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From Evernote: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幾個對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的評論與提問
↑圖片引自台灣維基百科網站

我不知道是東森電視台播放版本刪去太多畫面,還是我看電影的能力不足,總之,看完《女朋友。男朋友》我是感到生氣的。於是,我寫下我的見解與我對這部電影的提問:

1.這部電影為何要使用超寬螢幕?是否有使用超寬螢幕的必要?是否善盡表現這種視覺畫面的特性?

2.以愛情食物鏈關係描寫一女兩男間從高中以來的女男戀與男男戀,這樣的電影在台灣早有《盛夏光年》(2006),在泰國也有賣座片《愛在暹邏》(2007)。相同的人物生命敘事,台灣多一部相似的《女朋友‧男朋友》的意義何在?

3.若說《女》片想藉解嚴前的言論控制與199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呼應禁忌的突破與衝撞,呼應民主與情感的解放,但時代只淪為單一事件的佈景,似乎甚少呼應各主角的生涯與性格,這麼好的時空背景,可惜欠缺對理想的學運世代轉向從屬於就業中產階級的轉變過程有所交代。相同時空與人物處境,我在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看到李志薔、蔡銀娟以其得獎劇作合導的《你現在在哪?》(2011)(註),看到幾乎相同的命題,包括從熱血理想的大學生與就業後的現實生活,包括一面是在學運廣場的慷慨激昂,另一面是回到宿舍情慾漫流的瘋狂做愛,這些逸走的人性與狂熱時代,《你現在在哪?》深刻與轉折的情節設計,顯然都比《女》勝出許多。如果時代要與性衝動和生涯相對應,一部公共電視的人生劇展就可淋漓盡致,何需再多一部耗資龐大且賴票房營收,卻只淪為消費時空鄉愁的電影呢?

4.叛逆的鳳小岳為何轉為攀附權貴?撒野的桂綸鎂,為何能轉變為事業女強人?整片的人物性格,是否太過表面與刻板?這樣,是不是害了女主角桂綸鎂、男主角鳳小岳、張孝全。整片,老實說,是不是只願多用心刻畫張孝全的角色心境而已?我再持平論,在這麼沒有生命力的角色設定中,若說張孝全還是演出了隱忍、退讓、偷渡等等的角色靈魂,這片該不該高度肯定張孝全的功力呢?(張孝全在第14屆臺北電影節獲最佳男演員獎,這我就覺得實至名歸。)

5.反觀桂綸鎂的角色,只有因應劇情用對了眼神和表情,但是忽而台灣國語,但忽又字清腔正的流利國語,這是不是全片角色都有重大缺失?是不是演技的重大敗筆?而桂綸鎂高中角色的狂野,讓人看了擔憂使不開或使太過。當桂綸鎂角色回歸日常時,卻又讓人感覺同於《藍色大門》(2002)時期的孟克柔。再加上前面提問提到的角色平面表淺化的問題,桂綸鎂在本片欠缺神來之筆的表演(反觀,張孝全則是充滿亮點),桂綸鎂因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是不是浪得虛名?其實,要講桂綸鎂的演技突破,那她在《龍門飛甲》的韃靼首領角色,才真突破與超越她既有的文藝氣質。而在這部《女》片中,我覺得她真的不算傑出。(我看陳意涵、郭采潔在《愛LOVE》的表現,就可預知有入圍女配角的動人條件,但桂,似乎不夠撐起全劇)

6.為何高中時期的角色要安排台灣國語?這些演員的台語都是講得很驚險的(至少我以我對母語的認知是這樣的)。若說,因為劇中空間是設定在高雄,但,「高雄」並沒有被提到吧?就算是空間在高雄,那「高雄」在劇情中的隱喻是什麼?拿掉「高雄」,就算字正腔圓的不知哪裡的台灣人,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完全無損地可以成立?難道作者認為,高雄人比較會買黨外雜誌?高雄人比較反當時的執政體制?如果是這樣,後來的劇情為何就不再延續關於高雄人性格的論述與展演?不知,這是浪費了「高雄人」的素材,還是,構思的野心太大卻又無力統整?

7.我是覺得《女》片的劇情真是太過鬆散了,可以隱喻時代與心境的情節實在太少,使得這部片借用時代、借用時事都太過矯情,欠缺環扣各幕場景的合理轉場,以致於觀眾看的時候,只看到一個個的事件,卻難以整合各個事件統合後的要旨與啟發。這要歸咎欠缺足夠的伏筆,欠缺各幕事件的佈局。整片淪為一個個片段,觀眾在各幕入戲後,卻無奈於突然收尾,迫於再浸入欠缺預期的陌生場景。這是不是代表只急於交代故事始末,但卻懶得讓各幕加總創造更高層次的意義?

好了,看完氣到寫出不少想一吐為快的見解。

這部片我可能聽過影評人麥若愚說有不少的缺失,我的確當時是很不服,覺得麥很狂妄,輕看了台灣電影工作者。麥可能不想觸犯眾怒,只點卻沒細說這戲是怎麼回事。但,麥的話,一直有個重點:他希望台灣的青年導演不可以再以狹窄的視野,卻自詡要完成具時代宏觀或是刻骨銘心的人文訴求(前句是我用我的話詮釋麥)。或許,電影藝術有其美學賞析的章法,但許多創作者似乎尚欠基本功夫,以致於流於「自以為是」與「自我感覺良好」(這句是麥這麼說的)。

所以,我也想說,不要因為是同志友善的劇作,同志社群就該叫好或相挺。我很期待看到令人覺得高妙的說故事高手,我也很期待具有批判省思與人文關懷的創作者、演出者,我認為影展獎項,應是要給在基本功夫與創意上有所精湛與突破的人。就競賽而言,我覺得這部片能讓男主角、男配角、攝影等獲提名,當然是有其實力的。不過,很多都沒有獲獎,相信是被這片本身的重大缺失所牽連吧!導演很關鍵,可惜了。

所以,最後,我還有一個最後的疑問。

8.為何臺北電影節、亞太影展與金馬獎覺得《女》片足可入圍劇本相關獎項?為何金馬獎與臺北電影節覺得這部片足以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獎項?其實,我覺得同年度的《候鳥來的季節》整體的水準是更高的,導演、男配角,甚至演雲林鄉下媽媽的角色者,都很棒,但卻只有入圍男配角莊凱勛,這說明什麼呢?競賽真是很微妙的,有時聲勢至外,不知還有哪些在作用著?

因為我本人也非專研電影的,所以,我在此還是謙遜地提出8個對《女》的疑問,如果有該指點之處,請讓我知道。如果,我有些說得沒錯,我希望台灣的電影可以一直進步。我的信箱是askwusir@gmail.com

註:我大大推薦公共電視《你現在在哪》(2011),這裡提供預告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p43jw0hWI

2013/07/23

電視劇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觀後心得

From Evernote: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

含苞欲墜的每一天 2012

最近看完了電視劇《含苞欲墜的每一天》,真是非常寫實、觸動人心且揭露人性。這劇談論女性在年齡增長之時,除須處理過往的異性戀感情創傷,同時又要兼顧外界與保守家庭的控制與期待,殷切盼望感情到來,卻又不斷面對錯失、錯解與誘引等處境,不免身心俱疲。

這劇深刻凸顯異性戀婚姻關係摻入兩方家族體系的複雜角力,描寫個體依附愛情、依附婚姻制度、依附情慾本能而致喪失自我與自主權的無奈。

在現實與期待之中,劇中主角們開始有了覺悟,也開始甩開依附的執著與束縛,在體諒彼此中,各自走出不隨波逐流的自主人生。

其中,熟人心機鋪陳誘引逆倫的伏筆和展露,尤其具有人間警示的意義。設計在臉書中假冒性別刺探加友者的心思劇情,除了呼應了現代網路虛幻的身份認同,易地而處的網路身份,也充滿性別與角色的交錯辯證趣味。

這劇有高明的劇本,也有稱職的演員(周幼婷、陳盈潔、潘麗麗、劉品言....),撐出了人間以愛為名的迫害與遷就,也呼求一段段跳脫束縛的自我自主。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

From Evernote: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

Clipp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

我對於娛樂性用藥與用藥減害論述的意見是,我覺得「減害」與用藥指南雖然不以否定與恐嚇口吻來看待次文化現象,但卻輕忽與迴避談論用藥情境中,參與者間存在著身心、體質、經驗與用藥知識的差異,在此參與者差異中,存在著個體對於保健、生命意義的不同信念,參與者間存在
著極大的「資訊不對等」與「能力不對等」狀態,於是趴場朝往成為性活躍感染者的資訊與能力齊等方向趨勢。幾場跑趴減害講座之內容,雖然論及用藥體質所產生的在個體身心反應上存在差異(如酒精在每個人的作用上不同),但是,說明擔待得起意識與操控情境的面向,僅屬樂觀之說詞,這樣的樂觀與給力的論述,可能是跳脫以往恐嚇與違禁的老套,但,卻未能如實反應出參與者所面對的風險(成癮、進階毒品觸探、意識失控的種種後果)。我想,減害論述不該為了抗拒恐嚇與違禁的老路,卻僅片面呈現有限的提示與全然的用藥自信。

我曾參與娛樂用藥資訊的講座中,有幾個主講者用戲謔的姿態與口吻演出用藥茫者的模樣,這情境是值得演出再現,但講座中幾位座談嘉賓耍弄camp爭相嘲諷搶演親臨與目睹的用藥姿態,一則是呈現該講座講者親臨趴場的第一人稱見證,但另一則,在惹聽眾大笑的情境,卻是再造性的上下階層,也就是趴場中自認能控制意識者與用藥茫者的上下位階。為何不是演自己或自己人意識到茫的作為呢?講座那樣的第一人稱,講者既是趴場在場者,卻同時也是消費踏踐同路人的第三人稱。那個對發起這議題富有使命感的第二人稱,是不夠清楚的。只是打著肯定用藥文化的自主旗號,實則以炫耀自己目睹奇觀所在的超然,充滿著與其他用藥者切割的優越感(例如講員號稱是趴場的研究者)。因此,我認為娛樂性用藥的論述,未必要再走恐嚇與違禁的基調,但在操作上,應要有第一人稱的真誠。所以我覺得《搖頭花》或是《迷幻異域》會是更具啟示性。而合適的講者,應是趴場的實踐者,也該是有能力省思、批判與夠謹慎操作講座(手冊)且理念清楚的人。如果,新時代的跑趴手冊(與講座)還是讓新手們在健康上有悔恨,這裡面一定還有不小的缺失,不能說鼓舞了,就沒責任。

2013/07/22

轉貼清大彭明輝對國民教育的批評與見解

From Evernote:

轉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提出其個人對國民教育的見解

Clipped from: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7184.html
轉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提出其個人對國民教育的見解

文章看載於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閱讀「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本文,請點選下列鏈結——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7184.html

關於國教的假議題

我寫部落格時心情像在寫隨筆,輕鬆而隨興;但是寫書或專欄時我有很嚴謹的要求,花的心思是寫部落格的好幾倍。因為應邀在「親子天下雜誌」寫專欄,所以我特 地去看了很多關於國教的討論,希望不要重複別人的觀點,也因而發現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與討論。但是,絕大多數討論都是假議題:家長計較的其實是無關痛 癢的小細節,老師擔心的問題較實在,至於許多愛談教育的大學教授或暢銷書所談的,全都是為了知名度以及出版社想靠炒作搏銷量而製造的假議題。

我太太是很認真教學的國中老師,我是熱愛教育、長期關心產業發展而且又與業界有密切互動的 大學教授,而我們兩人經常討論我們所遭遇到的教育問題,二十多年來的分享給我們兩人一個了解完整教育體系的絕佳機會:國一學生帶著小五、小六的影子,國三 生接近高一模樣,大一又有一點高三的影子,所以我可以跟太太很確實地揣摩從小五到碩、博士的心智與學習概況,以及這些教育在學生出社會後如何影響他們的就 業與家庭生活。

不管是寫人生哲學、產業問題或社會改革,我所有的論述與意見都來自於認真而確實的長期實踐過程。我對教育的意見也一樣,有寬廣的客觀基礎,不是主觀的任性與偏見。

但是看著雜誌與暢銷書這樣亂談教育問題,把家長與老師都搞糊塗也搞得心慌了,讓我氣不過,因而寫信告知「親子天下雜誌」:我在寫滿一年11期的專欄之後,就不再寫了;因為我厭惡、不恥這個亂談教改,妖言惑眾的圈子,只想盡快遠離 (我說的「圈子」是廣義指「在各種媒體與書籍中談國教與教改的這個出版界與媒體界」)。


我很想花時間寫一本中小學教育的書來駁斥這些妖言,不過目前已經規劃的專書寫作計畫不想擱下來。底下是兩篇我寫給「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其中第二篇將在七月份刊出。不過,心裡氣不過,不想再等到 7/1 「親子天下雜誌」發刊後才張貼了。



十二年國教爭什麼
彭明輝

    台灣為了十二年國教中的名星學校存廢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英國這邊也在爭論明星學校的存廢。差別在於:英國早已立法禁止增設公立明星學校,而且英國的天主教也一直在說服教會的明星學校放棄入學考,台灣卻有許多人在擔心明星學校的消失。
    英國在1944年以後把中學分成三種:「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技職學校與普通中學,前者專門培養未來要唸大學的「精英」,普通中學則只培養一般公民知識。1958年時英國社會學家Michael Young寫了一本書《精英貴族的興起》,諷刺這個制度:在11歲時就把學生分成未來的統治階級、勞工階級與職員階級。許多教育工作者也認為:11歲的孩子身心還在發育中,未來的發展與成就難以預料,要用有限科目的筆試把他們的能力與特質加以分類,根本是荒謬的行徑!於是政策方向開始偏向不分類的綜合高中,並且在1976年的教育法案中明文廢除公立學校的入學考。
    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仍堅持保留「文法學校」的考試入學制度,工黨只好立法禁止增設「文法學校」,而未將之廢除。但是許多家長仍堅持要將孩子擠進既有的「文法學校」,因而各校不得不擴大招生名額來因應膨脹的需求。
    英國的「文法學校」之所以無法被消滅,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確實有適合聰明學生的教材與教法。以歷史科為例,一位念過「文法學校」的牛津畢業生告訴我:他在高中讀歷史時,希臘史讀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一書的英譯本,羅馬史讀的是吉朋(Edward Gibbon) 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他們從高中就開始讀許多名着的英文全譯本。此外,上課時老師只給討論提綱要與下週要討論的進度,學生自己回家找資料,唸完以後上 課報告、討論,每一個單元結束以後要自己寫報告,學著分析、批判與綜合所有閱讀與上課的討論。因此,這些「文法學校」的畢業生進了大學後,找資料、自修、 問答、討論、分析、批判與綜合整理的能力確實很強,遠比台、成、清、交的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高出大一截!
    我在劍橋大學聽過幾 堂大學部的課,真的是呆在那裡:一門三學分的課,教授只講一堂,指定完本週要學的範圍,扼要地講這個單元的重要性、核心概念和學習的目標之後,就下課了。 課本自己讀,讀完自己試著回答課本後面的練習題,最後每週有三小時的助教時間讓你問問題,這樣就結束了!研究所呢?大學畢業一律直攻博士,而博士生只做研 究不上課,研究生自己組讀書會,兩、三週討論完一本書,根本不需要老師去管!
    台灣呢?大學生上課 像小學生,每一行公式都要老師在黑板上推導給他看,有一行不懂就怪老師跳得太快;剛開學的那幾週,如果沒有先幫他溫習過去學過的東西,也要怪老師;甚至連 碩士班都還要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根本沒有能力自己念教科書,讀論文的能力與討論論文的能力就更別談了!都已經研究所了,老師上課仍舊不是引導學生「思 想」、分析、批判,而是在「講解」、「授課」!
    我所見識過的高中資優教育更荒唐,只不過是高一提前唸高二或高三的課本,高三提前念大一的課本,照樣是知識的傳授與記憶,而沒有「思想」、分析與批判。而進入資優班的管道更荒唐,很多人連智力測驗的測驗卷都做過好幾本,更別說考進資優班是靠補習,唸資優班時繼續靠補習!
    假如我們的教育方法 與教材不改,實在沒必要說非保留明星學校不可!孩子唸明星學校,可以滿足學生與家長的虛榮心,但是虛榮心養成之後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其實傷害太大。我指導過 兩個高中資優班畢業的學生,其中一位還有過兩次跳級,最後都難成大器:從小活在掌聲和鎂光燈裡,經不起挫折,沒有耐心跟意志力挑戰高難度的研究議題!
    與其把力氣浪費在爭 論明星高中的存廢,不如把力氣用來認真面對學生「適性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教材與教法。假如我們確實有能力針對不同特質的高中生發展出各自所需要的教材與教 法,只要在社區高中內針對每個科目各自進行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即可給予不同學生他所需要的教育。如果硬是用明星高中製造「菁英學生」的光環與假象,又把他 們跟不同背景的學生隔離,那只會培養出更多死讀書的學生,而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歷久彌新的老調:適性發展
彭明輝

    很多教改的訴求都是一相情願的「想當然爾」,根本沒有實證的基礎。結果,教改花樣年年創新,真正的教育問題卻永遠被拋到腦後。
    教育的根本難題在於 人有不同成長模式與學習模式,需要不同的教育與發展管道。有些人喜歡抽象思考,拿到書就讀得下去,無須實際印證或做中學,這種人可以嘗試往大學發展;有些 人一定要先有問題才願意讀書,一定要邊做邊學,甚至先做後學,這種人適合往技職體系發展;還有些人年輕時只想玩,為生活所迫才願意學,或者只想學習學校沒 教的東西,這種人適合國、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到社會上去闖蕩,等他想學的時候再學。
    用心設計、管理這三個管道,讓不同學習速度、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可以大部分時間同班上課,這遠比教改理念學校更好──讓他們從小跟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瞭解異次元世界的價值與文化,才不會變成統治著台灣而又不瞭解台灣的「禍國殃民」者。
    但是,這樣的教育制度需要有相關的產業政策配合,否則反而會害學生中年失業。
    如果是在米蘭,有些孩子會在十四歲唸完國小後直接進紡織技術學校,畢業後當紡織工人,織出來的布料號稱100% 無瑕疵,售價全球最高。在紡織廠裡,有資深的紡織工人教他們操作自動化機器;等他成為純熟的工人,必須升級做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時,他已經熟知自動化產品 的各種缺點,這時候有資深工人教他如何找出自動化產品的瑕疵,以及如何用手工修整這些瑕疵,使得這些瑕疵被藏起來,一般人的肉眼和肌膚完全感覺不出來;等 他更老(五十歲),眼睛看不見細微瑕疵時,他會升級當技術指導:青、壯工人看見很難修整的瑕疵時會來找他,他用放大鏡看問題點,想出修整的策略,教年輕工 人如何修整。六十五歲退休時,他號稱全世界最頂尖的紡織工人之一,一輩子衣食無虞,一輩子有榮譽感。
    如果是在波隆那(Bologna)附近的 Sant'Agata Bolognese,這些孩子之中有一部份會去藍寶堅尼汽車有限公司(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當他們夢寐以求的頂級跑車製造工人。當他們成為成熟工人之後,他們會在自己製造的手工零件或組件上簽名,表示自己為它負責,也表示他是這輛名車的製造者之一。
    當這些孩子想要轉換跑道時,歐洲普遍地有成人教育,上學期間領失業救濟金,畢業重新找工作。永續就業有保障,家長才敢放心地讓十四歲的孩子選擇他想要走的路。
    但是,台灣的產業政策被財團和少數權貴把持,往錯誤的方向發展,使得技職體系的畢業生未來充滿失業的風險。
    台灣98%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但是政府的賦稅與產業政策卻偏愛科學園區內的高科技產業。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僅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14.8%);某晶圓代工龍頭廠在2005年盈餘934 億元,繳稅金額卻僅2 億元(盈餘的0.214%)!於是園區外的產業紛紛外移或倒閉,勞工紛紛失業,而園區內的產業卻可以享盡各種優惠而獲利。為人父母者看著這種趨勢,誰也不敢讓孩子唸技術學校,再不才也得念個碩士,巴望著進科學園區。
    因此,台灣技 職體系注定像是二房或童養媳,隨時要準備插大、考普通大學碩士班,以便「扶正」;成人進修教育幾乎不存在,公司鮮少有在職訓練。職業教育體系無法發展,所 有學生都擠向大學與研究所,結果升學競爭壓力不減反增,甚至往下擠壓了中小學教育的正常化;所有學生都只有一條升學管道,神仙、獅子、老虎、狗全部擠在同 一間教室裡,餵以同樣的飼料,當然是誰也吃不飽,亂成一團。
    我曾私下參訪過一所 有名的國立科技大學,老師在前面講課,學生在底下三、五成群地開小會、打牌、談流行、彩繪指甲。只有最前面七、八個學生認真地想要聽。仔細聽,老師教的算 是認真、有料,問題出在學生。這些不上課的學生特質上根本就是不適合留在教室的,讓他們去學修汽車、彩繪指甲,或許還更快樂一點。可是,在既有體制下,這 些學生不但得要去念科技大學,很多家長還會硬擠出錢來逼他們去念碩士,而他們也唸得不甘不願。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浪費家長的錢,浪費學生的青 春。
    台灣產業根本沒有升級,實際上不需要那麼多大學與碩士畢業生。去104人力銀行查一下,就會發現:除了研發工作之外,大部分工作要的不是「碩士畢業」,而是「23年工作經驗」。整個台灣充斥著學非所用與學而無用的浪費,這些更急迫的問題卻從來都不是教改人士關心的議題。
    台灣的教育體系一直是政府各種錯誤政策的受害者,尤其產業政策的扭曲造成教育體系的畸形發展,這是無法單憑教育政策的修改去矯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願意去面對錯誤的產業政策,而一心想用教育改革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那根本是痴人作夢。


酷叟老師的個人觀點:
彭明輝老師以其觀察國際與國內教育的經驗,給我們更宏觀看待養成人才的教育制度。由於酷叟老師在高中階段就讀的是職業學校,酷叟老師二十年前走的就是彭明輝所說「台灣技 職體系注定像是二房或童養媳,隨時要準備插大、考普通大學碩士班,以便『扶正』」的路。由於現在技職院校也有不少的研究所,今日就讀技職體系院校的學生,可能不見得已是覺得非要到學術屬性的綜合大學「深造」與「扶正」,但是,具歷史的綜合大學的聲望仍比技職專校升格的學院與大學聲望略高。這都是國家長期忽視技職教育體系所發生的症狀。

彭明輝老師批評國內的教育淪為講課、講課的單調學習,欠缺討論、分析與統整的啟發與自主訓練,我相當認同,但也覺得不盡然都是如此。我在1990年代的大學過程中,我承認絕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老師講課的模式,但大學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也有很多系學會、競賽團隊培訓、讀書會等學習的機會可以親近。

在我東海大學的階段,因為外語課程是由外籍專業師資授課,我因此也有機會體會很多「討論」型態的課程。當年上完課,我總覺得為何外籍老師都那麼輕鬆,發佈一個情境,然後我們就分組對話幾回,然後就下課了,我曾想,這樣有學到東西嗎?今日我想起來,當年外國人老師總是很無奈我們怎都不回答他問的問題(其實是語拙),但就這樣上課對話了好幾學期,至少講英語不那麼害羞了,不懂的,也會試著用會的語彙釐清。今日想來,這段西方式教學的體驗,也在告訴我,老師扮演的有限角色,更重要的是學習是該自己去完成的。

我在大學參與辯論賽的培訓,研究生學長在系圖書室中帶領我閱讀與思辯國家機器運作與民主化的期待(一個帶領我們的學長就是現任立委蔡其昌),而在系學會刊物的製作,我也參與團隊的企畫與執行。回觀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並非很普及的讓學生可以參與構思、思辯、批判與反思的學習活動。我認為這些啟發與培養獨立思考(而非灌輸)的能力,是很需要在各級中學教育中讓學生養成。

彭明輝在上文中有提到英國培養菁英的文法學校與劍橋大學大學部上課的模式,其實台灣有些大專院校的老師,近年也都漸多採用專題或專案討論型態的課程。我個人在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時期的教育課程、國立臺北大學研究所必選修課程,甚至我在職於國立空中大學實體學分課程,都有老師採用專題討論與分組報告的型態上課,顯示現在的大學上課型態並非全都固守傳統chalk and talk(板書與講課)的模式。但不可否認,本土的教學型態仍是以chalk and talk為主要模式,以我在彰化師大被迫重複修讀他們整套的教育學程而言(中央的教育學程沒修完,彰師教育學分班要求重新修習整套學分),我體驗的彰師大課程,就是不斷的聽課。

看完彭文,我想起了一些提煉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我想,在中央大學研究所寫作論文於其後繼續深造的階段,大學後,是我重要思考能力躍升的階段。別說教授講課只是讓我們被動學習而已,事實上,研究所課程中教授精心規劃了文獻素材,老師上課針對閱讀提問與指引,其實某種程度都在顛覆未聽課前的自己,老師們引導思辯,並非在制式的分組模樣中進行,更多是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式的對話中進行,而論文寫作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與文獻對話與發表的過程。

我在中央大學時期曾主持或說參與了一個長達五年的讀書會,我覺得這是讓我思辯機敏的關鍵訓練(這部份已有發表論文於台大城鄉所《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期刊中)。當時的理念也包括了,課堂沒有開課的,我們自發地集結想探索知識的校內學生,我們在友善的校旁茶館自列文獻書單,我們探討書的觀點,我們比對人生。這樣主動創造求知與省思的環境,直到今日,近二十年了,我仍不斷參與、籌畫與經營藝文心得交流的成長團體。

直到今日,我仍不斷有文章發表與刊佈,我很慶幸我在終身學習的求學階段,仍有不斷獲得新知的管道,包括這篇彭文,也是來自校方信箱的發佈,讓我想起了過往的學習模式,事實上,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會在Facebook中轉寄彭明輝的文章,或許,我們都相濡以沫成為志同道合的理性人,都在為美好的人生努力。雖然,我也曾寫信告訴彭明輝某篇文章涉及了人身攻擊,且脫離就事論事的脈絡,但無疑的,彭的許文章,常能引領我們去見識廣闊視野所切入的命題,讀完後無論同意或不同意,彭文常能給我們思考的啟發,當我們在檢驗彭文的一字一句時,這當然就是獨立思考發揮的時候了。

2013/07/15

到士林樺仔二手電腦店取貨

From Evernote:

到士林樺仔二手電腦店取貨

Clipped from: http://www.a-trip.com/tracks/view/135440#sharetrip
到士林樺仔二手電腦店取貨

 我則新買了一個卡式錄音帶轉MP3的隨身聽。

2013/07/11

哈佛大學 附加個性評價表

From Evernote:

哈佛大學 附加個性評價表

哈佛大學 附加個性評價表 

引自田萍  (2011)  《常春藤菁英教育的66條法則》。臺北市: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1

2013/07/06

走訪台南烏山頭水庫旁的嘉南國小與一些省思

From Evernote:

走訪台南烏山頭水庫旁的嘉南國小

走訪台南烏山頭水庫旁的嘉南國小


我從臺灣西部,經過南投、台南,到南迴公路繞往臺東看熱氣球。在這路線上,我特別走訪了台南烏山頭的嘉南國小。這個國小是日治時期為興建烏山頭水庫的人員所設的學校。特別走訪嘉南國小的原因,是因為日本卡通《八田來了》,在劇終跑字幕時,從卡通畫面轉為實景畫面,在這實景的場景中,有小朋友在綠意盎然的遊樂園中追逐與玩耍,鏡頭後來帶到這個學校的名稱,我不但趕緊記下來了,同時也很感動。那就是嘉南國小。

有時,我們會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對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及嘉南國小,「或許」人們為這些前人的建設感懷。但為何「或許」要加上引號?我其實也知道有人批判八田與一的身份正是個日本殖民者化身,批判者認為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等這些建設都是奴役當時的人民,為剝削臺灣資源而設。更細緻的批評,民間學者考證八田與一的偉大,是在近幾任「本土化」的政府操作中,將八田與一神話為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師象徵。

這些論辯,我大概看了,也曾在段考題目中觸及(註一),歷史老師可以根據題幹的敘述延引與觸及。

而我的看法呢?我覺得就現在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都在使用中,而整個嘉南平原的水利仍仰賴於此,我仍不得不肯定嘉南大圳相關建設的重要性與前瞻性。比較來看,清領時期就無法完成嘉南大圳,實力雄厚的日本卻做到將嘉南平原提高至產能的極致。就此,我仍願感念到八田與一領導的團隊與前人的付出,這頌羨的不止是人,其中也包括籌措資本的過程與實力。

就當是頌揚好萊塢鉅資打造的文化與經濟情境,我承認仍該有批判巨獸豪奪的角度。但,找個人物來感念歷史的過程,應是有正面的意義的。

(註一)筆者(吳瑞元)所設計的國中七年級下學期段考題——第16題:總統馬英九於民國100年5月8日至烏山頭水庫旁為「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啟用典禮致詞,馬總統致詞時說: 「表揚八田與一,(這樣)有沒有刻意美化殖民的歷史,我的答覆是,我對於這段歷史,是採取就事論事,恩怨分明的態度....」 請問,從馬總統的談話中分析,其所謂「這段歷史」與設置「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意義應是為何? (A)宣揚日治時水利建設進步,對比清統治時三大圳溝的落伍 (B)批判日本苛政奴役人民以完成大而無當的引水工程 (C)質疑日治時期建設不足的心態,宣揚戰後邀集日籍水庫專家進行規劃整治之功績 (D)尊敬與肯定「嘉南大圳之父」造福廣大鄉里。答案:(D)

試題說明:這一題就是因應我這篇部落格文所提到的爭議論點而來,出題者(筆者)其實並不在題目中主張頌揚八田與一的單一論點,更重要的試題理念,是在於評鑑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說,學生是否有能力去解讀整個題目描述的情境(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啟用典禮),並要能解讀論述者(馬總統)的立場。而這題的延伸,是在解題時要能警覺有人批判紀念八田與一是種「美化殖民歷史」的作為。
↑嘉南國小校園(仿電影《八田來了》的取鏡角度)

2013/06/21

102學年度福和4E辦公室祝福餐會地點

本學期4E辦公室期末祝福餐會將於7月1日星期一晚間17:30~19:30晚餐時間於爹地廚房(永和區中正路328號)舉行,餐會地點請參考下列資訊。
歡迎大家齊聚祝福。 福和4E辦公室期末祝福餐會
日期:2013年7月1日星期一(暑期備課研習日第一日結束後) 時間:17:20~19:30(請提早入席,此美食餐廳經常滿座) 地點:爹地廚房(永和區中正路328號)

敬邀對象:戴老師、李老師、蘇老師、以及4E辦公室美女俊男所有教師團隊
  路線地圖http://goo.gl/maps/LcGuG

From Evernote:

20130621爹地廚房地圖.jpg

2013/06/17

福和橋近邊間好臨停店面,最適倉儲、工作室兼住家 (適合如腳踏車維修、運動用品、汽機車保養.....)、倉儲、工作室、裝 修工作檯兼住家出租


緊鄰福和橋近邊間店面,最適倉儲、工作室兼住家 (圖片版招租網頁)

BBS標題:[/台/永和] 福和橋近邊間店面,最適倉儲、工作室兼住家
刊登者:ryan9988

標題:[/台/永和]福和橋近邊間好臨停店面,最適倉儲、工作室兼住家(適合如腳踏車維修、運動用品、汽機車保養.....)、倉儲、工作室、裝修工作檯兼住家出租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林森路39巷2號1樓
◆周邊地標名稱:福和橋
◆屬性:屋主
●店面與房間面積:面向林森路平面道路,含一大廳(店面與工作室)佔
地5.6坪,路邊可臨停轎車、小貨車,房屋大廳可足停入轎車,更可停入
重型機車,使您的愛車與機具不受風寒;另有和式房間1間及主臥套房1
大間(3.4坪及4坪),各房間皆有專屬浴廁。附有小廚房,總使用面積達17坪。
◆租金: 本店面房間租金共19000元/月;每房皆附專屬浴廁約6500/
(各房可議租金)。
◆押金: 二個月租金
◆隔間材質:磚牆
◆房屋樓層:所在樓層/總樓層:一樓/五樓
◆有無電梯:無
◆公共設施:無
◆提供家具:床具
◆生活機能:近福和橋;近福和橋下運動場;福和橋堤外市場、跳蚤市
場、古董市集、福和橋頭豆漿店及7-11。腳踏車、自行車、人群往來河濱
公園與市集。
◆聯絡人:吳太太
◆聯絡方式:2923-52990939397366,電子郵件詢問:askwusir@gmail.com
◆特色描述:
面向林森路平面道路,店面兼可做為工作室。晨昏往來河濱運動場人士的重要路徑,交通四通八達,緊鄰福和橋雙閘道,30秒即可到環河快速道
路,1分鐘可內可上永福橋。快速到達公館、快速路可達新店、板新地
區、五股等。
2(套)房、1大廳,另有小廚房,房間各有專屬浴廁。
適合店面營業(如早餐店、腳踏車維修、運動用品、汽機車保養)、倉儲、工作室、裝修工作檯空間兼住家。

出租房屋物件圖片請點選 http://qsirabc.blogspot.tw/2013/06/2_17.html


↑緊鄰福和橋旁平面道路,有隔音牆設施。

↑由永和市區通往河濱運動場必經路段。

↑大廳可做店面或工作室營業、或小型廠房、倉儲用途。














2013/06/15

到貢寮國中協助人權教育分區輔導研習

From Evernote:

到貢寮國中協助人權教育分區輔導研習

Clipped from: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8%A7%A3%E6%94%BE%E5%85%92%E7%AB%A5&ie=utf-8&oe=utf-8&aq=t&rls=org.mozilla:zh-TW:official&client=firefox-a
到貢寮國中協助人權教育分區輔導研習

2013年6月14日我們新北市人權教育輔導團分區研習在貢寮國中舉行。貢寮鄉是我父親退休前在台電龍門施工處上班時經常活動的地方,雖然這次研習人手足夠,但我還是想去參與,一方面我也將在十月份汐止國中主講一場分區研習,我得再多見習資深輔導員的授課,而另一方面,我也想親近與想像我父親曾活動與熟悉的地方。



自強國中王碧玉老師的主講內容一向充實於精彩,王老師示範了其以生物老師的角度,如何在生物課程中融入人權教育。基於研習成員的屬性,王老師更以帶班的實例,說明人權教育如何在班級經營的過程中落實。

我很喜歡王老師在帶班時運用晨讀的時間,藉著PPT投影片,或是一些關鍵畫面,融入人權議題的題材。這樣的好處,是以老師生動的描述,不用播完偶有冷場的影片,老師便可以便捷地在表達中插入人權的思考。這樣的作法,相當於繪本的導讀(王老師也利用繪本,但是是用電腦PPT呈現)。而談到黑人民權,王老師運用了黑人球員布雷克被打、馬丁路德金恩的葬禮,以及羅莎‧派克絲「坐著就改變了世界」的經典照片。這些素材,都是由老師精心挑選,融入了人權的課程目標與理念。

在王老師的分享介紹中,我最感動的是王老師在素材選材上的適切、豐富等用心。例如在談本土多元族群的尊重,她使用「泡菜和西米露」。在談兒童人權時,她播放了《解放兒童》組織發起者魁格‧柯柏格在12歲時演講的畫面,引領同齡的國中生可以建立模範人物(role model)的楷模。而在性別氣質的尊重主題中,王老師舉歷史人物花木蘭與王昭君,另以包青天對應吳季剛,呈現在既有的性別氣質,各能有所成就。

這些觸及人權的題材中,我最感動的是介紹收錄在《聰明小公民的環境教育》內,由李雪菱所寫的〈誰的螳螂〉繪本,這個繪本透過學生爭辯是否要留養一隻抓到的螳螂,而引發學生各種角度的思辨:是我們家的螳螂?是我找到的螳螂?是大自然的螳螂?還是螳螂的父母會難過?在王老師的介紹下,我對這樣培養獨立思考的教學深深感佩。

臨近研習的收尾,王老師借一個曾從集中營倖存的校長之言,勉勵老師,從歷史教訓中,我們應提防教出會屠害人民的專業人士,更重要的,我們如何透過人權教育的實施,教出具人性的公民。這樣的期許與感性,為這次豐收的研習有個完整的總結。好棒!


這次在貢寮國中的研習,路途上風光明媚。我從臺北市辛亥路高速公路聯絡道,一直走這快速道路到達石碇,後來再轉往平溪與十分,然後轉往雙柑產業道路經雙溪抵達貢寮。其中,十分往雙溪方向在穿過平雙隧道後,整個視野開闊,自高點緩降且筆直寬敞的公路,搭配著車上正播「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電影原聲帶,整個窗外寬廣山谷緩緩移動的曠谷,猶如電影正播著魔戒中的哈比人家鄉,兩旁似是與世無爭的田園。不過,回程的路上,感覺就沒了。回程中,視線中盡是車子使力爬著無止盡上坡的大馬路,這代表,有些路段,從某個方向真是美極了,另一方向就不盡然。 想知道我說的非常美麗的曠谷田野公路在哪嗎?我試 著貼上地圖...http://goo.gl/maps/tUAm5



檢視較大的地圖
這次公務前往貢寮國中,我幾度思量如何從我的永和到達。看了地圖後,我覺得從平溪→十分→雙溪→貢 寮是最佳路線。Google地圖也是這麼說。但,真正上車後,導航手機就苦勸我迴轉(是要走哪條啦?)後來,我不管它了,就照原計畫走。事實上去菁桐、十 分,我去年帶旅日及香港朋友共走了兩趟,但導航只帶我從A點到B點,我終究忽略了路途景致。這次不同了,我很有意識的知道,我離開石碇轉爬上沿著溪谷蜿蜒 的狹窄公路。我也有意識,我正要從景美溪的流域跨過山頭,奔向基隆河上游。第一個精彩,是大湖格隧道後看到遊人如織的菁桐火車站;再一個精彩是,在106 號縣道隔個基隆河看到隔岸河階地建著掛上平溪大招牌的小火車站(這個角度看小火車站,美!);第三個精彩,是從十分岔開的基福公路與雙柑公路(其他貼文已 有介紹)。第四個精彩,是回程時,我在近雙溪處近距離以斜仰角恰見貨運列車從山洞中緩駛出來。在感動後我確定,火車要緩緩地從山洞出來,這樣才有盪氣迴腸 的氣勢。我從沒感覺一個孤立星球上的駕駛,竟能見證這麼多的美。以下,我把我走的路線分享出來。http://goo.gl/maps/THFUt


檢視較大的地圖
去貢寮國中開車的經驗,這一段最美,一定要從A往B的方向走(由隧道高點向緩降的公路行駛)。這一 段是我認為雙柑公路最美的一段,過了平雙隧道往雙溪方向,在豁然開朗以及出洞後,公路有個莫名的轉折,且讓前景窗平移迴正後,寬廣的綠色山野突然灑亮視覺 的世界,在駕駛座看來,像極了魔戒中哈比人家鄉的運鏡。太棒的行車體驗了,可比花東縱谷的公路。有志於田園生活的人,或是影劇外景隊勘景,我覺得值得來這 看看。這裡我更精確地把這段路標示出來http://goo.gl/maps/M8CiP




2013/06/02

緊鄰福和橋之邊間1樓適合租學生三套房,科大學生最佳選擇


緊鄰福和橋之邊間1樓適合租學生三套房,科大學生最佳選擇
標題:[/新北/永和] 緊鄰福和橋之邊間1樓適合租三套房科大學生愛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林森路39巷12號1樓

◆周邊地標名稱:福和橋
◆屬性:屋主
●邊間三套房
◆租金: 每房約6500/月(各房可議租金),合租19000 每室約2.7坪(9平方公尺),含浴廁共13坪
◆押金: 二個月租金
◆隔間材質:磚牆
◆房屋樓層:所在樓層/總樓層:一樓/五樓
◆有無電梯:無
◆公共設施:曬衣後院
◆提供家具:書桌、床、衣櫥、熱水器
◆生活機能:近福和橋;近福和橋下運動場;福和橋堤外市場、跳蚤市場、橋頭豆漿店及7-11
◆聯絡人:吳太太
◆聯絡方式:2923-52990939397366,電子郵件詢問:askwusir@gmail.com 
◆特色描述:
邊間1樓雅房出租(採光、通風佳、機車好停),位於永和區福和橋旁安靜巷弄中。樓層使用面積達13坪,三房三衛,每房約2.7坪(9平方公尺)。

密集公車接往公館四通八達,過橋一站就到。適合學生合租,科大生最佳選擇。租金19000元。

 













2013/05/25

2013.05.10 人權教育輔導團新泰國中巡迴(新莊分區)

From Evernote:

2013.05.10 人權教育輔導團新泰國中巡迴(新莊分區)

2013.05.10 人權教育輔導團新泰國中巡迴(新莊分區)

這次新北市人權教育輔導團新莊分區在新泰國中舉行

今天的主講人是桃子腳國中小蔡宜芳老師,分享其在自班人權教育實施的各種課程。

本次活動的第一部份為專任輔導員自強國中王進龍老師報告本輔導團的業務內容
說明何謂「人權教育融入課程」,另也介紹本輔導團所發展的人權教案與微型課程。

第二部分由蔡宜芳老師主講,內容首以「為何我要投入人權教育」開始。其次討論許多老師對於實施人權教育的疑慮,於是蔡老師解釋人權教育的實施並不難(從聯絡簿互動、讚美日記、班級共讀會等),皆可順勢引導觸及人權教育。

蔡老師以親身履行之例子說明人權教育就在導師指導的過程中可以就近實施,另也示範學校行政融入人權活動的方式。

在課程的規劃中,蔡老師亦說明如何解讀人權教育的能力指標。

蔡老師說明人權教育帶給班級非常正面的影響,尤在班級經營中,學生懂得論理,而且紛爭變少,並能提升學生自主管理,提升班級團體動能。

以下為吳瑞元老師拍攝參與本次研習的活動照片。↓


2013/05/24

2013.05.08教科書評選會議及教學研究會

From Evernote:

2013.05.08教科書評選會議及教學研究會

2013.05.08教科書評選會議及教學研究會

這張照片是教科書評選後,教學研究會的討論實況。


↑以上照片由吳瑞元老師拍攝

2013/05/13

聯合報:「公廁收費,全民憋尿」投稿原稿

公廁收費的議題,是基本人權問題
吳瑞元/新北市人權教育國民教育輔導團

(本文經聯合報方面修改標題及縮減內文,已刊登在民國102年3月4日《聯合報》第A15版民意論壇專頁之中)


報載觀光局正研擬對所轄之國家風景區公廁實施收費制度,本人認為基於基本人權之考量,應停止公廁收費的思維。

相信有很多臺灣的中生代及更年長的人都還記得,三十年前的各鐵路、公路客運車站的廁所,常會有人在公廁入口攔人收費,這些收費的人來路不明,收費的標準也沒有公告,營收也去向不明,更常有的狀況是,僅對女性如廁收費,男性使用男廁卻不用被要錢。這種上公廁有人強索費用的風氣,好不容易隨著性別平等意識提升與時代進步而逐步消失,政府卻又準備帶頭興起收費制度,實在是走回頭路了。

雖然觀光局對於上廁所收費提出「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但是,「上廁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政府理應保障人民可以滿足各種生理所需,這樣才是進步與文明的政府。以目前許多公共廁所(尤其是女廁)仍常有排出人龍的情形來看,政府沒能廣設衛生安全的廁所,反而將人民便利排泄解放的權利設定繳費關卡,這樣的政府實已疏於體貼照顧人民,愧於人民的託付了。

雖然「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理直氣壯,但是公廁收費的制度卻對全民享用的公共造產設立了差別對待的門檻,彷彿對所有遊園區的民眾設定生理的約束準則,簡直是對遊園而會內急的人懲罰。想想許多長者有著頻尿的體質,想想常常鬧肚子的敏感體質者,體會一下女性生理期時的顧慮,再體悟家長在照顧幼兒時把屎把尿的辛苦,這些人們未來出外時,都要面臨不便與付費的雙重折難。人性所趨的結果,勢必變成全民外出時憋尿忍便的習性。

上個廁所無非是圖個方便與解決內急,但政府卻想讓外出的人還得隨身配帶零錢,要不,就是讓沒帶零錢的使用者能憋就憋,這些都是違背人權的。說穿了,政府一面想節約清潔的開銷,另一面卻把持人的基本需求,藉機揩油貼補虧損。但政府的心態錯了,對照風景區提供飲水機與路燈照明一樣,公廁是公民可享的基本權利,整個國家風景區是公共財,政府要保障人民享有旅遊權,更要保障人民便利解決生理需求的所需。所以,我們期許民意代表阻止政府帶頭滋長廁所收費的歪風,也期許各界不要藉人民的基本需求勒索取財。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3/05/12

2011年07月26日我參加性平教材北區公聽會

From Evernote:

2011年07月26日我參加性平教材北區公聽會

2011年07月26日我參加性平教材北區公聽會

偶然在學校的首頁發現針對最近性平教師教材出現被指控為宣揚性解放的爭議,教育部特在各處辦理公聽會。讀到學校網站關於臺北場公聽會的報名時間已過,但我仍在當天冒著巨大閃電雷雨到達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參加這場公聽會。本有很多意見想寫入發言條,但到達時已知發言的名額已經額滿,所以在現場我就聆聽雙方立場並做好筆記。

想必批判新完成之教學材料的真愛聯盟,動員了很多人,以「家長」的姿態發言;而性少數社團,尤其出現許多年輕的大學生,現身同志成長的處境,要驗證當前新版教材在同志與性取向議題的必要性。


2013/05/09

關於亞斯伯格專題報導: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From Evernote:

關於亞斯伯格專題報導: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Clipped from: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9475&page=1

關於亞斯伯格專題報導: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本篇文章摘自中時電子報雜誌版,對於亞斯伯格症狀有深入淺出的介紹。在我教學的經驗中,每一班都會有1~3位學生讓我感覺有類似亞斯伯格的症狀,我並不是認同用病理名稱去指稱學生是否是「病人」,畢竟,鑑定是否為「亞斯伯格症」是需要專業人士的判定,至於判定是否屬「亞斯伯格」也只是人為尺度的分類,這似乎也不夠科學。但對於大家覺得「白目」或「不會做人」的這些人,我覺得可以用「認識亞斯伯格屬性」的方式來理解人有時是先天體質的問題,一方面沒什麼好計較先天體質的人為何這麼難相處,另一方面,也因為知道人人都有先天體質的差異,所以能夠就認識個別先天體質差異的前提上來互動。以下,請閱讀下列報導:

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 作者:邱玉珍、部分內容摘自張學岺著作《明天吹明天的風》

前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話快人快語、一針見血,常語驚四座、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柯氏語錄, 他說自己「不會看人臉色、說話很白目」,並非故意譁眾取寵,但鮮少人知道,那是因為他有「亞斯伯格症」。

對 柯文哲來說,亞斯伯格症(輕微自閉症)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困擾,惟一的困擾是他常搞不懂人情世故,講話常得罪人也不自知。「小時候我就是一個怪咖。」柯文 哲一邊吃早餐一邊說:「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後來,醫師告訴我,從我的說話方式及一些行徑,判定我也有亞斯伯格症。」他接著說,後來想想,可能因為他有亞 斯伯格症,說話很白目,所以記者喜歡採訪他。

兒子三歲前不開口

談到兒子罹患亞斯 伯格症,柯文哲說,他兒子三歲前都沒有開口說話,一度以為是自閉症,後來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天下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柯文哲也不例外,聽到兒子是亞斯伯格 症,雖有些遺憾,但也只能自我安慰還好不是自閉症,只是亞斯伯格症而已,至少還能正常上學,只是人際關係有些困難。

父子同為亞斯伯格症, 柯文哲跟兒子卻不親,不知如何表達關心。去年父親節時,他曾寫一篇文章給兒子,希望兒子不要像他「一輩子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活得很辛苦」。柯文哲說, 兒子是亞斯伯格症,不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人多的場合就不自在,只有遇到很熟的人,才能自在地交談。

柯文哲在文中把兒子的名字大剌剌刊登出來,難道不擔心兒子被貼標籤?他說:「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根本不會理會外人的眼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像高中聯考時,兒子的成績可以分發到成功高中;但他認為兒子失常,叫兒子再重考,結果沒考上理想高中,只好讀私立高中。考大學時故事重演,大學學測分數可上清大、交大,柯文哲卻認為失常才會考這麼差,結果兒子指考完只能去念師大。

談起這段往事,柯文哲有些愧疚,但兒子都沒有意見?柯文哲妙答:「他是亞斯伯格症啊!沒什麼想法。」這樣說,兒子不生氣?他說,兒子的思考很單純,小兩歲的妹妹生氣時,也會指著哥哥的鼻子罵:「你是亞斯伯格症。」

回想自己的童年,柯文哲說,他小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易與人交朋友,現在沒有社交障礙,是後天學習來的。柯文哲的兒子目前在清大念動力機械系,住校一年多,連室友名字都不知道;柯文哲笑笑說,這就是亞斯伯格症,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

大腦缺乏社交訊息

長 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兒子三歲以前,她一直以為兒子以後一定是天文學家,因為他對天文、數學、符號等,幾乎過目不忘,每周六 到天文台報到,所有問題都難不倒他,天文台的叔叔、阿姨送他成疊禮物,因為所有題目他都會,求他不要再到天文台搶答題目。

張學岺的兒子三歲時上幼稚園,一次耶誕節上台表演,老師要每個小朋友玩角色扮演,她兒子就是不肯。問他為何不玩角色扮演?她兒子很正經地說:「我要當自己!」當時,張學岺就意識到,兒子的行為、思考跟別人很不一樣。

幼稚園畢業典禮上,每個小朋友說,以後要當醫師、教授、總統……,只有張學岺的兒子說:「長大後,我要一直玩、一直玩……。」張學岺的兒子長大後,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去當傘兵,餐桌上大家一陣沉默,最疼他的阿嬤都要崩潰了,但他認為,要當兵就好好當,去什麼涼單位!

張 學岺表示,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有主見、很固執,沒有同理心,不知如何與人互動,人家講笑話抓不到笑點,很難跟別人交朋友。在她的門診裡,有一個小病人,每 次來都穿戴整齊,上衣的每個釦子總是釦好,問他,天氣這麼熱,為何要把釦子都釦起來?小男生回答:「不釦起來,那衣服做釦子幹嘛!」

小男 生的回答讓人傻眼,但他講的也不是沒道理。張學岺說,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迷人,有時會讓人抓狂,有時又想逗他們,增加看診的樂趣。一位亞斯伯格症小男生跟 女同學打架,媽媽帶他到醫院求診,小男生說出事情原委,他和班上一位女同學都想吃雞肉,女同學把餐盤裡的雞肉用湯匙切成一半,認為一人一半很公平。

小 男生則認為,「餐盤裡的雞肉明明就是一整塊,我要吃一整塊,為什麼女同學要切成一半?」兩人因此大打出手。小男孩邊哭邊說:「醫師阿姨,妳現在知道為什麼 要有法律了嗎?」張學岺表示,亞斯伯格症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及固執個性,家裡有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家長會很辛苦,需要很大的包容心。

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會說謊,說話都很直接,但在大家眼裡就是白目。他們到人家家裡,會直接說:「阿姨你家好窮、好小。」「阿姨,妳變得好胖。」看到媽媽跌倒,他們不會伸手扶,會直接說:「不是我的錯。」因為他們腦袋裡沒有社交網路的訊號。

江宜樺心疼特殊兒

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他曾說,這個特殊兒讓他們夫妻成長,也學會寬容及感謝,兒子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江宜樺說,做父母的也要多看特殊兒的長處。像他兒子空間感很棒,腦袋比GPS導航地圖還精準,到哪裡問兒子,一定不會迷路。

為了教導兒子,江宜樺和太太李淑珍花了很大的心思。江宜樺回憶兒子念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脫下運動鞋爬竿子,鞋子被同學丟進水溝,兒子哭哭啼啼執意要找回那雙鞋,江宜樺跑到學校,陪兒子找鞋,那一幕的辛酸,至今難忘。

很多人認為,亞斯伯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其實它並不是一種病症,只是他們的大腦無法擷取一般社交的暗號,不會辨識許多身體語言及臉部表情。從小就被人當成「怪胎」的《看我的眼睛》一書作者約翰.羅比森,直到四十歲才知道原來自己是亞斯伯格症,並不是「怪」。

約翰.羅比森說,人家都說他們「不願與人接觸」或是「情願自己一個人玩」,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從來不想獨自一個人,我一個人玩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玩。」獨自一人是羅比森年輕時最苦澀、最沮喪的事情,這種無法與人一起玩的痛楚一直跟隨著他,直到認識亞斯伯格症為止。

輕度自閉症有長才

過去醫學研究指出,亞斯伯格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某個基因缺損導致他們大腦無法接收社交訊息。今年即將發表的美國精神科診斷研究報告,美國學者認為,自閉症相關疾病(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應該是一種光譜的概念,不再是一種疾病,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

疾病光譜的概念,最近幾年在許多精神疾病的診斷裡出現;張學岺說,從光譜概念來看,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只是有人二十分、有人三十分,典型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的孩子,卻可能是八十分。

很多人把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混為一談,張學岺說,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有些灰色地帶,亞斯伯格症屬於比較輕度自閉症,他們的功能一切正常,只是有情緒及社交上的障礙,在還沒有「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時,常被冠上「怪咖」、「怪僻」、「不合群」等名號。

張學岺強調,在眾多兒童精神疾病中,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容易被人誤認為「沒病」、「只是個性問題」、「父母管教問題」,或者說「他們是天才」。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調查,在資優班裡有不少孩子有亞斯伯格症,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只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

醫學小辭典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是一種精神發展疾患。亞斯伯格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具有社交技巧缺陷,對某些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興趣。

自閉症者在幼兒時期(約3歲之際,或是更小時)容易被診斷出,社會互動與語言發展出現明顯的障礙,如不對人笑、對叫喚聲沒反應、困擾時只是哭、不注視他人眼神、不會追尋他人的目光或手勢,但手腳動作發展十分靈活。

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對於感興趣的事物較一般人執著,有超出常人的堅持和投入的行為。例如強烈著迷於車子標誌、型號、歷史故事、文獻典章、武器、鐵道站名、地標、捷運路線、生物習性等事物,常常反覆過目與倒背如流。

此外,他們會固執於某一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且會刻板而重複身體動作,例如拍打手掌,還會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分。

但張學岺提醒,近年來,有些家長會過度「對號入座」,以為孩子的某些表現就是亞斯柏格症。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只要不是很嚴重,就不要過度擔心。

男性患者居多

長 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指出,近年研究顯示,7歲到16歲的兒童中,1,000人約有3.6至7.1人是亞斯伯格症,以男性居多。臨床觀察約有75% 的亞斯伯格症者為男性,精神科醫師推論,可能和男女生的大腦性別結構有關,加上女性先天的社交基礎較男性強,因此有許多輕微的亞斯伯格症者並不容易被發 現。

多位名人是亞斯伯格症

安迪沃荷
牛頓
貝多芬
莫札特
愛迪生

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在2005年出版《藝術創造力的起源》一書中提到,歷史上多位名人包括牛頓、愛迪生、莫札特、貝多芬等人,多半有「亞斯伯格症候群」。

研 究指出,包括作家喬治.歐威爾與威爾斯(H.G. Wells),和哲學家維根斯坦,以及政治家戴高樂和美國總統傑佛遜等人,可能有亞斯伯格症特質。費茲杰拉得說,這是一種輕微的自閉症,通常他們有超凡的 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賦,愛因斯坦及安迪.沃荷也被認為有這種病。

費茲杰拉得發現,導致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與瘋子之間,僅一線之隔。

2013/05/08

我的正義、賦權之路

From Evernote:

我的正義、賦權之路

Clipped from: http://mail.fhjh.ntpc.edu.tw/mail/openwebmail-read.pl?sessionid=t98fh05*mail.fhjh.ntpc.edu.tw-session-0.415701350894111&folder=mail-trash&page=1&longpage=0&sort=date_rev&msgdatetype=sentdate&keyword=&searchtype=subject&message_id=%3C1366631696.30272.YahooMailClassic%40web74302.mail.tp2.yahoo.com%3E&action=readmessage&headers=simple&attmode=simple
我的正義、賦權之路

公平與正義的三大內涵--機會 
      平等、差別待遇、培力(empower)

我在台中讀大學的時候,曾參與一個小地名調查的田野調查工作在1992年(21歲)的夏天,我跟我的搭檔騎著小機車,訪問台中沿海鄉鎮,查訪地圖上沒有標示的小地名,並要從當地人的口中,問出他們對於當地小地名的解釋。

在親近鄉土人民的過程,我見識到所謂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的事實。很多地方歷史的典故,只有老年人才知道,所以我們跟很多老年人打交道。但,我們在廟口,拿地圖問了半天,有老人是精神異常的,也有問半天後來才察覺是慢性病雙眼失明的長輩。有用著看起來就是自家用細鐵管燒鑄三輪車的腦性麻痺殘障青年(為何他們家不給他買輪椅商品用?)有熱情的長輩,堅持送我們舒跑和養樂多,我們請他們留著自己喝,但他們說家裡還有,且糖尿病不能喝(那,為何家中有這些飲料,放多久了?後來我們一想,這些飲品都是他們為了偶爾探親而來的孫子所準備的)在一戶三合院中,我們與一群圍著吊點滴坐輪椅的人們攀談。看得出來,這個坐倫理的人似乎經驗重大車禍,他已出院頭髮剔得零落成叢,顯然腦部開過刀。這些圍著他的家族人們,應是他依親返鄉陪他復健的時光,但,他似乎腦部受損,神情渙散。

國道3號通車後,我再看到曾經踏訪的台中縣沿海鄉鎮,我驚覺,我的田調老師之所以啟動這個計畫,是因為他知道這裡的地貌將因高速公路開通而大幅的轉變。我也恍然大悟,很多人不理我們這些訪查員,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就是準備要來徵收他們的土地的。(國家機器,總是恣意支配對人民資產與歷史的摧殘)

我在臺北的都會長大,參與小地名田野訪查的計畫讓我看到自己的優渥,讓我同情鄉野人們的處境。(這一段是有那麼南美革命志士「切‧格瓦拉」摩托車日記的那種啟發的感覺。)「弱勢」的體悟,是從小地名調查的體驗出發的。

而差別待遇則是同樣為人,卻在承受不同差別的對待中,有些人盡是吃虧。要達成機會平等的正義,必須要能感知
「權力」與「資源分配」不對等的情形。先能發現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的問題,才能進一步訴求機會平等。(手指每隻不一樣長,這不是差別待遇,這是先天的不平等。讓每隻手指都有機會自由伸展,這樣便是「機會平等」。)

台中沿海村鎮的人們在城鄉建設裡吃虧,住在台中沿海村鎮的人們,老弱婦孺,沒有都會與繁榮行政區的相同社會福利,許多弱勢的人離開市鎮,是因為城鎮的高消費,但在鄉野中,卻是沒有相應的便利資源,鄉野中的人看似安身立命,實則遷就而守貧知足。但是,國家的責任不該是如此以選票為考量高度建設城市,卻是漠視鄉村人民所需的同等需求。我在基隆教書時,許多隔代教養的孩子,父母都遠到都市工作,不知禮讓也欠缺自信的孩子,讓校內常常要排解衝突糾紛。如果這些家長都能引導孩子的智識,校園師長便也少些辛苦了。但是,基隆,還是基隆的外圍的家長和孩子們,國家沒有因應的照顧,為何國家會讓人民疲於奔波,讓偏鄉的孩子少了學習和人格的養成。所以,我說的弱勢,是我看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我說的差別待遇影響機會平等,是在資源有限下,有些(地方)的人們總是享有資源,有些則沒有,於是影響了弱勢的發展機會。

我在瞭解班級同學的家庭屬性之後,在個體資源可能有限的「差別待遇」警覺之下,我便積極尋找對學生而言更有利的社會資源。例如:政府曾提出低收入購置電腦補助,或是輔導處免費早餐的提供,我會「釋放訊息」讓可能需要的學生「便於」申請。這種訴求機會平等的福利方案,我非常有意識地避免粗暴的「施予」作為。我一方面私底下探詢同學與家疼採用這些方案的意願(不張揚,以免未享福利的學生不平衡),一方面講究措辭,以顧及受助者的尊嚴,並探詢其採納與不運用福利措施的考量。這樣的操作,使得拉抬差別待遇處境與提升機會平等等原則不致流於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與儀式形式主義。這也說明了,我因為(學院訓練與人生歷練)瞭解弱勢的定義與處境之外,更要講求「尊重」的真諦。

階級的意識與反思,是瞭解差別待遇與達成機會平等很重要的前提。
我在帶班時,我便有意識地要讓階級的意識產生,我要身教不對物質崇拜,並要建立平價品的美學,所以我在穿著品牌上相當節制與低調。我看得出班上有些資源豐厚的學生,但是我會向學生陳述每個家庭的文化與經濟考量。我常跟弱勢的同學說我要跟同學買一樣的球鞋,而我有時也用上了學生用的東西。我的身教希望我的學生就用他們那個年紀使用的文具與衣物,不要流於世故與奢華。在平價的日常用品中,我還是經營了穿著或使用品的色調或質感,我想讓欠缺收入的同學感覺,即使是平價的東西,也可以經營出自己的品味和格調。而這,便是要給資源有限的學生empower賦權培力。

什麼是賦權培力?我看到同學用平價品或用傳統式手機,如果站在高位階來說,我是施送給他們好的東西,這是「資助」或「幫助」。但是,資助與幫助是上對下的,是有人的地位位階的。但是,因為我受「知識權力」理論及質性研究的訓練,這些理論批判人的階級與權力,所以,站在弱勢的主體來看,位階是該批判與解構的,所以,以為使用智慧型手機是聰明又有能力的消費者,是該被解構的(所以我對學生說,手機功能那麼多,都用得到嗎?還不是撥和接,一些攜帶型遊樂器有的功能只是把手機電池耗盡,讓最重要的撥和接無法使用罷了。)這樣解構智慧型手機的時尚,回歸傳統手機撥接電話的基本功能。  什麼是賦權培力?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因應教學與班級運轉,我有很多的工具與文具,但學生常看準老師什麼裝備都有,於是就算要個釘書機,遇到老師就隨口索取。(學生的資源不足)。但,身為有資源,配備齊全的我,我在非緊急的狀態下,我不借東西給學生。我跟學生說,你要優先向同學借,用你的人脈去取得,如果他們說同學沒有釘書機,我還會提示他們可以向哪些人脈取得。我常跟學生說:「我不是易開罐老師。」我不要他們因為便利,就吃定有資源的人一定要提供東西。我希望學生善用人際關係中的禮尚往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互相幫助。(學生原本可能是沒有資源的,但我提示他們均衡地運用人際關係的技巧,自己能創造取得資源的機會。)這就是empowerment。

我在帶班的職責,就是要創造很多種不一樣的舞台,讓各種資源有限的個體,擁有自我實現的機會。我避免直接給予他們所需(金錢,NO. 文具品, No. 幹部打掃職務分配,No.這些我都引導學生群自己喬出結論,真的沒辦法,我才介入。)如何達成機會平等的自我實現?學校的各類(含「競賽」)活動,我全都配合學校落實進行。在學年初的友愛校園各類競賽展開前,我便設定問卷,要求同學自選項目參與(有個人參賽,也有團隊組隊),裡面有繪畫書籤、布置、學務處宣導海報、作文、教室布置、班刊,類型相當眾多,我的強勢引導在於設定學生都要選擇2~3個項目參與,我的尊重意願在於同學可以自選類型參與,甚至可以多填更多項目。後續,我監督學生執行進度,另一方面我也留意都不參與者的處境(看是否是學生活動不夠全面,還是學生有個別心理障礙)。就如前面所說,學校活動可能不能符合某些同學的所長與所需,站在機會平等的角度,我便需要在其他方面找尋同學可以發揮並有助其個體提升的發展的平等機會,例如是否該引導其在領導打掃工作上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或是在園遊會的企畫(行銷能力),班服製作的流程,或是發配或監督午餐情形,或是聯絡簿寫作週成績,也就是在更多方面找尋學生發展與找到自我實現意義的「平等機會」。我希望我的班級不是英雄主義與少數風雲人物撐起來的班級,所以我的班級少有段考或模擬考拔尖頂尖人物,但我希望班級整體和諧的基礎在於同學在我提供的多樣舞台中,彼此看到學生個體的優點與特色。我希望我能做到在班上有更多時間能公開表揚細數各同學表現很棒的事情。

為了提升學生對人減少偏見而有發自內心的彼此尊重,我的班級經營會特別經營感性溫馨的元素。這個概念不是上對下宣講的「平等」「尊重」,而是從下而達成形而上的標準。人要有機會找到肯定對方之處,才會覺得對方值得尊重。社會有許多的不平等,是因為把弱勢的個體當作「他者(other,局外人)」而漠視。於是資源就不會落到「他者」身上,形成了不平等。如果讓人感覺到「自己人」,這時,機會平等與尊重就可能實現。(有些內容我移到後段,蔡老師將可發現我的人生中,遇到很多很可憐的局外人,像是愛滋病患、身心障礙者、公娼、貧窮者等等),所以,我必須在班創造有人情味的環境,並要讓多元的班級成員彼此創造參與互動。這樣,便是擴大優勢學生的眼界,創造弱勢者發展的機會(也就是賦權培力)。我這麼做,讓「人情味」出來:1.教室布置我有一區叫做「心語樹」,2.聖誕節裝飾布置加心願卡,3.佈置區張貼學生特寫照片。

心語樹選擇每月慶生的學生為對象,全班發給各色小紙卡(3.5公分*5公分),每個學生可以寫對壽星的祝福。寫完後貼上心語樹成為樹葉。每個學生都可感受到同學以紙卡互相表達的悄悄話與祝福。(理念:創造每生多元管道的人際互動與風格化的表達)

聖誕節裝飾布置,每個人可選自己帶的裝飾品,發給同樣制式紙卡,讓每個學生都可展示自己的年度心願,佈置在教室窗外,全校師生都可路過欣賞。(理念:學生各自攜帶想展示的東西,每個裝飾物與心願卡內容都展現個人風格,也是人格的延伸,即使妝點紙鶴,也給予肯定,只要是能承擔遺失風險的小東西,都接受成為佈置。每個人,都是有夢想有風格的人。)

佈置區張貼學生特寫照片:慈濟基金會有刊物,也有靜思堂展示志工成果。我認為紀錄學習活動,展示學生參與學習的照片,可以強化學生彼此的認同,也可回顧學生參與課堂的成果。照片由我選擇,不管是大家經常「公幹」討厭的對象,或者是風雲人物或萬人迷,全都在照片之中,大家可自然而然地接納同處一起的情境。照片是提升「人味」與建立親密感的重要媒材。即使是班刊,我也把我的所有班級活動照片提供(包括生活科技、家政、童軍、表藝、美術上課情景與作品),使得我們的班刊與班級網頁有豐富的圖像讓大家不斷看到彼此融合在一起的景象。

當親密感建立後,引導學生看見同學的差異、接納差異的基礎便有了,自然同學不會對自己的同學創造圈圈排擠或差別對待。

如果要說「差別待遇」「機會平等」、正義、賦權培力是什麼?以我的學院訓練來說,我優先會定義,那什麼不是差別待遇(例如我舉例手指不一樣長),什麼不是機會平等(例如政治正確、假尊重、形式上與齊頭的平等、施捨的,有位階上去「幫助」與資助的),什麼不是正義(讓人受害、蒙受損失、不合理的不平等對待、歧視的),什麼不是賦權培力(直接給予,不求結構上的改變,治標的,無視資源分配不合理,用他者心態不以人看待的)這些,算是我的帶班警覺與理念吧!

至於,後面寫的原本是想陳述我為何會看重「差別待遇」「機會平等」、正義、賦權培力,我就從我栽入性別平等意識、酷兒理論與女性主義的過程再細述(其實後面的文章是我先寫的內容,我移到後段).....


大學畢業前夕,忙著畢業紀念冊編輯,讀歷史的關係,我在畢業紀念冊放入的我大學四年時,同一個時代的大事。這四年,包括我看到我的同學參加校內異議性社團,並去臺北參加野百合靜坐。而後來,我的學校也有抗議砍樹、趕走校內麥當勞等事件。這些抗爭,非常貼近我的大學生活。

忙編畢業紀念冊,又要考研究所,所以我發誓,如果我有機會考上,我就去最危險的機構當志工。真的上了研究所,為了還願,我加入關懷愛滋病患的誼光義工組織,在這組織,我認識一個原住民義工叫做張維,後來,他告訴我他是男同性戀,再後來,他告訴我他是個感染者(!)但,他很健康,1987年他感染至今,經雞尾酒療法,他宣稱已在體內測不出病毒。而在誼光義工組織之中,我聽聞了很多對於愛滋病的成見與社會偏見和恐慌的事。這時,我在大學辯論培訓的訓練也讓我反思,人們不會對B形肝炎、肺結核怕成這樣,但對傳染途徑清楚可避的愛滋病患卻非常恐慌(包括我之前探訪安寧病房時,也是非常害怕),但,張維讓我知道事實,他與未感染的伴侶同住超過7年,他們珍惜彼此的關係,人居然是可以避開成見而互相珍惜的。從義工組織及延伸閱讀中,我得知感染者承擔社會的種種壓力,我也比對資料可以看到澎湖輸血感染愛滋中學生被排擠與集體轉班的恐慌,以及師大舞台劇才子學生田啟元如何被師大隔離上課,但他仍逕自綻放舞台劇的才華。這些社會爭議事件,在我研究所時沸沸揚揚地被報導。因為我曾親近最受愛滋污名的社群,我也高度注意。

而我因為對義工組織的工作還是心生畏懼(但我已能將心比心受感染者的處境),我在一期受訓後,便沒有再進入義工團體,而是在深受中央大學「性/別概念」與「酷兒queer theory」洗禮之下,我開始發起性別研究的讀書會(我在網路發佈消息,在宿舍張貼自製傳單,我想找人討論有關性/別理論。我特別獲得一個在校旁孕育異議性社團有成的克難茶店的首肯,每週在那邊舉辦讀書會。我的概念是,知識可以由下而上建構,只要有人參與,我的讀書會就是運轉,沒人參與,我一人也是讀書會。那家克難茶店叫做「La Vie Shop」他們用這法文自創中文店名,因無法造字,我都稱之為「拉茶店」。這家店是由強調台灣主體的博士生所開,中央大學異議性社團:環境保護社、女研社、海濤社...都在拉茶店聚會。後來,我的讀書會一直定期舉行,前面提的這些社團的成員,大家都互相參與彼此的社團。我發起的這的讀書會運轉了有5年之久,探討很多女性主義、同志理論、多元性別,我們也參加很多研討會。這個時代,酷兒理論相當新穎,這個理論在西方也與激進的抗愛滋偏見運動整合,臺灣在1994~1998年性別運動也如火如荼展開,中央大學因為有何春蕤和卡維波、丁乃菲等學者,也成為性別研究的重鎮。我們一群讀書會的人,當年就是讀著「島嶼邊緣」雜誌,參與彭婉如命案後的「女權火照夜路」以及雛妓救援運動,1998年,我們還走上街頭抗議北市廢公娼。而後來我就跟我的指導教授說,我不要寫臺灣史的論文了,請求教授讓我寫社會性別意識的社會史。此後,我們很多人持續關注愛滋權益運動、公娼運動、修訂父權民法法令、中正大學性騷擾事件、台大學生會曝光同性戀會長事件。

我在撰寫論文期間,仰賴使用台大婦女研究室的書庫資源,並且與性別空間研究的學者畢恆達對話並關注畢的相關著作,同時,我也開始領略質性研究的典範。至此,更瞭解到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霸權思維,以及過往量化實證研究成果如何地製造假科學論述,並為主流價值做嫁,並又如何地強化對弱勢的污名詮釋。這時,我已深受傅柯「知識/權力」理論的影響,讓我對既有自詡為「主流」、「正確」、「正常」的權力非常地憎恨。或許,也因為接觸的師長都帶有批判性、新左派及後殖民的理論屬性,所以,我對於政治運動中所訴求的國族主義感覺這些仍是父權且異性戀思維的一環,是種不夠進步訴求。女性主義者的英國文學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這句話我非常認同:「事實上,作為一個『外人』,我沒有國家,作為一個女人,我的國家就是全世界。……」 (關於吳爾芙這句話的闡釋,請看何春蕤這篇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1994/women/58.htm

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為國家服務的。所以,我也必須務實地去配合國家、校方與家長的期待。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裡,適時地把我的反思提出,給予學生平衡的資訊(例如,名著「西線無戰事」中德國老師鼓舞年輕人上戰場,我問這叫人上戰場的老師是否該為傷亡負責。或者,日本廢除纏足的用意,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的歷史評價等。)(再例如,學生有時會問為何九年級那麼少開班會,我則必須一方面釐清班會的異議,一方面必須權宜地犧牲班會來考試,一方面,則發放問卷普查班級事務,過濾是個人問題或是需團體議決的事務,再調節是否考完整節,或留校討論與表決。但另一方面,我捨棄用最多的心力在表揚筆試優異的學生。我也以自己的例子,展示我在高職的學習與我在高中課程的體驗。)我認為在主流的體制中,讓學生有兩面具陳的資訊,這是我塑造機會平等很重視的原則。

所以,我所講的機會平等:其中一個概念,就是提供充足的資訊,開放選擇的可能(我在升學輔導與生活輔導會秉持這個原則)(包括是否值得看完連續劇,或是把時間用在網路、電玩與臉書,我常希望他們回顧,時間投注下去了,他們獲得什麼?他們認為這些是否有意義。學生能賦予意義,我也沒什麼好去反駁他所選擇。但就在意義的思考中,我與學生便有討論)機會平等的概念是在資訊充足的情形下,順其意願完成他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我能做的是,學生要練舞,那我陪。學生要晚自習,我成全。學生有繳費但午餐點領不足,我安排同學拿備餐。我當導師必須滿足學生要成就各種自我的條件。(要不要見網友,要不要談感情....這些,都是在衡量得失的對話中讓學生自己做決定。)但,我的開放,還是有個底線,至少都不能違背法律,以及危及我自己的工作權。因為我還想多宣傳理念,所以有些理念我並不急著一定鼓吹個人解放,但在合法與可被接受的論述空間中,我會去操作促成學生的反思(例如:甲同學要求買多貴的班服,那我也必須提示,也有家庭的資產配置是無法納入這樣的價值考量。這樣讓同學討論,是否該班費補助,還是有能力者餽贈,還是有人接受班費先墊,分期付款。還是老師安排公差以勞代賑。)重點是,若班上有人享受班服的團體感,就不該有人無福享用。但平等不見得大家都付一樣的錢,或者大家一律都付費購買。但我必須釐清,參與班級團隊一心的機會不能因費用這事而犧牲無意願者的權利。


關於正義,我的思考先要定義什麼是不義:除了我前述所提的(讓人受害、蒙受損失、不合理的不平等對待、歧視的),另一個部分的不義,就是濫用權力,以及自我中心。

濫用權力:霸凌、對弱勢率行定義與詮釋、超越職權行使範圍(所以常要與幹部和同學釐清職權範圍,尤其是風紀或小老師。我班吳秉睿七年級任英語小老師時,他曾自認英語考卷無用,對登記完的考卷棄置櫃內而沒發還同學,或者是期限一到,立刻將作業交付老師,放任未交者沒交作業,吳曾自認有此權限如此作為,但我感覺到他濫用職權,與他釐清幹部角色與權責。)這個我所介入指導的例子,可以檢驗吳的幹部工作已有讓人受害、蒙受損失與濫用權力,以及自我中心。

那如何才是正義:1.要符合程序正義,2.則要符合比例原則,3.符合信賴保護原則。

程序正義:各科小老師要充分告知同學繳交期限,以及其截止期限,並應積極督促同學交齊。期限到而未交者,也要告知其未收到並將繳交。

比例原則:各科小老師都能收齊作業,英語科小老師也要盡力收齊作業。各科小老師有發還作業考卷,英語科也不能自己認定考卷棄置是合理的。小老師不能拒收討厭的人的作業。

信賴保護原則:同學預期可以考完被登記到分數,小老師不能竄改分數,或者拒絕收取討厭的人的卷子。做事流程慣例上是要發還作業的,小老師便要迅速登記完分數並發還作業。

以上的這些定義與反面定義,都是源於我的學院經驗、辯論培訓經驗與長期的讀書會經驗。

其中有一本聯經出版的書,是我在大學時由老師推薦,讀了很有影響的,這本書叫做「六大觀念:真、善、美、自由、平等與正義。」

每個議題,都從正面與反面從每個面向來討論,例如「真」,討論了什麼是「不真」,不真是否可為假,假必定是否是不真,不假是否便是真。所以,我的正義或操弄得詞彙,都是在這些辯證中去思考的。

由於我有比較濃的學術屬性,所以,我由長期的學院學習經驗,所以,我比較敏銳在於用學院理論與意識去理解實務。也因為我的學科屬性與學院訓練,我比較可以感知社會現象,並賦予概念去詮釋與反應。最後,形成我的許多帶班作為,背後多有理論依據,作為我行動的依據。

我想,我就先寫成這樣了。希望對蔡老師的論文有所幫助。

附掛我最近公開發表的文章「我的人權教育之路」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30207141300E5C&e=EPA201301031427121MB

吳瑞元








2013/04/17

到南投仁愛鄉泰雅族部落發祥村跨年(名間-水里-埔里-翠峰)

From Evernote:

到南投仁愛鄉泰雅族部落發祥村跨年(名間-水里-埔里-翠峰)

Clipp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askwusir
到南投仁愛鄉泰雅族部落發祥村跨年(名間-水里-埔里-翠峰)

跨入2013年,我受接納前往泰雅族朋友南投仁愛鄉的發祥村親戚處跨年。

這趟旅行在2012年12月29日的元旦假期第一天下午展開。中午我特別到中和晶宴會館參加大安高工老同學的婚禮。吃完喜酒,在下午時刻即刻開著A.的Ford Mondeo老車前往南投名間鄉,預計在我父親名間鄉的重建新屋過一夜。這天國道3號的高速公路路況,算是流暢而沒有堵車。

名間濁水火車站隔兩個街廓外每逢週六有熱鬧的夜市,我與A.吃了炸雞塊與蚵仔煎。兩家蚵仔煎我們比較了一下,我發覺我吃得這家雖然蚵麵團較薄,但邊緣處煎成脆片,口感相當好吃。

元旦假期的第二天清晨,我們預計要到達埔霧公路眉溪7-11的會合點。從名間鄉出發,我預計到集集鎮看九二一遺跡的「武昌宮」,並到觀看魚池盆地雲海口碑第一的金龍山,然後將在埔里中台禪寺用午餐,在下午則要抵達前往霧社的中途熱門休息站「眉溪」與原住民朋友的車子會合。

↓我在集集大地震疊垮的武昌宮前。這是陰天大雨的日子。

南投魚池鄉金龍山是不用到高山,也能看到經常出現雲海的新興熱門景點。一般到金龍山看雲海的部落格遊記,通常指示從埔里方向前往的路徑,但我是從水里前往的,金龍山是很新的景點,我的導航當然還沒列入,所以出發前花了很多功夫在比對路徑。幸好,除了有做功課外,所謂的「阿水師餐廳」的地標,的確不易錯過。帶著狐疑的新爬上不易會車的上坡產道,果真看到幾處規劃的涼亭。沒錯,有約兩個攝影達人正在取景。不知是太冷了,還是天氣太不好,或者,金龍山仍屬私人景點,下山時也只技巧性的會了兩部車。

從水里車埕方向往金龍山雲海觀景地

從水里車埕方向往金龍山雲海觀景地 at EveryTrail
EveryTrail - Find hiking trails in California and beyond
EveryTrail - Find hiking trails in California and beyond
↓魚池金龍山的雲海。經車埕越過山頭後,居然沒什麼下雨。聽說雨後隔日的雲海特濃,這天的雲海,就只這樣。

↓南投仁愛鄉瑞岩新村(新發祥村)



在山上吃到好豐盛的菜餚

Map





2013/04/06

推薦電影《候鳥來的季節》,裡面有好多屬於臺灣的時代議題

在假期中,看了蔡銀娟執導的電影《候鳥來的季節》(2012),甚為感動。

←圖像引自Facebook"候鳥來的季節"https://www.facebook.com/MyDearStilt


久仰這幕手足兄弟打架的戲,情節真是令人非常震撼。莊凱勛的演出極度地精彩,火候拿捏地非常好,傳神地演繹家雄這個角色。一段打出來的真心話,道盡了手足兄弟從未揭曉的心結。一個活在傑出兄長陰影下的弟弟,是一個留守鄉村照顧家庭而成就兄長學業事業的弟弟,同著愛叨唸的老母與外配,無不都受生育子嗣的壓力所苦,這些壓力總得伺機釋放。

《候鳥來的季節》裡的手足兄弟關係,親時如玩伴,恨時又如冤家。這些家內男丁,承載著光宗耀祖與後繼香火的期待,對應著我的原生家庭,我父親的家庭,以及我認識著有兄弟的家庭,也包括有許多姊妹的人家。《候》片算是不著痕跡地,觸探著家庭成員的人情世故。就別理含我在內堆砌著社會學詞彙的總結評論吧,相信看過這電影的人,可在生態、婚姻、求子、城鄉、階級、勞動權益,甚至是老人心理等各個層面應都能找到很有心得的思考話題。我很推薦大家欣賞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音樂很棒!演員多很稱職,飾演學歷不高靠打零工維持家計的莊凱勛演得非常精彩,地方話講得很流利地道。還有那個雲林臨海偏鄉老媽的演出,我覺得很棒(真是好奇她是何來歷的?),她像極了愛叨唸,又會偶發脾氣的老人家。

看完這部好片,我最想說的還是,人要活出自我吧!即使會落得讓人(鄉里、家人)議論的風評,也別被世俗傳統給牽住人生。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