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

以往不被倫常接受的「非常」,今日竟成為日常

不得不表示清楚,我所有的言論或文章,其實有很多的成分都來自我社會學(Sociology)學院訓練的基礎。於是,我就忍不住想要推薦很對我口味的書:《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對於當今很多性別教育的批評,我用我所知的社會學來看,有很多鞏固既有秩序的想法,基本上都是社會學會去解構與批判的,既然知識令人警醒,對於走回頭路去回歸推崇既有制度的聲浪,我的內心因不見平反的出路,不免就焦急憤恨。

而這本《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算是殷盼學術界而終於面世的平反見證,值得探究與研讀。請讀本書之介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529?loc=P_002_1_002
 照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本書最精彩的一章,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王宏仁所寫50年前對於「自由戀愛」與「情侶私奔」的媒體撻伐現象。父母之命曾經是婚姻必經的認證程序,但曾幾何時,戀愛已有機會與雙方家長脫勾,報紙也從不再挑「情侶私奔」報導。從以往至今,倫常的「非常」,竟成為日常。這是王宏仁這篇回顧50年來的變遷很有意思之處。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4/28

呈現「很多不一樣」未必就是「多元文化」--簡釋學界常談的「多元文化」

大家好:  今酷叟在教材審議會議時聽聞輔導團團員問到「多元文化」,雖然有自己與席間教授簡短的詮釋,但我想我有涉獵專書的經驗,在此補充一下。

.口語的「多元文化」源自於「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在學術界,不是很多種文化就是「多元文化」,這個名詞跟很多教育名詞一樣,先是有個東西被認為不好,所以才有革新的觀點,才新創出專有名詞。

先有的不好,就是「霸權單一文」化教育,以本地而言,霸權單一文化指的是漢人的、父權的、中央觀點的、異性戀霸權的教育。因為單一文化教育是不夠理想的,於是教育界開始省思,不同於以往單一霸權文化的「其他」該重視的課程。

於是,主流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常列入的就是鄉土教育、地方語言課程、認識新移民的文化教育,一開始這個教育名詞仍是比較偏向「非主流族群」的概念,近年也漸有人納入LGBTQ的多元性別,但LGBTQ仍不算多元文化教育必談的內容。由此可知,這個專有名詞跟其提出的起源是站在「單一霸權族群文化」的對立面密切相關。


1990年代中,我在海外遇到很多個台灣留學生與歸國學者讀的是「多元文化教育」(當然,這是亞裔留學生在英美適合由己出發的研究範疇),也就是1990年代中期之後,這樣的思潮我在台灣漸常看到,應是由歸國學人所引入。

我想,因為人權教育輔導團團員常可批評許多教師講「人權」,但不見得在「人權教育」的脈絡中(涉及定義、概念、能力指標與實質內涵等學術文獻的規準)。我想我們在談「多元文化」時,我希望我在此的說明可以使大家更貼近「多元文化教育」這個思潮的界定。

以此來看,教佛教教義也教基督教教義,這不見得是教育界所說的「多元文化」,但,在伊斯蘭國度,若他們納入「其他多宗教,並予重視」,這種演進應是可以成立的;但對台灣,佛教/基督教的教義都納入教學,目前還不夠格納入本土的「多元文化教育」,因為,已經很主流的內容,無須再多頸上添花。

總結來講,「多元文化教育」是存在一個對主流霸權文化式教育批判的觀點,這個領域的學界並不是因為「多樣」就視為「多元」。以這個領域的起源來說,更多種血緣族群的文化教育是目前主流「多元文化教育」比較優先去關照的。

以上,是綜合一些理解經驗的報告。

酷叟(瑞元)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4/23

根本沒有「沙威瑪」這種生物或動物好嗎?關於「沙威瑪事件」這個網路事件

網路語彙掐頭去尾,再加上繪聲繪影與網友瞎起鬨的不正經意圖,產生了一個「沙威瑪事件」。老實說,再傳播虛構的「沙威瑪殘忍養殖」文字,該以製造謠言論處才是。

什麼是「沙威瑪事件」,我也是交叉比對後才知道這混淆視聽的惡作劇。這樣的玩笑,我覺得超不好笑,玩弄有正義感的人心。
以下,我簡介我所知網路惡作劇的「沙威瑪事件」。

關於沙威瑪的事件,是一個惡作劇的事件。
有人用正義的口吻寫了一篇偽報導,裡面流露科學與揭露真相的語彙,把沙威瑪寫成彷彿真的是一種被殘酷養殖且宰殺用來食用的動物,引發很多不明的疑惑或是憤慨。

流言的附圖是沙威瑪這種中東烤肉架上的肉串,與文章相搭配,文圖都顯示肉串被敷上醬料,又被燒烤或切片。不明就裡的人將燒烤雞肉片的樣貌投射想像成一種動物被無情地生養且活生生被燒烤宰割,形成了很多人的同情。(中東式烤肉串「沙威瑪」的食物製作過程可見https://youtu.be/P8Q616YDbNs 14:02~17:42)

後來還有人用電腦繪圖PS做出沒有頭的兩腳肉禽假冒,指稱就是「沙威瑪」,讓人看了而對這樣不人道的「養殖」更加憤慨。於是有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就上政府的公民提議平台連署提議不要宰殺或飼養「沙威瑪」。

整個誤傳一直都有人跟進回應,例如詳述生物「沙威瑪」的生態屬性、生理結構(例如沙威核,或是沙威瑪是一種不斷增生的菌類)等等,結果把沙威瑪的真相弄得虛虛如實而難辨。詢問沙威瑪事件的人變多,跟著鬧的人則一本正經地留言詮釋「沙威瑪」這樣的肉禽,把沐浴清潔液商品沙威隆以及食品沙其馬也給寫成源於相同生物的粹取,虛虛實實更加難辨,有些句子像真有其事,有些句子卻也可看出是胡謅。想知道真相的人都很困惑。提問真相的人變多,但網路三言兩語總說不清楚。

中央社報導了這個現象,但通篇也未解釋明說沙威瑪其實只是中東烤肉料理,根本無此生物。連中央社的媒體都不善盡澄清的職責,助長人們更欲求真相而不得解。
鬧到現在,大家一頭霧水。

結論:沒有沙威瑪這種被虐待養殖的生物。它就僅是一種中東烤肉的料理名稱。請大家不要再用玩笑的心態激發世人莫名的正義感,然後又讓一本正經的人鬧笑話。人應該要為所言負責才對的。

﹍﹍﹍﹍﹍﹍﹍﹍﹍﹍﹍﹍﹍﹍﹍﹍﹍﹍﹍﹍﹍﹍﹍﹍﹍﹍﹍﹍﹍﹍﹍﹍﹍﹍﹍﹍﹍﹍﹍﹍﹍
事件三週後的後記:
 沒想到我這篇文章居然變成我部落格最高點閱的內容。看了一些留言,我在此回應:

我是作者。我當然知道沙威瑪是什麼。
問題是沙威瑪是個外來的名詞,當我看到首篇拿沙威瑪開玩笑的文章時,我的確花了點時間確認那是在講我知道的中東料理食物嗎?

但有些文章看到最後,若讓人覺得浪費人生,就是一股被騙的感覺。就好像瞄到了很多人話題談到的電影,你也看到片花,你想知道更多時,你買票花時間看片,看完後,發覺只是虛晃一招,尤其你要花了時間,才確知真是胡謅,那原本也還好。

但若發現一堆人在問同一件事,而且還得知有人誤解大了,然後發現信以為真的很可笑,還繼續愚弄他們,然後又取笑被愚弄的人(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或是成人),還標定誤解的人為愚笨、天真,我想,這不該是做人的道理,敗德的綜藝節目以此為樂,但良善的媒體訊息不該是這樣。這取決於意圖的動機以及引發的結果是如何。是道德ethic議題。

一如曾經有廣播主持人藉廣播節目假說外星人來襲,引發街頭一陣恐慌(讀自傳播教科書)。在傳播的理論中談到這件事,都是以批判的觀點看待的。有人說,廣播電台稱外星人來襲是種創意,但創意也該有不傷及無辜的前提才有存在的意義的。(你可以接受謊報海嘯發生的擬真廣播劇嗎?)

我不希望沙威瑪事件僅是促銷沙威瑪這層意義,或是混淆視聽做出讓人出糗好笑的用意。在談婚姻平權的此時,很多人批判造謠與說謊的不德。這件事,檢驗發言與傳播者是否有雙重標準。

而傳播似真卻假的訊息,有人意味具有警世的意味,於是推說警世是好的。這樣的評論如同建中假冒榜首受訪的評論,有人認為給亮出媒體的功利與草率是好的。但也有人覺得破壞信任,不但傷害了記者、媒體、校方,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受到動搖。我想說的是,若人與人間皆不能鬆防,人間因此是更好嗎?


老實說,我的立場是一致的。消費(或許是可笑)的真情,這種不義我看不下去。
我想,覺得愚弄一大群人好玩的人,那自身日後成為被愚弄的人,買到假貨或感情被玩弄,就沒資格生氣被整。

而我這篇,我知道很多人因我而停止困惑,他們是被愚弄的當事人,我可以知道多數人不便出面。但點閱率,且一點點浮出的公道話,我都領悟出這些肯定。謝謝!如果我幫到了大家,我也歡迎大家在此說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2月農曆春節後記

又出現假科普文圖了。這次的假故事是 「烏魚子是企鵝腳所製成」,在下面的臉書截圖中,仍然可見有人信以為真。而開玩笑的一方,也欠缺耐心解說,形成謾罵。我仍然不覺得信以為真的人可悲。一樣的,我也不會覺得會被網蟲騙感情,或是因詐騙集團的設計而付出代假者是愚蠢。要有媒體識讀能力是該重視的,但存心魚目混珠,卻又不力圖澄清,這就存在惡意。幽默逗趣之餘,應有些操作可以不誤導認知,這就是心存善念。
(將「烏魚子」講清楚:「烏魚子」就是烏魚這種魚類的魚蛋,與企鵝腳完全沒有關聯)
2019.02.04擷取自常山七次郎的臉書貼文
還有,臉書使用者轉貼這圖,都是跟「沙其馬是生物」事件有相同的操作,老實說這樣的玩笑,單一張圖來說的效應,是不道德。(如果還有其他論述能撥亂反正,至少對不知情者還存善舉)
2019.02.04擷取自Shihyen Chen的貼圖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從輪椅族上不了公車來談12年國教「素養導向」教育的意義




這篇〈「我又從公車上摔下來了!」身障者上不了車,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的作者是我以前服務學校畢業的校友,以前看他回母校時,僅是單腳行動不便,但他曾預知,漸凍人的症狀將逐步擴延,從臉書上得知,他現在使用電動輪椅並 搭乘公車通勤。

但大眾運輸的工作者,常讓行動不便的乘客沮喪。作為一個有論述能力的當事人,胡庭碩直播了搭乘公車的處境,他也發聲向公車司機陳述處境與感受。才隔一週的直播事件後,最近,他又在上公車時因司機未遵守標準守則而讓他在渡板上摔下。

這些事件,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嗎?我們在基層教育可以怎麼做呢?

上週四我奉派參加12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的實作研習,主講的教授一再詮釋,一年後我們將把「能力指標」式的教學,升級為「素養導向」教學。

什麼是「素養導向」的教學呢?(這將是12年國教最核心的理念,面臨變革,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知,因為輔導團為此已經一再地受訓與奉命將普及宣導)

胡庭碩的例子,讓我對應到研習時教授所舉的例子。用胡的例子來說,我們培訓一名公車司機,以往任用公車司機看其會否符合大客車駕駛的能力,但這僅是達到「能力指標」,但,一個大客車司機應還要瞭解「大眾運輸」的意義,瞭解老弱婦孺乘客的需求,要能應變性騷擾或扒手在車上的狀況,要能就近取得並使用AED應變心跳中止的乘客,還要能用合適的廣播語音或語彙應對乘客的詢問,當然,還能視安全服務輪椅使用者為理所當然要熟練與友善的業務內容。

「素養導向」常用主題與跨科共備來實施教學,用以達成綜合日常生活能力與風範的統整能力,並讓人具備自主精進成為終身的學習者。12年國教的「素養導向」教學,用公車司機的訓練來類比當今的校園學科,12年國教的理念將不再僅是語文科懂得多少字彙或是文法多麼無誤,也不是數學理化生物知道多少運算和分類。「素養導向」教學將是透過主題教學設計或共備課程,讓學生習知或感知日常生活中既廣也可專的知識素養。

回到公車司機的例子,公車司機不是會操作大客車而已,何謂「友善」、何謂「大眾運輸」、妥適的口語或多語的溝通互動、健康與體能、紀律與操作渡板.....這些全是專業的素養。

回頭來看,無能友善服務行動不便者的公車司機,其實就是不具備客運業的專業素養。

我想,從基層教育到社會的各行業,我們都該逐漸拋開學科與領域的鮮明界線,更多地去將知識統合地看待,「素養取向」的教育改變,想必將使人間有更好的未來。我因此衷心期盼客運業多加強「服務素養」的司機知能與職能。

為了倡議與意識公車司機的「專業素養」,在此分享胡庭碩這篇文章。
http://npost.tw/archives/33811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