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6

●名不虛傳,國家地理雜誌「性別革命」專題,是性平的絕佳教材

●名不虛傳,國家地理雜誌「性別革命」專題,是性平的絕佳教材

我在7-11買了同溫層高度好評與傳頌的本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後,果真感受這些推薦並非虛傳,這本國際權威期刊真的做出了我在性別研究生涯中前所未見的精湛的圖文水準,堪稱是性別教育教材的典範。
這期2017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後簡稱為NG)的專題是「性別革命:重新定義性別」,封面是個美國肯薩斯城一個九歲自認自己是女生的生理男童。(這個封面的確引發了爭議,詳見中文版官網譯自總部主編的說明:〈為何選跨性別女童當封面?〉)
我一開始在想,性別議題關NG雜誌何事?這是社會與心理議題,怎會放在地理雜誌中。但我一讀雜誌,我立刻懂了。沒錯,每個地域各有其塑造的性別文化,既然我所學的社會學強調性別的社會建構,每個地方自有其建構的性別意識。而該雜誌照片的素材取自美國,乃至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所呈現的性別文化,十足的人類學觀點,也可藉以喚出女男及多元性少數的性別平權省思。
這本雜誌的每幅照片,都是閱讀、理解、批判絕佳素材。光是篇首跨頁的照片,就讓我可研究半刻,震懾於這樣多元的性別樣貌,翻頁同樣是跨頁對於人物的解說,一樣道出了各種難以限定的人性與個體,顛覆了既有性別狹窄框架的認知。當然,這也是當今台灣很多認為男女要像樣的家長不安之處。
我希望對展示多元性別而不安的人士別因為封面而拒絕此刊,因為內頁中有非常多典型的女孩與男孩照片,對強調要當個像樣的男性與女性而言,這份刊物並未偏頗,也未寫明褒貶。
但,有意義的地方是,很多的現象平實地陳述或用照片展現,但卻留給讀者自行延伸解讀、批判與省思。例如圖片註解北京男孩說的話:「我認為身為男孩子,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欺負女孩子,因為女孩子一般來說比較弱小,她們也很膽小....男孩子應該保護女孩子,就像我爸爸保護我媽媽那樣,並扛起一家的責任。」p.10
前述的註解,聽來四平八穩,但具性平意識的老師看得出有些可評論之處,例如「欺負」「弱小與膽小」「保護(權力位階,會否淪於「管控」?)」「扛」「一家的責任」。這些文字,太有深思的意義了,在學習活動中甚為適合帶動討論與檢驗。
看待NG雜誌這期經典的照片,當然得知道這就是世界版雜誌好萊塢的資本規模,我想起曾經也以照片訴說人文故事的《人間》雜誌,而這樣濃濃人文關懷氣息的圖文雜誌,真的好久沒讀到了。

或許這本NG非常地符合歐美主流的學術思潮,非常地政治正確,但在臺灣的此刻發行,還是昭告了經得起國際檢驗的學理。

(本期雜誌刊載美國兒科醫學會親職教育網站「如何與孩子談性」指南)






(←就是這張跨頁的照片,呈現了性別狀態的多樣性,每個人物都可成為學生品評、論辯與省思的素材。)







本期NG內容介紹:https://goo.gl/viGvbM (引自讀冊生活)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2/14

●一些唬人一愣的「霸權」、「XX恐怖」是真有其事,還是山寨語彙?

站在學習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立場,看到有些人操弄與誤用一些詞彙,我常會有些惱怒。在以前讀酷兒理論式的文學批評時,覺得有些故意的「歪讀(queer reading)」,是有些顛覆性與運動性的,但我看有些人在講「恐嚇」、「多元文化」、「性搔擾」、「霸權」或是「XX恐怖」,似乎不是與我相同有著學術閱讀的經驗,比較是望文生義,想當然爾的文字使用。這個現象會讓不同層次的人一時不易聚焦對話,畢竟彼此對文字的意涵真有不同的理解。
以下,就是人們常想當然爾所操弄又唬人一愣的「專門詞彙」:
舉例:恐嚇--我曾聽到家長在會議時說導師總是恐嚇學生,追問之後才知,特別是指老師說:「課堂學習單都有完成後才下課。」(恐嚇?這裡不是刑法的概念,純指當事人有被要求所感受的不高興。)
舉例:多元文化--「我們要讓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回到以往足夠的份量,這樣的訴求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讓種族優越論納粹精神的聲音也能傳播,這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要求停止避孕與人工流產的教學內容,這樣多元的聲音必須尊重。」(教育學的「多元文化」,是因為反思主流文化而映照出其他有未受重視的其他文化,於此,回歸傳統和主流,並非「多元文化教育」的初衷。)
舉例:性搔擾--小明與小美郎有情女無意,小明約小美喝咖啡,小美跟閨密說她被性搔擾。(人帥,怎樣都好對待;人不帥,怎麼做都變態。「性搔擾」在法學自有定義,但用這詞彙,就讓人誤以為要開性平會了。)
舉例:霸權--「歷史科教師甄試都是女老師上榜,女考生已經形成霸權。」「身障者與跨性別大聲呼喊都要專屬的廁所,他們聲音那麼大才不是弱勢,而是霸權。」(「霸權」在學術界指得是文化認定與體制設計都獨厚某一類的人,並因此產生對他人的不利與壓迫。)
最後要舉例的字眼是:「XX恐怖」。這我不舉例,請讀哲學學者人渣文本(周偉航)所寫的〈彩虹恐怖真的存在嗎?〉https://goo.gl/a3zFwF
我的總結是,有些詞彙聽起來頗高明的,若不察,聽起來也頗有令人警覺的說服力,但若考量字詞的淵源,似乎經不起學理所定義的標準,於是論辯起來,得花一點時間確認彼此是否在講同一層次的嚴重問題。現在,聽大眾在講「性別平等」與「尊重」等字眼時,有些字詞不是跟自己想的狀況一樣,到底誰造了山寨,真是需要明辨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2/10

●在臉書「公民教學社群」回應某對婚姻平權等公民決策概念有謬誤處


本人站在公民教育的立場看待「婚姻平權」運動,有幾個觀念非常重要,或許多數的公民教師已經瞭解,請容我澄清一下。

1.多數決並非就是民主。

例如台灣公投表決西拉雅族可否被訂為原住民族。
或是某大樓表決隔壁一樓平房應拆遷變成公園。
或是B、C班表決A班園遊會不能賣乾冰汽水,理由是這種有煙霧的飲料會造成享用「煙霧」的風潮。

(表決的限制:無切身相關的人不可參與表決。「切身相關」則應是論證的焦點)

2.擴大「非異性戀屬者」接納入法律保障,是鼓勵人們選擇「非異性戀式的生涯」?

我想很多人都想得出法律保障異性戀有其「鼓勵」異性戀的道理。但若基於自然生殖的抬舉,其實否定其他不以生殖為主的婚配家庭。太抬舉自然生殖,則不免把人當作工具。

對同/異性戀有相同的「鼓勵」是一種平權。為何有人不配受「鼓勵」?把貶低同性戀者的理由多寫,才有說服力。

「鼓勵」應是指在一般權益下再加碼贈送。例如學生答對了,就答對了呀,得分(享有權利)。但某些人答對了,得分再送糖果。這就是特許與獨厚的差別待遇鼓勵。婚 姻平權不具這樣的「鼓勵」屬性。婚姻平權就是受保障的機會均等。平權後,櫃子中的人都出來受領福利,看來同性戀一時增多,但其實只是以往隱藏的黑數得以呈現。

3.關於「同性戀者可尊重」「同性戀行為不鼓勵」的矛盾

用反推來論看否合理:「異性戀者可受尊重,但異性間的性行為不鼓勵」
再用一例:「蘋果手機愛用者『果粉』可受尊重,但使用iphone的行為不鼓勵。」

(值得思考的是,果粉的身份名詞源於偏好與行為,人們卻說「人」可尊重,「行為」則該去隱匿抑制,光是後一句,就否定了該社群的全部或大半的人格了。所以別再說「教師可受尊重」「但教師在課堂用嘴口講課行為不鼓勵」這麼怪的話了,身份與行為是連動的。接納同性戀,就是不打壓基於愛戀、性感受、性追求的人格。人可以個人不愛舔耳朵快感,但說愛舔耳朵而高潮的人不可結婚,就是把自己的好惡貫徹在公領域訴求歧視。論證「舔耳朵」有否影響社會才是關鍵。目前廣泛存在的 異性間性器官的使用有很多的社會成本,但人們若謬推也該「不鼓勵」異性間交媾與其身份,這樣的決策論據會合理嗎?)

4.適性發展的機會平等與社會演化的可能

這樣的平等有點是國家創造各種人民得以發展與實現自我的「自由市場」環境,平權後,大家追求所愛,珍惜所愛。如果同性婚配受保障,那肯定會讓異性戀者提升為更好的人,以鞏固具雙感受力的人來相守相伴(同理,也用於同性伴侶/配偶之間)。為了同/異性戀女男在競爭中變得更好,婚姻平權的制度有其進步性。但若說同性戀有影響社會(倫理)演化,須論辯所舉的負面屬性是否為此血統者所獨有之行為。如果所舉不利演化的事例泛見於同性戀以外的人,例如以生育能力為例,那就該一體適用在社會進行排除。(所以,抬舉某類屬之人不值得享平權,潛藏著基因優越論與基因除絕的可怕。但若論定某些基因、血統或類屬必定包含不倫行為,這又是犯了統計取樣的偏見。) 

5.機會平等與齊頭的假平等

 五根手指不同長,所以自然界本身就不平等。但五根手指都該有握拳與開掌的伸展機會,這就是機會的平等。
原住民與身心障礙者在立足點有其不平等,所以在民法保障下,還多為原住民等另訂專法提升其發展與生活,以彌補起點上的不利。
同志在基本民法下都未能保障下,另訂專法的意義,就像是指定同志學生另走一個門進入教室,看起來都可入教室聽課,但這規定是差別對待,侵害人格尊嚴。
或許有人可說我們的教室都開放的,同/異性戀都可來聽課,看似權益都在。但若這校不給同志學生學籍,宣稱同志進入圖書館可另外申請來賓證,享有權益真的一樣嗎?若說僅有異性戀學生不但有學籍,還有畢業證書有利於事業,由此檢驗,這個學校必須論證為何對同志學生差別對待。

許多人說政府與社會很尊重的同志的,同志其實要怎樣自己宣稱「結婚」,大家都不會干涉,但同志要登記成為婚姻的配偶,政府說不符規定,是不是很像上面學籍的故事?(註)差別對待可以,但除非證明有不配均等之處,否則,對起點弱勢的人們都該提振資源與供給的方式。

 註:因依附政府登記婚姻,可讓當事人不用民事另行約定或另舉證明,就可享有繼承、保險受益、全民健保納保、手術或放棄醫療同意權、土地贈與稅減免、遺產稅、國賠....等百條以上權益,國家讓可以進入法定婚姻者相當多權益,相對的,不在法定婚姻中被認定的關係與家庭,就得不到家庭與婚伴的權益,家庭與伴侶中的未亡人都僅是法律上的陌生人。詳見陳昭如 (2010) 〈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Pp.113-199 發行。   https://goo.gl/L5TZpI

2016/12/05

●戰爭與俗世的荒謬映照--我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2016)
李安導演

2006從伊拉克回來的士兵比利因救援同袍的畫面傳回美國,於是成為美國人歌頌的英雄,全軍班都受到足球隊中場企劃之邀約,在中場秀中將與Destiny Child共同演出。

比利的姊姊則是看穿美國入侵中東的荒謬,積極勸弟弟找個理由退伍,另也推薦弟弟看心理醫師。
社會對於出戰中東的軍人,有的尊敬,可是也有人對軍人挑釁。在洽談中場演出時,還不時有仲介人想安排整軍班的人演出真人真事的戰爭電影,但在商言商,給的片酬卻低的可憐。班長與比利在洽談時,覺得自己出生入死的經驗,變了廉價的電影,就拒絕了電影。

中場秀的經驗是前所未有的,五光十色與隆隆作響的運動場,使比利不時地對應到在戰爭中的場面。美軍侵入伊拉克家庭之中,難以辨識哭嚎、驚恐與憤怒的伊拉克家庭家人究竟是敵是友,過程中美國竟還是樹敵更多(跟越戰的處境很像)。
荒謬的是,記者會時美國媒體一直好奇前線作戰「英雄」的英勇與敏捷,但對比利而言,肉搏戰的過程就是應變而已,但大家還是必須說得很神勇。雖然在軍營時年輕士兵滿腦子都是女人,但面對媒體還是要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

記者會中,比利跟啦啦隊長眉來眼去,很容易的就勾搭上了。

足球開場時,比利被美國國歌惹哭。中場秀時,整個上台演出的內容完全無法預期,只能盲目的受到節目人員指揮安排,意外的舞台雷射光、乾冰與爆破效果,竟使軍班弟兄不約而同地引發創傷的記憶,覺得上中場秀是被開了個不尊重真實戰士的玩笑,中場秀換場時,軍班弟兄被要求在舞台上原地踏步或稍息站定,這些軍人都是布景,撐出了美軍英勇正義的想像。

比利原本想與陷入激愛的啦啦隊長相守而考慮退伍,沒想到,啦啦隊長對比利的偏愛,竟是奠基在戰場英雄的想像中。軍人還是得在戰場上才有身份,才受敬愛,比利不顧姊姊的攔阻,選擇繼續與弟兄在戰場上共同奮戰。

這部電影李安很常在人物對話過程中用了主觀鏡頭,這些主觀鏡頭面對對談者,對談者對著鏡頭說話的神情,與黑白電影《西線無戰事》相當雷同,我相信這是李安對《西線無戰事》的致敬,不過,這樣的鏡頭語言,也顯示李安僅有仿製致敬,沒有超越。

但若將對談時的主觀畫面放在3D實境的脈絡中,是不是像極了與人面對面遊說的歷程?你細微地觀察對方的神情,但你一直透過這樣的觀察想知道對話者葫蘆裡賣的藥。3D在中場秀絕對精彩,但也只是電影其中的一幕。3D戰場讓情境十分真實,或許能讓觀眾感同身受這種生死關頭的高壓。但劇中與收尾時的"I love you"看在同族與異族間人與人的對待,真是荒謬又矛盾。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28

●吳瑞元老師編製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階段講義

●吳瑞元老師編製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階段講義已可下載

下載連結:http://ppt.cc/aeE4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20

●請識讀媒體、勿傳謠言,為婚姻平權與民法修訂平衡資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9

法律獨厚異性戀婚配者的不平等項目或體制

          
发送自为知笔记

法律獨厚異性戀婚配者的不平等項目或體制
(這是說異性戀婚配所享的利益,無法進入婚姻體制的如同志,在家庭與伴侶以下方面難以受到立即的保障)


全民健保納保對象、生活補助與津貼、農保勞保保險、領退休金亡故後之撫慰金、失業加給、勞保失能年金加給、職災補償、多種職業之撫慰金或撫卹金、眷村或國宅補助購宅款、遺屬年金、生活品配給、災害救助金、災害救助、褒揚與獎章受領、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請求權、犯罪被害遺屬補償金、喪葬補助、陪產假、結婚假、喪假、民法賠償請求權、著作權侵害救濟權、控告通姦權、控告脫離家庭權、回復名譽請求權、人工流產同意權、人工生殖法資格、免除特定刑法責任、監禁或勒戒探視權、訴訟之特殊地位權、享證人保護、重審聲請、陪同聽證、國籍歸化、出外移民、依親、轉型正義(二二八)補償或賠償、手術同意(含器官移植、醫療照顧等同意權)的優先人選、安寧醫療同意權、所得稅免稅額、土地贈與稅減免、都市計畫新市鎮之補償或贈與稅、遺產贈與稅、役男可出境原因或緩徵申請、商品與特惠資格、自強活動或員工旅遊優惠。
資料參考自陳昭如  (2010)  〈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Pp.113-199 發行。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6vsYc7YAQyLVJ4X2lndjZjR1E/view



大家都有繳稅,能生、能養、能照顧老小的同異性戀都都對社會貢獻,擴大保護與平權的關照,不是無關緊要,而是法政本顧全人民的。(請留意:同志能生、能養、也照顧老小、犧牲育兒卻也全心能奉獻所長)



2016/11/16

●異性戀又哪裡迫害了同性戀了?

我在昨日的蘋果即時論壇發表了一篇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同志性少數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61115/989081

看到我的蘋果日報網路論壇投書有質疑我的多篇回應,我大致花了點時間也寫了些回應。內容有點像是基礎人權課程。

讀者大致是質疑了一個問題:
1.異性戀哪裡有迫害同性戀?

2.人權教育怎麼可以有偏頗的立場?

我在此詳細回答。

我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詆毀所有異性戀,但對於既得利益又不願分享權利的異性戀是有批評的。用例子來說,在談女權時,並不是就是詆毀個體的男性。談女權,或是女性升遷時所遭遇的透明玻璃窗,批評的是男性享有優勢的文化與體制。所謂的「異性戀霸權」,在學理上不是在講異性戀個體都是霸權,而是在指制度上以異性戀為中心,獨厚異性戀卻沒看到其他的不公平體制。例如在婚姻、繼承、家眷福利、法官直覺的心證判決、領養、捐血受血,及偏見下對異性戀有保障,對同樣身為人的同性戀剝奪權益,這樣在制度上的漠視、在文化上所產生就業、工作與嫌惡等等,就是「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可讀性別研究學者所寫的〈「異性戀霸權」是什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2/03/youmeihui/

正因為這樣的學理名詞概念已趨成熟,所以高中課本也有納入這個名詞來分析體制與現象。社會中有很多的主流身份(男性、中產階級、漢人、高富帥美苗條玲瓏、成年人...),也常覺得自己沒有迫害到誰,但主流的人不假思索所做出的政策、法規,卻猶如男性建築師做出了性別空間對分的廁所,看似公平,事實是女性如廁排隊,男性小便斗還有空位。這就是在盲知下所展現的「男性中心主義」之傷害。

並非說處於怎樣主流的身份就是有罪與為惡,而是我們要能盡可能覺知權力與資源分配有違失公義之處,我們更要同理自己也有主流與身
處邊緣的多元身份(例如是個男性,又是個沒在勞基法保障內的勞工),然後,我們能找出兼顧機會平等的制度(例如女性廁間要多,佔的面積大,男廁小便斗不得不變小,但女男等候能小便解放的時機是均等了),如此來釋出主流者的優勢,與弱勢、少數、非主流的社群共享資源與均等的福利機會。

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在說異性戀不好,而是說以異性戀為優勢的制度是不好。這篇文章也不是說同志要成為優勢,同志權益就算比照異性戀同享法律權益,也不會贏得過用歧視與偏見看待同志的社會成見。猶如即使歐巴馬都當總統了,黑人民權運動走了150年,也沒能遏止歧視。女性的歷史更久,但對待女性仍有同工不同酬。以上論述可不是指稱特定的白人或男性迫害了誰,但體制與文化真的就是獨厚了一些身份,異性戀優先、異性戀優待的狀況便是如此(婚姻身份、繼承、家眷福利、法官或社會的心證判決、領養、贍養、撫卹、捐血受血、國宅分配,及未受偏見)。所謂的「迫害」不是 一定有刀濺血,所謂的「迫害」更無奈的地方是,在盲知、漠視、自私之下,助長與維護了不仁的事。

所以《熔爐》裡法庭一度忽視了聽障聽證者的需求,一如許多人未明性少數社群者的需求一樣。在教育的學理上,人權教育最重視的就是機會的平等與人性的尊嚴,就這樣檢驗權力、資源的分配,能帶給學生就是同理心、洞見、論理與倡議公義。人權是關於人能幸福的權利,在此基準上,不幸福是因為制度與成見,或是把人當作了工具(例如為某種神話而活,或是為了生殖而存在,但不是為了真誠的自己而活),所以有了人權教育的啟發,就要倡議與移除讓人不幸福的因素,讓人不要淪為工具而苦。同志權益並非提升,異性戀或人類就滅亡,是各自眷顧自私的基因才促成屠殺和毀滅。有了多元性傾向(含異性戀)生涯的人生選項,反而是讓人更能實現每個獨特個體的意義,這是人類互利與實現人之所以為適性發展之人的方案。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性少數

從韓片《熔爐》看到同樣如孤兒般的同志性少數

本文發表於2016年11月15日《蘋果即時論壇》


最近在台上映的韓片《熔爐》(2011)是一部促成韓國修法保護弱勢的電影,這電影讓許多觀眾看完都為正義無法伸張而同感悲憤,但此劇所呈現制度的偏頗、行政的冷漠、既得利益者的護航,竟可與很多弱勢的處境相互映照。

《熔爐》改寫自韓國光州的真實事件,當年一群失語且聽障的學生在寄宿學校受到多位校方人員集體性侵,這些受害者多為孤兒或貧童,從案件舉報到審判,權責機關互推皮球,校方所屬的基督教教會致力打通司法關節,聽證過程漠視受害者的處境,受害者承受一次次敘說與回憶的苦痛。無奈,加害者用金錢與貧病家長和解並獲輕判。沒能發言讓正義伸張,足讓失語的聽障生用哽咽無言的喉音悲泣。

對應到女男同志的處境也像是如此,讓人無言與孤單。在1990年代之前,台灣對性取向的理解有
學術思潮引入的落差,這使台灣的醫療與心輔體系仍以少見、異數、病態的角度,對同性戀者施以矯正與治療,社會的觀感也是如此負面。一如常見的劇情:身心正常且有獨立思考的人突然被極權特務關進精神病院,但社會、政府、權威人士又宣稱,你需要思想改造、需要治療與反轉。你百口莫辯,你的身份被定義,你無法逃脫掌權者的人格論斷,你無法逃出環伺的鐵窗與高牆。當權者自認正確、依法,且又宣稱為增進社會福祉而行動。過往許多女男同志一度屈打成招地漠然誤認自己生病必須療改,或是絕望的厭棄自己。

台灣人同韓國人的歷史一樣,說起這段戒嚴、思想檢查、堅守右派意識型態的時代,相信中生代的人們都不願再回到那樣的時空。

但這幾年反同性婚姻的訴求,卻讓女男同志感受重回戒嚴漠視人權的時空。同志雖然未如當年走街頭、入監獄的民主先鋒,但被污衊、被鄙視、不被認同、家人遭受議論的連坐之害,同志僅能冷暖自知,孤單無援的同志,若非自我隱藏成為社會體制外的遊魂,要不就得走向悲壯之路。

同志其實一直難以說服抬舉異性戀交媾、生殖為「正常」的主流社會,同志只能難堪地目睹異性戀所可獨享的婚姻保障,而且清楚看到既得利益者訴求「公投」決斷少數他者的幸福,甚至用對多數者有利之制度來實現自私與排擠,這些作為都跟當年掌政者的自肥體制一樣。然而,訴求「同志婚姻公投」是藉表決鞏固異性戀之利,是局外人操縱否決他人的幸福。這不是真正的民主,不是正義,這是決策技術與制度的濫用!

長久以來,同志感受冤屈與歧視,就如《熔爐》中的孤兒一樣。性的處境本就不便公開,於是連同志的家長也不清楚同志兒女的苦,更多家人及同志選擇和主流社會達成了沈默的協議,同志常是無人相挺、難以言說的孤兒,這孤兒般不利處境所活出的生命樣態,竟又是不仁的主流反同勢力落井下石、妄加指控之處。

或許,比受害聽障生好命的地方,是同志尚能發聲並與弱勢結盟,已有若干同志在成年後能對虛假和落伍過時的「權威」反駁與反擊,但,這些活著的同志,很少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在絕望與誤解中存活。雖然支持同志的人們能說話,也喊出了公義,但守舊者還是反誣捍衛正義的人是「少數霸凌多數」,公理如在烏賊吐墨般難明。

所以,在如《熔爐》等影劇激起了悲憤的正義感後,還是需要更多瞭解制度結構的仁人志士伸援弱勢,是非還是需要清醒的理智判斷。願人們在影劇作品中可以看到人性尊嚴與平等正義的價值,進而協力移除各種不公制度的源頭,讓女男同志等聲音單薄的相對弱勢能獲支持和平反。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5

●高鐵南港站專屬汽車接送區經驗談

2016.11.11央團輔導團將前往宜蘭利澤國小辦理人權教育北區分區研討會,這天我的一個任務是要與共乘的夥伴在高鐵南港站會合,然後再經由國道一起前往宜蘭。

我本來擔心高鐵南港站區不好停車候客,事先我就到高鐵站的官網研究,另外也看Google的街景研究。經我瞭解,高鐵南港站在市民大道與忠孝東路五段間的「興中路」設有專屬的接送區。

這天我擔心上班上學車潮的路況耽誤,所以在晨間近七點前就開車出發,結果變成提早到30分鐘了,幸好接送區沒有太多車,也沒有人驅趕,於是我拍了幾張接送區的外貌留以後再接送時可用。

這個接送區位在「興中路」,在高鐵站屬「東1A出口」又名「E1A出口」。但我們團員沒從我預先約的出口出來,經我研判,E1A出口是暫時沒開放的,團員說被引導到北出口出來(那就是市民大道的出口),沒關係,就往東走找興中路就可。

很扯的是,高鐵站害我很難指稱地點,因為他們官網的地圖是南方朝上的(方便南半球旅客看的),我投訴過,他們說只能等網站改版。我照片的景觀,都是向北望的照片,就是這些景致,是接送區的樣子。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近代的「刑罰謙抑」理念:人權教育輔導團北區研討會研習筆記

2016.11.11央團人權教育輔導團於宜蘭利澤國小上午辦理分區研討會,下午辦理公開觀課活動。

上午的研習是由師大公領系林佳範老師講授:「以暴制暴」或「以和制暴」?從人權的觀點看犯罪之防治。

上午的研習,講師說明近代刑法與審判觀點的演進。以往強調的是以暴制暴,並且是透過刑罰讓受害人(或家屬)得以報復。但近代的刑法,強調看到犯罪的人的心理狀態、處境,並且重視教化與更生、自由的可能性,帶給受刑人向善的動力。

講師指出,近代的刑罰係建立在客觀「應報」的理念,而非主觀的「報復」。現代刑罰的目的逐漸不是以滿足被害人主觀報復的期許而存在,現代刑著重在透過刑罰來維持客觀的社會秩序。

現代的刑罰有更多「刑法謙抑」的審判屬性,透過「微罪不罰」、緩起訴、易課罰金、緩刑、假釋等來讓犯過的人有更多改正、適應與警惕的生涯發展。(筆者:這些措施也是讓很多人或很多受害相關人士對審判不滿之處)

即便林老師談到刑法審判有其寬容的考量,但林老師認為有三類校園少年事件,校方絕對不要全權處理,該委由檢調、警察介入,就一定要通報:1.槍砲彈藥事件、2.涉及犯罪黑道組織、3.涉及濫用藥物。這些犯過的青少年,可能要在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教化理念中,由少年法庭的法官裁決如何給予少年合適的教化。

在宜蘭的下午場,是由蔡佳琪老師示範本年度的世界人權日主題教學。這場教學,學生更會注意產品包裝,也瞭解到巧克力涉及童工的人權議題。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1/10

從「沈默的螺旋」理論看 美國大選川普之贏與多元性別婚姻平權之運動路線

在美國的大選結果的報紙評論中,我看到「沈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沈默的螺旋」似乎是指主流意見大聲時,就越來越少能聽見不同意見者的心聲。然而,選舉是內心化為行動的結果,所以媒體會有「沈默的螺旋」現象,但人心卻自有公斷,這大概是在說明主流民調與媒體支持希拉蕊‧柯林頓但結果卻是敗選的情形。

我想在多元性別平權的運動中,是否也有遭逢「沈默的螺旋」的現象?然而,從解嚴之後,「多元性別主張」可以算是主流了嗎?現在的「護家、護兒」人士是曾沈默到忍無可忍而需怒吼行動的逆轉嗎?

但人心呢?多數激進要付出行動的人心是向著哪邊呢?這樣焦慮到要付出行動回歸保守的人數比例變得有多高呢?
 
想到政治裡的「自由市場」機制,我似乎可推想政客趨向媚俗的藍海攻略,代為爭取少數社群權益的當權者在立法過程中匿聲或轉向,恐不用意外與憤怒。



對現在爭取的多元成家、婚姻平權,我想的是若非臺灣來場酷兒的、怪胎的、邊緣的、單親的、失婚的、離原生家的大團結。要不然就是得走gay is good,同志的社會貢獻、同志產值、粉紅經濟、同志帶來的社會紅利、同志一樣愛家護兒少、同志是環保反核尖兵、同志愛鄉愛國奉獻利他作育英才,也能從一而終沒病無癮而健美....等等,與主流認知之美德接軌。

臺灣都不像是會走任一路線,然後會在制度通過多元成家或婚姻平權達陣。

但,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出自真誠的「悲情」是可以換來同情票的(如台大畢老師的生命故事)。但若是採高調、激昂與指控,還是讓無反駁力的人不平衡,繼續守住其既得利益而拒分享權利。

這麼多年的人生經驗,我越來越感知,論理還真不足能服人,真情的共鳴才常是建立政治共識的關鍵。

所以,美國那麼多內陸各州支持川普,這裡面一定也有悶夠了的感情因素在內,厭女、反同婚都是「內情」的狀態。這對臺灣少數社群權益的立法之路是有啟示的。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0/30

●我已減少使用沐浴露,改用親親香皂

這裡有篇「醫師在乳癌切片中發現致癌物的成分竟然有三成以上是來自於『這個』所有人卻每天都在用它洗澡... 」請參考(http://www.how01.com/post_10235.html


我的心得是:

對於沐浴乳的訊息,我已經讀了蠻多則了。我看過用很久的沐浴乳上層發黑發霉,下層擠壓抽取使用並沒太多感覺。但我已經知道沐浴乳因為是液態,必然合理是要加防腐劑的。所以這幾年,我並沒有常用沐浴乳或洗手乳。

手工香皂很貴,我在超商比較多種香皂產品後,我選南僑化工的「親親香皂」,因其在成分上較單純,而且便宜。而大家聽過,有人用水晶肥皂洗所有東西,那就是南僑出品的。

前個月陳美鳳追憶知名製作人柯桑時,說柯桑不辭麻煩地送來「親親香皂」給陳美鳳,陳美鳳說柯桑說「這個很好」。讀到這段,我都睜大眼睛了,不是只有我感覺親親香皂很好。

我在挑香皂或是沐浴產品時,還特別留意避免買抗菌產品,主因我不想用到恐致癌物Triclosan(三氯沙),而標榜抗菌的親膚或口腔清潔產品還非常地多在使用三氯沙,得細讀產品成分才買。

據我國中時美艷年輕的女化學老師所說,所有的清潔用品用後都會殘留,也就是沖水也沒法沖到乾淨。要讓肌膚存留哪些物質,真的需好好考量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0/21

●人權小樹工作坊--教育戲劇(壓迫者劇場)中部場的研習心得(台中三田國小)

上週是我行程非常緊湊的一週,連續三天分別奔波至基隆、台中清水與中壢。

這一篇是要談我在週四隨團務辦理「教育戲劇--壓迫者劇場工作坊」台中場的活動。這場活動是繼在臺北市東門國小的北部場後,在中部位於清水區的三田國小所辦的中部場,央團找到中部有舞蹈教室的場地,邀約中部幾個縣市的人權團團員前來研習。

台中市清水區三田國小,我想說這學校真是處在清水的秘境之地!沒有靠著大馬路,在彎折的小巷中,突然看到校園建築矗在田園與聚落中。很特別。

這裡照片呈現的就是「雕塑劇場」,透過三幕靜止的動作,引發討論的內容。本篇所附照片有幾幕是在呈現國防大學愛滋生被迫退學的處境。

這場研習有點團員間交鋒的火花,主因我們設定排演的壓迫者有一劇碼主題是國際移工的處境,現場有老師言之鑿鑿表示移工之勞雇契約已很合理,但發言老師與我們團員間所知的移工處境並不一致....後來有些各說各話。

我們的人權研習以往大多談校園法律、學生自治、廢死、審議式民主、也談過台北車站齋戒月的文化尊重等,但論及家庭外傭,我覺得是對又身為移工雇主角色的教師學員而言,這題材可能就有點敏感了點。

或許各界對於移工處境與國家介入勞動契約的情形並不夠瞭解,這次央團接受我的建議,邀請到國際移工協會(TIWA)的創辦人顧玉玲老師在12月於臺南後甲國中演講,希望藉此機會可聽到顧老師在第一線所瞭解的移工處境。

這次的研習也讓我有點成就感,因為戲劇老師說我很有肢體表達的想像力。非常高興透過工作坊得知我前所未知的天分。
這叫做「雕塑劇場」,透過三幕靜止的動作,引發討論的內容。這裡有幾幕是在呈現國防大學愛滋生被迫退學的處境。

台中市清水區三田國小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參與1天半的12年國教總綱種子教師培訓,結束後偷閒繞中壢老街溪自行車道

上週五及週六我依人權教育央團指示奉派至中壢新明國小參加「12年國教課綱總綱種子教師培訓」的研習,最特別的是我們前一天聽完整天至入夜的研習後,隔日,我們每個學員都要上台接力試講10分鐘,以求我們日後是可以擔任到各處宣講的能力。

週五其實整天都是偶有雨的陰天,但週六卻是陽光普照了,這樣的明朗天氣,其實無法銷抵我們今天要上台試講與受評鑑的緊張。今天我在試講前,臨機一動為12年國教課綱的變動整理出「分、合、加、減、移(彈性)、(固)定、改(名稱)」的口訣,連評論老師也覺得值得分享。另一方面,我搞笑用麵包機做麵包的食譜與製作過程的概念,用以比擬12年國教的理念:「自發、互動、共好」,我自己覺得還蠻有創意的,我也自認是整個試講團隊中,我應該是最怪的怪咖了,但應該也是最不枯燥的吧!?


我非常感謝新明國小行政與志工團隊這次為12年國教種子教師研習所提供的各項安排與服務,其中場地、茶水、點心的招待與老師、志工們親切的服務,我們學員都深受福氣,新民國小團隊的用心與人情味,都讓我感佩。謝謝!

另也要感謝新明國小於會議結束後通融讓我的座車暫停於校園,當天酷叟與中壢人A.騎乘U-bike環遊老街溪步道,看見溪流怡然的白鷺鷥處處落腳,內心非常感動。

回想二十年前曾於中壢讀研究所時老街溪上曾是市場,我研究所讀好多年,快結束中壢的通勤時,我看到中壢以髒、臭常見諸於地方報紙的老街溪築出了大蓋子,上面變成了停車場(1997年)。

這次在老街溪畔的步道騎腳踏車U-Bike,我看到老街溪已可成為溪流整治的典範,很慶幸老街溪的蓋子在16年後,一個大有為的市長把這蓋子拆了,老街溪得以重見天日。我很高興有機會留下照片與筆記,讓我教育的新生代有機會瞭解環境保育帶來的共榮幸福。

謝謝新明國小給我這個機會可以走訪並蒐集感動。

這次關於12年課綱總綱的研習,最特別的是我們前一天聽完整天至入夜的研習後,隔日,我們每個學員都要上台接力試講10分鐘,以求我們日後是可以擔任到各處宣講的能力。

中壢老街溪風光、機場捷運在中壢的環北站

右上:這次的研習,夜間我們學員住在中壢米堤大飯店,我住在23樓。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0/17

●在基隆德和國小參加人權教育分區輔導活動,這是一場兼具感性與理性的研習活動

上週我有機會到基隆市德和國小參與(訪問)基隆人權教育輔導團在基隆的分區輔導活動。
基於中央團的職責,我必須到幾個責任分配縣市訪問並紀錄各地團務運作情形。在基隆的部分,我原本選定基隆團在正濱國小的分區輔導活動時參與,但看到基隆團的行事曆,在雙十節後即刻有場在基隆市中山區的分區宣導活動,地點是在德和國小,這讓我眼睛一亮。

原因是這樣的:我在新北市服務之前,基隆市中山高中(完全中學)是我考入公立學校的第一所服務學校,而德和國小就是位於中山高中背後的山坡上,兩校可說是相連的。以前在中山高中教書時,操場還常有德和國小的小朋友在上體育課,我一直很好奇,德和國小到底有沒有跑道與操場。

事隔15年,中山高中都已經全改建了(如照片中的飛碟基地圓樓),我卻未曾有機會瞭解一下德和國小這個鄰居,這次,趁著中央輔導團的團務工作,我藉著公務來德和國小訪問與踏查。

上週的天氣一直都非常地不好,我熟門熟路地開車冒風雨來到德和國小,據我觀察,為何基隆人會手持著新式的反摺傘,正因為這裡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逢,秋冬鋒面總帶來斜打的雨,一開車門,傘太慢,全身是無法不濕的。

這天除了看到了德和國小在我離開基隆後已經推出一塊平地的操場(因基地範圍小,跑道還不能繞一圈),最有意義的,是我在今天的分區輔導研習中,透過基隆人權團講師吳心怡老師,看了很多很有省思的影音片段。

基隆人權團講師(仁愛國小)吳心怡老師,透過許多新聞與專題報導的短片,傳達「人權」中彼此關愛、善念的人性本質,但吳老師的影片也透露人性受到社會化影響所產生的偏見,據此,吳老師提示教育(者)的重要性。

吳老師的演說非常特別,一開場開宗明義說本研習過程中,講師的問題不必然要回答、沒有討論、不用分享。我本想怎麼研習的重要元素都抽掉了。但看完吳老師一段段引人省思的短片,我發覺我的確一時都無法對影片的內容說出定論。我對研習看到的許多片段感觸很深(例如少女馬拉拉公開的演說、公車中一個年者者與小學生實力相當的對罵、社會連結與幸福樂園改變上癮行為)。這一段段的素材,讓我在心中產生很多複雜的感想,但似乎也難用言語道盡。

我想,「不用回答、沒有討論、不用分享」是有道理的。在這場研習中,我們時時地陷入靜默的思考,這樣的共鳴,竟是莫大的分享;更有意義的,是我們用心在感受人權教育的意義,我想我在研習時、研習後都還在慢慢地沈澱思索意境深遠的素材,是非不再是速食的判斷,而是更多說不盡的人文、理性與情感的多層次關照(例如吳老師講到家訪自己班的中輟生的經驗)。這樣透過語言、影像而讓人激起心靈的震盪以理解人權教育的經驗,是相當不同於我以前仰賴文字、名詞所達成吸收的人權教育課程,其中必然有巧妙的佈局

在德和國小的研習尾段,我獲邀講幾句話,但之前吳老師的宣講內容,讓我內心激盪與陷入多層面的省思中,我明顯地語無倫次地講出「深受感動」的回應。因接連著到台中參加工作坊、又到中壢連兩天的12年國教研習,大家看到我現在心得整理的這篇基隆人權研習經驗,或許大家仍能感覺我沈浸在持續的思考狀態,但就如我在研習場所說的,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在影片結束後,讓人還會從很多角度去回想裡面的道理,仁愛國小吳老師主講的研習,就是讓我覺得這麼精彩且影響深遠的。

謝謝基隆人權教育輔導團讓我們有機會領受很特別的研習體驗,也謝謝德和國小團隊的招待。感謝基隆給我的滋養。

德和國小處可望見協和火力發電廠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10/12

●教育部國教輔導團(人權教育議題組)提供性別少數社群人權教材,本處提供載點


教育部國民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團所設之人權教育資源網站(人權小樹)提供「性別少數社群(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者、跨性別者)之人權教育教材」。

本地官方所提供的人權教育教材是翻譯自2000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人權資源中心所編製的《人權教育系列叢書》,其中第四冊的主題是「性別人權」,其分冊標題為《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跨性別者的權利:人權觀點(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Rights: A Human Rights Perspective)》

本教材下載位置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nquanjiaoyu/home/ren-quan-jiao-yu-xi-lie-cong-shu/TB3%E6%80%A7%E5%88%A5%E4%BA%BA%E6%AC%8A.rar?attredirects=0&d=1

本《人權教育系列》叢書下載處 http://ppt.cc/TUSyx

這份人權教育教材內容大致如下:

前面章節首將性少數社群之權利對應《世界人權宣言》之條款,在應證性少數處境與人權保障的關聯後,該書介紹對性少數有所尊重的語彙,並講解多種性少數社群名稱的定義(這個部分仍屬精簡介紹,近年性別認同的多元性,已衍生更多種指涉的名詞)。

在確立指涉的對象後,本項教材陳列多個教學範例,每一範例納有學生閱讀之素材,並提供教師教學指南。

例如:
教學示例首例由學生閱讀1995年猶它州中學生欲成立同志社團一度受阻,後經判校方違反學生權益之案例,探討此案例涉及的人權指標。

另一教學示例是從黑人民權所曾經歷的「平等但隔離」政策辯證同性伴侶法與婚姻權立法的思維是否符合平等的真義。(本書的時代,美國多數州尚未承認同志婚姻,但教材羅列各國對同志婚權的多樣立場)這裡透過「模擬國會聽證會」辯證「同性戀是否為一種罪」,並讓學生討論為讓性少數人權達到「平等」,須修哪些法律。

其後,本教學指南陳列8短篇各類學生(同志學生及異性戀學生)陳述遭遇恐同行徑的自身經歷。教材從本土個案的處境擴展呈現羅馬尼亞與烏干達同志人權之迫害,所設計之教學活動分別為「給羅馬尼亞政府的信」與「給烏干達政府的請願表和連署」(含文件範本之引導寫作,並設定學生彼此校訂遊說信件是否有符合禮貌、核心重點等指標)

最後一個教學示例活動,則由學生施行校內「人權溫度測量表」。

這份教材以性少數社群的人權為主題,發展很多讓學生理性思辨的教學活動,在本教材中,非常明白地認定同志不利與不平等的處境,就是人權教育高度關注且須提振人權保障的人類處境,本書透過事件、自白、國際狀況,讓學生論辯平等之真諦,並讓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檢視偏見,進而啟發學生採取多樣的公民行動,這裡教學示例,對於強調理性、知識之建構、知識應用與公民行動,都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教學設計。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