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臺灣的Mountain Dew汽水,跟我廿年前的記憶不一樣

今天我看到一個學生在喝Mountain Dew(山露)汽水,讓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交換學生至美國UIUC時,臺灣留學生推薦我這款汽水,當我驚為天人覺得好喝時,他們又語帶保留說這款汽水是有爭議的。(或許是內含咖啡因的問題)

我已經忘了Mountain Dew有什麼不好的事,但我那時的確還蠻愛喝Mountain Dew,這口味比我曾感覺過臺灣飲料的氣味還感覺特別些(其實很多食品加工品的味道,全世界都一樣。)而我覺得Mountain Dew對我這臺灣人來說,是有新鮮感的,我尤其從「山露」的命名,而對這飲料充滿好感。當年,我還曾遺憾臺灣沒有這款汽水。

終於,臺灣的味丹企業代理了這款汽水,所以我今天帶著懷舊的心到7-11買來喝。嗯,喝起來竟跟在美國的經驗不同,怎麼會是維他露P跟雪碧的綜合體而已?我記得以前那風味是既嗆又特別的呀!

於是,我剛查了些網路。這Mountain Dew配方是改過的。

之前,臺灣四年前還可在美式賣場買到易開罐原裝進口的Mountain Dew,但本地衛生單位卻發現其內有臺灣禁用的化學物,進而禁售。我今天喝的是臺灣本地生產的,我想是符合法規了,但顯然風味是不如我以前喝過的。 (這則禁售的新聞在此

好的,既然臺灣版的Mountain Dew也沒多特別(就是維他露P跟雪碧的綜合體),而其包含的高果糖糖漿、化學物質與咖啡因那麼地多,以後我就敬而遠之了。

最後,我推想為何這款汽水做得像明星花露水的酒類瓶,原因可能就在於其內的咖啡因不少,喝多了,可能會心悸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5/06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呈現為人父母心中的內疚

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看到一個共同的基調:似乎所有的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份愧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劇裡,有些忙於工作的家長,也有婚姻伴侶關係重整的家長(包括劇中人物應思聰的原生家庭),有小心呵護孕肚的家長。這些家長們,其實都似乎自覺自己不是個很好的父母。

這種愧欠,有些人可能選擇壓在心底而不去想,但是,也有把這種愧欠遷怒到都是「社會」的,都是別人的錯(例如,有個可恨的對象叫做「加害者」)的錯等等。

即便這個劇集討論了很多身份的角色處境,但對於「父母總感覺對自己孩子有愧欠」這事,我覺得在台灣還是欠缺處理與討論的。

我認為,若身為父母沒有慎明與想開這種「愧疚」的想法,為人家長的,很容易將歸因與指責指向他人而誤以為求得內在的救贖。人當以為自己是無責而都是外在的錯時,仍是逃避了該面對的問題,繞過了問題的核心。

我這裡絕不是說父母都該在自覺照顧不周下而自責,我反而強調的是--我們如何該正面面對命運的遭遇,並能看到無愧於心那份自己的努力。而事情若是發生,是不是該選擇一種接納命運(或運氣)現實的態度,轉念好讓人生能繼續挺進。像思覺失調而屢闖禍的應思聰會問:「為什麼是我?」而這是一切行動的源頭,答案無論是罪己,或是控訴他人,看似心情平復了,其實那份怨恨未曾消解。事情其實不是怨天尤人或以為找到罪魁禍首就能解決。

其實,我是先在200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火線交錯(Babel)》看到影片也在處理「父母對孩子的愧欠」這事。很多人看不懂這四個分別發生在摩洛哥、日本與美、墨的四段式電影,很多觀影者無法理解這四段幾乎都不相干的劇情為何放在一部電影中,更多是順著導演說,該電影是「隱喻上帝使各族語言各異,讓人們在各文化中難以溝通」。但我不認同這種解讀,我反而是發現這四段電影都有呈現共同的議題,那就是「為人父母的疚」。

而我,其實是突然悟到,《火線交錯》竟是呈現了在不同的文化中,大家竟都存在對孩子的愧欠感。不管是《惡》還是《火》,我想,現在我點出「身為家長」的心理狀態,或許我們也該有些學問來深入探討這種心態,是不是該更多剖析,並也該訴求人們的尋到個定位自我與停止往外怪罪的相迫心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4/29

教師與輔導諮商者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是種為惡的操作

最近臺中雙十國中學生因受霸凌而擇墜樓的事件,我的同溫層聚焦在導師那份落井下石的慰問卡所屬基督教教會組織。

那位導師的慰問卡是來自「哇咧星樂園網站」,本來很多人(包括我)從該卡片的QR code查到,該機構是與反同/反同婚/反性平教育大本營靈糧堂同一地址,不過「哇咧星樂園網站」也有公告其不屬於靈糧堂,而是屬於YFC青年歸主協會。據一些消息指出,該組織仍是堅守異性戀至上的福音派教會。

其實,「哇咧星樂園網站」自詡是服務青少年,且「不論任何性向或是性別都可以得到關心與幫助」的機構,但,當有青少年在網站問及擔心自己並非喜歡異性時,輔導者除了視人天生屬異性戀之外,其實,引導排除異性戀外的其他可能,這其實就透露的對其他性向的嫌惡與拒絕。這種思維所張臂的「擁抱」與「支持」,並不是真誠的,而是帶著評價的。當事人(青少年)假些時日,終能感知沒被同理與接納,這種輔導強化的是羞恥、惡鄙與焦慮。

而目前,很多宣稱對於少數與弱勢的「關懷」師長與組織,也常是帶著「權威」、「高姿態」、「優越感」而在馴服與主導求助者的思維。求助者之所以變得馴服,是因為羞恥的建構、噁鄙的不堪與逃逸召喚出的焦慮。

然而,必須點明的是,搭建羞恥感、嫌惡感與焦慮感,其實是種為惡的操作。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品格教育無法替代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

有一群人號稱品格教育就可以預防各種的霸凌,但是當「性霸凌」是一種鮮明的霸凌型態時,品格教育仍不能涵蓋去防堵以「性」做為武器的霸凌。

當很多的學生與成人都覺得具「性/性別氣質/性健康污名」的指稱是沒什麼的時候,這就更凸顯性別平權意識的無感與無知,當然,也代表「品格教育」之空泛與虛應。

其實,如果品格教育能落實在「自由、平等、博愛、善與正義」的話,那的確可省人權教育、性平教育。

但如果真還是對主流文化VS.其他多元文化、階級與權力、傳統VS.開明、「知識」建構歷程、神話與殖民都欠缺警覺的話,那這樣「品格」的標準也將是當權者的調教與規馴,是一種奴化人民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只不過在鞏固既得利益者的階級,而不是在培育可獨立思考與或可活出自我實現的個體。

而顯然,性平教育與人權教育是引導學習者體認現實的權力架構,並且省思超脫的可能,這樣的教育,應是有補品格教育無心關照的層次。
後記:本文是讀自2019年4月25日 臺中市雙十國中劉姓國中生因不堪性霸凌而自擇墜樓事件的相關報導而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3/20

107學年度下學期七年級、八年級歷史講義(福和國中吳瑞元老師)

福和國中吳瑞元老師107學年度第二學期(下學期)七年級、八年級講義下載處

●第一次段考範圍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講義  第一次段考階段講義
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講義  第二次段考階段講義

●第三次段考範圍
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講義 第三次段考階段講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3/05

Slavoj Žižek 齊澤克與Jordan Peterson彼得森的辯論值得期待

這值得期待。
〈【世紀大辯論】Jordan Peterson 下月大戰齊澤克 談「幸福」〉

這篇來自香港的報導簡要介紹了兩位。
https://isn.page.link/w2aV

關於齊澤克,是個來自中歐斯洛維尼亞擅用拉崗心理學詮釋文化現象的學者,因為他常拿一些有辨識度的電影進行心理分析與詮釋,所以就成了文學界介於雅俗共賞的名人。

至於這個彼得森,我在網路爬文了才知他是主張言論自由的加拿大心理學教授,他的言論自由包括反對為跨性別者自標gender指稱需求訂定俗民須遵守的指稱規範(彼得森被跨性別支持者視為反派)。而因他甘冒性別「政治不正確」之諱,但又能言善道,思路清楚,所以評價兩極。

曾有女記者質疑兩性同工不同酬,直稱這是性別的壓迫。但他堅稱,性別的因素只是其中一環,造成同工不同酬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很類似這樣的說法:性別氣質與女男界定不一致者會受霸凌,不單是基於性別氣質的因素受霸凌,可能還有當事人沒人緣、矮、胖、瘦等因素,所以不要單處理性別氣質...)

(以下非逐字稿,是我的改寫)
女記者問:「你的言論自由(反對對錯稱跨性別者第三人稱代名詞者訂定罰則),不是會傷害跨性別者的心靈嗎?」

彼得森回:「與眾不同的表達與思考,必然會得罪人。妳身為記者,不都已經選擇得罪我而探求真相了,你又憑什麼這麼做?但,雖然我不舒服,但我接受(所以,雖然跨性別認為被錯稱不舒服,但,跨性別者有其可被探究的「真實性別」,跨性別者可以跟我一樣接受與吞下。)。

身為讀者的大家,對哪一方氣得牙癢癢呢?

有興趣者可讀這篇介紹彼得森的文章:〈捍衛言論自由的超新星:Jordan B. Peterson〉

https://isn.page.link/WT9w


後記:我冷靜回想,跨性別者一生不斷被外界錯稱的感受,是否等同於彼得森被錯指、誣控的感受?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10

107學年度福和國中進步獎依據公式

福和國中段考進步獎依據公式如圖片所示。

若本班進步獎與入校紅榜排行名單為同人,基於鼓勵更多追求進步同學,本班視情形可不重複給獎。

(本給獎方案屬導師推薦之權限)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再看一遍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或譯「機器管家」)有感》

2019年的春節假期,我(酷叟)再回顧了這部由羅賓威廉斯(1951~2014)在1999年主演的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或譯「機器管家」)。

這裡我連結「宇哥講電影」的二創電影回顧,讀者可花20分鐘瞭解一下這我看了三遍,每每都很有感觸的電影。 https://youtu.be/0E4cOlCTgsA

Youtuber宇哥在二創影片中數次強調這部電影在講「愛」,但我覺得這樣的評論很空泛,也沒有闡述出該片講了哪些「愛」。我在這邊補充。

我覺得這部片的重點不是純講「愛」而已,這部片還探討什麼是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愛戀的狀態與婚伴的要件是什麼。在這部電影中,特別用很多不同於安德魯的「機器」,辯證與對比出「人類」與「人性」的元素。

其中,有愛、能愛,還有思考、情緒、妒忌、滿足、渴望等,都是人性的元素,而機器的特性是永生、重複、聽命行事與順從,沒有獨特的個性。

其中,我認為該片最為警世與暗喻的是對於以愛為基礎發展的多元婚姻形式提出了認可的立場。

當對於人與機器人的戀愛有所萬萬不可的否定時,那這部片要問,到什麼地步,你願意承認這是「婚伴」與「圓滿」,或問,是怎樣,你覺得可以接受對方為婚伴?

對於2018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公投論辯所出現的滑坡論調說:「如果同性婚姻通過了,下一步會否是人與獸?或是人與摩天輪的相愛與結婚要合法?」顯然,在這部電影,即使在最後,法官認可安德魯為人,進而安德魯與人類的婚姻關係得以確立,生殖能力甚至是任一方是否老到還能有性能力,這都不是婚姻關係的要件。這部片在說,婚姻的關係,必要的關鍵在相伴的品質、對等的關係(包括誰獨能苟活,這也不對等)與愛的存在。

而眾人的認可、政府的承認,名份應也是婚伴關係很重要的一環。安德魯這麼多次上法院請求承認與人類的婚姻關係,相信影片編導的立場認為這都很重要。所以,婚伴關係不是「你們私底下相愛,也沒人阻攔你們呀!」而已,那種被社會認可、被法律承認與享有異性婚姻同等權益的地位,都是人應享有的人性尊嚴。(所以,我認為這部片不是只有在講愛,該片還在論證婚伴的條件、人性的成分、自由與自主、制度和倫理的變遷。)

從這部片所提婚伴的必要元素回頭檢驗,有「人性」的安德魯允予結婚、置產、處分財產,即便他愛了母女兩個世代的人(劇情巧妙只讓他跟主人家庭的第三代有性行為,這算亂倫嗎?這片管家僕人與主人跨階級終成眷屬),觀眾如果仍認可該片安德魯的婚伴關係,那同樣具備優質的愛戀關係、不涉近親血緣、對等關係的跨種族結婚、成年的跨世代結婚、同性的婚姻、跨階級的婚姻,也該都有其被認可婚姻的道理的。

照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7

電影《幸福路上》不但真有其地,也寫出了X、Y世代的共同記憶

上架在MOD許久,我在最近看了《幸福路上》這部動畫電影,果真在開演沒多久就弄濕了我的眼睛,不過,我相信可能有人沒有一絲感動,但也有可能像我被喚起鄉愁一樣不時地揪著心的悸動。以我來看,若有感動者,可能被感動的地方會是不大一樣的。但總之,我也在昨天瞥見這個動畫在無線數位頻道上演,所以現在來聊聊,還算是話題上吧?

先說一開始就觸動我的地方。幸福路--新北市新莊真的有一條筆直且熱鬧的道路叫做幸福路,一路往西,還真的會遇到一條大水溝,叫做中港大排。再加上一幅遠山有個冒煙工廠的畫面,我立刻可以斷定,那就是從新莊看過去的泰山台塑工廠的煙囪。原來是真有實地與自傳性的故事呀!

我是這15年內才有機會認識新莊,進而得知這條「幸福路」。由於新北市中學社會領域國教輔導團經常在新莊中平國中開辦研習,所以導航指引我走幸福路再折北到達該校。這條幸福路,公車超多的,但兩線道配不夠寬的慢車道,一再遇到公車不夠偏地靠站,車流也頻頻堵住。反正,開車騎車走這條路,(那時)總是走走停停的。我那時就在想,這裡該是新莊的邊陲了,怎麼突然有這樣以一條通為線狀的街市?(真也是看著副都心一步步長大變臉)

看了《幸福路上》,對南部上來北部奮鬥的移民,對於工廠豢養繁殖的人口,終於有具體的推想。不僅如此,我相信這部動畫應足召喚整條路居民的社區認同。可以想見公車的標示牌亮著「經幸福路」或者是到站的LED跑馬燈,都讓當地居民更有凝聚一體的認同感吧!守著這樣的想像,我就好感動。

這部動畫喚起一條路居民的認同,應該也能喚起一個世代的人的認同。那同於(或確切說是稍晚)於我的X及Y世代,解嚴前後之際往返南陽街補習時,我總能目睹臺北市博愛特區街頭抗議後介壽路上的滿目瘡痍,動畫中的北一女當然是最親臨抗爭場面的見證者。(註1)

至於動畫中描述威權政府的監控,還有讀到高等教育的許多人有著美國夢,這都是我最近十年才更確知的現象。對家人僑居旅外的各自表述與冷暖自知,憑著當年交換學生與留學生的互動,我想我也懂得那種猶豫是否歸來台灣的感情。

至於,婚姻或關係的戒斷,或是人與人間的重逢或死別(劇中的九二一震災與博士的家的劫難),真也是不惑之後的人們才深有感受的吧?這部《幸福路上》,應是拍給我這世代看的。或許因就是台灣人某一世代真實寫照的故事,所以我想,奧斯卡沒有共鳴應也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即便住在永和,但因為知道了新莊「幸福路」,所以我就自行腦補了很多虛虛實實的社區和世代的想像,這就形成了讓我感動滿滿的動畫電影。

註1:介壽路已經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年代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幸福路上》劇照連結自IMDb網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5

有些傳統家庭觀念根深蒂固,但亦有家庭觀念正在轉型

20190123科技部發佈自1984年推動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新成果,以下幾個社會變遷值得重視:
(歷年訪問樣本人數達到12萬5千人)

以下顯示幾項家庭價值態度的明顯變化:

1.認為「夫妻不合而離婚並沒有錯」已有 61%。
(1984年僅為11%)
2.認為「婚後應住在男方家」佔27%。
(1990年為54%)
3.認為「為了傳宗接代,至少要生一個兒子是重要的」,2016年尚有76%,其中以65歲以上民眾高比例地認為「絕對重要」。
4.男主外女主內、同性婚姻等調查,相對全球屬保守,但比日本、大陸開放些。其中女性接受前述觀點的比例高於男性。
5.離婚率已增加至5.62%。未婚率逐年增加,已增至35%。

依據婦女新知秘書長秦季芳評論(註1)指出:「『至少要生一個兒子』反映了社會男女待遇的不平等,生兒子仍獲得較多的尊重、肯定與優惠,生兒子在家族財產的經濟分配上也較有優勢,為了實際考量,多數人仍認為生兒獲得各種紅利的機會,相對比生女多。」

註1:葉冠妤  (2019)  〈家庭觀大調查:離婚汙名減輕,重男輕女難改〉,刊載於《聯合報》,第 生活A6 版。發行地 : 臺北市。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9

30年後重聽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專輯,跌入1986年的世代

2016年上市了李壽全《8又二分之一》30週年重新混音版專輯,這一定曾是當年熱門的話題,那時,已經不常買CD的我,可能是聽聞了也沒放在心上,要不,就是那時太忙了,反正排不入屬生命中有意義的事。

最近,幾件事的緣分,讓我買入了這套紀念版的有聲商品。

首先,近半年來,我都在為自己的原版CD數位化,送上雲端保存,也在雲端用外掛軟體播放。這張《8》專輯,我只有1986年買的卡帶,所以我擺在桌上要用可專轉MP3的卡帶播音器轉成數位檔(機器可見我的照片)。但工作太忙,原版卡帶一直疊放在書桌上,直到這寒假有假期才真的動手轉檔。

恰巧,寒假的備課日,主講人蔡傑爸播了他與不能要求音準的自閉兒吉他彈唱〈張三的歌〉(1986年電影《父子關係》主題曲),搭配蔡傑爸長年辛勤培訓自閉兒各種能力的歷程,我在感動之餘,就把這張有收〈張三的歌〉的《8》專輯列為優先數位保存的行程中。

但卡帶轉數位的結果是令我沮喪的。成果聽起來竟是朦朧的,聲音隔了一層布般地模糊,就算我清潔磁頭也沒用(可能是磁帶表面已經發霉,或是磁性褪頓了)。

於是我上Youtube,看有沒有完整專輯可聽看。網路上也沒有完整的專輯可看到。但我不經意在Youtube找到2016年廣播人馬世芳對李壽全的全訪問。這下,我聽到許多關於該經典專輯的創作背景故事,不由對《8》這張專輯肅然起敬。但我真的忘了,我那時怎會買入這張專輯,難道我那時就很文青嗎?還是,當時我就是純喜歡裡面的主打歌?(其實,我最愛的也僅有「8又二分之一」這首,因為我很喜歡那年代悠長的合成音配樂法)

馬世芳的這段訪問,相當地精彩,裡面講到李壽全、羅大佑、吳念真、張大春這票創作者的社交圈,還有談到一些錄音保存、修復與重新混音等唱片產業的事,聽著,就感覺好像也值得收藏這個「30週念紀念版」專輯。

但,上網到博客來買專輯時,我有點卻步了,這套2CD紀念版正是兩片原版CD的價,在數位服務不難取得的狀況下,我還有點猶豫。我另看到有1990年版的《8》專輯,就三百多元,我突然想,我是不是買這張1990年版的就好了?後來,仔細思量之後,我想,我似乎該為自己的1986年買下一個回憶與見證,所以,下訂吧!而我既然不能承受卡帶轉檔的Lo-Fi低音質,那當然要買馬世芳說整體音質提升的新版。好的,就買新版本的(裡面還有兩本小書冊)。

昨天到貨。聆聽這音樂,音質提升了,但其他沒有突兀的變化,,所以,這還算是我熟悉的專輯。推眼鏡到鼻梁中段,讀著CD的兩小冊密密麻麻文字,我竟就跌入了1986年。

聆聽李壽全、張大春、吳念真....在那時代的徬徨,對未來充滿茫然與悲觀,但我們全都不知不覺地過了30年,現在也沒有很糟糕,反而因為脫離以往的威權和壓抑,好像有更多自在。

順播聽到李壽全原專輯的末曲〈佔領西門町〉,裡面講述1980年代西門町龐克風的青少年,李壽全用憤怒嘶喊的歌聲說:「這樣的孩子,你看過,他們是台灣的少年龐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佔領西門町。」聽此,我突然有點莞爾。對呀,我就是當年那有龐克心的少年,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把頭髮染成淺草綠色的。曾幾何時,我已是國家的中堅成員了,就這樣埋身在各行各業中,只有偶然一次街頭遊行時,我戴過七彩爆炸頭假髮。

聽這首〈佔領西門町〉,我想問李壽全,你們當年看到龐克少年,那時,到底在擔心什麼?

(還是謝謝李壽全的《8》讓我憶回1986年的時代,歌曲裡面有對工作使人異化的省思,有當年高等教育者存有美國夢的現象,還喚起令我惆悵和感動的電影--《父子關係》,以及關於西門町的時空情感。)
轉貼分享金鐘獎廣播得獎主持人馬世芳訪問李壽全談1986年的專輯八又二分之一
【馬世芳/News98/音樂五四三】2016/10/4 深度專訪李壽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推薦精彩的職人劇微電影:職場百獸圖

一個高檔的美髮沙龍,裡面卻存在著為了向上爬的勾心鬥角。雖然這片仍是行銷業配的微電影,但也是我看過不煽情不賣弄人文,整齣每刻懸疑緊張、峰迴路轉,選角合適,演技到位,並且足稱可流露行業知識的推理職人劇。還有,業配巧妙置入,另加電玩的質感!算是絕妙的企劃與執行。

我先看到最近釋出的第二集才往前追看。這裡提供「職場百獸圖第一集」
https://youtu.be/aCNTPQlR0uM

第二集
https://youtu.be/2NrWaFCGOHk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8

2019年王心凌與許茹芸都交出很棒的音樂作品


樂評家馬世芳的文章被引入學測考題,他道:「....·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醫缸。....」

最近聽到王心凌的歌,她依舊甜甜歌聲的新專輯,讓我讀到一些蠻可以玩味與思考的詞意。希望她這次跟金曲獎有緣。

這張新專輯幾波的主打,「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劈你的雷正在路上」「大眠」都不錯聽的,歌詞都屬於上乘。

甜心寶貝逐漸變成熟女,王心凌歌曲訴求的對象也正逐漸調整為跟她一起長大而正苦惱愛情是非,投入職場二年三年的女性上班族。但在MV的經營上,還是看到想把少女歌迷與獨立女性通吃的野心,這難以兼得的尷尬,我挺替她揪心不安了。

「劈你的雷正在路上」可能是王心凌比較創新曲式的嘗試,不過我還是聯想到這樣諷刺時事的歌詞,是不是還是跟在蔡依林的「我呸」之後?幸好,王心凌本身成為話題的情史,呼應了「劈你的雷正在路上」這歌,使這文本可因她的真實處境而延伸出意義。要不然這樣的憤青/文青腔,恐不脫又學蔡依林的框架。

對這首「雷」歌,我另一個聽得膽顫處,我擔心她的vocal太跳出配樂了。我聽馬世芳2016訪問音樂製作人李壽全時,他都坦承基於歌聲不要被配樂吃掉,華語唱片的混音基本上都要這樣調的(所以我不喜歡那些國台語歌壇唱將的歌,我比較喜歡西洋歌曲)。所以,我就祈求王的這首「雷」歌要唱得無瑕,別被金曲評審說電腦修音太多。

而基本上,我在Youtube聽這幾首主打歌,vocal的聲音都是調比配樂稍大的(有點跳出配樂),而可喜的是,她算是唱得甜度恰當,收放得宜。因為讀到歌詞覺得挺有玩味之處,所以我祝她這張專輯在金曲獎有機會沾邊或鍍金。

另一首整體相當傑出的歌曲,是臉書朋友轉貼我才得知的。我覺得久未見到的許茹芸這首「親吻時分」也很棒,詞、曲、配樂、唱功,甚至MV想必是一流的人才操盤與製作。也祝這首隱藏潛意識學理且有深度與溫度的歌詞,能獲得金曲的肯定。

許茹芸「親吻時分」
https://youtu.be/okV0mbwE3BU


講到歌詞,我來談談艾怡良。我很喜歡艾得金曲獎專輯那首標題歌的歌詞,旋律或歌聲我是覺得普通,但是艾這首「我們的總和」,這歌果真實至名歸該得獎,因為,歌詞簡直是神作,是首質感與意境都兼具的好詩詞。艾怡良真的很有才氣。

同樣打著艾怡良作詞的作品--張惠妹、徐佳瑩與艾怡良合唱的「傲嬌」,這歌詞嘛~那種直白,我是挺膽顫怕歌詞的質感不一致。其實,該歌算是言之有物,故事也挺完整的,但還有一兩處流落到低俗。是的,我認可這首歌已經夠好,是可收錄在天后的專輯內了。但,有趣且有態度之外,這首還不能算是絕妙。還是「我們的總和」可稱「神作」。(當年,我覺得另一個歌詞神作,是吳青峰為楊丞琳所寫的「年輪說」,那一步步偶有歇轉的數 數字,也是挺高明的詞作。)

希望這些絕妙,都是台灣華語樂團獨家能滋養長成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3

轉貼新聞:生男孩傳宗接代 調查:逾半數民眾仍覺得重要(中央廣播電臺)

轉貼新聞:生男孩傳宗接代 調查:逾半數民眾仍覺得重要
(新聞採自中央廣播電臺)

這個華人社會的現象,足以形成婚姻生活的壓力、生涯規劃的壓力,鞏固男尊女卑的體制與文化設定。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故事」促成人類的壯舉,但「故事」也殘害人類


「故事」促成人類的壯舉,但「故事」也殘害人類

我覺得哲學論述家朱家安引用歷史學家哈拉瑞的論點評論因去蔣化而有官員被呼巴掌的事是可以類推到很多其他的事件或社會現象的。

朱家安提到:
1.人類常常需要仰賴故事而活。甚至故事還帶來的事業、促成征戰的動力。
2.但人類「應該避免為了不能驗證的故事而去犧牲真實的人。」
3.人類該不該依據故事而行動,指標在於「搞清楚誰會因此受苦」。「守護神不會受苦,人會,所以不該拿人獻祭。」
4.「民主社會的討論當然允許對立,如果有人覺得大家對過去政權的指責不公平,也可以試圖提出論證說明自己的理由。」
5.不要害怕論辯,即使針鋒相對令人不舒服,但若不面對,問題不會自己消失。

呼應到現在的事情,還可聽到很多宗教狂熱份子,為了堅持思考被牽引著走的經典解釋(故事),於是剝奪少數社群的權益,阻絕他人在制度保障之外(讓現實的人受苦)。這種不義,尚未充分討論,但其中殘害,也沒被理解。成之也故事,害人的也是故事。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15

為何我覺得我校應該轉換個好一點的薪轉銀行


為何我覺得我校應該轉換個好一點的薪轉銀行?

1.一個好的薪轉銀行,客戶的權益它會主動奉給與比照;傲慢的銀行,它叫你找份量夠的人來求議。我們是眾所爭取的客戶,不該這麼一再淪為卑微。我們該自建校內行政與教師的尊嚴。

2.退休教師說,那曾有的三次,是多麼困難才爭取實現的。但八年前,本校就有教師比對早有多家銀行禮遇遠遠更多。就好比iOS的手機早舊有的APP,Andoid的手機版本要等等,Windows Phone就是不理。哪種才是禮遇?哪種才是被尊寵?

3.換薪轉銀行不是斷絕舊愛,不關帳的客戶(包括你我)當然仍能繼續互動。設定自動轉帳,甚至能一切扣款照舊。

4.好的薪轉銀行,可從轉帳、基金購買等減免手續費、服務態度、ATM櫃員機的數量與分布(存現金跨行無論哪家都仍要手續費的),資安紀錄、經營績效、品牌認同、獲獎層面、口碑、網銀便利性及附加服務等考量。好的薪轉銀行用最快的速度呼應客戶的期待(不用去議求),不好的薪轉銀行,把你當一般戶,什麼權益也不想主動告知。

5.換薪轉銀行,必然有陣痛期。但在我們徵詢的過程中,換過薪轉銀行的學校老師總是流露著驕傲與自信,沒聽過薪水拿不到的災難,只有擺脫爛咖的自在感。(例如我們前校長所在的丹鳳高中、鄰校等)

6.福利總慢半拍,還老要你開口隨他給不給的銀行,還值得給它好處嗎?我們是銀行界最想爭取的客戶,我們該團結贏得禮遇、尊寵與自尊。」

酷叟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