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0

簡摘一篇關於「諮商」/「輔導」的知識介紹文章(該文以輔大性平事件為題材)

佛光大學林香君老師對輔大性平事件撰文〈從教育輔導前提框架重看輔大性平事件工作小組:回應Yang 法律及倫理議題〉,這篇文章釐清幾個概念--

1.敘事探究/敘事治療

2.諮商/輔導

關於敘事探究與敘事治療的心理學概念,有興趣的賢達請讀連結。

關於諮商與輔導,如林香君所言,自從有了諮商證照制度,許多人誤以為諮商是比輔導更具專業。林香君的文章則澄清了輔導的「專業」素養與性質。

我這裡節錄她對「輔導」的詮釋:
「在諮商師證照化前的幾年,諮商從輔導中獨立出來,被看作比輔導專業,許多學校輔導教師因為輔導工作在當時校園的邊緣位置紛紛轉抱諮商認同,把校園輔導工作誤當作只有諮商才專業,又因為諮商師證照化後,不明究理的大眾多以心理師證照來辨識專業與否,再一波打壓輔導工作認同,直到近十餘年台灣學校輔導界,才辨識關起門來的諮商是抽離真實現場的工作,在進步性的觀點中,「輔導」專業是一種置身校園處境中的工作,具有在體制結構中的處境性,使用教師位置嵌卡在師生關係中,為學生創造條件,以支撐起轉化與發展空間,也以處境性與發展性的觀點辨識學生的困境,而非援引主流既定理論作框架對學生困境予以問題個人化乃至病理化的處遇。這種具教育性發展性的輔導工作,所面對的難度、複雜性非「諮商」專業所能處理,諮商是限時談話,關係結束後畫清界限,當事人在真實世界的利害與諮商師無關,而進步觀點的教育輔導工作是要求工作者置身處境,對關係投入承諾,與學生協同,必要時是需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去發展支持方案。」
....
「校園內師生關係中就存在教育輔導,廣義而言,每一個在校園中的工作者即便不是教師,而是護士、學校行政人員,都參與在這個關係範疇內,它的專業性不在專家式訓練而在『置身處境、在地實踐』,它不需也不受諮商師証照制規範,它的專業度取決於行動探究的能耐,能在結構性限制中跟學生並肩協作,在處境中創造承接學生的工作方法,能對行動反思。」

﹍﹍﹍﹍﹍﹍﹍﹍﹍﹍﹍﹍﹍﹍﹍﹍﹍﹍﹍﹍﹍﹍﹍﹍﹍﹍﹍﹍﹍﹍﹍﹍

至於,林文對輔大性平事件中「工作小組」的定位和解釋,我認為那是她的個人詮釋居多,或許輔大的「工作小組」成立目的原始是在「敘事探究」與「輔導」,但走向定位模糊的情形,正是這件事爭議之處。

請參考原文章http://ppt.cc/G6pf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1 則留言:

酷叟 Mr. Q感謝您的閱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