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香港報導提及了《立報》和《破報》,讓我想起曾讀報與寫稿的日子

剛剛酷叟讀到了《立報》和《破報》的消息。想起了一些從前供稿、被報導、寫稿、寫專欄的一些日子。

這兩份源自世新大學的報紙,原本基於經營者的理念,對很多議題寫出與眾不同的視角,其中,《破報》還自許成為臺灣版的「村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有著叛逆、左派觀點的批判精神。

這兩份報紙當年在剛有捷運前幾年還可在捷運站內免費取閱,不過也不出我所料,其內激進的內容肯定是讓一般民眾不安,退出捷運站的命運我一點都不意外。當年身為成長團體/讀書會的帶領者,我常將活動供稿至《破報》,但終究這報的閱讀圈幾乎縮小到唐山書店和女書店等文青憤青的小圈圈裡了。

可惜,臺灣的《破報》與《立報》隨著經營者過世,也在電子化閱讀的典範移轉下,紙本版的刊物在2014停刊。對我,除了留下一些跟自己有關的期數史料,令我緬懷的還有其滿版達達風視覺藝術的大器封面。

今天,我從香港的網站得知破報前總編將集資建立這份報紙資料庫,這讓我想起千禧年前後我一些取報、讀報與寫稿的生活。



請讀 〈 25年前談吸毒墮胎性解放台灣前衛紙媒《破報》 網上公開【文化者‧專訪】
 https://wp.me/p9oTr7-4s7

Photo by byronv2 on Foter.com / CC BY-NC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4/12

推薦我滿意的Firefox滑鼠手勢擴充元件「QuickDrag WE」

許多年來,我一直使用Firefox瀏覽器,我喜歡這瀏覽器可以外掛附加元件,當然我知道後來Chrome也是可以擴充元件。

不過,若是軟體更新幾代之後,有些附加元件就不能使用了。我曾最挫折的就是運用滑鼠手勢在幕後開新頁面的附加元件。以前我最滿意的就是用EasyDrag to Go這個元件。當我指向連結或文字,壓住滑鼠向右甩劃,就可在幕後開啟這些網站,或是進入文字搜尋的功能,這樣幕後開啟的網頁,也不會中斷我當前正在閱讀的頁面。

更新幾代後,原有的EasyDrag to Go不能用了,我改用過DragIt、Foxy Gesture等等滑鼠手勢擴充元件。今天,我發覺這些擴充又不大靈光了,便在擴充元件試用了其他類似的APP。
試了許多款擴充元件,有的限制滑鼠只能按右鍵甩劃(其實用左鍵甩劃開頁面比較順),也有點選連結後,就從既有頁面跳到新頁面(中斷了既有頁面);也有反白文字卻不能直接跑搜尋結果的。

最後,我用了個日本人開發的擴充元件,叫做「QuickDrag WE」,這個APP居然沒有可供設定的選項。但光是預設的功能,就符合我的需要。

而我其實只需要遇到連結,按壓滑鼠甩移就幕後開啟網頁或有文字搜尋結果。「QuickDrag WE」剛好就符合我的所需。所以我現在看網頁,可以邊讀邊點擊網頁或關鍵字在不跳離當下閱讀頁面時,我可以專心讀完後,再換去已開好的各分頁延伸閱讀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4/11

遇見Dead Or Alive -的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 ,這MV應是時代的精華經典

今天80年代音樂粉絲團轉來一個我歌熟人不熟的樂團--Dead Or Alive,看了他們的成名曲MV - 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這也頗讓我驚為天人、相見恨晚。隨後我又Google了那個妖氣十足的主唱

Pete Burn,曾是西方蟬聯了幾年的話題人物,從崛起讀到隕落,真也是讓人不勝唏噓。
1985年熱紅的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其MV很有時代的趣味,我看來是很典型的故作MTV影像世界的作品:剪接有著與拍速搭配的節奏感、像夢境、詩一樣的跳接,還有至今看來不算是太老套的轉場。

MV中最有魅力的,就是充滿妖氣媚態的生理男主唱Pete Burn。如果沒有它那合著節拍的手揮擺臀,或說如果沒有那些女性氣質的勾誘眼神,搭配著男性常渾厚的腹部共鳴歌聲,視覺與聽覺的反差極大,於是說Pete Burn是整首歌成功的靈魂,真不為過吧?

You Spin Me Round 這首歌的MV是經典,不只我在說。"今夜秀"的主持人Jimmy Fallon就曾根據MV一幕幕重新搞笑仿拍。一幕幕剪接、造型都一樣,顯示這首MV是一個西方世代的共同記憶。

但,該樂壇僅留下1980年代的若干支經典MV和現場演出,我讀到Pete Burn在成名後迷上了變臉整形,在2016年死之前,他已經像個發胖的雪兒,十足像鄉野常見的大嬸。他之所以成為話題人物,相信大家的心裡都在說:「何必整形成這樣呢?唉~」

另一個讓大家想挖掘的,是他的性取向。維基是說他是視自己是個男人,而他也不想被定義成哪種性別稱號。2006年他有段算長的異性戀婚姻,但離婚後,他與男性結為伴侶關係。我反而對他的前段婚姻是持保留的。

不管如何,Pete Burn至少在人生有了令人緬懷的經典MV,足以帶動歡樂與鼓舞酷兒品味。欣賞MV,請點連結 https://youtu.be/PGNiXGX2nLU


想了解Pete Burn幾波整形的大改造,請讀
https://www.dailymail.co.uk/tvshowbiz/article-3788604/Pete-Burns-admits-s-300-operations-fix-botched-surgery.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3/28

歷史課講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片《不能說的遊戲》是個可用的教學題材

歷史課上到廿世紀初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我正愁印象裡用精神分析所發展的藝文作品實在地多,但每個作品都說來話長。

我想找有心理諮商的戲(包括可以用為介紹助人工作領域的生涯教育教學)、要有童年記憶的陰影情節,要有潛意識與行為的因果呈現、要有夢境與夢的詮釋、要有人格樣態與自我ego重整的過程....,這樣的要求猛一想也還不知哪片兼具。

恰巧,今天我讀到一個令人心痛/心疼但結局能鼓舞人生前進的法國電影--《不能說的遊戲(Les Chatouilles, 英譯Little Tickles,2018)》。這部電影大致符合我教學的需要,而戀童者的慣用手段與女童童年在性的受騙與創傷,也甚有警世的意義。

若上課要看完整部電影,在教學的效益上可能並不划算,但我讀了二創簡介的版本,得知那是法國女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堪稱用身體與舞動傳達了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這樣從創作來自我療癒,並跟過往的自己和他人和好,很讓我感動。

在此,分享我所讀到的電影介紹
https://youtu.be/zuGxyPgRC4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3/15

精神病患殺人減刑,學生問:班上怪咖傷人是否也一樣免責?

社會發生了自稱有思覺失調症者(以往俗稱精神分裂)的殺人事件,同學在問,是否妥瑞、躁鬱症、憂鬱症、自閉、強迫、亞斯伯格、恐同(homophobia)的人做了同樣的事,都能免刑責嗎?

我(酷叟)這樣回:

會比照減刑或免責辦理等司法的優惠,是可能的。但也有不比照辦理之道理,因為,各種身心狀態的醫學界定不同。

所以,有比照同等對待之處,同時也有不適用同等對待之處。

而人會瘋狂到某種地步,也不盡然是個人的問題,司法應會兼顧社會狀態,依情依理對照法律來審判。

正如憂鬱症不是吳宗憲所說的「個人不知足」。明事理者會知,社會如何對待憂鬱症者,以及憂鬱症者本身的生理的變異(腦部的病變),不是一句「知足」就可回復尋常。憂鬱症也不是個人想通就可解決的病症,身心狀態的適應問題,亦有外在社會加諸於個人的因素。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說,文明社會讓人有更多壓抑,使得精神疾病比原始社會更多。人類學家瑪格莉特‧米德發覺薩摩亞群島的青少年沒有像美國那樣不允許女男交往的壓抑,所以,薩摩亞青少年過得比較快樂。有時,令人詫異的個人行為,是再自然不過的真誠表現,但社會硬是套用了規範在這些人身上,社會僵化的規定(例如不能公眾挖鼻屎),是讓有些特殊體質的人配合不了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防個體的失控(例如新聞事件的主體),在體諒與包容的前提下,又不失對於他人的防備。

舉例而言,明知憂鬱症者都是負面思考為多,在憂鬱症者面前又頻論疫情的不樂觀面,促使了憂鬱症者想不開,這就是惡意陷害。大家對躁鬱症、過動者、強迫症、妥瑞、自閉症等體質,都要在知情的狀態下,給予對方包容和體諒。而你自己,則要低調的自保(合不來,就減少互動至只有單純的接應、微笑而不對話),這樣就是你好我也好了。

切莫要求人與人之間要表面與形式齊頭的平等。人要追求與捍衛的是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平等」。

齊頭的平等是假平等,機會的平等是真平等。

論有特殊身心狀態者與思覺失調是否同享司法優惠,那是在追究是否有齊頭平等,但法官不是這樣看事情。

不要再嫌誰很誇張,或是誰很討厭。而我覺得我們班很好可以提前在你們的生命中練習尊重多元與包容差異。以後你們遇到小孩很煩時,也能不衝動、不毆打與辱罵他們,而是知道孩童有其特殊的認知方式與行為模式,然後可更多的耐心找到安撫、互動與共存的方式,讓彼此能釋懷與自在。


Photo by ϟ†Σ on Foter.com / CC BY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3/13

有學生喜歡招搖穿名牌服飾,這樣勸告他們

使用名牌貨比較了不起嗎?

以我的年紀,用過了名牌貨,有時有一分錢一分貨,但常常,就是跟平常的物品差不多。

我曾經在新加坡Timberland的專賣店買了涼鞋,但走了些柬埔寨的土石路,才買三個月的涼鞋,鞋底開口分離了。後來在柬埔寨的鐵皮屋雜貨店挑了個泰國製的拖鞋,穿到如今穿了15年。價差100倍以上。至於,名牌T恤洗穿了數次就鬆領子,也是很長發生的事。此外,名牌服飾(價錢上買得下手的)撞衫機會很大,在宴會場合,變成制服。

以為穿用名牌可以贏得敬重是假象,倒是有些階級優越感的形象,讓人感到壓迫而想疏遠。是人的善良與掌握自己能力的自信,能贏得尊重。

酷叟也夫子認為,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因為你是否穿了名牌因而比較看重你,你應該換一群朋友了。你的衣服終究是布料,你幫忙付的是他們在昂貴地段的店租或是昂貴的攤位租金。厲害的人,是選中自己合身與舒適的布料,形成自信風格的裝扮。至於,穿在身上幫品牌打廣告,不但沒有業配收入,還成了幫品牌宣傳的工具,那就失去自我了。


Photo by Eva Rinaldi Celebrity and Live Music Photographer on Foter.com / CC BY-SA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我發現有學生身上常噴香水,這裡對他們提出忠告

以為穿用名牌可以贏得敬重是假象,倒是有些階級優越感的形象,讓人感到壓迫而想疏遠。

香水也是這樣會讓人產生距離感的。我在美國生活時,發現很多用品強調無香味,我從留學生處得知,這些標榜無香味商品(Fragrance Free)是因為考量到香味喜好每人各有所好,希望不要因為特殊或濃烈的香味造成他人嗅覺上的突兀或衝擊。

就像很多人聞香菸覺得很受不了,但有人自鳴得意香菸品牌與氣息。這些從消費者的市調所開發的無味商品,強調:最王道的且禮貌的,反而是「無味」。

吳老師留



Photo on Foter.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