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學成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學成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11/24

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

我(酷叟)這篇發表於蘋果日報網路論壇的文章〈【你認「同」嗎】老師看到孩子畫男男牽手,該怎麼辦?〉原標題是〈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報社主編因考量讓民眾容易閱讀,遂在公開發表的版本,標題如上所示那樣。

 這篇文章我是以持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的身份所發表。

我想表達的重點包括:
1.評論反婚姻平權與主張閹割性平教育的電視廣告與短片。
2.面對新興同性家庭現象提供家庭親子教育建議。
3.傳達現行性平教育已符適齡規劃的訊息。
4.依據《家庭教育法》家長應精進自己,與學校教育相呼應與配合。
5.既然肯定家庭的功能與角色,就該擴大家庭的保障。

 歡迎大家分享廣傳。文章網誌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122/1470958/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蘋果日報網路論壇:【你認「同」嗎】老師看到孩子畫男男牽手,該怎麼辦?

(原投稿標題:誰不愛家?讓接納多元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價值發揚光大)
吳瑞元 (家庭教育專業人員)

(註:「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書」為依據《家庭教育法》由教育部依據標準所核發之證書,本人持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書,並為中學教師)

對熟悉性別思潮的人而言,提案欲閹割性平教育與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士,他們的公開發言與廣告常讓人覺得像場荒謬的脫口秀,一聽這些話語,進步開明人士可能不禁會停個一拍的錯愕,然後讓人忍不住搖頭發笑。

例如這個廣告:一個年幼的小女孩手持男男牽手的童畫,對她媽媽說:「我以後也要跟女生結婚。」然後,反婚姻平權公投的提案人冒出畫面說:「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這就是有趣之點。對進步開明人士來說,孩子的想法反映出社會的縮影,這本無足驚奇,而聲稱結婚的同性婚伴現象早就是台灣可以耳聞也不該意外的事,甚至,大法官釋憲已經宣告同性婚姻入法的必然發生,但是廣告的話語竟還存有「不會發生」的天真想法,在社會民主開放的趨勢中,這種以井窺天的驚恐語氣,能嚇到了誰,是值得玩味的。

站在家庭教育的觀點來說,這個廣告表達出家長要應變的其實不是「小女兒想跟女生結婚」這麼表層的事,因為,小朋友也會說想跟爸爸或媽媽結婚,想跟任何同齡好朋友結婚,而這些情境的親子互動,其實可切入婚姻教育、性別教育、生涯教育等角度,這些教育的角度,也正是家庭教育涵蓋的。

以前述的廣告為例,家長應首先了解為何小朋友會畫兩男牽手成家的圖畫,是老師讓孩子自己畫想像的家庭願景?還是學校限定孩子只畫同性伴侶圖樣?我們相信教師的專業不至於是後者。所以,當一個師長看到幼兒或學生畫出了同性結婚的圖畫,師長可以在機會教育中選擇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在對話中去觸及對友誼、婚姻與相伴等意義的簡短討論。當一幅男男牽手結婚的童畫可以不被否定而存在,我們正在給予新生代自在成長的世界,讓人生的各種可能可以成就與實現。這樣的教育,不是喝斥、不是阻絕、不是灌輸、不是控制,孩童可不以性別為聚焦,但卻可在素材中認識到親密關係中的愛、承諾與責任。當孩子說要跟爸爸、媽媽、同齡、或是同性小朋友結婚時,適齡教育的重點可以在性生理、身體構造、性行為或基因知識適度避重就輕,但絕不應該用貶抑與嫌惡淹蓋孩童應去理解婚姻、家庭的更多面向。

另有一則力促公投閹割性平教育的短片,也是一樣讓人發噱,看完更覺反而更應加以擁護與保留涵蓋性傾向、性別氣質的性平教育。該片敘說女學生依著課本「性別光譜」的內容,下課時指認某男同學有80%的女性,回家還直指爸爸是100%女性。依照這樣的內容,學生其實沒有學好性別教育的核心概念,但學生沒有學好,並不代表學校教材有問題,也不代表「性別光譜」不該教。其中,教材之所以使用「性別光譜」的概念,係適用於理解自身的定位,絕不是用於粗暴地標籤標定他人。

這個短片雖號稱爭取「平權」,但好諷刺,呈現的剛好就如把男性亂貼「娘娘腔」與「娘砲」的情境再現(只不過這短片用了男生有女性特質的百分比,情節卻同樣做出讓人不適的性語言霸凌。)。影片中女學生待人尖酸惡質,她們不僅不懂尊重他人,且還誤解了「光譜」的涵義,這不都在突顯更應加強性別多樣性與尊重差異的性別教育嗎?

多場的婚姻平權辯論經常出現反同者陳述自己的育兒經驗,強調自己很懂兒童。但事實上,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每個家長也都是邊養邊學做家長的。家長可能懷疑學校教育有不適齡的情形,然而學校教育從課綱到第一線接觸孩子的教師,必然也都是因應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未來適應而發展課程,基本上,由政府層層把關與基層教師遵循課綱的教學,本身在前提條件下絕對就是是適齡的。

那麼層層把關下所執行現行適齡規劃的性平教學,為何卻不得家長信任?這裡面終究涉及了華人宗法傳承的思想,亦有對於新生代不容脫離性別刻板期望的偏執,當然,對於新興社會現象的陌生與堅守性別二分理念的宗教信徒將教材斷章取義炒作恐懼,都是這場無謂風波淵源。

家長企圖阻絕同志題材進入校園,雖然也是出於擔憂自己的孩子成為同志並被社會偏見所討厭,但是,篩除過的性別教育,其實也把「尊重他人」與「悅納自己」給刪了,有些孩子還因此更被討厭,自己孩子的生涯當然也會受到女/男僵化的框架所受限。當學校教育對性的多元現象避諱,家長又無法同理「性個體」的覺知,這都會讓自家或別人家中的新世代感覺孤單與絕望。若家庭和社會都不能給予溫暖與接納,無論是放縱自己或發生憾事,這些都不該是性少數的本質,而是「假言愛家」的敵意環境所逼的。

所以,從當前學校的性別教育往家庭教育來看,學校所提供具備前瞻性、啟發性與資訊平衡的思辨教育,具備建立全民性別平權學養素質的原則與使命。而目前《家庭教育法》亦將性別教育(不是「兩性」教育而已喔!)、親職教育、婚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納入,顯示現今家長不能再固守自己的生命經驗以複製養育的作為。當今家長若要新生代與世界的競爭力銜接,應免除直昇機家長的監控心態,家庭應與校園教育呼應與合作,並應持續進修以理解當今尊重個體發展的教育思潮。

不論是公投的哪一方,大家都愛家,也都肯定家庭的功能與角色,既然宣稱「愛家」,就該讓更多元的家庭(包括同性家庭)可以獲得保障,讓所有家庭內的新生代有安身立命的願景,家庭的價值才更發揚光大。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8/08

新北基隆人權景點遊‧學指南摺頁教材出爐

對不起,酷叟上週因被派去國家教育研究院臺中院區辦研習活動整整一週,沒時間正式公開我統籌製作的這份「新北基人權景點遊‧學指南」。


「新北基人權景點遊‧學指南」這份摺頁教材,是我(酷叟)在基北兩地跑章申請及爭取經費印製的。執行這個計畫我跑了超過30個景點,用運動攝影機錄製了不少景點短介,並規劃了人權景點網站,其內有整合GPS座標資訊。這個摺頁裡我收錄了超過26個景點,有26個小小篇的人權故事,由我描自Google Map的手繪地圖,以及摺頁內的照片幾乎皆由我親照的相片80餘幅。


這份教材設計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在於文案的撰寫。在人權的學理上,許多權利在不同的立場上,常存在著權利衝突,所以人權教育比較不是在陳述一定的是非對錯,人權教育在於提升論理與思辯的能力。所以,我這份摺頁素材,有許多事件的描述,有意讓讀者讀完後可以感知事件的爭議所在,透過選材,其實也在呈現人權的基準。


受限於摺頁的篇幅,如何在短篇的文字,傳達出故事概要與人權啟示,這都是我所克服的挑戰。


收到與讀過這份摺頁,可以怎麼做呢?我熱切建議大家保留這份資料,跟尋常拿到的風景區導覽地圖放在一起。這份摺頁的景點有些都還相當秘境,值得順道一訪喔!


如您會用座標來設定導航機,那您將不難找到我推薦的人權景點,您也將有機會與我一樣身歷其境,沈潛其中且心有所感。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6/12

2016人權教育年度研討會心得報告

2016年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年度研討會 已於2016.6.3舉辦完成,我已經是在加入新北市人權教育輔導團中第四次參與年度會議了。

這個會議比較特別的是我個人在這會議有兩個場次的報告,我想應是既我在今年3月25日在北區交流會議時報告受到不小的迴響,於是央團就給我更多些的任務分享我在人權教育所做的事。

成果會的上午是演講關於獲釋死刑嫌犯鄭性澤案的探討,邀請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林欣怡執行長主講,會中,主講人有播映探討鄭性澤案彈道可能的短片。

上午第二場活動是世界人權日與績優團隊分享,很高興基隆團在世界人權日積極參與城市中獲獎。因我有加入基隆團Line的群組,裡面有好多人權講座執行的協調訊息,基隆團團員人數少,但他們撰寫許多計畫,並常有團員主講講座,基隆團的獲獎一定是實至名歸的。

我在下午有兩個場次的報告,一個是報告〈校園裡的人權教育:種子教師在工作坊課程的教學分享(人權景點應用於教學與評量);另一是報告我所發起的自主計畫。

我將這兩次報告整合在一起談我所統籌的人權景點摺頁印製過程與教學應用,另在第一場我也提及我今年在五月份於福和國中的段考題中,如何延展地方人權景點的素材成為段考考題。

綜合這天各地方獲獎團隊的報告,可知這些團隊在撰寫計畫時,都有深刻分析該地的特色、資源應用與人力資源,他們都充分展現行政力量辦理活動。在實施教學中,我也普遍看到有前測與後測的安排,這是我們執行宣導與教學時也應規劃在內的。

今天的報告中,高雄市人權團的校長報告相當風趣,點出了地方團資源有限的問題,但也提到運用資源做出最大效益的策略。高雄團完成了「人權大富翁」的桌遊設計,另也在捷運美麗島站舉行經費經濟但卻也盛大的記者會,有很好的媒體效應。

在簡報中,有多個團隊都將曾走訪的校園運用地圖圖示插旗,展現人權教育推廣的普及程度。酷叟本人對這地圖的應用比較熟悉,我也將著手製作「人權教育宣講與推廣地圖」。

另,固定班底的團隊也常能發揮極好的默契,其中花蓮團、澎湖團都有很長期固定的團員,都能站在一致的理念與人權教育的資歷的基礎上,繼續深化並發揮進一步的績效提升。

這次成果會,瑞元完成的兩場報告,不知有否符合央團主辦單位的期待?

最感謝的是央團對瑞元的信任與賞識,分享的時段很短暫,我希望能貢獻出一點有用的心得。

(這是我第四年參與成果發表會,每次參與發表會都有很多啟發的想法,沒有央團的工作坊與委員課程,我真無法想像我會有自主計畫的實現。謝謝地方團與中央團人權教育的伙伴們。)

這裡要特別謝謝忠孝國中蘇婉婷老師,謝謝你配合我當天示範教學的演出(您的朗讀很清楚明亮),也謝謝蘇老師幫我拍攝我報告時的畫面,讓我有很好的回憶。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2/26

啟動全腦智慧,強化歷史思考:歷史學習方法 (家長日手冊)



這篇是發表於104學年度第二學期福和國中家長日的文章,收藏於家長日手冊 各學科武功密笈單元

啟動全腦智慧,強化歷史思考     吳瑞元老師


啟動全腦智慧,強化歷史思考     吳瑞元老師

國中考生於會考中應致力使學科達到「精熟」,若要歷史學科精熟,那必須讓自己有精確的記憶、明確的分辨;要達到「精」與「熟」,除了知識的對應要牢記,還要經常閱讀教材、題目、相關文本,才能明辨與熟悉。

除了背,還要弄清楚

很多人認為「歷史」的學科僅是「背」就有分的科目,但是有印象與背得出片段,並不代表就可以答對題目。是的,歷史科一定要付出「背」與「牢記」的歷程,但,知識不是你得說出灑落一地的撲克牌有紅心、黑桃之類而已。面對歷史知識,你還要能為名詞配對和分類,也要依照史事記住時間排序。猶如除了按撲克牌數字接龍,你還要知道沒數字時,撲克K牌是接在Q牌之後。正如熟悉撲克牌牌色地位與排序的道理一樣,考題內的知識如打散的撲克牌,但考驗腦子是否有個無形的接龍邏輯能弄清順序,並能歸類和區隔。

例如知道犬戎、匈奴、永嘉之禍、天可汗、成吉思汗等字詞,這樣並不足以做對題目,更重要的,是要能分辨這些名詞是哪種分類,各是隸屬哪個朝代與章節(例如犬戎、突厥....這些是侵擾北方的外族。明辨不同的時代的外族有不同的名稱,這就是歸類與區隔)

除了背,還要能熟推算因果

而「歷史」也是一門具有演算性質的學科,用常聽的話來說,歷史很看重因果關係的邏輯。例如因為唐朝以來軍人割據,時至同屬軍人奪權的宋朝趙匡胤就改採文人政治來終結軍人奪權,但不敢釋放軍權給邊疆的代價,卻是要不以財富換取和平(澶淵之盟),要不就是與虎謀皮般地與異族合作,淪落一場食物鏈般的政權轉換。前面的歷史敘述就是一連串的演算與因果。

要記住這麼多的史事、因果與排序,的確需要高度的專注與理解,這有賴全腦運作來輔助記憶。學生可以多看、多想,也可遮住段落自我敘說一套套自想得通的合理故事,當有質疑歷史演變有些說不通的矛盾,則要趕緊問同學與師長,讓你的思考可以貫通。

要運用腦部的多元智慧機制,讓記憶變得直覺

在鄰近應考的時機,先前的筆記與教材註記,其實早有肢體勞動的記憶效應,運用多層次筆色的筆記註記,即使下筆佈局也用到了空間與色彩的智慧;若能搭配口語複誦,總和這些音韻、視覺、寫作的體感,都讓左右腦活化,再運用有想像力的諧音歪讀,這些都助你用自然與直覺的方式牢記與明辨歷史。學習與應考不是一個短期投注而求回收的任務,我們期盼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活化了全腦,除了學會豐富記憶與獨立思考,也希望大家變得聰明。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4/11/09

訪臺北市永春街與嘉禾新村:一個寧靜純樸的軍眷社區

在電視劇「16個夏天」裡,女主角唐家妮家是在台南的善化,但新聞披露出來,拍攝唐家妮老家的地點居然是在臺北市公館一帶的嘉禾新村。我們上網搜尋了一下底細,若要到嘉和新村,可能要從永春街進入會比較方便,於是,這天的散步之旅,就從走入永春街開始。
 
一個秋尾晴時多雲的週六,趁著天氣不錯,我們將機車停在水源路,走著走著轉入不起眼的小巷,於是就映入矮房櫛比鱗次的眷村景象,這裡竟是藏在高架橋角落的永春街了。

↑永春街在永福橋北市端的引道旁 ,這裡有個不起眼的街巷。
我覺得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條永春街的,因為這街一端的入口就在永福橋的引道之下,另一端的入口連接至某條兩岸都是長牆的單行道,永春街東側、西側兩方入口的銜接道路都是單行道,南側也是單行道為主的陸橋引道,誰料還有一個眷村藏在快速路與高架橋下!

我覺得永春街具有典型的軍人眷村特色,看得出來,街坊的構成,是陸續加入的居民讓聚落自然長出來的,而嘉禾新村也是這樣的,所以街幅寬窄不一,房舍也各自搭建,建材與形式各憑本領,或許習慣經都市計畫社區的人會覺得這條街盡是凌亂的違章,但我卻看出了一種「人的存在」與「人在生活」的美學。萬仁導演的「超級大國民」電影中,曾啟發我感受過這種臺灣住家型態的美學。


穿梭如後巷卻有巷弄編號的小徑,僅容機車行走的短腸,其內實有若干家戶的人口。永春街的機車可從小徑通往快速道路,但卻不預設讓汽車方便,結果,這裡成了寧靜的社區。


但是,永春街的純樸,似乎潛藏著將蓋水岸豪宅的危機。一來,永春街被單行道包夾的交通不便竟是存續的關鍵,另一方面,如果都更打通血脈,這傳統街景就肯定變樣。這趟永春街的散步讓我想到,難道,人一踩上了旅程,就預設了緬懷?
 ↑永春街街景
 ↑大部分住戶已遷離的嘉禾新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