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教師與輔導諮商者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是種為惡的操作

最近臺中雙十國中學生因受霸凌而擇墜樓的事件,我的同溫層聚焦在導師那份落井下石的慰問卡所屬基督教教會組織。

那位導師的慰問卡是來自「哇咧星樂園網站」,本來很多人(包括我)從該卡片的QR code查到,該機構是與反同/反同婚/反性平教育大本營靈糧堂同一地址,不過「哇咧星樂園網站」也有公告其不屬於靈糧堂,而是屬於YFC青年歸主協會。據一些消息指出,該組織仍是堅守異性戀至上的福音派教會。

其實,「哇咧星樂園網站」自詡是服務青少年,且「不論任何性向或是性別都可以得到關心與幫助」的機構,但,當有青少年在網站問及擔心自己並非喜歡異性時,輔導者除了視人天生屬異性戀之外,其實,引導排除異性戀外的其他可能,這其實就透露的對其他性向的嫌惡與拒絕。這種思維所張臂的「擁抱」與「支持」,並不是真誠的,而是帶著評價的。當事人(青少年)假些時日,終能感知沒被同理與接納,這種輔導強化的是羞恥、惡鄙與焦慮。

而目前,很多宣稱對於少數與弱勢的「關懷」師長與組織,也常是帶著「權威」、「高姿態」、「優越感」而在馴服與主導求助者的思維。求助者之所以變得馴服,是因為羞恥的建構、噁鄙的不堪與逃逸召喚出的焦慮。

然而,必須點明的是,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感,其實是種為惡的操作。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品格教育無法替代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

有一群人號稱品格教育就可以預防各種的霸凌,但是當「性霸凌」是一種鮮明的霸凌型態時,品格教育仍不能涵蓋去防堵以「性」做為武器的霸凌。

當很多的學生與成人都覺得具「性/性別氣質/性健康污名」的指稱是沒什麼的時候,這就更凸顯性別平權意識的無感與無知,當然,也代表「品格教育」之空泛與虛應。

其實,如果品格教育能落實在「自由、平等、博愛、善與正義」的話,那的確可省人權教育、性平教育。

但如果真還是對主流文化VS.其他多元文化、階級與權力、傳統VS.開明、「知識」建構歷程、神話與殖民都欠缺警覺的話,那這樣「品格」的標準也將是當權者的調教與規馴,是一種奴化人民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只不過在鞏固既得利益者的階級,而不是在培育可獨立思考與或可活出自我實現的個體。

而顯然,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是引導學習者體認現實的權力架構,並且省思超脫的可能,這樣的教育,應是有補品格教育無心關照的層次。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