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ChromeCast Audio ,聲音卡卡停頓原因,之1,分享器的 拒絕回應來自內部網路(LAN)的PING 造成

最近,我買了 ChromeCast Audio,音質表現算不錯的,

可是,當我用 Win 10 電腦播放硬碟裡的 MP3 等音樂檔時,

聲音每隔 20 秒就會卡卡停頓,仿佛 CD 年代的跳針讓人難以忍受,

經過我一番實驗,發現是我的 分享器的 拒絕回應來自內部網路(LAN)的PING 造成,








當我關閉 分享器的 拒絕回應來自內部網路(LAN)的PING 之後,聲音就完全順暢了,

分享給各位網友。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12/09

是這樣嗎?「最好的家庭教育:女孩要有『底線』,男孩要有『陽光』」

知名的插畫家幾米在其臉書專業「幾米的童話城堡」轉貼了一篇文章〈最好的家庭教育:女孩要有『底線』,男孩要有『陽光』〉,該篇文章是有些違反性別教育思潮的。既然談到家庭教育,身為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我,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為什麼男孩的陽光教育被擺在最優先?為何男孩要有底線是不最重要的?
為何女孩要有底線的教育要擺在最優先?為何女孩要有陽光不是最重要的?

這些理念對於兩性到底都有何假設呢?
這些角色的假設是偏見?還是強化刻板印象後的社會寫實?
性別是被養成的?還是性別必要分類來調教?

再者,底線教育與陽光教育都有相同的內容在內,為何遇到女孩,同樣是經濟獨立這事,女孩就歸賴在「底線」這字眼下說,男孩卻歸類在「陽光」這字之下?

光用字,就知道是用性別框架在教育,我身為一個領證的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實在無法認同「最好的家庭教育:女孩要有『底線』,男孩要有『陽光』」,因為光在用字與內容中,用兩性框架思維,只是更把小孩教出限定在性別框架中的樣子,男孩依舊不知底線地性侵女孩,女孩也仍欠缺陽光地乏少企圖心。什麼叫做「最好」?光這點,就只有狂妄,欠缺合理。

以上的思考,就是性平意識,也就是性別教育想教的省思能力。

有人說,用性教育取代性平教育就夠了。老實說,強調醫學生理基礎的性教育未必能傳授人文或社會科學所強調的平權警醒。

藉口生理差異而有不同對待,或許有其好處,但是,讓人限定在框架的樣貌中,並沒有讓社會更健全地運轉,也沒有讓人更能自我實現。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12/08

性教育無法取代性別教育(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觀後感)

我看2018.12.5公視「有話好說」四位老師談禁止同志教育議題有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認為性教育與性別教育是不一樣的,性教育是在健康教育裡面教的,偏向生理認識。但性平教育是具備人文、社會、政治、法律的知識,尤其是培養對平等意識的覺知與價值態度,這不是著重性生理的課程可以全面涵蓋的。同樣的道理,從衛生教育與生物醫學培訓出來的健康教育老師,不見得具備性別平等意識,也不見得能夠懂得性別平等教育的真正內涵。即使健康教育都由專門合格教師任教,也不代表性別平等教育已經落實。

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取決於師資培育學校在各學系中是否開辦具備社會人文省思的性別研究課程,是否列為必修,以及是否在師資培育學校中在社團、學術研究與學術活動中都能體現性別平權的倡議,而各科已在線上任教的教師也必須要持續保持跨學術領域的相關進修。問題是,目前,仍有崇尚醫療權威的性教育大老不平衡於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在性的相關教育上站上主流,繼續以醫療權威的樣貌宣稱性(生理)教育為兩性與優生教育的正宗,迷惑了崇尚科學與「正確」的社會,意欲重豎其教育家的傲態。

但,性別平權的教育學者卻不夠長進,沒有致力於接得地氣,僅在學術界的同溫層批判假貌中立客觀的領域學界,沒能將知識/權力/女性主義/酷兒/科學中的偏見/數值的誤讀等反思批判思考普及化。當社會還在迷信有所謂的「正常」/「自然」/「常態」/「傳統」/健康與疾病/正確或不正確等二元論,性別教育所強調的覺知與反思精神就蕩然無存了,也就難怪性教育可以就等同於(偽)性別教育了。

但,站在性別教育與現今教育強調的思辯與反思的思潮上,社會上所謂的「正常」/「自然」/「常態」/「傳統」/「健康」,本就有其該被批判與拆解其守舊威權的意識型態之處。結果,守舊的勢力優先把反思與批判屬性的思潮標上「性解放」的帽子,讓男性異性戀至上的威權隆重復辟,醫學仍在性別議題重新佔據話語權,使致力於拆解威權的一方,在公投中證明了社會與性別研究思潮有著現實上的巨大落差。頑靈守舊與進步批判的兩方,目前都是氣急敗壞的狀態。如果還有可能的話,仍賴人文意識在營造仁德的悲憫下,讓自然科學研究者與社會科學能在研究的限制中展現謙卑,讓校園能從機會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程序正義、分配正義等角度,啟發學生思考。

而最令人隱憂的,其實就是劉育豪老師與林芝宇老師所說的,反同志教育公投方的舉動製造了思想檢查的氣氛,讓值得讓學生思考的議題變得不容易在校園暢談與探討。而這,就可能使台灣的民主空間倒退回白色恐怖的思想檢查狀態。而這,竟是基於「這是為學生好」的論點。製造知識的門檻與過濾,談不上是教育的好,能不明辨嗎?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12/01

一種故意壞品味所訴求的裸露政治

最近我從一個高中同學的臉書貼圖中看到我的香港朋友Newman的照片。我的香港朋友上週在高雄的同志遊行裸露了一大片的身體。然後,我的高中同學就轉貼了Newman站在路邊刷手機的照片,並評論「傷眼睛」「噁心」「傷風敗俗」,底下他的同溫層也紛紛表示「想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其實,Newman這十年來都積極參與臺灣的同志遊行,無不與香港的社群團隊打造扮裝遊行造型,有潔白新娘裝、歐洲貴婦、夏威夷比基尼女郎、或是森巴女郎等等,這次在高雄,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命名其造型為「無紋大斑馬」。而平常,Newman就是跟一般的無髮中年男士一樣在專業領域盡心盡力。

最近我給班上學生看國外的公益廣告:一個燒燙傷顏面受損的人,每年,只有萬聖節時,他去遊樂園時,大家都找他拍照與同坐咖啡杯,就這天,大家自然地接受他的吸血鬼造型與惡魔樣貌。他就這天做自己,有了最自在、最被他人接納的自己。一年,就萬聖節這一天。

回來講我所讀到對Newman的惡評。

難得的遊行並不是日常,相信若有人把萬聖節的扮裝照片放在大過年時當長輩圖傳播,一樣都不合時宜。又彷彿拿著鄉土劇反派的劇照在菜市場對照片的人罵一樣。這樣真是太入戲了。

我們其實不該去掉脈絡地片面看待事情。

所謂「傷眼」的情形也可能是非天菜的人使用健身房、非天菜的人在海灘,受到無趣的人投放個人照片追求.....等等。個人觀感都是可以成立的,但去脈絡地呈現片段,就像是把宗教集會中呼天搶地的靈恩感動表情,放在與性高潮的影片並置一樣,這樣就是去脈絡的惡意呈現。

但有人真的看到裸露或是不喜歡的人會想吐,這感覺不是假的。

我的建議是,若想吐,就去健康檢查吧!因為當天高雄市政府是沒有滿地清理嘔吐物的。由此推斷,會吐的人健康上與心智認知牽連到物體產生的不適狀況,是有需要心理與精神診療的。

退一萬步說,若照片會讓人不適,顯然把讓人想吐的照片亮在場合之外的臉書供大家賞閱,其惡意更不小。

在臉書的論戰中,我引介了香港人Newman對旅遊臺灣的熱衷,我也幫他這次的造型說了些辯護的話。高中同學說,我怎麼對怎樣誇張的事都能找到肯定的價值?我得說: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必須學會欣賞每個人的價值,我必須接納每一種性格的小孩,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擁有各自的人性尊嚴。常常是這個社會太過僵化,用很多的規格套在人的身上。

如果有機會大家讀些性別理論的書,其實,像Newman或是遊行誇張扮裝的人,這些人都是實踐著一種「故意的壞品味(camp culture,又音譯為「敢曝文化」)」的精神,他們嘲諷既有的社會秩序,他們既刺激世人去思辨常規的荒謬,他們短暫地抽離俗世壓力,他們在成就一種不受框架的自我實現。

這種「故意的壞品味」看似挑戰了我們的秩序世界,但這種鋪陳與展演,可以說是一種人格的美學(例如男男姊妹相稱的尖酸對話,或是模擬宮廷劇造成與現實有著反差的趣味,或是網紅黃大謙、小A辣、林進等),我們很難料到,這些鋪陳與展演,會否成為文藝創作,或是娛樂事業的IP素材,但不論如何,經營著「故意的壞品味」,已早就是人間歡樂與解悶的來源,這都是我們社會充滿發展可能的軟實力。

還在對扮裝或裸露批判嗎?透過這些「敢曝美學」好好省思我們的焦慮淵源,好好挖掘出我們內心的大論述,以及警醒自己堅守常規的偏執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