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5

性教育大老晏涵文教授在基層教育界還是用處處偏見與過時的見解宣講他的性別教育。要聽性別教育,請選進步思潮的品牌。

今在網路看到有人轉貼的一個性別教育論壇的影音連結,內容是長期主導台灣師大健康教育師資培育的大老晏涵文教授,在「性別教育論壇」中的研習課程。

我在1990年代中期因為碩士論文與其後在醫院精神科承辦衛生署性教育衛教專案的關係,實務接近並也解析出他著作與發言中所流露的宗教信仰價值觀與學術的意識型態,特別是他在談到「同性戀」時,所出現的「要尊重.....,但.......」的語無倫次與精神分裂的立場,說穿了,他真的無法同理異性戀之外的狀態。

即便是這麼多年了,晏涵文也退休成了榮譽教授,他的影響力逐漸被新生代學者與女權主義學者所淹沒。我在這份影音的連結中,還是看到他許多陳腐不變的論點和貶抑社群慣有措辭。

晏涵文教授「性別教育論壇」影音連結 https://youtu.be/oQjDIdWE_0M

其實,我也觀察到他帶大的性教育機構「杏陵基金會」如何在晏逐步抽離後,在議題上終於跟上一點性別平權意識的思潮。但這機構很大的盲點,無論是「杏陵基金會」或是「性林」體系,醫療的傲慢與賣弄權威不思人文社會正反思的狀況,這些都是讓所謂「性別平權人士」非常厭惡的。

怎麼說晏總是帶著醫療的傲慢與貶抑社群的歧視呢?用這影音檔來分析:

晏說經常有真正的陰陽人來聽他的課,每節都來聽。他說:「他們都是要來找我取暖的」。
(這就是用傲慢的優越感看待差異社群。你以為只有你能給暖?你為何看不到取暖的背後是社會的冷酷。晏不在教育上終結社會的冷酷,反僅依附醫學見解,把雙性人視為個體對自己身體「異常」的苦惱。以現在的思潮來看,該解決的是社會偏見,而不是該採侵入身體、割除身體的醫療。進步的思潮通常認為,若有雙性特徵,接納自我,接納自己獨有的歸類。意思是連體嬰未必要分割,社會的接納才是問題核心。)

影片中,處處可聽到他完全的生物決定論,忽視人對意義的生成與後天意向的認定。晏說真正「多元性別」的人很少,所以尊重多元性別是個「假議題」,「連倡導性別平等的團體都非常少見到這樣的人。」意思是只有他見過最多,最有資格談雙性人這種多元性別。

(但所謂的「多元性別」就是想跳脫僅以生物基因的看待,採與社會性別、性別表現等交織出的各種性別樣貌。「多元性別」不必一定要遵照晏只納入「雙性人」的一種。為何晏就是不想肯認二分法之外的種種彩虹光譜?樂於角色扮演與BDSM的綑綁愉虐戀的認同不能納入多元性別嗎?)

而生物決定論與病理學的觀點(極度依附舊典範的醫學),以雙性人終究不變的是雌/雄二分的基因,僅是外顯的病理,所以他依附醫療權威說醫師判定後必然用手術「導回」其原性(晏毫不思慮外在的性別意識如何強制個體改變身體並強制個體進入性別框架角色)

晏說,如跨性別者像泰國那邊,都是因表演或性工作而施打賀爾蒙改變身體,這些人都會早死,而且這樣都是傷害「人權」的。

(偏見!偏見!偏見!那為何治療更年期、陽痿、掉髮的賀爾蒙治療與早死無關,且無涉人權?同樣施以賀爾蒙處置,他怎可選擇性的接納或詆毀?只因性別不在既定的框架中,就詛咒早死?而「人權」更在乎的是自主意願,人權是醫生、學者界定為主?還是當事人為主呢?想學性少數講人權,晏真是自暴其短了。)


隔了十多年,幾個我對他的研究觀察,仍不變的是:

1.誇言只有他最敢講性、最敢談性。他講了身體互動的細節都叫健康,異性戀之外的、婚外的、終究分手、器官多用途使用的都是病態。

2.他的性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性別教育是納在他性教育之下的。
(他不知道他的性教育包括回歸家庭、守貞、手淫的節制、生育的使命,都是鞏固父權,是男性優勢下對女性與異性戀外身份者的限縮,他的全人教育是協助異性戀男性實現自我與傳宗接代的教育,不是人人平等實現自我的全人教育。)

3.他批評沒有去親近醫學的,都是外行。他加入國際性學組織,與醫學界(婦產科、泌尿科)交換意見,所以他的性教育與性別教育是專業的,其他領域不知道人家醫學怎麼看待,沒通曉身體的,都是錯誤認知了性的本質。晏認為這些女權主張者,是不懂性別教育的真義。

4.責任、情感、組成家庭、孕育為性別教育的核心。

5.很高比例的男同性戀都肛交並會得愛滋病,愛滋病的傳播都是男同性戀害的,因此要關懷男同性戀。
(這個論點似是而非。男同性戀所做的事,因為缺乏統計的母群,並無法論斷同志的狀態。例如只看哺乳類在陸地,就說哺乳類都用走的,就是這樣誤解量化數據。苦悶、孤單與對肛交無感的人,沒在統計內,也與愛滋無緣,為何把人家一併都指控,這樣以偏蓋全,就是對量化分析欠缺程度。好像一句臺灣人都如何,新住民家庭都如何一樣.....說穿了,就是偏頗的經驗法則而大言不慚,以偏蓋全。偏見!)

6.現代人都重視先做性,都不在乎有沒有愛。或說,有乘載了愛就會結婚就會有美滿人生,會分手都是有性沒真愛。

他新增的哀怨是:
A.現在的性別教育都是外行的人在喊,政府都不聽他的意見。
(其實,性教育大師主導那麼久了,他的意見大家都熟了,大家開始吸納更多開明觀點,懶得多聽不長進的內容。是聽膩了,不是不聽。)

B.大家在喊性別教育,明明就只有兩性,為何大家禁止他喊兩性平等。
(誰禁他喊兩性平等?應該是大家覺得「兩性」是很過時且守住舊父權的不進步語彙吧!「兩性」是涵蓋不足,不是被禁用。他怎麼這麼有被迫害妄想的感受?)

因為聽到滿滿欠缺對社會建構之批判意識、盲目對「醫學專業」的信仰、欠缺對實證研究的判斷、欠缺人文的關懷、偏頗的經驗法則..大師顯然沒多大現代思潮的長進,我也不想多聽他不長進而失勢的抱怨。請大家多接力批判,並請基層教育界認清性別教育的品牌理念!

我們其實不用再請空談降低性騷擾、性暴力的師資來主講研習。女男在社會制度有不平等的事實,更源於男性中心思維的作祟,終究使女性與各類性少數在權力關係中處於不均等的關係,這並非是生物基礎可以主導,更重要是對生殖、「美滿」家庭、「正常」、「威權(無論是學科的、政治的、或生活與身份的)等社會意識的解析與批判,那平權的社會才能實現。

追求性別平等的基層教師,你們認為對自己身為男性優勢與既有制度沒有警省的教授/大師,還能滋養我們的性別平權意識嗎?

再一次呼籲,請認清性別平等課程的品牌。

當有人主講「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我們要讀出他/她是否能同理與警覺社會如何建構性別?我們更要檢驗其訴求的「平等」是看到哪些不平等?而他/她自己,又在平等天秤的哪一端?

屬既得利益階級的人,如對「其他」不能謙遜,他還夠格誇談「平等」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1/14

小小的國三小女生,聽課後竟找老師確認老師剛隨口評論的同志議題立場,並對老師論理......真悍!

關於昨天我改聯絡簿時看到一個同學對某科老師提到同性戀都很「髒」的事,今再改到同本,竟發現有進一步的驚人後續故事。

這同學在寫作中表示,在聽老師對同性戀者的評論後,她在下課竟到講台問明老師對「同志」的看法,老師告訴她,同性戀都性行為隨便、容易得愛滋病,都很「髒」.....。我班這同學就跟老師說,關於愛滋病,不是只有同志才會得,不管是男或是女,都有愛滋病的風險。行為隨便也不是只有同性戀才會這樣。她最後表示,她講了,「老師也聽進去了」。

我聯絡簿批閱到這裡,額頭都冒汗了。

在班時隨遇我問了這小女生,想知道事情的樣貌。近三年在班平時都非常少說話的她把事情說了一下,也提到她的見解。她說,當她聽到這類歧視的論點,她都會非常火大。我就問她:「你說人家被洗腦了,那妳為何不是被洗腦?」

這小女生說,她兩面的意見都會看,所以知道事情是怎麼回事。我就跟她說,或許老師也是兩面意見都有看,她才這麼說。

我想讓她知道,互指對方被洗腦,好像終究沒有對話的交集。倒是她說:「我如果知道她的信仰,我就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了。」至此,我想我們產婆法的討論得適可而止了(事實上她尾末這句是很有質性探究的意義,但也不宜論辯信仰的事了)。

但無論如何,我很高興聽到她能綜合很多資訊,還敢挺身出面捍衛自己認知的義理,我在她這個年紀,是沒有這樣找老師理論的能力和勇氣的。她對同志議題的能量,讓我震驚,忌諱謹慎得多的我從沒教他們這些。我只是很好奇,人們各自的獨立思考是如何化為呼喊各自義理的行動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1/12

從偏見營造了不友善,教育若傳播殘忍,但也是否應力求慈悲與扶弱?

今天改到一本聯絡簿說前幾日聽有老師講課突然帶到說某個社群的人都很「亂」,然後就有一群學生跟著訕笑。

我這個學生聯簿寫說老師「一定是受到某些團體的洗腦」,然後學生接著寫道:「面對一些天生無法改變的屬性,不是該尊重包容嗎?」我看到此,就直接批示「是啊!」

說某個社群的人很「亂」,跟講強國人都如何,或是說家庭背景如何的人都如何....都是以偏蓋全的偏見。以我曾交換學生所見識過的美國來說,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清楚「美國人」很難說有怎樣的同質性,那不是一句「髒」、「亂」、「開放」、「進步」或「守舊」可以道盡的。

 而文化人類學家也早透析,人類常用「髒」、「亂」、「臭」、「醜」、「病源」論定某些社群與種族的屬性,於是以「妖」、「劣」的定論成了排擠與革除的正當理由。我在帶班的經驗,就屢屢能溯源見證到霸凌者理直氣壯以經驗法則將人定罪的歷程與訴求。

當社會流露著不友善的氣氛,我們的孩子聽了是冷暖自知的,他們可能選擇否認,埋葬真我;也可能自我鄙夷,更鎖住內心承受偏見之刺的苦悶,如我見到一群全然不講母語、避提血統的少數社群一樣(如20年前的我)。


偏偏我這行又是標榜以「慈愛」、「適性發展」為前提的,但也常可看到以愛為名的「限縮」、「壓制」與「導引」,殊不知課堂裡的評價竟處處流露著人性固有的「殘酷」。或許大家都是這麼長大的,而我們也都終究要學會躲避「髒亂臭醜」的指控,不惜練就武裝相對。而挺不過的,就陣亡......
 
今日蘋果日報提到了玉里大橋有段傷感的故事,一個精神科醫師促成了這個有意義的紀念。而蘋果日報亦有篇精神科醫師所寫評論「其實,他們並不在意家庭價值」,這都說明了人與人陌生的誤解,為何已讓這麼多人挺不過去了。我想,這社會不能少人呼喊「慈悲」了,所以,我想我不能不說點話,希望有更多新生代知道,這世界還有願意扶持的力量。


後註:本文提到的兩份蘋果日報的文稿如下--
〈「彩虹」玉里大橋的秘密〉
台東市前市長賴坤成在臉書發文「五顏六色的玉里大橋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recommend/20160112/772864
精神科醫師徐志雲撰〈其實,他們並不在意家庭價值〉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12/773001/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1/07

104學年度第一學期國中歷史七年級第一冊講義(小紅本)下載處

104學年度第一學期國中歷史七年級第一冊講義(小紅本)下載處(吳瑞元老師編輯)

下載處1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3_P8Q0fFRcMdW1XYUJrQnRLUVk

下載處2
http://ppt.cc/YfQEO

下載處.








下載檔案後可自行列印,亦可存放置隨身碟,至打字影印行要求輸出計費。印製時可裝訂成A4繳交。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27

2015 人權教育工作坊二:人權景點教學探究 研習省思

這週五我參加台師大舉行的「人權教育工作坊二」研習,上午課程是將臺灣行政區切成北中南三組,各組每人寫出兩個人權景點,並在印有臺灣的珍珠板上插上景點小旗。

我寫的是金瓜石戰俘紀念公園,以及捷運江子翠站的潛水夫症勞工紀念碑。

上午的課程完成時,臺灣各縣市都插上了密密麻麻的人權景點小旗,讓人很有成就感。

下午的課程,由各老師挑選一個人權景點設計出至少有五個限定答案的題目,以及至少兩個價值取向的題目。


預計所有的成果將由人權教育中央團彙整,將開放大家參考。

我對臺灣各地的人權景點深有興趣,因為也是熱愛臺灣這塊土地,也喜歡人文的觀察和體驗,在各地人權景點所獲知的知識,常讓我在旅途與見聞中有深深的感動,讓我對人文風土有更深的情感。

像我這次在研習中得知人稱「嘉義的媽祖婆」許世賢女士為嘉義所做的奉獻,廣至行醫、興學、原住民事務,甚至是女權的先驅,讓我心生崇敬。老師們談到嘉義的人權景點,地點包含陳澄波紀念館、許世賢故居,甚至談到二二八後續談判與殺戮之地--水上機場,整合了這些人物的事蹟,當獲知陳澄波等菁英進入水上機場卻遭殺戮,許世賢所搭之車隨後被攔而逃過死劫,天人相隔的截然不同命運,真令人內心唏噓不已。

當透研習中聽聞到許世賢深受嘉義地區人民的敬仰,我特別回家問了身為嘉義人的老母,我的父母也隨我熱烈談起許世賢女士的傳奇,讓我更想知道她的風範與事蹟。

還有許多地區都有二二八傷痛的故事,各地建了紀念碑、紀念公園,以及紀念性的景觀規劃,以宜蘭運動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物為例,聽說有數面的明鏡象徵人對歷史的自省。而烏來的抗日義勇軍紀念碑,也標示著後殖民現象中的轉型正義與社群關照。澎湖望安離島的馬太鞍山(望夫島),標誌著對待痲瘋病人隔離與自生自滅的無情。而新竹眷村寡婦樓被火速拆滅,是種無情的歷史滅跡,若是日後徒留碑文,絕非原物原景所能比擬。

老師們推薦的人權景點,有些我已有走訪,像是五峰鄉的張學良故居、紀念抗日事件的新竹縣北埔公園、高雄美麗島站、屏東六堆抗日紀念碑。有些我想再重新走訪,例如新竹縣義民廟、屏東石門古戰場。還有很多我想親自去踏查,例如台東阿美族英勇事件紀念碑、花蓮北濱公園一帶的和平廣場、苗栗奉安所、彰化賴和紀念館、雲林鄭豐喜博物館、高雄余登發故居、阿里山鄉達邦二二八紀念碑、澎湖七一三事件紀念碑、海軍明德訓練班、新竹眷村博物館等等。

參加研習走師大路的時候,我看到台師大美術系旁的圍牆嵌著一幅幅的師大夜市攤商的小畫,顯然台師大集結了學系擅於繪圖的人力,為曾經巷弄喧鬧繁華的夜市攤商留下了紀錄。看著一幅幅的畫,我油然而生很多的傷感。一幅幅庶民攤商的繪畫,為每個攤子都塑造了人民活動的意象,有的攤子因食物料理屬性而所成各有的行業樣貌,有的攤子雖然只有攤桌和招牌,但攤旁或店門口等候消費的人群與遞交食品的老闆,都有著濃濃互動熱絡的人情味。但師大夜市因想回歸巷弄安寧的居民抗議而幾成絕響,台師大圍牆的夜市攤商壁畫,竟都如紀念碑文一樣,記載著逝去的種種。我在想,師大夜市的變遷,是不是一種人權事件?現在想來,對巷弄居民與逛夜市的人來說,其實是各有人權的面向,但我看這壁畫有著傷感與懷念,這個壁畫計畫,其實本身竟是個人權意義的彰顯。

一樣的,許多的紀念碑,其實也意味著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人權見解,各地的二二八事件是這樣的,烏來的義勇軍紀念碑是這樣,鄭南榕紀念館的呈現是如此、張學良的相關景點也是。但,值得做的是,不要因為政治意識型態的關係,就湮滅了人在社會進化上的努力,如果說清代沈葆楨願為曾為清的頭號敵人鄭成功立建「延平郡王祠」,我想,對人權事件該譴責與該紀念的事,也該持平的看待並予呈現。若我們能為人權的義理時時牢記楷模或記取教訓,我們將會建立道德並看重意義,人間將因謙遜的自省而充滿尊重,和平和美好因而固守。


以上是我的研習報告。

這是研習時北區的分組,我們已完成北區人權景點的標示。

新增說明文字

↑這是我在講解我的人權景點時的情形。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26

這週我在社大講座與週日的電視電影台恰見聞同志孩子的父母心聲

這個週四晚間我到新中和社大聆聽關於同志父母心聲的講座。而我剛剛又剛好看到緯來電影台一部新加坡電影《小靈媒》,這部電影看似是個小朋友賣萌的電影,但靈媒任務的主題卻是在講父母在兒子自殺後終於接納與面對兒子是同志的事。關於身為同志父母處境的認識,就是這週我體驗課程的主題。

我在新中和社大聽到兩位有同志兒女的媽媽,講述面對自己兒子或女兒為同志的心聲,她們兩位長輩都有提到剛知道兒女情形時,都莫名哭泣了一週到一個月,她們主動找諮商的資源,並也逐步地一方面關閉不友善的人際窗戶,一方面也在友善的親友間讓兒女攜伴出場,又或坦然討論。

在社大聽到一帶而過的傷悲日子,我可以感覺身為親長的傷悲是非常多面向的原由,的確非三言兩語可道盡其中的苦楚。可摸索的苦楚理由,是想歸因,或是對兒女完整人生的期待和規劃全亂了譜,或是擔憂兒女孤老的問題,也有為兒女的長期壓抑心疼,另也對社會的誤解同感身受。但,這些都太貼近內心與面子,我可以理解社大講座的分享僅能點到為止。

但我也在想,社大聽得出長輩有相當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知識與自探的能力,若世代與社會歷練稍有不同,處境似乎又會不同了。我最想問的,是若兩位媽媽一開始尋求幫助的是「走出埃及」而非「同志熱線」,那她們的信念將會變得如何?如果曾有對同志的歸因,誤讀到「強勢媽媽養出娘娘腔同志」的偽佛洛伊德學派,不知命運又會如何陷入自鄙與力求扭轉性取向的家人壓迫中?

新加坡電影《小靈媒》就演出了這樣的家人壓迫的歷程,劇情中即使兒子自殺了,吳君如所飾演的媽媽還是努力要為兒子辦一場異性戀的冥婚,直到通靈得知兒子自殺的真相,才終於擁抱同志兒子,讓怨魂終於解脫。

《小靈媒》讓我看到新加坡電影的批判性膽識。有幾處情節存有性別禁忌的緊張,但卻巧妙的涵蓋人性義理的普遍性,因而使戲劇張力不致冒犯觀眾,我覺得這點讓這劇本值得給獎。例如:警察對黃師公說:「你們知道同性戀是違法的嗎?」黃師傅說:「在死人的世界,是沒有合法和違法的問題。」警察說:「你怎麼可以讓孩子接觸這些?」(雙關語:指有小朋友接觸神鬼的事業與處理客戶同志冥婚的事)黃師傅說:「我的兒子有獨立的思考,他會有自己的判斷。」

「獨立思考」真是一句正當又具批判性的立場!很慶幸有些同志父母,經歷了些歷程,在「獨立思考」中找到自處之道。《小靈媒》正是呈現了這樣的歷程,讓我這週應證和體悟不少。

最後,我得說,吳君如,妳演得好棒,真是撐起了整部電影,所以,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電影。

(電影新加坡片名:非常婚事;香港片名為:冥婚啟事)

本文作者吳瑞元為教育部核定「家庭教育專業人員」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年 台灣(中華民國105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DIY 自製檔)=【下載】=2016年 台灣(中華民國)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檔(自製版)



我的電腦仍舊有使用 Outlook 2003,

趁著周末空閒,上網想找找 2016 年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檔,結果找不到,

於是參考網路上的 人事行政總處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 Excel 表格,

DIY 自行摸索,製做了 2016年 台灣(中華民國)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檔,

歡迎各位網友自行下載。
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i6kJUTKiGZ3qL7Wm6vcHBOLseTqvgAZ/view?usp=sharing



資訊來源:
中華民國 人事行政總處 網址:
http://www.dgpa.gov.tw/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24

所謂的「守護家庭」會不會是塑造血脈斷根的焦慮鬼魅,集氣扼殺多元的政治極權?

前日辦公室同事取得一份號稱「守護家庭」的公投連署單,在我的研究領域中,對這事當然蒐集不少文本。

基於我學術訓練的歷練,我還是得說,關於「多元成家」謀求在民法親屬篇的一些提案主張,本質上並非就是不愛家庭。不論哪一方,大家多認可家庭的價值。

但是獨尊特定異性生育至上的家庭模式,在排擠同性婚姻之餘,其實也在否定重組家庭、不孕、寄養、領養、試管生殖、獨居、單身、無欲、非婚生子女、單親、離婚、僧侶、不婚、戀物自慰,或未生男丁等人生選擇或處境。

過度抬舉血脈家庭,無疑貶抑不在血脈親養脈絡中的生涯模式。這些貶抑,表面上感覺是穩定社會架構之所需,但實則是生涯與人性的限縮,與民主的時代趨勢違背,更可能一偏就走向種族純淨主義。

強調基因之傳承與純正,走向的就是指控「不傳承」的定罪與對「不純正」屠殺。這樣的例子在希特勒與戰後白色恐怖歷史都殷鑒不遠。希特勒掀起排擠與貶抑「不忠」與「劣等」的猶太人聲浪,並沒有人想到會走到種族大屠殺這一步。但起步,卻是對「不忠」與「劣等」的指控。今日,對於「同性婚姻」與「多元成家」的批評,就有這麼點哪種「優」該保障,哪種「劣」不容存在的意味。


現在,有股勢力在強調人際關係中有所謂的「不純正」型態了,對自以為「純正」狀態下的大眾訴求「純正」將變摻混的危機感,讓血脈斷根的焦慮充斥人間。(然而「純正」真的穩定實存嗎?)

在基層教育的現場,我發現最殘害子女的並不是因為血脈父母是否雙全,反而是社會、家族、親屬對個體的偏見、歧視與疏於情感溝通,讓孩子離家、中輟、自卑。所以,肯定多元的家庭型態,才是映照人生適能發展過程(教育過程)最需要的增能、賦權與給力。孩子需要家人的感情投注,家人是否為血緣親屬並非關鍵。逃離家庭的人,是因為家庭沒有愛。真的不要以為血緣家屬才能有愛,能補足愛的人比比皆是,很多基層教師補的愛比血緣家屬多,我想同性,或「約定」的家人也不會沒能力給愛。

我倒覺得反對「多元成家」的焦慮心裡是藏著自造的幽魂,這心生的幽魂足以扼殺無辜。我不禁想到《蒼蠅王》這個政治寓言小說:掌政者強調鬼魅的存在,人民在可求安全感的盲從中簇擁極權茁壯,違逆者受追殺。

於是我想,我該為去魅盡點心力。我想自信還是很重要的,別因少數的存在,就覺得主流會消失。要不,更實際些,就是該去除所謂有「主流」的幻見,體悟制度應是著重保障而非限縮人性尊嚴的事實吧!

少點自私的基因為宜吧!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20

在「性別友善廁所」的論辯中,解析性別偏見

 自從具基督教背景的政黨「信心希望聯盟」關鍵人士雷倩在媒體對「性別友善廁所」提出質疑,她的言論也激起了空間政策的參與者與跨性別當事人的回應。看得出雷倩在這議題是戰鬥力的很強的,在有澄清與闡述的文章後,雷倩立刻也在同樣的媒體回應。

最近,我讀到吳馨恩〈性別友善廁所X強暴迷思─回應雷倩〉這篇,覺得「性別友善廁所」的論辯開戰以來,簡直就是會社會更上了深入淺出的性別教育課程。

以下轉貼我在一處臉書所寫的評論。


吳馨恩這篇回應反性別友善廁所者的文章〈性別友善廁所X強暴迷思─回應雷倩〉真是論辯得非常精彩。原文在此http://www.storm.mg/lifestyle/76236 (風傳媒)


真高興透過這些討論能累積性平教育的素材,無論是雷倩的文章或是回應雷倩的文章,都能藉此講授性平意識的認知狀態,培養思辯(辨)的思考。

這番論辯中,我看到了直視女性為弱勢的設想,也看到「一般」大眾對男性與跨性的偏見,但吳馨恩的文章剖析抗拒性別友善廁所者除了背後存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偏見之外,還有就是他們沒想過多元性別與性別中立的空間是更能為以人(而非性別)來為彼此增能、賦權和「給力」。

誰是守舊陳腐,誰是開明進步,真可對照出來。怎樣的設施會弱化婦幼,怎樣的設施可以守望互助,清楚說明了「性別友善」廁所的價值。

從吳文中打破我性別刻板印象的是,原來女性也是會造成用廁不安的「狠角色」,我看男性實在是疏於提防太久了(或是,男性覺得給看沒什麼大不了,那女性那麼在意又是如何?)!

雖然在潘柏翰解析性別友善廁所的立意精神後,雷倩再回應的文章強調她主在批判政府性平部門妄加通令全國遵從建置「性別友善廁所」這事,但字裡行間,都被回應者檢驗出她所流露的偏見。

我還是搞不大懂雷倩說「廁所」冠上「友善」旗號的設計,還會有什麼欺騙和假的?是有獨厚了誰嗎?還是基於性別不分的趨勢就是反到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18

我覺得留長髮而被處免職的男警很有道德勇氣

我覺得留長髮而被免職的男警受到了相當不正義的裁斷,尤
其是以「社會觀感」為理由的裁決更是讓我覺得不公。

事實上,依「有違社會觀感」為由的裁決,有可能只是因眾人的不習慣與偏見,蒙蔽了該還公道的真相。設想身為公眾人物、政治人物、原住民、新住民、性別少數社群,甚至是嚴管勤教卻不被家長信任的教師,用所謂的「社會觀感」來論斷是非,誰能知道全憑良心而冷暖自知的當事人如何有口難言?

揚著「社會觀感」的旗幟,然後將人定罪、剝奪人的權利,是不是也常像偏頗的媒體,在激起了人心狂熱後,鼓動社會集體噬血投石。然而,真正的正義是如此可以輕易論斷的嗎?
⋯⋯

就是這種粗淺的「社會觀感」論調,讓我覺得「多數決」不見得是真理,反而是一種仗著有偏見的人多,便以踐踏弱勢為樂的暴力,這相當可怕。

這樣的可怕更突顯長髮男警他的道德勇氣的崇高,我看到他以自己的工作權為賭注,讓「所謂社會觀感」竟存留的偏見,與現行制度抵觸性別法律立法精神的矛盾,由他的案例讓社會開始檢驗與討論。現在大家也在風傳:男警的長髮為何比體重過重跑不過匪徒更傷警紀?

而這有一篇黃竹安寫〈一個長髮男警戳破了警界無視法律的惡習〉,該文從國家機器的角度批判了警界「軍警紀律不彰、選擇性執法、收賄通牒」流露著盲目服從、欠缺獨立思考的法治教育。

作者說:「究竟是希望警察作為一個「執法者」還是「執法機器」?恐怕不言自明。」真一語觸及人權教育的真諦--人就是目的。人不該是機器與工具。
照片來自臉書「支持警察團結,保障警察權益」相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oliceright.tw/photos/pb.601361836608573.-2207520000.1450377538./907557915988962/?type=3&theater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2/05

性傾向是歧視與偏見的指標試紙,融入的性平素養足以直探許多性別核心問題

第二波課綱公聽會國語文場有人說「性平問題不是只有同志議題」,還有「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言下之意,課綱公聽會只關心多元性別,其他都沒管了?

「性平問題不是只有同志議題」,這句話某種程度可成立。但,從另一方面來談「同性戀問題可以涵蓋相當多的性平課題」,這說明談「同性戀」延展出「性別刻板印象」、「父系至上體系」、「生殖工具性」、「性關係」、「理解性別的生理、心理狀態」、「生涯發展」、「性別歧視」、「家庭」、「親密暴力」、「家務分工」、「媒體識讀」、「人工與代理生殖」、「疾病污名」、「科學中立的解疑」、「量化詮釋的偏誤」、「國家機器與身體治理」、「長照」....等等,所以我說性傾向議題是性平的指標試紙,是性別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各領域中融入多元性別的性平課綱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具有教學效益的內容。

說課綱公聽會談同性戀太多的人,應瞭解事情的脈絡。今日會談這麼多同性戀課題,是因為一大多人專挑性平課綱中的「認識身體」與「認識性傾向」來反對,為了對話與溝通,才充斥這些話題、佔了這麼多時間。原有的性平課綱沒意見的肯定很多,回歸舊秩序的意見者想扭轉符合前進思潮的課綱,逼出了捍衛既有制度的人就事論事。

是的,「性平問題不是只有同志議題」,所以,主張回歸舊秩序的人們更該停止聚焦與放大教育中的「同志議題」。我在以前的《性別好好教》教育部教材公聽會上,與現在第二波的公聽會上,我聽到的,反而是自稱為多元性別的成員,對於性平課題有廣泛的體認、警覺與省思。

我想我以研讀女性主義思潮、社會學(Sociology)、性別研究的立場,以及身為地方國教輔導團人權教育小組受訓多年的基層教師身份,說一下我的看法。

性平教育當然不是只有同志議題,但同志議題與「「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都有相同的根本問題,在討論性別現象時,有些導論般的思考,早已能涵蓋相當多的性別平權問題。

我所說的「導論」,就是關於「性別的養成與社會化」、「社會性別、生理性別與性表現的多元」,在論及這些導論時,不免將可知許多問題的根源都源自父權、男性至上的宗法制度(傳「宗」的意識),以及為了傳「宗」的意識型態衍生了將女性當作生殖工具與設定女性「主內」「守護」家庭的偏頗,再衍生限縮性別角色與發展的壓迫。

即便是「異性戀制度」也是從生育的必要開展,擴展出自主女性、異性配偶家庭以外的歧視、偏見與打壓,許多職場女性與異性戀外的人士都可感覺,這社會在「人」的生涯中被主流社會設下了「透明玻璃天花板」。人若以生殖和繁衍為天職,人變成了「工具」,站在「人權」的理念,理想的人間應該是讓人可以自我實現,而不是讓人淪為工具而處處受限。

現行以生殖為前提而獨尊異性戀的體制,衍生出自古至今對女性不平等的設定與對待,養大了男性的狂妄與踰舉,性騷擾、性暴力、性霸凌更是在男尊女卑的體制中被縱容養成,女性與性少數在父權制度中被壓制噤聲,異性戀單一配偶外的社群中不被同理。

因此,性平教育不是解決表象的不公平與不正義,更要探討與批判制度與系統所畸生出的社會意識。

教育不是在為鞏固守舊盲從而存在,而是在進步與理性思考中,開創生涯中的自我實現。
現在的教育思潮也不再秉持打著「保護」的招牌,繼續弱化新生代因應萬象世界的能力。

就這樣,拒絕討論制度緣起,不去討論畸生的「兩性」、欠缺挖探性/別的不平等的源頭,打著「保護」的旗號,卻畏懼思辨與自主的培力(empowerment),這麼守護既有(會畸生問題)的秩序,一直弱化性別生涯可能的龐大多數,這種「守舊+傳統+獨尊異性戀思維」的偏見源頭,相對於具反思力、能同理弱勢(女性、異性戀外的)的社群,哪種才叫做「霸權」?

社會中願表態是異性戀外的比例那麼少,頂多偶在遊行嘉年華呈現不同的叫嚷,要稱能反思異性戀制度的人是「霸權」,真是太抬舉了「少數」!

說反思異性戀制度的人是「霸權」,更凸顯許多異性戀家長面對人性差異時的盲目「驚恐」!

人在對個體差異的「驚恐」,早在古羅馬「迫害基督徒」、中世紀「獵殺女巫」、二戰前後的屠殺猶太人、IS殘殺同性戀都展現過人權的殘害。所以,我們會希望教育界要有更多「認識」與「同理」的教學,要化除迷信與不理信的「驚恐」。

讓真懂「不平等」根源的女性主義學者、讓深深承受不平等的社群、讓覺醒平權意識的人們談性平教育吧!我們的新生代需要平衡的資訊、獨立的思辨。

只能從表象看到問題的人們,孩童也是能看到的,但要教「警醒」、「爭取」與「反思」,多聽有所感悟問題源頭的學者、社群怎麼說,這樣的教育就很有意義。

能夠反思既有制度的合理與荒謬之處,或許,世人將有機會瞭解「扮裝」、「娘娘腔」是社會中多麼進步與力行的平權勇士。從少數的啟示,或許人人都能有機會警醒自身差異與奮鬥的過程,能跳脫外在限定的框框,這是多麼好的自信教育,而性平教育中對於多元性別的肯認,就是這麼有意義的教育。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1/29

新泰國中迷宮式的廊道與新泰路要小心駕駛

新泰國中迷宮式的廊道與新泰路要小心駕駛

2015.11.20 新北國教人權團至新泰國中分區輔導。這趟出勤我比較驚訝的是--「新泰路」要謹慎駕駛的路況,還有迷宮式廊道的校園建築。我從新莊中正路轉入新泰路,這條路開車有異於尋常的駕駛經驗。有好多越過雙黃中線迎面駛來的機車。有從對向...
吳瑞元貼上了 2015年11月28日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1/26

短評與轉信:【高市國小傳黑函 逼師說謊、煽動家長】

酷叟對於某些是非,還是想說個清楚。由於參與國教輔導團的關係,所以我對於融入課程的議題類課綱有些掌握。再以我歷史學與社會學(Sociology)的背景,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得說,我審視正建構的性別教育與人權教育的12年國教課綱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但我知道有些人對於異性戀之外的社群是充滿焦慮的,有人是擔憂異性戀生殖取向的家庭價值崩解,有人是聽從了所屬宗教社群的詮釋,有人則是被應召/映照出心中詭念的焦慮,有人則是在偏見中湧出了慮病症(
Hypochondriasis)的公共衛生使命感。總之,推想中產生的嫌惡與恐慌,早有人命名為什麼的"phobia"之類的。

「同性戀」被推為這波恐慌症的代罪羔羊--"Homophobia",但我得說,為推動性別平等的課綱學者,並非來自「同運團體」,實在是很多的不平等源自以保護之名而行蒙蔽理性思辨的事,婦權團體、女權團體、學術界,恰都有共識力圖社會的演進與改變。然而身為家長,卻更容易因為著想孩子的心智成長,於是常有想像後的驚恐。


這裡轉個南部家長的驚恐,另,再對照長期關注教育課綱與性別教育學者好友的文章,請大家參酌。

以下為轉信內容:

 ﹍﹍﹍﹍﹍﹍﹍﹍﹍﹍﹍﹍﹍﹍﹍﹍﹍﹍﹍﹍﹍﹍﹍﹍﹍﹍﹍﹍﹍﹍﹍﹍﹍﹍﹍﹍﹍﹍﹍﹍﹍

【高市國小傳黑函 逼師說謊、煽動家長】
這是南部教師提供,來自教育LINE群組的圖片。《搞同誌》察看發現:文中充滿錯誤訊息、煽動性言詞、抹黑同運團體的恐嚇字眼,原來目的是要透過老師誤導學童,利用學童去動員家長,參加12月5日在高雄舉辦的12年國教課綱公聽會。我們要澄清:

1. 12月5日要在高雄舉辦公聽會的是「國家教育研究院」,不是「法務部」!要研修的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波課程綱要草案」,包含國語文領域、數學領域、生活課程與技術型高中十五群科。
本文作者連基本資訊都搞錯,先做好功課再寫黑函,加油好嗎?

2. 依據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研究說明」,從小一到高三應培養學生對「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學習主題一)
我們用PDF「搜尋」功能檢視該文件10遍,根本沒找到人獸性交等行為的字樣耶!(失望)

3. 這樣的文件在校園流傳,已製造「性別不友善校園」的氛圍,該校內各種多元性別教職員工生的校內處境,都會受到威脅,感到恐懼、焦慮、擔憂,危害學生受教權。

▼ 因此我們呼籲收到此信的老師、家長與同學:

1. 此文已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友善學習環境),且觸及《刑法》310條誹謗罪。請立即停止轉傳此文,以免觸法,或害他人觸法。
同時,歡迎把《搞同誌》的正確訊息回傳給你的消息源,協助他/她學習。

2. 如果收到此文,請向貴縣市政府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提出檢舉,共同維護讓「教職員工生」都能感到友善、安全的校園空間。(教育部性平會:https://www.gender.edu.tw/

3. 正面教導孩子健康的性態度、性觀念,是積極為孩子的身心靈安全打預防針,讓他/她們具備面對未知關係、愛戀與情慾的能力。

4.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因為保守性態度而不教性,對孩子恐嚇禁絕,只會讓孩子暴露在風險下,缺乏應變、協商、自主決定的能力和資源,這將是教育與家庭的失職

5.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應全面融入「性別平等教育」,但是經初步檢視,很多領域/科目/群科沒有融,或融的不完全,或刻意忽視多元性別。

第二波課綱公聽會即將於11/27(中區)、11/28(北區)、12/4(東區)、12/5(南區)舉辦。請上國教院網站關心課綱內容,或進一步報名參與公聽會,讓這教育民主化過程中「性別平等教育」與多元性別不會被噤聲、被邊緣化。
國教院網站:http://12basic-forum.naer.edu.tw/

▼ 最後我們想引用智慧之書《聖經》,來跟製作此文件的弟兄姊妹對話:

當聖經年代(2000多年前)有沒有現代(主後2015年)意義的同志情誼,學界還在爭論之時,有一點是確定的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十誡;出埃及記20:16、申命記5:20)。

如果您願意,歡迎發訊給《搞同誌》,我們願當橋樑,促進多元性別社群與不同團體的對話、溝通與理解。

《搞同誌Fagget》同志教育與研究專業網絡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agget.tw/
電郵:fagget.tw@gmail.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1/18

關於性平團體呼籲慎性平教育委員的報導,湧進許多不滿的留言,我這樣回應

蘋果日報新聞網站報導立委尤美女、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同志諮詢熱線等團體呼籲教育部遴選性平教育委員時必須考量性別平權專業,這樣的報導竟湧入不少篇對前述團體不以為然的留言。

這些留言(我留言時,看到的都是對新聞不以為然的留言,多達八篇,意見趨於一致),讓我(酷叟)不禁想說說我的看法。


有不少人說性平問題不是只有同志問題,還有「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言下之意,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立委尤美女只關心多元性別,其他都沒管了?

我想我以研讀女性主義思潮與性別研究的立場,說一下我的看法。

性平教育當然不是只有同志議題,但同志議題與「
「性騷擾問題、家暴問題、兩性同工不同酬問題、青少年性交易問題、未婚生子的問題、青年不婚/仇女/仇男的問題」都有相同的根本問題,在討論性別現象時,有些導論般的思考,早已能涵蓋相當多的性別平權問題。

我所說的「導論」,就是關於「性別的養成與社會化」、「社會性別、生理性別與性表現的多元」,在論及這些導論時,不免將可知許多問題的
根源都源自父權、男性至上的宗法制度(傳「宗」的意識),以及為了傳「宗」的意識型態衍生了將女性當作生殖工具與設定女性「主內」守護家庭的偏頗,再衍生限縮性別角色與發展的壓迫。

即便是「異性戀制度」也是從生育的必要開展,擴展對自主女性、異性配偶家庭以外的歧視、偏見與打壓,許多職場女性與異性戀外的人士都可感覺,這社會在「人」的生涯中被主流社會設下了「透明玻璃天花板」。

就是這麼多對於女性不平等的設定與對待,才養大了異性戀男性的狂妄與踰舉,性騷擾、性暴力都是在男尊女卑的體制中被縱容養成的,也都在女性與性少數的噤聲中不被同理。

因此,性平教育不是解決表象的不公平與不正義,更要探討與批判制度與系統所畸生出的社會意識。


教育不是在為鞏固守舊盲從而存在,而是在進步與理性思考中,開創生涯中的自我實現。

就這樣,拒絕討論制度緣起,不去討論畸生的「兩性」、性/別的不平等的源頭,打著「保護」的旗號,卻畏懼思辨與自主的培力,這麼守護既有(會畸生問題)的秩序,一直弱化性別的可能的龐大多數,究竟守舊+傳統+獨尊異性戀思維,相對於具反思力、能同理弱勢(女性、異性戀外的)的社群,哪種才更像是佔位甚久的「霸權」?

願表態是異性戀外的比例那麼少,頂多偶在遊行嘉年華呈現不同的叫嚷,要稱能反思異性戀制度的人是「霸權」,真是太抬舉了!
讓真懂「不平等」根源的女性主義學者、讓深深承受不平等的社群、讓覺醒平權意識的人們談性平教育吧!

只能從表象看到問題的人們,孩童也是能看到的,但要教「警醒」、「爭取」與「反思」,多聽有所感悟問題源頭的學者、社群怎麼說,這樣的教育就很有意義。

能夠反思既有制度的合理與荒謬之處,或許,世人將有機會瞭解「扮裝」、「娘娘腔」是社會中多麼進步與力行的平權勇士。從少數的啟示,或許人人都能有機會警醒自身差異與奮鬥的過程,這是多麼好的自信教育。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10/24

轉貼 與簡評〈【沃草烙哲學】 搶救國文、護家盟、制服守舊派與「偽善」 /賴天恆〉

轉貼 【沃草烙哲學】 搶救國文、護家盟、制服守舊派與「偽善」 /賴天恆

這文章的論辯內容可能讀來會引發些焦慮(不舒服),不過閱讀時產生的質疑,也可測試自己的邏輯推論,並檢視自己直覺原有的立場是否還該不變。

該文有個新的觀點,是指借公共利益包裝既有守舊堅持的作法,即文中所謂的「偽善」,其實是有促進公共議題討論的效益。但作者所謂的「偽善」標定,則太標舉自己自以為「全知」的發言位置了。其實,堅持守舊立場的人,並未察覺自己的善是「偽」的。能標定他人為「偽」,顯然認定自己看到的最真,這是該文有點姿態的地方。

這文還有很多是點到為止,但欠缺有力辯駁。我來延伸裡面一個批判:
例如直覺說「一夫一妻制是中國優良傳統」,可能並未警覺「一夫一妻」為多的華人社會並不是因為有此戒律而堅守,反而是經濟條件下,男性主導的社會大多因經濟有限才沒三七四妾兼孌童。「一夫一妻」比較是西方宗教的概念融入我國民法的結果。(我以前上中國社會史所讀過的學者分析)

其他,尚可論辯的,就請參考轉文〈【沃草烙哲學】 搶救國文、護家盟、制服守舊派與「偽善」 /賴天恆〉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1267270
這封郵件來自 Evernote。Evernote 是您專屬的工作空間,免費下載 Evernote

2015/10/17

20150904_到三重三和國中參加授證典禮並聆聽實驗教育研習

20150904_到三重三和國中參加授證典禮並聆聽實驗教育研習

因上午課務較多,我上午的授證典禮並沒有參加,後來聽說有輔導員幫我領了「國教輔導團人權教育小組輔導員」的聘書,下午我就自在地搭乘捷運來聽研習。

下午我到場參與研習,這場研習主要談的是「實驗教育」。
研習的講師一位是新竹教育大學校長陳惠邦,介紹的是各國實驗教育的理念與模式。另一場是聲音已經職業傷害過勞的磊川華德福學校校長林玉珠,她以實景圖片介紹動手操作農耕、泥塑、手工製琴的教育型態和理念。

就我看來,非華德福的學生,若在課餘也有動手操作些作品,似乎也蠻「華德福的」,只是少了課程目標和專家評鑑的過程。若說是教育,我比較想知道,也是每門課的課程目標、理念,以及評鑑,無論是量化的或是質性的,都可。

「教育」是講求有計畫的改變,所以,實驗教育該如何評估學習的成效,這都是更進一步的研習要說清楚的。

有些實驗教育很強調在製作成品過程的的自學、團隊協調與社區參與。但我比較不希望聽到說實驗教育就是「不要評量」,如果不要學習前後差異的評估,那就叫「生活」好了,就別以「教育」來拉抬生活的經驗的累積過程。我想,實驗教育的理念已逐步擴散至學校教育,目前越來越多的校園老師,規劃了「自學」、團隊協調與社會參與的學習任務,當今的校園教育已不僅只有講課、背誦與筆試。至少,我知道的很多公立學校,新培育的師資與精進的老師都規劃了相當多元的課程型式。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學得並不少,只有靈活的不是全部這件缺點而已。

國民教育輔導團授證、資深優良團員表揚典禮暨實驗教育工作坊活動
地點:新北市立三和國民中學音樂廳
這封郵件來自 Evernote。Evernote 是您專屬的工作空間,免費下載 Evernote

轉文〈我們都是在異地求生的外籍新娘〉與感想

轉文〈我們都是在異地求生的外籍新娘〉與感想

這篇〈我們都是在異地求生的外籍新娘〉刊自於《親子天下》2015年10月號換日線部落格。

其實這篇文章流露著些自我中心的優越感,但或許也是故意這樣操作,才能說服讀者,讓人們相信作者對她所寫的「他者」(the "other")有了警醒,並進而成為了「我們」。
有時,事情可以如文內這樣化約:「..有傳宗接代的壓力,只好尋求外籍新娘這個管道。娶來之後,有些會真的把對方當做老婆來真心相處,那女方就會過的比較幸福;若遇到不好的,就真的只是來這裡當家政婦,打掃家裡,或當個生小孩的機器;怕她們逃跑,外國人登陸證還被老公扣壓著。」
但,在敘事的現象之外,也非可歸於「真心相處」與「遇到不好的」兩類。只要婚姻納在體制內,又附加了文化與傳統的意義,融入兩人的人際關係中,各種人性都可能展演。只是成為國際移民後,因語文的不利,處境更為弱勢了。新住民婚配與國際移工,都有相同的劣勢。

但當取得國籍,語文能力提升,能就業時,新住民就比國際移工更有自主的機會,這樣的自主,是既有優勢一方所焦慮的。所以,需要empowered的不僅是新住民的一方,更重要的是原本在地的一方,不能再靠封鎖守愚來鞏固法定關係。還是得排除「工具性」的動機,才能找回"彼此雙方"的身為人各該有的尊嚴與價值。




這封郵件來自 Evernote。Evernote 是您專屬的工作空間,免費下載 Evernote

2015/10/13

奧運頒獎台上無聲而有力的黑人人權手勢與被打壓的白人伸援者故事

我在臉書讀到一則感人的人權故事。

1968年墨西哥奧運場黑人金牌與銅牌選手為伸援當時正熱血的黑人民權運動,在頒獎時兩個獲牌運動員胸前貼人權貼紙,手高舉握拳並低頭留下永恆的伸援黑人人權姿勢。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畫面中銀牌的澳洲選手,其實也貼了相同的貼紙。

但這金、銀、銅牌的運動員後來的命運大不同。兩位黑人運動員備受推崇,甚至還為當時的畫面仿做了雕像。但銀牌的白人澳洲運動員,因當年澳洲仍為白澳政策,澳洲政府對他不滿,將他冷凍,另次的奧運也不讓他出賽,這個白人運動員不再有風光的機會。

2006年這個因當年伸援黑人運動員,只不過貼了人權貼紙就被國家冷凍的銀牌得主Norman因心臟病過世,兩位當年同在頒獎台的黑人運動員特到澳洲來為他抬棺,以英雄的方式送Norman最後一程。

2012年澳洲體壇終於發文正式對Norman道歉,承認曾有的打壓並認錯,並表揚他40多年來澳洲無人可破的200公尺短跑記錄。

遲來的正義,讓人不勝唏噓。而黑人運動員的情義送終,更突顯迎戰歧視的悲憤。


請參考原始連結 「奧運頒獎照片中默默無聞的白人」http://www.filmsforaction.org/articles/the-white-man-in-that-photo/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5/08/19

蘋果日報刊出〈矯誇「奉獻」卻剝削教師〉(吳瑞元文稿)

這篇蘋果日報的投稿源自於宜蘭縣教育工會與縣府完成團體議約後,中部一個校長投書表示「認真的老師不會在乎工時」之豪語。我本來是在Facebook寫出我的不滿,後來覺得論理也算完整,於是我就增修稿子投稿。原想給那校長打臉的報刊很快地退我稿件,於是我轉投蘋果日報,幸獲刊出。標題有些修改,我覺得是O.K.的。圖片以下是我刊出的文章全稿。

原投稿標題:議約教師職責底線,才是看重勞動尊嚴
吳瑞元 (2015) 〈矯誇「奉獻」卻剝削教師〉,刊載於《蘋果日報》,第 A12論壇 版,2015年8月18日。發行地 : 臺北市。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818/36727433/
庫存網頁短網址 http://ppt.cc/itIll


﹍﹍﹍﹍﹍﹍﹍﹍﹍﹍﹍﹍﹍﹍﹍﹍﹍﹍




《蘋果日報》刊出標題:矯誇「奉獻」卻剝削教師
作者:吳瑞元 (新北市人權教育國教輔導團團員,福和國中教師)

關於宜蘭縣教師工會簽訂勞動議約,這是教師勞動人權有意義的進展。基層教師工作畢竟不同於保母、看護,所以特有的勤務規範本就該訂定,不能用一句空泛的「熱忱」、「教育愛」、「使命」與「奉獻」,就全由基層教師代勞了家長、社福、政府應有分工之責。

爭取勞動者的尊嚴


重視教師勞動權並不能謬推說其他苦勞沒有的,教師也不配享。某一行業的勞動權提升不意味著排擠另一行的勞動人權,相反的,互相帶動的權益意識,其實更可促使各行各業免受剝削與免於過勞,勞動權的意識也是為下一代的幸福打底。也在基層做得無休無止的家長們,更應與教師互挺與互重,而不是放任資方/雇方挑撥,使基層只能在畸形社會中抓交替互殘。

要求對家長、教師、社福制度與政府的明確分工,正是以學生,也以家長,也以教師,也就是以複數小寫的「人」為主體出發的勞動議約,這樣的議約,老師當然有權爭取,家長若是勞動者,當然也要跟自己的資方/雇方爭取。這就是勞動權的教育,爭取的是勞動者的尊嚴。

有責任也應有界線


抱著「推己及人」的心,校園的勞動議約是個可適應與接受的制度。各界若疲於生養,實不該把教師挪為看護、保母、交通警察。教師是人,該有「專屬」責任,所以也有勤務的界限。在界限外的人情義理,為人師表如各行各業一樣盡心敬業,教師不至於吝於坐視不管或冷眼旁觀。所以,關於團體議約的事,也不用謬推為師的就註定現實,這不過是早該有的SOP(標準)準則。若是要把人情義理寫進議約,當然都還可談,但若還要教師包山包海,矯誇「奉獻」實是壓迫與剝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