,或故意將玩具丟得滿地。無緣無故的大吵大鬧,惹得全家不"
|
親子 文章分享 - 三不四要,聯絡簿這樣寫!
轉寄親子 文章《三不四要,聯絡簿這樣寫!》與您分享
這篇有意思不在其內所提示的原則,更值得玩味是,聯絡簿的書寫者與批閱者,在各自立場中,各存著怎樣的心理機轉和預設認知而流露於其表達的語彙?請讀〈三不四要,聯絡簿這樣寫!〉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0176
2013/08/13
關於中壢一帶忠貞市場拆遷的感慨
From Evernote: |
關於中壢一帶忠貞市場拆遷的感慨Clipped from: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inbox/1405dc00fea08a25 |
關於中壢一帶忠貞市場拆遷的感慨
最近收到A.轉信告知我中壢一帶忠貞市場拆掉的消息。啊!很是感傷呀!我很想去看這個市場的,我曾想瞭解那兒眷村的感覺。根據新聞,我循線列印下地圖,看文章所說,在尚未規劃新市場之前,攤商可以就地營業。希望有機會趕著去看一看、去那兒吃一吃。以前我在火車站旁中壢客運總站等公車去中央大學,總會遇到比較密集往忠貞、龍岡的公車,聽著車場調度員廣播公車通往的地名,讓我對這些地方充滿好奇。聽A.聊龍岡眷村自動長成迷宮式的聚居模式與當地傳了不知多久的都市更新,還有國防單位主導出一批批品質不一的國宅,都讓我想更理解當地人們的屬性和性格。一個個眷村充斥著效忠與榮譽的名號,對應著這個找不到道義定位的時代,處處都是殘忍的諷刺。
談到忠貞,我便會想到這個廣告。有個藥品廣告(宏星X骨丸)的廣告,婆婆媽媽在公車裡講自己骨質酥鬆無力,所以沒辦法趕著下車的廣告,那部公車車體外的標示牌,就是通往忠貞。我覺得那個廣告有非常高明的企劃,因為影片中中壢客運通往忠貞,裡面的人又用閩南語對話,整個廣告讓河洛語人、客家人、外省人都可對應到可以歸屬認同的符號,我覺得這個鄉土色彩的藥品廣告真是高明。
忠貞市場的大腸麵線 24.928708,121.252148
<iframe width="425" height="35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rc="https://maps.google.com.tw/maps?f=d&source=s_d&saddr=%E9%BE%8D%E5%B9%B3%E8%B7%AF&daddr=%E4%B8%AD%E5%B1%B1%E8%B7%AF&geocode=FZZefAEdDSg6Bw%3BFRZdfAEdxjY6Bw&sll=24.93186,121.262712&sspn=0.029654,0.045276&vpsrc=0&hl=zh-TW&brcurrent=3,0x346818c41918d3b1:0xaaa2f02294882b7f,0,0x34683d0eceda863f:0x54e44f52583a486a&mra=prev&ie=UTF8&t=m&ll=24.93186,121.262712&spn=0.029654,0.045276&output=embed"></iframe><br /><small><a href="https://maps.google.com.tw/maps?f=d&source=embed&saddr=%E9%BE%8D%E5%B9%B3%E8%B7%AF&daddr=%E4%B8%AD%E5%B1%B1%E8%B7%AF&geocode=FZZefAEdDSg6Bw%3BFRZdfAEdxjY6Bw&sll=24.93186,121.262712&sspn=0.029654,0.045276&vpsrc=0&hl=zh-TW&brcurrent=3,0x346818c41918d3b1:0xaaa2f02294882b7f,0,0x34683d0eceda863f:0x54e44f52583a486a&mra=prev&ie=UTF8&t=m&ll=24.93186,121.262712&spn=0.029654,0.045276" style="color:#0000FF;text-align:left">顯示詳細地圖</a></small>
2013/08/05
大尾鱸鰻 變身 電影觀後心得
From Evernote: |
大尾鱸鰻 變身 電影觀後心得Clipp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 |
大尾鱸鰻 變身 電影觀後心得
週六在有線電視電影台連看了《大尾鱸鰻》及《變身》。真的很巧,兩部一年內的台灣電影,都用了相同穿戴「假面」搏鬥的概念。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大》片被剪得支離破碎,還是電影本身就糟透了?總之,陳柏霖主演的《變身》敘事流暢,選角妥當,演技火喉恰到好處,顯然比豬哥亮、郭采潔過度用力演出的《大》片好太多了!而且九把刀劇本的《變身》把一個每個人都可成為正義超人的簡單道理,透過兒童劇偶像淪入過氣、失業、轉業的劇情,劇情喚起(男)孩子們曾經都有自許超人的投射,又讓人感受兒童對偶像瘋狂的尖叫場面,且又模擬酷斯拉破壞城市的模型爆破趣味,令人不禁沈醉於故事場景中。後來陳柏霖角色的過氣、落魄,再而遷就於變態的媒體製作環境,其嘲諷情色片與購物台的情境再現,又有著成人觀點的趣味和共鳴。最後再來回顧「即使戴著假面也要認真演出」的單純和執著,終究比充滿即興廉價諧音笑料與質感零碎的《大》片好看太多了。沒想到,在電視連看兩部台灣電影,立刻能以微笑和哈欠頻率辨出高下。看著陳柏霖在《變身》自然內醞的冷面喜感與對超人角色入戲的一派認真和執著,讓我換來了微笑愉悅,我覺得這真是個值得的觀影過程。至於《大》片,我只慶幸沒被騙入戲院。
2013/08/02
廣播「蔻蔻早餐會-12年國教作伙聊」摘要與聽後心得
From Evernote: |
廣播「蔻蔻早餐會-12年國教作伙聊」摘要與聽後心得Clipped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eiHDb3u5x8 |
廣播「蔻蔻早餐會-12年國教作伙聊」摘要與聽後心得
今早我在FM107.7 台北之音Hit FM聯播網全程聽「蔻蔻早餐」節目。本日主持人周玉蔻於「蔻蔻早餐」節目邀請教育部長蔣偉寧親自與現場民眾(家長、學生)談「蔻蔻早餐會-12年國教作伙聊」主題。教育部蔣部長除親自解說12年國教的精神,並且直接面對面回答各界對新政策的質疑。蔣部長思路非常清晰,對制度與理念有很透徹的瞭解。
各方提問中包括補教名師提到補習需求仍然大增的現實,民代有問到區域性優質高中發生缺額(例如基隆女中)以及私立學校反而爆滿的現象,另有民代直指升學比序方式創造了階級流動的門檻;家長則指控忽視技職教育與高職選填志願選同校不扣積分,但選不同校各科卻扣分等制度不合理....。
相信不止我激賞也另大眾讚嘆的,是在場學生的提問口語清楚並精確直指重點。學生問的問題包括服務學習並非真誠而是出於功利心態的狀況,學生更直指國中教師在新的政策施行在即,觀念仍舊陳腐,並且是不具落實執行的能力(即使蔣部長已說明教師在12年國教施行前皆需有18小時適性教育的研習,學生再次提問時也深深質疑18小時並不足以提升教師因應新時代政策的能力)。另有位北市景美國中的學生,更指出北市景美國中與中正國中具有「教育資源」的落差,這不僅讓主持人想進一步瞭解,我也想知道所謂的「落差」。
雖然在場家長(與學生)的提問,明顯仍是有學校優劣排序與明星高中的迷思,但教育部方面認為當高中均質與優質化提升之後,就近就讀將更普遍,而明星高中亦應遵守國民教育法規規定的75/25原則,對於明星高中的追求便可自然減少(這我們真的要等著看)。
印象深刻的是,北市議員王鴻薇高聲認為都會區應續有明星高中進行菁英教育,王認為不應用中央法規限制了地方自治對於地方明星高中的因地制宜之權。但也有民眾反嗆,地方政府也有拿中央補助款,憑什麼拿全國的錢卻搞自己地方的菁英教育。這位民眾要求,若要繼續有明星高中,那明星高中的課程應全數上網,並且也讓可在網路觀課。市議員跟著回答,她贊成明星高中教學資源共享與公開。我覺得民眾的要求很不錯呀!希望可以成為思考明星高中存續的前提。
我想,聽這節目,也等於是自己職場專業所需的進修,除了瞭解新制度的理念,也會瞭解既有社會思潮如何焦慮,以及有何抗拒。(吳瑞元摘要與心得報告)
更進一步直接聽這節目,可試點http://youtu.be/neiHDb3u5x8
註:節目來賓發言--台北市議員 王鴻薇、補教名師 陳子璇、全國教師公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吳忠泰、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監視長 許永佳、文大國際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郭正亮.....等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2部(2/3):上坪老街與瑞峰國小
前往清泉原住民朋友W.家的途中,除了竹東軟橋社區停留了一站,下一站就是上坪老街。
我們與W.預計是要在這裡會合。
上坪老街是沿著公路兩旁有老房子的一段街路,從竹東往五峰的路上,這老街的盡頭就是瑞峰國小以及國小對面的連鎖便利商店。這家便利商店是竹東往清泉路上一個重要的路標,因為經過上坪之後,已經沒有連鎖便利商店了。
上坪老街是沿著公路兩旁有老房子的一段街路,從竹東往五峰的路上,這老街的盡頭就是瑞峰國小以及國小對面的連鎖便利商店。這家便利商店是竹東往清泉路上一個重要的路標,因為經過上坪之後,已經沒有連鎖便利商店了。
原住民朋友W.告訴我說,上坪以前是屬原住民與平地人生活界線的所在處,以往的原住民會將山裡的物產送到上坪,與上坪的平地人進行物資交換的貿易。因此,這裡的瑞峰國小,學生的組成也就很多元。
上坪並非全都是客家人的血統,因為附近的五指山亦有賽夏族的聚落,而鄰近的下個聚落五峰 ,則是泰雅族人的勢力範圍。
曾走訪淡水、三峽、大溪、湖口等老街,看著許多老街隨著翻新而失去歷史的樣貌,小地方的老街,一樣也越來越難釐清老街曾有繁華的道理,但小地方的老街,改變的速度較慢,能懷舊的風情照舊是豐富的。
曾走訪淡水、三峽、大溪、湖口等老街,看著許多老街隨著翻新而失去歷史的樣貌,小地方的老街,一樣也越來越難釐清老街曾有繁華的道理,但小地方的老街,改變的速度較慢,能懷舊的風情照舊是豐富的。
以下請欣賞我拍攝上坪老街的影像(2013年7月7日)。
↑右下為瑞峰國小的操場跑道,我的朋友W.他說這是「彩虹跑道」。 |
老街在公路兩岸,有一貫日治大正時期街道改正後的磚造建築風格,特色包括類牌樓的門面,拱門走廊等。這樣的老街,往往會因為屋主改建而消失,這裡能保持400多公尺長的老街建築,非常難能可貴。照片遠方已有改成現代樓房,所以要趕快紀錄下來。 |
↑瑞峰國小的操場跑道。 |
瑞峰國小操場旁一個鐵皮校舍,整個漆上顏色,寫上「練身體」標語。 |
座標資訊:
●上坪老街 24.662833,121.120822 (位於上坪派出所到瑞峰國小之間的排屋建築)
●瑞峰國小與連鎖便利商店 24.661663,121.121798 (車子可停在便利商店前的廣場)
●完整閱讀這次的旅行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1部(1/3):軟橋社區 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1_1.html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2部(2/3):上坪老街與瑞峰國小 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2.html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3部(3/3) :清泉風景區與民都有山雲頂上的住家(3/3):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3.html
2013/08/01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1部:軟橋社區
2013.7.7我們前往清泉原住民朋友W.家的途中,特別停留在一個充滿彩繪風格的社區-「軟橋社區」。各位可以依照我的路線字母順序散步走訪,沿途的民宅彩繪,不禁讓人將相機的記憶體佔滿。其中,有個千人彩繪屋,就是讓整個社區繽紛起來的關鍵人物吳尊賢先生的住家合院,這裡整面平房牆面有很精彩的塗彩。
我們非常有幸能與他親自對話,他也非常樂於分享他的創作理念。一個關鍵人物,讓原本老化停滯的社區再次充滿特色與生命力,這是一個活化社區與創建社區認同、社區意識的典範。點選地圖,請按「顯示我的智慧景點」,可出現散步路徑順序的英文字碼。
↓我們的散步路徑
↓我們的散步路徑
↓軟橋社區內處處有著統一風格的壁畫。
其實會來到竹東的軟橋社區,是在出發前幾日等候理髮時翻旅遊雜誌看到的。當我參考各類地圖時,我很驚訝軟橋社區其實我早一直都有路過,可是居然都沒有注意到整個村落有著彩繪的特色。以前因為朋友的朋友在竹東燥樹排山上有買地蓋屋,印象這條竹東之郊的公路,後來是越來越窄,而燥樹排有一條斜往山上的叉路,以前拜訪朋友,我總是努力觀察這條變窄又要斜叉上山的地點。印象中,那條叉路口,有很多住家的信箱,就集中立在公路旁。
先不提燥樹排了,從竹東出發在未到燥樹排的前一個聚落,就是軟橋社區。這個聚落有圳溝(後來也供養寶山第二水庫之所需),還有個日治時便曾設置的桂山水力發電廠(今日屬無人發電廠)。因為與上坪溪、竹東水圳等水源結緣,這裡的地名就因曾有竹編彈性便橋的典故而喚做「軟橋」。
↓軟橋最重要的商店-軟橋商店(店面門面有很豐富的圖繪,這是一間令人懷舊的傳統雜貨店)
因上坪溪在此沖積出平原,而此地又被旁邊的丘陵所圍繞,所以軟橋里是個有田、有山、亦有水文的環境,其中圳溝為克服地形崎嶇與隨等高線緩降等特性,這裡也能看到從日治以來的水利設施規劃。其中為供養寶山第二水庫水源所需,將上坪溪亦引渠道,在軟橋偏北設置了取水口,顯示水文將經山洞渠道才引至水庫。軟橋社區的歷史遺跡,可以看到從日治時期一直到近年的水利規劃。
但軟橋社區近年務農人口減少,人口外移與人口老化,畫家吳尊賢先生回到故鄉,以自己的合院為地方文史組織的基地,他說服社區各戶參與彩繪的計畫,吳尊賢先生便以各色水泥在民宅、空置的屋牆繪畫。
總和軟橋社區壁畫的題材與筆法 ,有的是卡通圖案,也有些白描的動植物(包括恐龍),不少的人物具有寫意的成熟繪畫技巧。經常見的還有財神爺、迎春納福等華人民俗特色,但是神衹畢竟是不多的,在與吳尊賢先生對話後,得知他是天主教徒,但他並沒有將社區畫成特定宗教傳教的意象。他表示,許多繪畫的題材都是與屋主討論後才成形,其中包括他的家屋,除了有傳統農忙的婦女,也偶有露出底褲的少女。他的繪畫還有個能依建築物設施,應變而創作的靈活。例如若是畫到民宅的鋁門窗窗戶,這窗戶剛好成為動物圖樣的嘴,若遇到電表,則也可以成為電視或章魚圖樣的一部份。
當然,吳尊賢先生的家屋,最能彰顯他個人社會關懷的理念。他的合院一如網路與地方指標的圖繪所示,叫做「千人彩繪奇幻屋」,壁畫中包括了無數的人物,描述許多的歷史與社會事件。其中,他家屋的整片牆,從他家設攤賣灶煮青草茶的工作室開始向外延伸至門口,密密麻麻的壁畫圖案,依照時間順序的邏輯,從恐龍時代,一直畫到記載藝人鳳飛飛與陶大偉的過世,內容呈現很多的社會議題,表現出他對社會現象的關心。當然,在與他聊天的過程,可以感覺吳先生有強烈的鄉土關懷,他很希望人口老化、人口外移的軟橋社區能夠重新充滿活力,於是他以行動打造一個具特色的社區,特別還要與台中的彩虹眷村有所區隔,他認為當遊客駐足人來人往之間,社區將會活絡起來。就吳尊賢先生這些的概念與關懷來論,其實,這就是中學公民課程所講的社區認同與社會意識的興起,也曾是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曾提到的「社區總體營造」。我想,更珍貴難得的,是軟橋社區的社區再造,它不是由上而下的制式規劃,而更不容易的,它幾乎是一人發起,一人執行,這其中的溝通、協商與達成對社區認同的共識,絕不是我與創作者幾句對話所能說清楚的,於是,我也期盼有機會瞭解吳尊賢先生在軟橋社區的工作歷程,希望有機會讀到這個社區建設的專書。
↓吳尊賢先生家的合院,他自名為「千人彩繪奇幻屋」。
●軟橋無毒社區
座標24.694902,121.097981
●可停車地點 24.694585,121.098293 (公路路幅狹小,請避免在公路上或軟橋商店附近停車。我這裡標示的地點有比較大的空地,也有樹蔭,停車比較方便)
●完整閱讀這次的旅行
●完整閱讀這次的旅行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1部(1/3):軟橋社區 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1_1.html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2部(2/3):上坪老街與瑞峰國小 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2.html
20130707-08竹縣山郊之旅第3部(3/3) :清泉風景區與民都有山雲頂上的住家(3/3):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8/20130707-083.html
2013/07/29
看了一篇報導,解答了我對宜蘭內城「水源地」地名的困惑
最近我讀到一個關於宜蘭員山鄉旅遊的報導,我去年才去到訪該地,我觀察了一些環境,當時有些困惑,看了報導終於懂了。
我原本的困惑什麼呢?我的朋友云起近年都在宜蘭員山鄉租地種有機的田,去年她的田就在員山鄉的內城,我去年暑假是坐少有的地方客運到達,當時我仔細注意到公路旁有個機構叫做「自來水處水源地」,但,奇怪的是,我環顧四周,並沒有看到溪流。而我依照云起指示,在公車於金車公司處轉入線道(金車其實在水源地機構的旁邊,不過,無論是水源地或是金車公司的圍牆都非常地長,他們都佔地很廣),然後在榮總員山分院前一站下車。
員山分院的前一站是個十字路口,有個社區中心就在路口,我轉往榮源國中,云起的晒穀場就是借用榮源國中的籃球場。我當時也在納悶,附近都沒有溪流,為何這個國中會取為「榮源」,附近又有叫做水源地的地方,到底這個水是怎麼來的。一年後,我閱讀這篇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90957(幸福三代遊/順著蘭陽溪 來趟水之旅 - 玩家札記 - 達人帶路玩 - udn旅遊美食),終於得知,原來日治時期建設蘭陽溪堤防,逼使河流改道,但舊河道區域(如內城)仍依物理運動定律潛伏水流,形成豐沛地下水,於是員山內城這一帶地下水很豐沛,足以建設水源取水地。原來,很多飲料廠、礦泉水的工廠都設在宜蘭員山鄉,是有這個道理的。
因為我不做粗重的曬穀工作,所以我在內城一帶自己走著逛,走到山麓,我有看到引自河流的圳溝及依傍圳溝的步道,散步時有很多遊客坐著觀光鐵牛車,並有社區導覽人員沿路解說,加上我還看到每柱路燈都貼有認養人的姓名,我見證了內城社區活化的模式。
後來,他們翻穀曬穀到一段落,云起他們開著農車在路途攔截我,我們到太陽埤看一看。轉往太陽埤之前,我看到一個白色鋼樑卻又內部明亮、遊客眾多的建築物,現在我也清楚了,原來這是金車公司的蘭園。經過觀光溫室蘭園,一個上坡就到太陽埤。這是一個特殊的天然湖,與地下湧泉有關。
在接近天黑時,云起帶我們去看她另一處的田(種了有機的水果玉米,生吃都鮮嫩好吃),那時天已黑,云起引我們到一戶兼營水利事業的人家,在這戶前院的田邊,他們啟動大型的抽水機具,我看到好大的水量灌注到小圳溝,然後云起沿著圳溝的路線巡視,原來,這叫做巡田水吧!?我當時還皺眉憂心這一帶會不會都超抽地下水,但看了上面的報導,我豁然瞭解這一處都是地下礦泉水源充沛的道理。
過了一年,再回顧旅程與見聞,居然是充滿趣味的,有關內城從社區活動中心→榮總員山分院→圳溝步道→內城農場→金車觀光蘭園→太陽埤,這樣的路線,我重繪地圖,歡迎更多人到訪。路線圖:http://tour.xplova.com/routeDetail/index.php?GUID=BE8904D2-9109-352B-599C-CAEDFC7279D8
直接看到我繪的踏訪路跡圖↓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我原本的困惑什麼呢?我的朋友云起近年都在宜蘭員山鄉租地種有機的田,去年她的田就在員山鄉的內城,我去年暑假是坐少有的地方客運到達,當時我仔細注意到公路旁有個機構叫做「自來水處水源地」,但,奇怪的是,我環顧四周,並沒有看到溪流。而我依照云起指示,在公車於金車公司處轉入線道(金車其實在水源地機構的旁邊,不過,無論是水源地或是金車公司的圍牆都非常地長,他們都佔地很廣),然後在榮總員山分院前一站下車。
員山分院的前一站是個十字路口,有個社區中心就在路口,我轉往榮源國中,云起的晒穀場就是借用榮源國中的籃球場。我當時也在納悶,附近都沒有溪流,為何這個國中會取為「榮源」,附近又有叫做水源地的地方,到底這個水是怎麼來的。一年後,我閱讀這篇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90957(幸福三代遊/順著蘭陽溪 來趟水之旅 - 玩家札記 - 達人帶路玩 - udn旅遊美食),終於得知,原來日治時期建設蘭陽溪堤防,逼使河流改道,但舊河道區域(如內城)仍依物理運動定律潛伏水流,形成豐沛地下水,於是員山內城這一帶地下水很豐沛,足以建設水源取水地。原來,很多飲料廠、礦泉水的工廠都設在宜蘭員山鄉,是有這個道理的。
因為我不做粗重的曬穀工作,所以我在內城一帶自己走著逛,走到山麓,我有看到引自河流的圳溝及依傍圳溝的步道,散步時有很多遊客坐著觀光鐵牛車,並有社區導覽人員沿路解說,加上我還看到每柱路燈都貼有認養人的姓名,我見證了內城社區活化的模式。
後來,他們翻穀曬穀到一段落,云起他們開著農車在路途攔截我,我們到太陽埤看一看。轉往太陽埤之前,我看到一個白色鋼樑卻又內部明亮、遊客眾多的建築物,現在我也清楚了,原來這是金車公司的蘭園。經過觀光溫室蘭園,一個上坡就到太陽埤。這是一個特殊的天然湖,與地下湧泉有關。
在接近天黑時,云起帶我們去看她另一處的田(種了有機的水果玉米,生吃都鮮嫩好吃),那時天已黑,云起引我們到一戶兼營水利事業的人家,在這戶前院的田邊,他們啟動大型的抽水機具,我看到好大的水量灌注到小圳溝,然後云起沿著圳溝的路線巡視,原來,這叫做巡田水吧!?我當時還皺眉憂心這一帶會不會都超抽地下水,但看了上面的報導,我豁然瞭解這一處都是地下礦泉水源充沛的道理。
過了一年,再回顧旅程與見聞,居然是充滿趣味的,有關內城從社區活動中心→榮總員山分院→圳溝步道→內城農場→金車觀光蘭園→太陽埤,這樣的路線,我重繪地圖,歡迎更多人到訪。路線圖:http://tour.xplova.com/routeDetail/index.php?GUID=BE8904D2-9109-352B-599C-CAEDFC7279D8
直接看到我繪的踏訪路跡圖↓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3/07/24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From Evernote: |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我不知道是東森電視台播放版本刪去太多畫面,還是我看電影的能力不足,總之,看完《女朋友。男朋友》我是感到生氣的。於是,我寫下我的見解與我對這部電影的提問:
1.這部電影為何要使用超寬螢幕?是否有使用超寬螢幕的必要?是否善盡表現這種視覺畫面的特性?
2.以愛情食物鏈關係描寫一女兩男間從高中以來的女男戀與男男戀,這樣的電影在台灣早有《盛夏光年》(2006),在泰國也有賣座片《愛在暹邏》(2007)。相同的人物生命敘事,台灣多一部相似的《女朋友‧男朋友》的意義何在?
3.若說《女》片想藉解嚴前的言論控制與199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呼應禁忌的突破與衝撞,呼應民主與情感的解放,但時代只淪為單一事件的佈景,似乎甚少呼應各主角的生涯與性格,這麼好的時空背景,可惜欠缺對理想的學運世代轉向從屬於就業中產階級的轉變過程有所交代。相同時空與人物處境,我在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看到李志薔、蔡銀娟以其得獎劇作合導的《你現在在哪?》(2011)(註),看到幾乎相同的命題,包括從熱血理想的大學生與就業後的現實生活,包括一面是在學運廣場的慷慨激昂,另一面是回到宿舍情慾漫流的瘋狂做愛,這些逸走的人性與狂熱時代,《你現在在哪?》深刻與轉折的情節設計,顯然都比《女》勝出許多。如果時代要與性衝動和生涯相對應,一部公共電視的人生劇展就可淋漓盡致,何需再多一部耗資龐大且賴票房營收,卻只淪為消費時空鄉愁的電影呢?
4.叛逆的鳳小岳為何轉為攀附權貴?撒野的桂綸鎂,為何能轉變為事業女強人?整片的人物性格,是否太過表面與刻板?這樣,是不是害了女主角桂綸鎂、男主角鳳小岳、張孝全。整片,老實說,是不是只願多用心刻畫張孝全的角色心境而已?我再持平論,在這麼沒有生命力的角色設定中,若說張孝全還是演出了隱忍、退讓、偷渡等等的角色靈魂,這片該不該高度肯定張孝全的功力呢?(張孝全在第14屆臺北電影節獲最佳男演員獎,這我就覺得實至名歸。)
5.反觀桂綸鎂的角色,只有因應劇情用對了眼神和表情,但是忽而台灣國語,但忽又字清腔正的流利國語,這是不是全片角色都有重大缺失?是不是演技的重大敗筆?而桂綸鎂高中角色的狂野,讓人看了擔憂使不開或使太過。當桂綸鎂角色回歸日常時,卻又讓人感覺同於《藍色大門》(2002)時期的孟克柔。再加上前面提問提到的角色平面表淺化的問題,桂綸鎂在本片欠缺神來之筆的表演(反觀,張孝全則是充滿亮點),桂綸鎂因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是不是浪得虛名?其實,要講桂綸鎂的演技突破,那她在《龍門飛甲》的韃靼首領角色,才真突破與超越她既有的文藝氣質。而在這部《女》片中,我覺得她真的不算傑出。(我看陳意涵、郭采潔在《愛LOVE》的表現,就可預知有入圍女配角的動人條件,但桂,似乎不夠撐起全劇)
6.為何高中時期的角色要安排台灣國語?這些演員的台語都是講得很驚險的(至少我以我對母語的認知是這樣的)。若說,因為劇中空間是設定在高雄,但,「高雄」並沒有被提到吧?就算是空間在高雄,那「高雄」在劇情中的隱喻是什麼?拿掉「高雄」,就算字正腔圓的不知哪裡的台灣人,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完全無損地可以成立?難道作者認為,高雄人比較會買黨外雜誌?高雄人比較反當時的執政體制?如果是這樣,後來的劇情為何就不再延續關於高雄人性格的論述與展演?不知,這是浪費了「高雄人」的素材,還是,構思的野心太大卻又無力統整?
7.我是覺得《女》片的劇情真是太過鬆散了,可以隱喻時代與心境的情節實在太少,使得這部片借用時代、借用時事都太過矯情,欠缺環扣各幕場景的合理轉場,以致於觀眾看的時候,只看到一個個的事件,卻難以整合各個事件統合後的要旨與啟發。這要歸咎欠缺足夠的伏筆,欠缺各幕事件的佈局。整片淪為一個個片段,觀眾在各幕入戲後,卻無奈於突然收尾,迫於再浸入欠缺預期的陌生場景。這是不是代表只急於交代故事始末,但卻懶得讓各幕加總創造更高層次的意義?
好了,看完氣到寫出不少想一吐為快的見解。
這部片我可能聽過影評人麥若愚說有不少的缺失,我的確當時是很不服,覺得麥很狂妄,輕看了台灣電影工作者。麥可能不想觸犯眾怒,只點卻沒細說這戲是怎麼回事。但,麥的話,一直有個重點:他希望台灣的青年導演不可以再以狹窄的視野,卻自詡要完成具時代宏觀或是刻骨銘心的人文訴求(前句是我用我的話詮釋麥)。或許,電影藝術有其美學賞析的章法,但許多創作者似乎尚欠基本功夫,以致於流於「自以為是」與「自我感覺良好」(這句是麥這麼說的)。
所以,我也想說,不要因為是同志友善的劇作,同志社群就該叫好或相挺。我很期待看到令人覺得高妙的說故事高手,我也很期待具有批判省思與人文關懷的創作者、演出者,我認為影展獎項,應是要給在基本功夫與創意上有所精湛與突破的人。就競賽而言,我覺得這部片能讓男主角、男配角、攝影等獲提名,當然是有其實力的。不過,很多都沒有獲獎,相信是被這片本身的重大缺失所牽連吧!導演很關鍵,可惜了。
所以,最後,我還有一個最後的疑問。
8.為何臺北電影節、亞太影展與金馬獎覺得《女》片足可入圍劇本相關獎項?為何金馬獎與臺北電影節覺得這部片足以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獎項?其實,我覺得同年度的《候鳥來的季節》整體的水準是更高的,導演、男配角,甚至演雲林鄉下媽媽的角色者,都很棒,但卻只有入圍男配角莊凱勛,這說明什麼呢?競賽真是很微妙的,有時聲勢至外,不知還有哪些在作用著?
因為我本人也非專研電影的,所以,我在此還是謙遜地提出8個對《女》的疑問,如果有該指點之處,請讓我知道。如果,我有些說得沒錯,我希望台灣的電影可以一直進步。我的信箱是askwusir@gmail.com
註:我大大推薦公共電視《你現在在哪》(2011),這裡提供預告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p43jw0hWI。
2013/07/23
電視劇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觀後心得
From Evernote: |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 |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
最近看完了電視劇《含苞欲墜的每一天》,真是非常寫實、觸動人心且揭露人性。這劇談論女性在年齡增長之時,除須處理過往的異性戀感情創傷,同時又要兼顧外界與保守家庭的控制與期待,殷切盼望感情到來,卻又不斷面對錯失、錯解與誘引等處境,不免身心俱疲。
這劇深刻凸顯異性戀婚姻關係摻入兩方家族體系的複雜角力,描寫個體依附愛情、依附婚姻制度、依附情慾本能而致喪失自我與自主權的無奈。
在現實與期待之中,劇中主角們開始有了覺悟,也開始甩開依附的執著與束縛,在體諒彼此中,各自走出不隨波逐流的自主人生。
其中,熟人心機鋪陳誘引逆倫的伏筆和展露,尤其具有人間警示的意義。設計在臉書中假冒性別刺探加友者的心思劇情,除了呼應了現代網路虛幻的身份認同,易地而處的網路身份,也充滿性別與角色的交錯辯證趣味。
這劇有高明的劇本,也有稱職的演員(周幼婷、陳盈潔、潘麗麗、劉品言....),撐出了人間以愛為名的迫害與遷就,也呼求一段段跳脫束縛的自我自主。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
From Evernote: |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Clipp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 |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
著極大的「資訊不對等」與「能力不對等」狀態,於是趴場朝往成為性活躍感染者的資訊與能力齊等方向趨勢。幾場跑趴減害講座之內容,雖然論及用藥體質所產生的在個體身心反應上存在差異(如酒精在每個人的作用上不同),但是,說明擔待得起意識與操控情境的面向,僅屬樂觀之說詞,這樣的樂觀與給力的論述,可能是跳脫以往恐嚇與違禁的老套,但,卻未能如實反應出參與者所面對的風險(成癮、進階毒品觸探、意識失控的種種後果)。我想,減害論述不該為了抗拒恐嚇與違禁的老路,卻僅片面呈現有限的提示與全然的用藥自信。
我曾參與娛樂用藥資訊的講座中,有幾個主講者用戲謔的姿態與口吻演出用藥茫者的模樣,這情境是值得演出再現,但講座中幾位座談嘉賓耍弄camp爭相嘲諷搶演親臨與目睹的用藥姿態,一則是呈現該講座講者親臨趴場的第一人稱見證,但另一則,在惹聽眾大笑的情境,卻是再造性的上下階層,也就是趴場中自認能控制意識者與用藥茫者的上下位階。為何不是演自己或自己人意識到茫的作為呢?講座那樣的第一人稱,講者既是趴場在場者,卻同時也是消費踏踐同路人的第三人稱。那個對發起這議題富有使命感的第二人稱,是不夠清楚的。只是打著肯定用藥文化的自主旗號,實則以炫耀自己目睹奇觀所在的超然,充滿著與其他用藥者切割的優越感(例如講員號稱是趴場的研究者)。因此,我認為娛樂性用藥的論述,未必要再走恐嚇與違禁的基調,但在操作上,應要有第一人稱的真誠。所以我覺得《搖頭花》或是《迷幻異域》會是更具啟示性。而合適的講者,應是趴場的實踐者,也該是有能力省思、批判與夠謹慎操作講座(手冊)且理念清楚的人。如果,新時代的跑趴手冊(與講座)還是讓新手們在健康上有悔恨,這裡面一定還有不小的缺失,不能說鼓舞了,就沒責任。
2013/07/22
轉貼清大彭明輝對國民教育的批評與見解
From Evernote: |
轉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提出其個人對國民教育的見解Clipped from: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7184.html |
轉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提出其個人對國民教育的見解
酷叟老師的個人觀點:
文章看載於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閱讀「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本文,請點選下列鏈結——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7184.html
關於國教的假議題
我寫部落格時心情像在寫隨筆,輕鬆而隨興;但是寫書或專欄時我有很嚴謹的要求,花的心思是寫部落格的好幾倍。因為應邀在「親子天下雜誌」寫專欄,所以我特 地去看了很多關於國教的討論,希望不要重複別人的觀點,也因而發現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與討論。但是,絕大多數討論都是假議題:家長計較的其實是無關痛 癢的小細節,老師擔心的問題較實在,至於許多愛談教育的大學教授或暢銷書所談的,全都是為了知名度以及出版社想靠炒作搏銷量而製造的假議題。
我太太是很認真教學的國中老師,我是熱愛教育、長期關心產業發展而且又與業界有密切互動的 大學教授,而我們兩人經常討論我們所遭遇到的教育問題,二十多年來的分享給我們兩人一個了解完整教育體系的絕佳機會:國一學生帶著小五、小六的影子,國三 生接近高一模樣,大一又有一點高三的影子,所以我可以跟太太很確實地揣摩從小五到碩、博士的心智與學習概況,以及這些教育在學生出社會後如何影響他們的就 業與家庭生活。
不管是寫人生哲學、產業問題或社會改革,我所有的論述與意見都來自於認真而確實的長期實踐過程。我對教育的意見也一樣,有寬廣的客觀基礎,不是主觀的任性與偏見。
但是看著雜誌與暢銷書這樣亂談教育問題,把家長與老師都搞糊塗也搞得心慌了,讓我氣不過,因而寫信告知「親子天下雜誌」:我在寫滿一年11期的專欄之後,就不再寫了;因為我厭惡、不恥這個亂談教改,妖言惑眾的圈子,只想盡快遠離 (我說的「圈子」是廣義指「在各種媒體與書籍中談國教與教改的這個出版界與媒體界」)。
我很想花時間寫一本中小學教育的書來駁斥這些妖言,不過目前已經規劃的專書寫作計畫不想擱下來。底下是兩篇我寫給「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其中第二篇將在七月份刊出。不過,心裡氣不過,不想再等到 7/1 「親子天下雜誌」發刊後才張貼了。
我太太是很認真教學的國中老師,我是熱愛教育、長期關心產業發展而且又與業界有密切互動的 大學教授,而我們兩人經常討論我們所遭遇到的教育問題,二十多年來的分享給我們兩人一個了解完整教育體系的絕佳機會:國一學生帶著小五、小六的影子,國三 生接近高一模樣,大一又有一點高三的影子,所以我可以跟太太很確實地揣摩從小五到碩、博士的心智與學習概況,以及這些教育在學生出社會後如何影響他們的就 業與家庭生活。
不管是寫人生哲學、產業問題或社會改革,我所有的論述與意見都來自於認真而確實的長期實踐過程。我對教育的意見也一樣,有寬廣的客觀基礎,不是主觀的任性與偏見。
但是看著雜誌與暢銷書這樣亂談教育問題,把家長與老師都搞糊塗也搞得心慌了,讓我氣不過,因而寫信告知「親子天下雜誌」:我在寫滿一年11期的專欄之後,就不再寫了;因為我厭惡、不恥這個亂談教改,妖言惑眾的圈子,只想盡快遠離 (我說的「圈子」是廣義指「在各種媒體與書籍中談國教與教改的這個出版界與媒體界」)。
我很想花時間寫一本中小學教育的書來駁斥這些妖言,不過目前已經規劃的專書寫作計畫不想擱下來。底下是兩篇我寫給「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其中第二篇將在七月份刊出。不過,心裡氣不過,不想再等到 7/1 「親子天下雜誌」發刊後才張貼了。
十二年國教爭什麼
彭明輝
台灣為了十二年國教中的名星學校存廢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英國這邊也在爭論明星學校的存廢。差別在於:英國早已立法禁止增設公立明星學校,而且英國的天主教也一直在說服教會的明星學校放棄入學考,台灣卻有許多人在擔心明星學校的消失。
英國在1944年以後把中學分成三種:「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技職學校與普通中學,前者專門培養未來要唸大學的「精英」,普通中學則只培養一般公民知識。1958年時英國社會學家Michael Young寫了一本書《精英貴族的興起》,諷刺這個制度:在11歲時就把學生分成未來的統治階級、勞工階級與職員階級。許多教育工作者也認為:11歲的孩子身心還在發育中,未來的發展與成就難以預料,要用有限科目的筆試把他們的能力與特質加以分類,根本是荒謬的行徑!於是政策方向開始偏向不分類的綜合高中,並且在1976年的教育法案中明文廢除公立學校的入學考。
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仍堅持保留「文法學校」的考試入學制度,工黨只好立法禁止增設「文法學校」,而未將之廢除。但是許多家長仍堅持要將孩子擠進既有的「文法學校」,因而各校不得不擴大招生名額來因應膨脹的需求。
英國的「文法學校」之所以無法被消滅,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確實有適合聰明學生的教材與教法。以歷史科為例,一位念過「文法學校」的牛津畢業生告訴我:他在高中讀歷史時,希臘史讀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一書的英譯本,羅馬史讀的是吉朋(Edward Gibbon) 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他們從高中就開始讀許多名着的英文全譯本。此外,上課時老師只給討論提綱要與下週要討論的進度,學生自己回家找資料,唸完以後上 課報告、討論,每一個單元結束以後要自己寫報告,學著分析、批判與綜合所有閱讀與上課的討論。因此,這些「文法學校」的畢業生進了大學後,找資料、自修、 問答、討論、分析、批判與綜合整理的能力確實很強,遠比台、成、清、交的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高出大一截!
我在劍橋大學聽過幾 堂大學部的課,真的是呆在那裡:一門三學分的課,教授只講一堂,指定完本週要學的範圍,扼要地講這個單元的重要性、核心概念和學習的目標之後,就下課了。 課本自己讀,讀完自己試著回答課本後面的練習題,最後每週有三小時的助教時間讓你問問題,這樣就結束了!研究所呢?大學畢業一律直攻博士,而博士生只做研 究不上課,研究生自己組讀書會,兩、三週討論完一本書,根本不需要老師去管!
台灣呢?大學生上課 像小學生,每一行公式都要老師在黑板上推導給他看,有一行不懂就怪老師跳得太快;剛開學的那幾週,如果沒有先幫他溫習過去學過的東西,也要怪老師;甚至連 碩士班都還要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根本沒有能力自己念教科書,讀論文的能力與討論論文的能力就更別談了!都已經研究所了,老師上課仍舊不是引導學生「思 想」、分析、批判,而是在「講解」、「授課」!
我所見識過的高中資優教育更荒唐,只不過是高一提前唸高二或高三的課本,高三提前念大一的課本,照樣是知識的傳授與記憶,而沒有「思想」、分析與批判。而進入資優班的管道更荒唐,很多人連智力測驗的測驗卷都做過好幾本,更別說考進資優班是靠補習,唸資優班時繼續靠補習!
假如我們的教育方法 與教材不改,實在沒必要說非保留明星學校不可!孩子唸明星學校,可以滿足學生與家長的虛榮心,但是虛榮心養成之後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其實傷害太大。我指導過 兩個高中資優班畢業的學生,其中一位還有過兩次跳級,最後都難成大器:從小活在掌聲和鎂光燈裡,經不起挫折,沒有耐心跟意志力挑戰高難度的研究議題!
與其把力氣浪費在爭 論明星高中的存廢,不如把力氣用來認真面對學生「適性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教材與教法。假如我們確實有能力針對不同特質的高中生發展出各自所需要的教材與教 法,只要在社區高中內針對每個科目各自進行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即可給予不同學生他所需要的教育。如果硬是用明星高中製造「菁英學生」的光環與假象,又把他 們跟不同背景的學生隔離,那只會培養出更多死讀書的學生,而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歷久彌新的老調:適性發展
彭明輝
很多教改的訴求都是一相情願的「想當然爾」,根本沒有實證的基礎。結果,教改花樣年年創新,真正的教育問題卻永遠被拋到腦後。
教育的根本難題在於 人有不同成長模式與學習模式,需要不同的教育與發展管道。有些人喜歡抽象思考,拿到書就讀得下去,無須實際印證或做中學,這種人可以嘗試往大學發展;有些 人一定要先有問題才願意讀書,一定要邊做邊學,甚至先做後學,這種人適合往技職體系發展;還有些人年輕時只想玩,為生活所迫才願意學,或者只想學習學校沒 教的東西,這種人適合國、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到社會上去闖蕩,等他想學的時候再學。
用心設計、管理這三個管道,讓不同學習速度、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可以大部分時間同班上課,這遠比教改理念學校更好──讓他們從小跟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瞭解異次元世界的價值與文化,才不會變成統治著台灣而又不瞭解台灣的「禍國殃民」者。
但是,這樣的教育制度需要有相關的產業政策配合,否則反而會害學生中年失業。
如果是在米蘭,有些孩子會在十四歲唸完國小後直接進紡織技術學校,畢業後當紡織工人,織出來的布料號稱100% 無瑕疵,售價全球最高。在紡織廠裡,有資深的紡織工人教他們操作自動化機器;等他成為純熟的工人,必須升級做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時,他已經熟知自動化產品 的各種缺點,這時候有資深工人教他如何找出自動化產品的瑕疵,以及如何用手工修整這些瑕疵,使得這些瑕疵被藏起來,一般人的肉眼和肌膚完全感覺不出來;等 他更老(五十歲),眼睛看不見細微瑕疵時,他會升級當技術指導:青、壯工人看見很難修整的瑕疵時會來找他,他用放大鏡看問題點,想出修整的策略,教年輕工 人如何修整。六十五歲退休時,他號稱全世界最頂尖的紡織工人之一,一輩子衣食無虞,一輩子有榮譽感。
如果是在波隆那(Bologna)附近的 Sant'Agata Bolognese,這些孩子之中有一部份會去藍寶堅尼汽車有限公司(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當他們夢寐以求的頂級跑車製造工人。當他們成為成熟工人之後,他們會在自己製造的手工零件或組件上簽名,表示自己為它負責,也表示他是這輛名車的製造者之一。
當這些孩子想要轉換跑道時,歐洲普遍地有成人教育,上學期間領失業救濟金,畢業重新找工作。永續就業有保障,家長才敢放心地讓十四歲的孩子選擇他想要走的路。
但是,台灣的產業政策被財團和少數權貴把持,往錯誤的方向發展,使得技職體系的畢業生未來充滿失業的風險。
台灣98%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但是政府的賦稅與產業政策卻偏愛科學園區內的高科技產業。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僅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14.8%);某晶圓代工龍頭廠在2005年盈餘934 億元,繳稅金額卻僅2 億元(盈餘的0.214%)!於是園區外的產業紛紛外移或倒閉,勞工紛紛失業,而園區內的產業卻可以享盡各種優惠而獲利。為人父母者看著這種趨勢,誰也不敢讓孩子唸技術學校,再不才也得念個碩士,巴望著進科學園區。
因此,台灣技 職體系注定像是二房或童養媳,隨時要準備插大、考普通大學碩士班,以便「扶正」;成人進修教育幾乎不存在,公司鮮少有在職訓練。職業教育體系無法發展,所 有學生都擠向大學與研究所,結果升學競爭壓力不減反增,甚至往下擠壓了中小學教育的正常化;所有學生都只有一條升學管道,神仙、獅子、老虎、狗全部擠在同 一間教室裡,餵以同樣的飼料,當然是誰也吃不飽,亂成一團。
我曾私下參訪過一所 有名的國立科技大學,老師在前面講課,學生在底下三、五成群地開小會、打牌、談流行、彩繪指甲。只有最前面七、八個學生認真地想要聽。仔細聽,老師教的算 是認真、有料,問題出在學生。這些不上課的學生特質上根本就是不適合留在教室的,讓他們去學修汽車、彩繪指甲,或許還更快樂一點。可是,在既有體制下,這 些學生不但得要去念科技大學,很多家長還會硬擠出錢來逼他們去念碩士,而他們也唸得不甘不願。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浪費家長的錢,浪費學生的青 春。
台灣產業根本沒有升級,實際上不需要那麼多大學與碩士畢業生。去104人力銀行查一下,就會發現:除了研發工作之外,大部分工作要的不是「碩士畢業」,而是「2~3年工作經驗」。整個台灣充斥著學非所用與學而無用的浪費,這些更急迫的問題卻從來都不是教改人士關心的議題。
台灣的教育體系一直是政府各種錯誤政策的受害者,尤其產業政策的扭曲造成教育體系的畸形發展,這是無法單憑教育政策的修改去矯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願意去面對錯誤的產業政策,而一心想用教育改革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那根本是痴人作夢。
酷叟老師的個人觀點:
彭明輝老師以其觀察國際與國內教育的經驗,給我們更宏觀看待養成人才的教育制度。由於酷叟老師在高中階段就讀的是職業學校,酷叟老師二十年前走的就是彭明輝所說「台灣技 職體系注定像是二房或童養媳,隨時要準備插大、考普通大學碩士班,以便『扶正』」的路。由於現在技職院校也有不少的研究所,今日就讀技職體系院校的學生,可能不見得已是覺得非要到學術屬性的綜合大學「深造」與「扶正」,但是,具歷史的綜合大學的聲望仍比技職專校升格的學院與大學聲望略高。這都是國家長期忽視技職教育體系所發生的症狀。
彭明輝老師批評國內的教育淪為講課、講課的單調學習,欠缺討論、分析與統整的啟發與自主訓練,我相當認同,但也覺得不盡然都是如此。我在1990年代的大學過程中,我承認絕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老師講課的模式,但大學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也有很多系學會、競賽團隊培訓、讀書會等學習的機會可以親近。
在我東海大學的階段,因為外語課程是由外籍專業師資授課,我因此也有機會體會很多「討論」型態的課程。當年上完課,我總覺得為何外籍老師都那麼輕鬆,發佈一個情境,然後我們就分組對話幾回,然後就下課了,我曾想,這樣有學到東西嗎?今日我想起來,當年外國人老師總是很無奈我們怎都不回答他問的問題(其實是語拙),但就這樣上課對話了好幾學期,至少講英語不那麼害羞了,不懂的,也會試著用會的語彙釐清。今日想來,這段西方式教學的體驗,也在告訴我,老師扮演的有限角色,更重要的是學習是該自己去完成的。
我在大學參與辯論賽的培訓,研究生學長在系圖書室中帶領我閱讀與思辯國家機器運作與民主化的期待(一個帶領我們的學長就是現任立委蔡其昌),而在系學會刊物的製作,我也參與團隊的企畫與執行。回觀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並非很普及的讓學生可以參與構思、思辯、批判與反思的學習活動。我認為這些啟發與培養獨立思考(而非灌輸)的能力,是很需要在各級中學教育中讓學生養成。
彭明輝在上文中有提到英國培養菁英的文法學校與劍橋大學大學部上課的模式,其實台灣有些大專院校的老師,近年也都漸多採用專題或專案討論型態的課程。我個人在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時期的教育課程、國立臺北大學研究所必選修課程,甚至我在職於國立空中大學實體學分課程,都有老師採用專題討論與分組報告的型態上課,顯示現在的大學上課型態並非全都固守傳統chalk and talk(板書與講課)的模式。但不可否認,本土的教學型態仍是以chalk and talk為主要模式,以我在彰化師大被迫重複修讀他們整套的教育學程而言(中央的教育學程沒修完,彰師教育學分班要求重新修習整套學分),我體驗的彰師大課程,就是不斷的聽課。
看完彭文,我想起了一些提煉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我想,在中央大學研究所寫作論文於其後繼續深造的階段,大學後,是我重要思考能力躍升的階段。別說教授講課只是讓我們被動學習而已,事實上,研究所課程中教授精心規劃了文獻素材,老師上課針對閱讀提問與指引,其實某種程度都在顛覆未聽課前的自己,老師們引導思辯,並非在制式的分組模樣中進行,更多是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式的對話中進行,而論文寫作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與文獻對話與發表的過程。
我在中央大學時期曾主持或說參與了一個長達五年的讀書會,我覺得這是讓我思辯機敏的關鍵訓練(這部份已有發表論文於台大城鄉所《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期刊中)。當時的理念也包括了,課堂沒有開課的,我們自發地集結想探索知識的校內學生,我們在友善的校旁茶館自列文獻書單,我們探討書的觀點,我們比對人生。這樣主動創造求知與省思的環境,直到今日,近二十年了,我仍不斷參與、籌畫與經營藝文心得交流的成長團體。
直到今日,我仍不斷有文章發表與刊佈,我很慶幸我在終身學習的求學階段,仍有不斷獲得新知的管道,包括這篇彭文,也是來自校方信箱的發佈,讓我想起了過往的學習模式,事實上,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會在Facebook中轉寄彭明輝的文章,或許,我們都相濡以沫成為志同道合的理性人,都在為美好的人生努力。雖然,我也曾寫信告訴彭明輝某篇文章涉及了人身攻擊,且脫離就事論事的脈絡,但無疑的,彭的許多文章,常能引領我們去見識廣闊視野所切入的命題,讀完後無論同意或不同意,彭文常能給我們思考的啟發,當我們在檢驗彭文的一字一句時,這當然就是獨立思考發揮的時候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