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多元文化( LGBTQ)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多元文化( LGBTQ)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3/09

政治人物請留意,你是否真尊重,當事人有在聽

標題:政治人物請留意,你是否真尊重,當事人有在聽
因應去年以人權律師著稱的市長朴元淳於陷入性騷擾傳聞後輕生亡故,近日南韓正舉行首爾市長補選,繼任者是否能接續朴前市長以來漸有尊重LGBTQ(同志性少數)人權的趨勢,各界正在關注。
南韓因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另有龐大保守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對LGBTQ社群甚有敵意,且少有包容,政治人物對同志權益甚少表態立場。朴元淳是個善於經營網路社群並具備開明形象的首爾市長,在其任內2015年時,韓國同志開始站上首爾市政廳的廣場,但也同時,首爾同志遊行須由大批警力戒護,以確保參加者的人身安全。
時值補選之際,市長候選人安哲秀於電視辯論會脫口說出自相矛盾卻又帶有歧視同志之語,似是而非的言論招來批評。當時,安哲秀被問是否參加首爾的同志遊行時,他一方面表示自己「反對歧視」與「每個人的人權都需要被尊重」,但是話鋒一轉,他抬舉「不想看到同志者的人權」,希望同志遊行不要在市中心辦,建議在郊區辦遊行,意指這樣會皆大歡喜。
安哲秀帶有歧視的話術,社會大眾一時難以察覺語病,但卻也有不少人可驗出他對「人權」、「尊重」有所誤解。
「人權」是句說得浮濫的詞彙,我們應更慎重認識「人權」的真意。「人權」是指奠基在公平與正義而能維護人性尊嚴的權益,要求同志捨市中心而遷就郊區遊行,其實就是限縮同志社群的表達自由,這不公平,也是差別對待,這種意味著「不要在我面前」的寓意,嚴重損及同志社群的尊嚴。這就像是種族隔離政策下的美國,要求黑人遷就去坐巴士的後區座位,這樣的規定若回顧奧斯卡金獎電影《姊妹(The Help)》(2011)與《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裡面都有令所有觀眾憤慨的劇情:黑人須使用黑人專用廁所,以免白人不舒服。回顧黑人的人權歷史,當美國黑人女性羅莎派克斯(Rosa Parks)執意就坐巴士前座時,這是一個要求公平對待與捍衛尊嚴的靜坐,這段故事已經闡明,將民族、社群設定專區以區隔界線,那是嚴重傷人尊嚴的想法;而討好一方卻犧牲另一方的尊嚴,那已非是「人權」的真諦。
然而,總有很多政治人物常媚俗地看重各方主流選民的票源,但卻又缺乏為捍衛人性尊嚴而戰的道德勇氣,以至於態度常流於閃爍與搖擺。例如,臺北市長馬英九認可「同志議題攸關人權」,於2000年北市府開始編列同志公民活動,馬前市長並有出席該年的「同志同玩節」;但另一方面,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卻一再以欠缺社會共識與多數國家未有同志婚姻為由,延宕了同志的權益。而到柯文哲市長時,市長曾說:「台灣價值是民主自由、多元開放、法治、人權、環保等普世價值。」至今臺北市已有簽署為「國際彩虹城市網絡(Rainbow Cities Network,簡稱RCN)」之一員,但另一方面,柯市長最受批評的則是未在公投時投票支持同志婚姻。身故的首爾朴前市長,在海外曾表示韓國憲法應保障同志,但回國後群眾的壓力又迫使首爾官網澄清市長並未支持同志。
雖然政治人物態度閃爍,世界的同志都是渴望掌權者對同志性少數人權的看重的。臺灣當今已能慶幸2008年以來之總統選舉候選人在政策辯論會時總要對尊重同志人權有所表態。2015年時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明示「我支持婚姻平權」,2019年終在執政黨的擔當下使同婚專法上路,新北市長侯友宜即表示要給同志佳偶充滿著祝福,今年,新北市亦加盟成為「國際彩虹城市網絡」的一員。這是臺灣趨向光明的一面。
然在臺灣的同志權益受到看重之際,南韓的同志運動仍艱困地推動。在發表歧視同志的言論後,首爾市長候選人安哲秀人氣仍然高漲,但南韓同志卻只能在憤恨中盼看曙光。就在安哲秀於2月18日發表譁眾取寵的偏見言論的六日後,前中學教師,濟州知名的跨性別同運人士金起弘(김기홍),留下痛訴遭到歧視的遺書輕生殞落;3月3日南韓再傳前因變性而被撤除陸軍副士官職的卞熙秀(변희수)亦輕生身亡,幾件不幸的事讓媒體不免與安哲秀的發言有所連結。
是怎樣的社會讓人絕望至此?當要珍視同志的人性尊嚴,我們希望政治人物能夠想想《巴比的祈禱(Prayers for Bobby)》(書與影片,2009)裡的話。這句話出自曾篤信宗教並仇視同志,後來愛子輕生終於悔悟的媽媽,她告誡:當說話時,請記得,有個孩子正在傾聽。用在這裡,我們呼籲:政治人物須記得,當你歧視人的時候,你有民眾,他們正在聽。

本文亦有經過修改之版本,經修訂另改寫為臺灣伴侶權益促進聯盟臉書社團之發文。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3/07

代理孕母生的小孩與被領養者,或是有原生父母者,其實身分認同的問題大家都有

知名藝人經紀人陳鎮川與Darren於2020年結婚,近日兩人公布喜訊,表示已透過美國的代理孕母生下小男嬰,引發本地代理孕母和同志婚姻權益的討論。

同婚收養難 海外代孕路漫長

台灣目前不論是不孕的異性戀夫妻或同婚伴侶,代孕制度尚未合法,如須代孕,已有人跨海尋求代理孕母,費用至少三、四百萬元,且孩子返台後的認養手續繁複。以陳鎮川的例子而言,他們夫夫是由Darren的精子與國外代理孕母的卵子結合而孕育的。目前反對代理孕母者多是顧慮,生命的孕育會變成了商品化的行為,且會強制讓新生兒與原生的母體切斷關聯,硬生生讓孩子一出生就沒親生母親。不同於將親生父親與母親看得天大地大,亦有支持代理孕母制度者認為生與養都很重要,生命本都出於愛而生,異性戀有生殖力的人可決定生與不生,應也要讓想生小孩的配偶,使他們/她們有存在自己血緣的小孩的權利。而如果國家這麼在乎生育率,成全生育與有意願養育者,也符合國家社會的期待。

另有些反對代孕制度與反對同志配偶養育小孩,論小孩需要爸爸與媽媽等等,這種抬舉固定型態並推論幸福必由始終相同的一夫一妻所建構的想法,因已有不少研究驗證養育的關鍵非在異性戀的一夫與一妻,我在這裡也無意抬舉這種迷信。我的認知是,很多家庭疲於事業,並將孩子大部分的時間託付在學校、課輔班與課外活動營隊,社會分工之下,孩子有來自不同管道的支持力量,家長帶來孩子的危害已是相當多心理師修補和醫治的尋常,所以,所謂「親生的會比較疼小孩」,或是「孩子需要親生爸爸與媽媽的愛」,看來都是迷信。站在孩子最佳利益,孩子怎麼生、怎麼有、誰的,不必然有因果關聯,反倒是用偏見去設想他人的出生背景與養成,這種歧視才是在傷害與眾不同的人與兒童。

最近媒體熱議Netflix時境秀《璀璨帝國》(Bling Empire),節目則是由一位在美受領養韓裔平民模特兒 Kevin Kreider 的視角,帶領觀眾走進這群超級富豪圈的奢華世界。

約在第4、5集時,故事轉入韓裔Kreider尋找原生父母的情節。旅韓並常介紹南韓文化的臺灣播主FION在影片說明了戰後韓國因貧窮與重視血緣、學緣、地緣等文化因素,曾大量讓歐美人士來領養非婚或遭出養的孩童。FION的影片說明對於跨文化領養兒童的兩方觀點。
https://youtu.be/OD64rg59RsY

反對跨文化領養兒童的人,同樣是強調親子文化不同,會造成被領養者成年後的認同困擾。但想想跨國婚姻與跨族群婚姻自古也不少,身分認同的問題不是新的問題,是領養家庭可能忽視而已。但此刻,既然身分認同已被提示,就該對於被領養者的心理調適與概念的建構有所瞭解與因應。而我認為,這樣的心理調適與當事人的身分概念的建構,同樣也是代理孕母而生的人,或甚至是即便臺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都該去省思與定位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為何臺灣從母姓者很少見?這裡說明一些潛在的社會偏見

社會對「從母姓」有很多偏見的想法。

 目前本地實證的研究並不多,但社會看待「從母姓」者會覺得奇怪,這應是合理的推論。

在我基層教育的職場,初拿到新生名單有從母姓者,是會讓導師警覺。社會大眾對「從母姓」者的議論,常有的第一直覺就是,這個從母姓者是由母親扶養的單親孩子;第二個推論是,他們是「夫入贅」的家庭。俗世說因入贅而有男孩從母姓,叫做「抽豬母稅」,在未明從母姓的原因下,直接用這樣難聽的詞彙去推論,是帶有嚴重偏見的。而「抽豬母稅」之說法,順帶揭露了家庭狀態(即使是俗人的想像:這個家族缺男丁、入贅的男人無家族實權,從母姓的男性後裔是婚姻交換條件下的產出。),這種種被視為減損男性尊嚴的情境,有表現在張作驥2010年的電影《當愛來的時候》,也流露在這篇標題〈唐朝詩人李白不以入贅為恥 盤點詩仙的四次婚姻〉https://news.cnyes.com/news/id/1185978

從母姓並不代表必然是因為上一代是入贅婚,但因為從父姓為主流,使得從母姓者總不免讓人想探究。但因為從母姓會被設想為非有光彩的單親或上一代「入贅婚」,基於免於被人這樣設想與看待(或從母姓者總須疲於解釋,例如:是因為恨爸爸遺棄媽媽,選擇媽媽的姓氏;當然,也可以基於不想盲目歸順父系傳承的預設,純以女性自主的角度選擇媽媽的姓氏)。

但是,難以否認的,因有可能被用「入贅」推想從母姓的偏見,應足消抵很多人從母姓的意願。另一個我在教育職場上的實際經驗是,面對從母姓者,直覺會先推論該生為由母親扶養之單親。如果姓氏會揭露家庭身分狀態,應有很多人選擇不鮮明突兀,而續採從父姓的尋常。

目前我在博碩士論文網站找到關於招贅婚偏見的論文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養女招贅婚家庭之權力圖像》by吳鳳珠(2011)。該論文有論及「對贅婿公、私領域形象的貶抑」。

於是,我認為「抗拒改變為從母姓」的關鍵原因,主因為跟不被視為光彩的「贅婿婚」、無父單親的連結,而「少數」總能引人議論也是原因。因為這些文化因素,進而人們抗拒改變為從母姓。(後兩者主可解釋為何生理女性之後裔從母姓者也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8/30

●流露偏見的考題應受裁罰,那不是憲法該保障的

標題:流露偏見的考題應受裁罰,那不是憲法該保障的
作者:吳瑞元(國教輔導團人權教育組教師)

本文以筆名原刊於《酷新聞》網站,刊登連結http://queer.watch/2016/08/30/12657
﹍﹍﹍﹍﹍﹍﹍﹍﹍﹍﹍﹍﹍﹍﹍﹍﹍﹍﹍﹍﹍﹍﹍﹍﹍﹍﹍﹍﹍﹍﹍﹍


近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有律師身份者投書,認為教育部性平會對台大機械系開罰,簡直是性平法凌駕於現行民法與憲法。這樣的論點,應是錯誤解讀台大機械系被罰的主因。

台大機械系被罰之處並不是因為考題寫了「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組成家庭」等文字,其被罰之處是在整個考題敘述,經判定是用限定的性別意識,影響到考生入學的權益。

其違反性平法的部分在於把「一男一女、一夫一妻」與「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及「家庭的組成」...等等,定位是「社會與家庭的律」,並意指文字列舉外的模式,不但直言「例外不予討論」,也指出不在其定義社會律和家庭律的事,會是破壞「社會和諧」的事。

然而,民法與憲法等人為的律,本來就不能等同泛稱的「社會律與家庭律」。現行合法婚配之法律,充其量也僅是國家或某些立法階段的律法,民法與憲法都還有待詮釋與修訂,並非已有「社會律」與「家庭律」的決定版。寰宇各地的憲法與民法,本就不足以涵蓋所有的「社會律」與「家庭律」。而這樣的律,也不是多數決就可存在。「律」應是基於正義而訂定,而非誤認表決能得真理。

進一步探究考題,何謂「社會律」、「家庭律」?考題想要界定清楚,但列舉之內,處處怪誕;不在列舉之內(如不婚者或同志),又被貶如「違反自然」般「破壞社會和諧」。考題內指定了女男的單偶生涯視為一種「律」,企圖對應客觀數理的「自然律」,這樣的論斷要讓考生認同並作答,若非是強加性別刻板意識,要不就是有性別意識的思想審查。

【哲學作家朱家安已提到這個問題,請讀〈該寫你的想法,還是老師暗示要聽的想法?──台大機械系考題和逆向歧視https://news.readmoo.com/2016/04/11/kris-160411-reverse-discrimination/


台大的考題除將異性戀單偶婚配視為一定得做的社會規範,令人驚奇地還將「離開父母」視為「家庭與社會的律」!


【考題文字: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家庭是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組成,這是社會與家庭的律。....】


當這樣的內容變成考題,就足以說出題者的家庭觀係用異性戀單偶生涯、「脫離父母」與不含子女之小家庭價值作為入學的依據。依題旨來看,就是強迫人要進入婚姻,要脫離父母而不孝,且家庭不要照顧子女(因為文字中的「家庭」不包含要子女)。就字義與敘述來看,違反的不止是性平精神,還違反倫理,且傷害兒少保護。用這樣的「社會律」、「家庭律」來讓學生作答,實是相當不倫與缺德了。

考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影射考題表列之外者,除貶為「例外的不討論」,連結前文又將「例外者」類同成違反自然與社會的律。這對主流小家庭之外的單親家庭、多代同堂、有多親的重組家庭、不婚者,或是女男同志等社群,形成了貶抑的語境。考題流露的歧視與偏見不說,顯然還構築作答的框限,造成入學機會的不利門檻。

當考題文字對家庭與婚配生涯的描述限定得如此堅定與怪異,我們若檢驗考題論據,不難發現考題敘述實是源自特定宗教教派的教義文典。這就不僅是違反性別平權而已,學校其實還未能謹守宗教中立的原則,強以宗教教義設下入學的偏頗門檻。

一個考題敘述,流露性別生涯的偏見、鼓吹離開父母的不孝,所言之家庭律又不含子女之照顧,還處處引自古老的特定宗教文典。這考題已成宣傳特定性別生涯與宗教價值之用,還被用來決定考生的入學。

言論自由權、宗教自由權與大學的自主權,固然都是憲法保障的權利,但權利不能亂用、濫用。

       就這次的考題事件來看,這樣離譜的考試機制,該論處其實不僅在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這個考題還不公義、不公正、邏輯矛盾、違反倫常、沒謹守學術中立,且欠缺鑑別度,不僅沒有教育的專業水準,還嚴重影響考生權益與大學的學術聲望。這些,若都沒有追究,這才侵犯與漠視了憲法保障教育權與平等機會權的意義。



﹍﹍﹍﹍﹍﹍﹍﹍﹍﹍﹍﹍﹍﹍﹍﹍﹍﹍﹍﹍﹍﹍﹍﹍﹍﹍﹍﹍﹍﹍﹍﹍
2016.09.15 後記
2016.09.15 後記
各位讀者好:我是本文作者。本篇原文為投訴至教育部信箱之文,經增補內容而在此刊登。
經至教育部反映盼其堅守性別平權精神對台大機械系涉性別歧視與違反中立原則予以開罰,本人已在投訴後收到教育部回應,教育部回應內容如下:
信件編號:201608270006
機關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承辦單位: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傳  真:(02)33437834
承  辦  人:●●●
聯絡電話:(02)77367823
發文日期:105-09-14
發文文號:臺教學字第10500903988號
回覆內容:
敬啟者:
臺端致本部部長民意電子信箱,表達支持本部對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招生入學考題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案之處理結果之信件,本部已經收到了。
該案件係本部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受理及調查處理,經調查認定該校系以該宗教信仰作為招生入學之命題,已限制學生僅能在命題內回答,影響考生對於該考題之作答及成績,侵犯考生權益,因此認定確有違反性平法第13條及第19條之事實,並經本部性平會決議,審酌本案違法對學生受教權所生影響,通過依法予以裁處該校新臺幣3萬元。
本部將持續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以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
以上說明供參考,如果仍有疑義,歡迎您來電(02)77367823洽詢,本部將竭誠為你服務。
  敬祝
平安
教育部敬上
﹍﹍﹍﹍﹍﹍﹍﹍﹍﹍﹍﹍﹍﹍﹍﹍﹍﹍
以上信件,足證教育部已有認定台大機械系除違反性平法之外,另該校以宗教信仰之教義成為招生命題,亦是明顯疏失。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8/21

●偏鄉的教育工作者,豈止於教室的教學而已--觀看泰片「教師日記」與閱讀王政忠老師《我的草根翻轉》有感

今晨我(酷叟)在緯來電影台看完了感人的泰國電影「教師日記」,剛好又呼應我現正閱讀的偏鄉熱血教師王政忠新出版的《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所以感觸就特別多了。

我讀王政忠書(以下稱為「草翻」),可以感覺王老師對於偏鄉處境,尤其是教育制度上的不利,有深刻且實務上犀利、精準的批判性見解。而他的MAPS教學法,更是在偏鄉學生屬性上有很清楚的定位,這樣的定位,他很清楚會跟佐藤學、學思達等教學會有所不同。

翻讀「草翻」,讓我期盼閱讀到王老師許久以前的一本著作《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這本書好像是王老師在921地震後服務震災地區所寫的心得。從這幾個文 本對應泰國片「教師日記」,都可以看到服務偏鄉教師的熱血、理念,除此還有現實資源上的限制與挑戰,而文本沒有明白寫的,是這樣在工作、生活與土地人民的 情誼種種的人情味與影響力,是種種劣勢下還能支撐熱血的成就感所在。

回來講一下泰片「教學日記」。

這片算是編導巧妙說故事的好看電影,自然且未落拍的兒童戲、異於都會生活的鄉野情調(水上學校)、鄰家男孩式的天王明星Bie,還有頗有個性的手腕小刺青女老師。

編導讓女男主角設定為先後在泰國南奔水庫上浮船學校教書的老師,透過先前女老師所寫的生活與教學記事,男代課老師讀前人日記(札記),克服了教學瓶 頸,也在閱讀共鳴中註記偏鄉教書的寂寞心語。電影片段交錯著女師日記內所寫的先前遭遇,又交織著男老師的此刻,觀眾和片中學童一起見證兩人的緣分交錯。

兩師都因偏鄉服務而阻斷原各自曾有的感情關係,即使女師男師相繼交接任教而未曾謀面,但因這本日記兩人心已相繫....。命運的折騰、感情的選擇,我就不破梗了。

偏鄉的教育工作者,豈止於教室的教學而已。如父如母的生活照顧、校舍的修繕與缺電缺水的遷就、學生家庭的困頓、家長對教育的斷捨、學生狹隘的視野,這都不是都會人習慣的校園現況。

而片中的日記,我想對於教育行政,應也有如何傳承經驗與制度延續的行政學意義,教育界的人值得用這個片子來研討教育領導人的興革構思。

「教師日記」很感人與好看。請看臺灣代理商釋出的預告片。



這裡還有主題曲含電影片段的MV↓↓

基本資料:
泰國片 「教師日記」(2014)"The Teacher's Diary"
王政忠  (2016)  《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臺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6/27

國語日報刊〈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有家長感到不安。但這文章其實不錯!

既然有不少家長向《國語日報》表達疑慮,站在懂點教育的立場,我也必須讓《國語日報》知道,編輯的選文並沒有錯。

以下,就是在《國語日報》回應專頁中我所寫下的意見。

 ﹍﹍﹍﹍﹍﹍﹍﹍﹍﹍﹍﹍﹍﹍﹍﹍﹍﹍﹍﹍﹍﹍﹍﹍﹍﹍﹍﹍﹍﹍﹍﹍
您好:
我支持並認同國語日報編輯刊登朱宥勳先生的文章。

本人為中學教師,並受教育部納入性別平等教育實務類教師,同時亦為國民教育人權教育輔導團成員,並具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證照。

基於學術與教育學理的經歷,本人認為作者朱宥勳於〈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文內所言:「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是只有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這種組合而已,人本來就可以對任何人感到怦然心動。」這樣的陳述是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

朱宥勳的文稿符合今日相當多學科的學理發展與時代思潮,包括在性別教育、社會學、人文學科、人權教育、生命教育與生涯教育等不少學術領域,多已認為社會應該開放性別限制,並應跳脫獨尊異性戀式的感情生涯與伴侶配對。

朱文並未鼓吹任何單一的情感模式,他平衡呈現資訊,足可引導讀者建立獨立思考。

反觀,抗議朱文,倡議應封鎖資訊,認為幼兒與青少年僅能接受傳統框架思維的論調,這樣的守舊思維,看似基於兒少保護,實則是以守愚續行父權宗法至上的威權陳規。雖然守舊可帶來表象的道德秩序,但守舊將致壓抑並限縮人性,無助於社會與文明的演化,更傷害個體身心。

站在某種程度理解教育思潮的筆者而言,筆者期盼國語日報應堅定看待民主教育與思潮的前瞻性,堅守立場,在獨尊男性與父權的文化背景下,仍應致力讓新生代能有警醒階級、身份、多元性別等獨立思考的引導。

國語日報刊登朱宥勳文章,是進步,且跟上時代脈動的,國語日報的讀者需要這個。

吳瑞元敬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6/16

我願意推薦「世界宗教博物館」為永和之光_初次參觀心得

 我願意推薦「世界宗教博物館」為永和之光_初次參觀心得

 昨天在Beyond廣場天蔥餐廳辦公室聚餐後,我去到了久仰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我以前一直以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在百貨公司裡面,但在同一建築物中,他們竟然有獨立的大廳,獨立直達7樓展區的電梯,而在聚餐前,我還向館員問到了,可用教師證採優惠價門票100元入場。

這天除了七樓常設展外,還有兩個在六樓的特展,一個是「天堂之美在人間」東正教蛋彩聖像畫特展,及「雀金繡畫」展。(看特展是免費的,常設展則需門票)

關於門票這事,我很早就知道故宮斜對面有個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但我看門票真的很貴,所以一直沒進去逛過。這次逛世界宗教博物館,要收門票心理也是有底的,之前也有考量這在百貨公司內的博物館,頂多也僅一兩層樓坪數的展場,門票是否值得呢?對很多獨立建築物的博物館,買個門票可能不會讓人太多失落,但僅是一個廣大展場空間的展覽門票,就是場賭注。

對世界宗教博物館,我先講結論--是的,值得一逛。

朝聖步道上的牆壁圖案
宗教常促成一種心靈境界,所以一進到博物館,就有個窄高且高頂透入自然光芒的長廊,名為「朝聖步道」。這個步道圖像簡明,灰黑色調,一開始就引入莊重與神聖的氣氛。

在驗票處有個球弧壁面,模擬了猶太教金色大廳的宇宙觀。驗過門票而入,是整個挑高大廳,多種宗教古物放置在櫥窗內,古物標有可清楚對應解說的數字代碼。

在展示廳的中央,擺設世界經典宗教建築的大型模型,這部分也相當有品味與玩味之處。

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事實是由佛教團體靈鷲山所倡議,不過在世界宗教博物館中,佛教展品並沒有佔去過多的份量,而在這博物館中,用了相同比例的櫥窗,展示基督教、猶太教、埃及、印度、道教、日本神道教、錫克教等等,不少古物是由外國博物館借展展示。我非常高興在這次參觀中取得各宗教的解說單,這些文宣相當能用於國民教育的教學輔助。

因今日是非假日的一個下午,博物館遊客稀少是必然的。宗教其實是一種超自然力量的想像,原是與對死後來生的一套解釋。我本來在一開始的「朝聖步道」行動時,對於博物館常有的低音低吟的音效頗為熟悉,但因是宗教類的博物館,我一度害怕看到太多與逝亡有關的法器與儀禮。事實上,這博物館展示的幾乎都是如藝術品般的宗教象徵古物,有很多古董鑑定的樂趣在其中。

雖然今天遊客很少,展場佈置也頗專業,參觀這裡,真有一份安詳靜心的沈澱效果。宗教的力量畢竟讓人敬畏,而且觸探到心靈深處對死亡的恐懼。幸好有點聒噪輕浮的博物館志工,在驗票處不斷找事交談交辦,入口的人聲,讓情境還能與人間銜接,逛起來反而就沒太多神性的畏懼。

博物館中央區域所展的世界宗教建築模型,俄國的聖母昇天教堂、印尼的婆羅浮屠、法國夏特大教堂都令我印象深刻,另也有我母校之一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展示其中,更添驚喜。

在這炎熱的夏天,在繁忙匆促的上班上課生活之餘,這次有幸路過且順道參觀了世界宗教博物館,我感覺到心情有份寧靜與知性的收穫。我在此推薦對古文物與世界文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博物館逛出很多樂趣。我願意推薦這個博物館是永和之光。







這是俄羅斯東正教式的教堂


法國哥德式的夏特大教堂模型,讓我想像得出這教堂的巨大與美不勝收的細節,太讓我驚訝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6/03

酷叟已經初步建置「北基人權景點網站」,歡迎大家光臨並照著裡面地圖玩

大家好:我已經初步建置了「北基人權景點網站」(內有摺頁文稿與Google地圖)已經將即將公開的印刷摺頁所有景點登上網站囉!

網址:https://hr-sites-tw.blogspot.tw/

歡迎大家光臨網站指教。

目前每個景點都還有更多詳述的空間,Ryan將彙整大家意見,將不斷在網站中添補資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