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讓我一路體驗昔存種族隔離成見的美國南方。人權教育所謂捍衛人性尊嚴,就在其中

初看《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就覺得是個冤家變好友的典型公路電影,所以看了幾分鐘後,就不看了。
 
而這冤家就是簡單地把黑人與白人的階級關係倒反一下,好像就顛覆了社會的成見,這樣人設安排,我覺得就是好萊塢很刻意的政治正確和說教,初看的幾分鐘,我是焦慮整片是否過於做作,所謂的尷尬感不時浮出。喜歡這片的人讀到此,請先別批判我。前面講的都是我在沒看完全片下的成見,我看完這片,腦子對於幾幕情節常回味再三,印象深刻,感動很多。
 
這個春節年假,想說該片好評連連,就把《幸福綠皮書》給看完,看到最後一幕,心情有些激動起來,心想若因成見而錯過,真太可惜。有可能是得知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就突然沒了甚麼「簡單反差的人設」,也少了「政治正確的做作」的感覺。這部片讓觀眾隨著義大利裔受雇司機的視角,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南方仍存種族隔離措施的實況,而綠皮書的友善餐旅指南,其存在就是對該文化現象的批判,是出於維護人性尊嚴而出的著作。
 
我是跟尊貴的黑人音樂家一樣,對義大利裔司機的大老粗作為是難以共處的,但編劇應是經營得巧,讓我也跟著改變姿態而能與俗氣老粗(隨興)的人包容共存。當尊榮的音樂家陷入裸身求歡被捕的難堪處境時,這大老粗司機用其生活圈慣用喬事情的手法解圍,贖回了音樂家的自尊,這大老粗突然讓我肅然起敬。
 
這部片在人權教育中很重要的意義在於:獲得三個博士學位的黑人音樂家如此傑出,卻被保守的南方限定只能去特定旅館、不得去白人酒吧,不得用白人賓客就近可用的廁所,音樂家還不能用到像樣的更衣室和休息室。即便傑出,仍被次等對待,這就是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就是歧視。歧視是對人性尊嚴的踐踏。

《綠皮書》從冤家到彼此接納的情節看似老套,但幾幕事件的銜接流暢且自然。黑人音樂家的演員在奧斯卡配角獎有所斬獲,但那丹麥裔演員演活了義裔的老粗司機,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但也讓我入戲,他可能是因政治正確而拿不到獎,而我覺得他是該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重要靈魂。而這片難得的是,義裔司機的兒子也參與了編劇群,能讓角色鮮活又奔放地呈現,奧斯卡頒了編劇獎給該片,絕對是肯定對真人真事電影能兼顧戲劇張力和不損先人的拿捏。
 
圖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酷叟 Mr. Q感謝您的閱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