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歷史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3/02

觀看鐵道車前景(cab view) 影片的趣味--以蒙特內哥羅的鐵道為例

我其實一直有在想什麼才叫做旅遊。身歷時境,那帶來的感動絕對是沒有話說的。不過,有時緣份未到,所以只能久仰其名。

還有一種遊覽,是觀看高畫質的youtube影片,很多網路自媒體創作者,常用高端的器材空拍,或者在交通工具上拍上了模擬遊覽的視角。

最近,我跟A.常挑鐵道車前景的影片觀賞。上週我看到一部沿著美國阿肯色河深谷綿延而入的一條鐵路(從Canon城西行),鐵道深入幽谷秘境,觀賞影片很常雖不免跳播,但偶見溪中有些人泛舟而過,相當有意思的異國地理景觀。網址:https://youtu.be/YpcJ6jJlz6o

這週,我們特地再點了一部在雪地開行的列車車前景來看,研究了地名許久,才知影片是從巴爾幹半島山國「門特內哥羅」首都開往亞德里亞海濱海大城Bar的鐵道。影片中的火車從首都Podgorica向西開,遇山後就入雪區,越過長山洞,火車穿越該國最大湖的邊緣,這處河階平地,是陰天無雪的。過不久,就要直撞入高山雪線下的岩壁山洞,經過6公里長的隧道,終於看到亞德里亞海岸,海邊又陽光普照,完全沒雪了。因地形,進出隧道的柳暗花明、穿山至海,讓這條鐵路非常精彩。

於是,就像最近旅遊返家後,我們繼續打開桌機PC,在google 地圖探索所見所知,彷彿有了一趟回味無窮的旅程。而這次,我多認識了一個國家,那就是充滿山地原屬南斯拉夫加盟國的新國家--蒙特內哥羅。

大家也可來看看
https://youtu.be/Y53k5YCL93c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2/29

澳洲談話節目讓中國駐澳公使與觀眾、來賓對質詰辯「中國是否不民主?」

我今天看到了一則澳洲談話節目的片段,裡面的來賓與主持人都對中共的體制有針鋒相對的精彩對質與辯論。

其中,我不否認中共駐澳洲大使王晰寧是能言善辯的,至少也對西方觀點的質疑都能有言之成理的應對能耐。(須有夠清晰的邏輯與反推,才能確知他的說法似是而非,互相矛盾)

而我非常佩服主持人,他不會因王晰寧擴大了話題而任憑焦點失焦,這主持人總能用非常有效率的問句,重複要求王要面對問題,也因這樣,幾個重複的關鍵問題與反問,讓王數度結巴。

而從這節目,可以看到中共認知的「民主」與西方民意和投票得出政策結果的「民主」有著理解與認知上的巨大差異。

幾個重點:
1.西方式的民主,認為投票與資訊的透明,是實施民主的要件。這些要件,恰也是制衡行政濫權重要條件。
2.中國認為民主不需要人人參與,也不需要西方式競爭式的開放政策辯論。中國自認有開放參與,而其「民主」的精神是「協商式」地得出結論。
3.王認為澳洲因新冠肺炎禁止中國疫區人民入境是「反應過度」,但中國因新冠肺炎強拉民眾隔離,卻是「合理必要」。這是雙重標準且互相矛盾。
4.王說「維吾爾訓練中心(西方世界認知為「集中營」」)內的數萬人都是受到恐怖主義的洗禮而須「再教育」。他閃躲不承認這些人多數被迫失去自由。但,在我觀點看來,當一個國家有很多人想投入反政府的行列,以人民為主體的國家應去了解人民的想法與處境,但王公使所謂的中國14億人口有其治理上必須監控與教育(洗腦)的必要,節目沒立即批駁的是:為何政府是以執政穩定為治國的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的意願和需求為依歸?

我的心得是,我在想:一個好的政府,是以政府的角度來讓人民得以活出符合政府期待地自我實現?還是,政府創造人人可以幸福的沃土,同時尊重人民長出符合個人意願的自我實現,這樣才是好政府?哪個才是「民主政府」的真諦?

請欣賞 https://youtu.be/Mb2_e0Dvz5U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0/02/10

電影《陽光普照》中為人父母的「疚」與有距離感的壓抑父親

最近我看到去年金馬獎大贏家《陽光普照》這電影,沉澱了一天後,我推薦這部電影給旅日的友人看。去年,我推薦他們看《與惡的距離》,然後,我發現《陽光普照》還跟《與惡》有相呼應,但不失更多延伸的地方。

這部片中的重考班、駕訓班,便利商店、洗車店、甚是是我曾探視自班一個判入「少年輔育院」學生的景象,都是真實的,就是我生活周遭的景象。為我常來台灣的日本友人推薦這片,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很真實的台灣。

雖然《陽光普照》在去年金馬獎得到11項提名,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格局不大,在我看來僅是公共電視人生劇展的等級,但即便如此,它的得獎顯示了金馬獎尚有一貫重視人文的傳統。

我推薦這部電影,因這部電影彷彿呈現了很多家庭中年爸爸的典型樣貌,台灣的中年爸爸總是不善於表達情感,很壓抑,不善於處理跟家人、孩子的關係,然後造就一代代壓抑的男性。

印象中描繪這種壓抑的爸爸、有距離的父子關係等電影,好像也不少了,李安就很偏好這個題材(《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好像日本這類型的電影也非常多。希望有機會讀到評析《陽》片裡中年父親與家人的關係,是掉入哪些刻板窠臼,還是多了哪些深度。

無論如何,這片最讓我玩味的是,為何有人突然會突然想不開?電影的哪些描述對應了憂鬱症的樣貌?還有父親不惜代價守護孩子的舉動,與劇終前的親子兜風戲,存在著謎樣的道德哲學。

最後,我在想,育兒的親長,其實常在在思考如何均分對各個孩子的愛(所謂的偏不偏心),當不能同等的給時,其實為人父母應多少會去調節與替補,但在孩子那端,如何讓他們也感知這份親長之愛,其實一直在調節與替補呢?如何去化解那份親子間的怨呢?而為人父母,都該如何處理這份對孩子間不同對待所生的「疚」呢?

關於親長對孩子付出的調節與替補,還有孩子對親長所作所為的理解與接納,這關乎家庭也需要「分配正義」的思考。分配正義談及「意願」、「需求」與「應得與否」,這是理性,但家庭成員之間,卻還得加入「情感」。這使得《陽》當一個兒子犯罪入獄後,另一個孩子承載了更多親長的愛和期待,這時,親長在愛的分配中有了傾斜,但這電影正是要施展,這樣的愛如何重新獲得平衡。


這對應到導師經常會面對到的處境,一個經常有是非的學生,跟幾個品學優異的學生。看似分配到的關愛和推崇是不同的,但其實導師處理了一些是非,常是基於事理,但這種奔波的「關愛」,卻常被視為鄙夷,使得師生在不同理解狀態下,互生怨懟。是該想想如何讓透明的愛不再失之交臂地投放了。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8/04

從外籍人士、中國旅客以及《鄉村裡的中國》對照臺灣人的定位

我最近這篇探討中國禁止自由行遊客旅台的文章獲得很多人的轉傳。經過兩天,我再潤稿,並補充很多我常看的外籍人士說臺灣的Youtubers與短片頻道。

其實,我在youtube也已經看到好多曾在臺灣旅遊而後發表感想的中國人拍製的「視頻」與Vlog,很多都一致讚嘆臺灣很好。

例如說,臺灣的忠孝仁愛路名,保存了儒家特色,或是講話不是創業與賺多少錢,而是環保、公民責任等等的素養。最多中國訪台旅客所做的視頻都有談到臺灣的濃濃人情味,還有臺灣人的友善、紀律,讓人對先前中共區域所傳播臺灣政壇的亂、兇、惡等完全改觀。而這些讚嘆與歌頌臺灣美好的視頻創作者,我在文章中深感不宜寫出,怕他們被中共掌權者盯上。

原本,我是以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已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我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摘要,叫做《鄉村裡的中國》(2013),是導演焦溥回山東淄博杓峪村蹲點拍攝的主題。經交叉比對,我比較能掌握大陸的城鄉差距與快速發展,與臺灣經濟停滯、教育普及、人們衣食無虞後朝向精神與品味的意義追求(副產品就是文創商品與文青的生活態度),兩地各有其人民因應時代歷史的不同展現,實在難論誰好,誰變得不好。

不過,看外籍人士或中國文青稱讚臺灣,我更能找到自己身為臺灣人與教育工作者的定位與使命。

歡迎閱讀我關於中國禁止自由行旅客的評論。
https://qsirabc.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8/03

禁中國自由行旅客訪臺,是在防堵臺灣輸出民主與自由/臺灣觀光業該如何自處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很多人說因為小英不乖,所以中共就用禁止自由行來台觀光的方式懲罰小英。我覺得不是。我覺得臺灣目前是民主、自由、人權概念的輸出國,大陸應該是感覺到許多自由行文青返國後,都感嘆稱讚臺灣的好,如果這些文青還多見識到臺灣選舉與輿論批判的模式,那就會像香港那樣很難hold住政權了。

近三年來,我看到Youtuber (在Youtube上放影片,建立頻道的「網紅」)的人數與作品量逐日暴增,介紹異國文化的Youtuber非常地多,很多還是遊歷過很多國家,最後選擇落腳在臺灣的外籍人士。這些外籍Youtuber偶而間就是會數落一下臺灣比大陸好的地方,我看的時候常也飄飄然的覺得臺灣真不錯,識貨的人不少。

我常看的Youtuber中像是黑素斯(西班牙,頻道「阿兜仔不教美語」)、郝毅博(美國,頻道「老外看臺灣」,小飛(美國,頻道「Xiaofei小飛」)、海恩奶油(香港)、Allan(英格蘭人,頻道「  lifeintaiwan」)、Iku老師(日本)、Wes Davies、米漿(美國,頻道「LoganDBeck 小貝」)、Lukas Engstrom(瑞典,節目:「外國人看臺灣」)、馮韋元Francols Devatine(法國).....似乎都很享受在臺灣的生活。這其中有幾個Youtuber比較猛,他們花了心力說明了「中華民國歷史」,並很放膽在影片上聲明:臺灣不是中國的。

即使大陸不給通Google,但最近一年,我還蠻常有機會看到大陸youtuber的「視頻」(短片),這些視頻都不便直接批評中共體制,但也常見推崇臺灣影視作品或熱衷於談與臺灣人互動的見聞。我已經明確感知,蠻多對臺灣有好感的Youtuber,大都挺有獨立思考的文青氣質。

再探查馬來西亞對像黃明志,或是像臺灣勞工陣線的孫友聯(也是來自大馬)的打壓或提防,是不是臺灣民主自由的輸出,是讓四鄰邦國倍感不安的?

以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鼓舞了日韓等地的同志運動來說,用人性的角度推論,臺灣的同婚合法化,一定讓懷抱著夢想的大陸性少數想到臺灣,他們/她們除了看看美景之外,肯定能在臺灣享受走在街頭的自尊與專屬消費娛樂空間的暢快。我猜想大陸當局應該是掌握到暴量來台尋夢者的驚人數據,或許讓大陸有流失LGBTQ菁英人才的高度焦慮了,所以停住了自由行。

但不管如何,我覺得懲罰小英不會是大陸最優先的考量,中共絕對先是擔憂自己會發生政權崩毀的骨牌效應。臺灣選舉的體制,對香港真普選的訴求有重大的啟示,當然也對渴望轉變貪腐獨裁的人民深具有啟發。

我個人覺得自由行旅客因為比較能深入體驗臺灣體制在言論自由與施政透明度上的美好,所以中共必須阻擋這樣的見習和見證。但我同樣認為這樣的封鎖是封不了口、阻不了文字,閉不了視聽影像的流傳。對岸的風聲鶴唳,還是讓人們會自我審查,但字裡行間與精確雕琢的用語,其實還是透露了嚮往自由、民主、開放體制的期盼。中共的官媒或許極盡所能的醜化臺灣,但對帶給人們新視野的Youtubers而言,必然要與官媒與眾不同的觀點,才有被人點播影片的意義。網路的民主與自由市場,有機會讓閱聽者對照出真相。管制和封鎖在現代的中國來說是否仍是有效的治理方案,仍值得玩味。

前面,酷叟我解釋了中共禁止自由行旅客訪台的因素,對臺灣受此政策衝擊的觀光產業,我希望臺灣的觀光業能調整好心態。到目前為止,來自對岸觀光客的錢隨政治局勢一下賺一下停,我倒覺得別怪小英了,因為那種說變就變的獨裁體制,本來就不能奢望能靠對岸賺得源源不斷的。應該是說,做生意要做好基本功夫,客人有大陸的,那好,但別暴量就擴張,因為,時勢上就是隨時會因兩岸關係而停(除非,願意出賣靈魂被包養。但以為被包養,就可以討賺,這樣是依賴,犧牲了自主與自尊)。

我覺得臺灣觀光業的重點應該是,不論來自哪裡的人,都要致力讓在臺消費與觀光的人都覺得臺灣好,這樣的經營須謹守量力而為且穩住品質的原則,而這種節制對講求擴張的資本主義社會很少被強調的。瞭解自己的長處,要發揚光大並散發自信,這樣的形象會產生迷人的魅力,用這樣的心態來發展觀光才是穩健與長久的。

而我在學校教的歷史這科,就是有助於國家和地方打好這樣的根基。歷史的涵養,當然也是觀光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從基礎和心態上,都應經自由行旅客的消長的這個事件,有個良好的應變和調適。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7

電影《幸福路上》不但真有其地,也寫出了X、Y世代的共同記憶

上架在MOD許久,我在最近看了《幸福路上》這部動畫電影,果真在開演沒多久就弄濕了我的眼睛,不過,我相信可能有人沒有一絲感動,但也有可能像我被喚起鄉愁一樣不時地揪著心的悸動。以我來看,若有感動者,可能被感動的地方會是不大一樣的。但總之,我也在昨天瞥見這個動畫在無線數位頻道上演,所以現在來聊聊,還算是話題上吧?

先說一開始就觸動我的地方。幸福路--新北市新莊真的有一條筆直且熱鬧的道路叫做幸福路,一路往西,還真的會遇到一條大水溝,叫做中港大排。再加上一幅遠山有個冒煙工廠的畫面,我立刻可以斷定,那就是從新莊看過去的泰山台塑工廠的煙囪。原來是真有實地與自傳性的故事呀!

我是這15年內才有機會認識新莊,進而得知這條「幸福路」。由於新北市中學社會領域國教輔導團經常在新莊中平國中開辦研習,所以導航指引我走幸福路再折北到達該校。這條幸福路,公車超多的,但兩線道配不夠寬的慢車道,一再遇到公車不夠偏地靠站,車流也頻頻堵住。反正,開車騎車走這條路,(那時)總是走走停停的。我那時就在想,這裡該是新莊的邊陲了,怎麼突然有這樣以一條通為線狀的街市?(真也是看著副都心一步步長大變臉)

看了《幸福路上》,對南部上來北部奮鬥的移民,對於工廠豢養繁殖的人口,終於有具體的推想。不僅如此,我相信這部動畫應足召喚整條路居民的社區認同。可以想見公車的標示牌亮著「經幸福路」或者是到站的LED跑馬燈,都讓當地居民更有凝聚一體的認同感吧!守著這樣的想像,我就好感動。

這部動畫喚起一條路居民的認同,應該也能喚起一個世代的人的認同。那同於(或確切說是稍晚)於我的X及Y世代,解嚴前後之際往返南陽街補習時,我總能目睹臺北市博愛特區街頭抗議後介壽路上的滿目瘡痍,動畫中的北一女當然是最親臨抗爭場面的見證者。(註1)

至於動畫中描述威權政府的監控,還有讀到高等教育的許多人有著美國夢,這都是我最近十年才更確知的現象。對家人僑居旅外的各自表述與冷暖自知,憑著當年交換學生與留學生的互動,我想我也懂得那種猶豫是否歸來台灣的感情。

至於,婚姻或關係的戒斷,或是人與人間的重逢或死別(劇中的九二一震災與博士的家的劫難),真也是不惑之後的人們才深有感受的吧?這部《幸福路上》,應是拍給我這世代看的。或許因就是台灣人某一世代真實寫照的故事,所以我想,奧斯卡沒有共鳴應也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即便住在永和,但因為知道了新莊「幸福路」,所以我就自行腦補了很多虛虛實實的社區和世代的想像,這就形成了讓我感動滿滿的動畫電影。

註1:介壽路已經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的年代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幸福路上》劇照連結自IMDb網站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2/05

有些傳統家庭觀念根深蒂固,但亦有家庭觀念正在轉型

20190123科技部發佈自1984年推動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新成果,以下幾個社會變遷值得重視:
(歷年訪問樣本人數達到12萬5千人)

以下顯示幾項家庭價值態度的明顯變化:

1.認為「夫妻不合而離婚並沒有錯」已有 61%。
(1984年僅為11%)
2.認為「婚後應住在男方家」佔27%。
(1990年為54%)
3.認為「為了傳宗接代,至少要生一個兒子是重要的」,2016年尚有76%,其中以65歲以上民眾高比例地認為「絕對重要」。
4.男主外女主內、同性婚姻等調查,相對全球屬保守,但比日本、大陸開放些。其中女性接受前述觀點的比例高於男性。
5.離婚率已增加至5.62%。未婚率逐年增加,已增至35%。

依據婦女新知秘書長秦季芳評論(註1)指出:「『至少要生一個兒子』反映了社會男女待遇的不平等,生兒子仍獲得較多的尊重、肯定與優惠,生兒子在家族財產的經濟分配上也較有優勢,為了實際考量,多數人仍認為生兒獲得各種紅利的機會,相對比生女多。」

註1:葉冠妤  (2019)  〈家庭觀大調查:離婚汙名減輕,重男輕女難改〉,刊載於《聯合報》,第 生活A6 版。發行地 : 臺北市。


(本文作者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師資人才庫師資之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9

30年後重聽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專輯,跌入1986年的世代

2016年上市了李壽全《8又二分之一》30週年重新混音版專輯,這一定曾是當年熱門的話題,那時,已經不常買CD的我,可能是聽聞了也沒放在心上,要不,就是那時太忙了,反正排不入屬生命中有意義的事。

最近,幾件事的緣分,讓我買入了這套紀念版的有聲商品。

首先,近半年來,我都在為自己的原版CD數位化,送上雲端保存,也在雲端用外掛軟體播放。這張《8》專輯,我只有1986年買的卡帶,所以我擺在桌上要用可專轉MP3的卡帶播音器轉成數位檔(機器可見我的照片)。但工作太忙,原版卡帶一直疊放在書桌上,直到這寒假有假期才真的動手轉檔。

恰巧,寒假的備課日,主講人蔡傑爸播了他與不能要求音準的自閉兒吉他彈唱〈張三的歌〉(1986年電影《父子關係》主題曲),搭配蔡傑爸長年辛勤培訓自閉兒各種能力的歷程,我在感動之餘,就把這張有收〈張三的歌〉的《8》專輯列為優先數位保存的行程中。

但卡帶轉數位的結果是令我沮喪的。成果聽起來竟是朦朧的,聲音隔了一層布般地模糊,就算我清潔磁頭也沒用(可能是磁帶表面已經發霉,或是磁性褪頓了)。

於是我上Youtube,看有沒有完整專輯可聽看。網路上也沒有完整的專輯可看到。但我不經意在Youtube找到2016年廣播人馬世芳對李壽全的全訪問。這下,我聽到許多關於該經典專輯的創作背景故事,不由對《8》這張專輯肅然起敬。但我真的忘了,我那時怎會買入這張專輯,難道我那時就很文青嗎?還是,當時我就是純喜歡裡面的主打歌?(其實,我最愛的也僅有「8又二分之一」這首,因為我很喜歡那年代悠長的合成音配樂法)

馬世芳的這段訪問,相當地精彩,裡面講到李壽全、羅大佑、吳念真、張大春這票創作者的社交圈,還有談到一些錄音保存、修復與重新混音等唱片產業的事,聽著,就感覺好像也值得收藏這個「30週念紀念版」專輯。

但,上網到博客來買專輯時,我有點卻步了,這套2CD紀念版正是兩片原版CD的價,在數位服務不難取得的狀況下,我還有點猶豫。我另看到有1990年版的《8》專輯,就三百多元,我突然想,我是不是買這張1990年版的就好了?後來,仔細思量之後,我想,我似乎該為自己的1986年買下一個回憶與見證,所以,下訂吧!而我既然不能承受卡帶轉檔的Lo-Fi低音質,那當然要買馬世芳說整體音質提升的新版。好的,就買新版本的(裡面還有兩本小書冊)。

昨天到貨。聆聽這音樂,音質提升了,但其他沒有突兀的變化,,所以,這還算是我熟悉的專輯。推眼鏡到鼻梁中段,讀著CD的兩小冊密密麻麻文字,我竟就跌入了1986年。

聆聽李壽全、張大春、吳念真....在那時代的徬徨,對未來充滿茫然與悲觀,但我們全都不知不覺地過了30年,現在也沒有很糟糕,反而因為脫離以往的威權和壓抑,好像有更多自在。

順播聽到李壽全原專輯的末曲〈佔領西門町〉,裡面講述1980年代西門町龐克風的青少年,李壽全用憤怒嘶喊的歌聲說:「這樣的孩子,你看過,他們是台灣的少年龐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佔領西門町。」聽此,我突然有點莞爾。對呀,我就是當年那有龐克心的少年,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把頭髮染成淺草綠色的。曾幾何時,我已是國家的中堅成員了,就這樣埋身在各行各業中,只有偶然一次街頭遊行時,我戴過七彩爆炸頭假髮。

聽這首〈佔領西門町〉,我想問李壽全,你們當年看到龐克少年,那時,到底在擔心什麼?

(還是謝謝李壽全的《8》讓我憶回1986年的時代,歌曲裡面有對工作使人異化的省思,有當年高等教育者存有美國夢的現象,還喚起令我惆悵和感動的電影--《父子關係》,以及關於西門町的時空情感。)
轉貼分享金鐘獎廣播得獎主持人馬世芳訪問李壽全談1986年的專輯八又二分之一
【馬世芳/News98/音樂五四三】2016/10/4 深度專訪李壽全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9/01/23

「故事」促成人類的壯舉,但「故事」也殘害人類


「故事」促成人類的壯舉,但「故事」也殘害人類

我覺得哲學論述家朱家安引用歷史學家哈拉瑞的論點評論因去蔣化而有官員被呼巴掌的事是可以類推到很多其他的事件或社會現象的。

朱家安提到:
1.人類常常需要仰賴故事而活。甚至故事還帶來的事業、促成征戰的動力。
2.但人類「應該避免為了不能驗證的故事而去犧牲真實的人。」
3.人類該不該依據故事而行動,指標在於「搞清楚誰會因此受苦」。「守護神不會受苦,人會,所以不該拿人獻祭。」
4.「民主社會的討論當然允許對立,如果有人覺得大家對過去政權的指責不公平,也可以試圖提出論證說明自己的理由。」
5.不要害怕論辯,即使針鋒相對令人不舒服,但若不面對,問題不會自己消失。

呼應到現在的事情,還可聽到很多宗教狂熱份子,為了堅持思考被牽引著走的經典解釋(故事),於是剝奪少數社群的權益,阻絕他人在制度保障之外(讓現實的人受苦)。這種不義,尚未充分討論,但其中殘害,也沒被理解。成之也故事,害人的也是故事。





------------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12/01

一種故意壞品味所訴求的裸露政治

最近我從一個高中同學的臉書貼圖中看到我的香港朋友Newman的照片。我的香港朋友上週在高雄的同志遊行裸露了一大片的身體。然後,我的高中同學就轉貼了Newman站在路邊刷手機的照片,並評論「傷眼睛」「噁心」「傷風敗俗」,底下他的同溫層也紛紛表示「想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其實,Newman這十年來都積極參與臺灣的同志遊行,無不與香港的社群團隊打造扮裝遊行造型,有潔白新娘裝、歐洲貴婦、夏威夷比基尼女郎、或是森巴女郎等等,這次在高雄,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命名其造型為「無紋大斑馬」。而平常,Newman就是跟一般的無髮中年男士一樣在專業領域盡心盡力。

最近我給班上學生看國外的公益廣告:一個燒燙傷顏面受損的人,每年,只有萬聖節時,他去遊樂園時,大家都找他拍照與同坐咖啡杯,就這天,大家自然地接受他的吸血鬼造型與惡魔樣貌。他就這天做自己,有了最自在、最被他人接納的自己。一年,就萬聖節這一天。

回來講我所讀到對Newman的惡評。

難得的遊行並不是日常,相信若有人把萬聖節的扮裝照片放在大過年時當長輩圖傳播,一樣都不合時宜。又彷彿拿著鄉土劇反派的劇照在菜市場對照片的人罵一樣。這樣真是太入戲了。

我們其實不該去掉脈絡地片面看待事情。

所謂「傷眼」的情形也可能是非天菜的人使用健身房、非天菜的人在海灘,受到無趣的人投放個人照片追求.....等等。個人觀感都是可以成立的,但去脈絡地呈現片段,就像是把宗教集會中呼天搶地的靈恩感動表情,放在與性高潮的影片並置一樣,這樣就是去脈絡的惡意呈現。

但有人真的看到裸露或是不喜歡的人會想吐,這感覺不是假的。

我的建議是,若想吐,就去健康檢查吧!因為當天高雄市政府是沒有滿地清理嘔吐物的。由此推斷,會吐的人健康上與心智認知牽連到物體產生的不適狀況,是有需要心理與精神診療的。

退一萬步說,若照片會讓人不適,顯然把讓人想吐的照片亮在場合之外的臉書供大家賞閱,其惡意更不小。

在臉書的論戰中,我引介了香港人Newman對旅遊臺灣的熱衷,我也幫他這次的造型說了些辯護的話。高中同學說,我怎麼對怎樣誇張的事都能找到肯定的價值?我得說: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必須學會欣賞每個人的價值,我必須接納每一種性格的小孩,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擁有各自的人性尊嚴。常常是這個社會太過僵化,用很多的規格套在人的身上。

如果有機會大家讀些性別理論的書,其實,像Newman或是遊行誇張扮裝的人,這些人都是實踐著一種「故意的壞品味(camp culture,又音譯為「敢曝文化」)」的精神,他們嘲諷既有的社會秩序,他們既刺激世人去思辨常規的荒謬,他們短暫地抽離俗世壓力,他們在成就一種不受框架的自我實現。

這種「故意的壞品味」看似挑戰了我們的秩序世界,但這種鋪陳與展演,可以說是一種人格的美學(例如男男姊妹相稱的尖酸對話,或是模擬宮廷劇造成與現實有著反差的趣味,或是網紅黃大謙、小A辣、林進等),我們很難料到,這些鋪陳與展演,會否成為文藝創作,或是娛樂事業的IP素材,但不論如何,經營著「故意的壞品味」,已早就是人間歡樂與解悶的來源,這都是我們社會充滿發展可能的軟實力。

還在對扮裝或裸露批判嗎?透過這些「敢曝美學」好好省思我們的焦慮淵源,好好挖掘出我們內心的大論述,以及警醒自己堅守常規的偏執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7/15

泰國少年受困洞穴救援的一些感人故事與人權的意義

這幾天,我在BBC News的網站再讀到數篇關於泰國少年困穴救援的一些感人故事。

這些故事分別是敘說為何長困洞穴中還能生存、這些受困者被發現但等待救援時親子互傳的家書、志工的影像等等,我看了都不忍感動落淚。

關於受困者還能存活,取決於小朋友原本是要幫小名「夜夜」的大男孩慶生,所以他們買了將近台幣六百的餅乾進去,這些作為慶生用的餅乾是幫他們撐過前幾天很重要的糧食。其他,教練教他們冥想打坐,喝水時教練也告訴他們要取洞壁滲的水,避免喝到污髒的積水,也是很重要的原則。當然,整件事,從慶生、紀律到團結這種緊固的友伴關係,是支持心理素質很重要的基礎。

而我覺得最人道也有人情味的事,就是救援組織在發現受困少年後,安排親子雙方寫下便條家書。BBC的新聞披露了各少年親子家書的一些內容,讀來都令人欣慰與感動。在這生死關頭,親子所書寫的訊息,肯定都是最誠摯與最想傳達給對方的話語。每個小孩都用不同的方式寫出希望父母不要擔心,其餘的訊息有預約出洞要吃炸雞,也有承諾會幫媽媽做買賣。教練的信則是向孩子的父母道歉,並承諾,「我一定會給他們最好的照顧」。從很多訊息指出,教練幾乎沒有吃東西,把食物都給孩子了,一如他平日對孩子都這樣關心。

父母傳入的信,則全都是表達關愛與鼓勵,尚有家長寫著,他們不會責怪孩子,也不會責怪教練,甚至非常感謝教練在洞中照顧他們。.......種種在危難與未知的處境下,這些家書的隻字片語,都是至深之愛的傳達。
如讀者有意讀到這篇感人的報導,請點此篇'Cave rescue: Thai boys and parents send letters of love and reassurance'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44748927

BBC也透過一篇專題,解釋各界的幾個疑問:
■為何進洞那麼深:因為進洞後發現積水出不去,為了躲水越退越深入。
■教練有錯嗎:教練是慶生活動被動受到邀約而去的,該洞這群少年也去過相當多次。
■沒有外國力量,泰國獨立能救嗎:就算排除泰國,全世界也少有洞穴潛水的救援經驗。泰國雖有海豹軍人,但他們的裝備全是廣闊海洋適用的,全世界相當少有洞穴潛水救援經驗的人。而少年失蹤的第一時間,有個長住該地的外國探險家很快地給予洞內結構的資訊。
(更多報導請見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44799779)

另一個很令人感動的視角,就是泰國當地自願去該地幫忙的志工。BBC拍了簡短的紀錄短片,道出了這些不在第一線救援,卻是給了重要後援的婦女和鄉親。

影片中,泰國婦女看到海豹部隊的軍人衣服都是髒污,於是就自願到救援中心幫忙洗衣服,讓救援者可以換穿乾淨的衣服。婦女負責烹煮的人很多,有穆斯林婦女在電視上得知海豹部隊有不少穆斯林軍人,於是前往到現場烹煮穆斯林可食的餐點,作餐時還盡量考慮不管是不是穆斯林都能吃得下的食物。救援現場前前後後的人們,全都有相同的期盼,他們希望貢獻一些心力,讓救援行動能完成任務,讓少年們可以脫困返家。

這就是我覺得該傳播的新聞:讓人的溫情可以傳播和交流,發揚平凡人都有的正義感,讓善的力量感化分歧和冷漠,讓人心可以凝聚。

歡迎您一起來BBC看這個「看見泰國際救援行動的志工」短片
https://www.bbc.com/news/av/embed/p06d4ghj/44799779

還有收到的資訊是,這幾個「泰國洞穴被困少年」各有其生命故事,而且,就是這些都是人權的議題。

在「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的臉書文章說:......其實,12位男孩及教練,多來自貧困家庭或無國籍少數族裔,穿梭在緬甸家鄉與泰國學校、足球賽之間,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他們的故事,猶如泰緬邊境上,無數流離者的縮影~」

在這篇文章有提到一個精通四種語言的少年(緬甸語、泰語、華語、佤語),家裡為了讓他有更好的教育,讓他離開有著戰火的緬甸家鄉,他的語言能力,僅是當地人在多元複雜的邊境地帶的常態。但也因為沒有國籍,許多的少年不能享有旅行、結婚、工作、擁有銀行帳戶等的權利。

所以,世界性的「兒童權利公約」為何這強調擁有國籍的權利,因為,許多的公民權利,都是以國籍的認定給予的。基於人權的保障,國際社會應該賦予享有國籍身份的權利,這是基本人權。曾受困的這些少年,其實不僅僅是少年的生命值得去拯救,還有,他們的生涯、成為公民享有發展的權利,都是可深入與延伸的關心。他們的處境如此,難民的處境也一樣。但無論如何,這個營救事件,不分國籍與身份,全球關心這個事情的人們,都是重視生命的價值,不管受困的是哪國人。

同樣泰國足球少年從洞穴脫困的故事,紐約時報和英國BBC都各自做了「事件包(懶人包)」表達了事件始末。可以比一比,他們各自運用了哪些方式讓人理解全貌。

BBC:'The full story of Thailand’s extraordinary cave rescue'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44791998

New York Times:'‘Still Can’t Believe It Worked’: The Story of the Thailand Cave Rescue'
https://www.nytimes.com/2018/07/12/world/asia/thailand-cave-rescue-seals.html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7/09

從泰國洞穴救援新聞,期望臺灣新聞能從知性與影響規模來呈現新聞價值

幾天之前,泰國小足球員受困洞穴的新聞一直引發我的關心,但臺灣的電子媒體報導得不多,而現在,即使陸續救援出洞,臺灣的電視媒體也仍欠缺廣度和深度,但看到外國媒體CNN、德國之聲、BBC就常可知道很多面向的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對這件事情的關注,有一方面是對地理、求生、救援體系、水文、氣候、地形、地質、人文風俗等都有探究的興趣。所以,當困穴的人在第九天找到仍存活時,我想電視媒體難道不知道如我這樣關心的人不少?但臺灣就是報得不多,有的就是跑個字幕,沒有來龍去脈。

我只好轉看手機點看BBC News,果不其然地,他們有好多篇的報導,包括洞穴的路徑圖、剖面圖等。

我無法理解臺灣的媒體花了很多時間把行車記錄器的畫面佔用節目的時段,或者,把大陸鄉巴佬鬥毆公車司機的事情一播再播,一開始還不標示新聞發生地點,等臺灣觀眾心生此風不可長時,才發現那是不分地大物博中國或是臺灣小地方日常不免都有的尋常事。被騙吸睛幾次後,即使憤而關機或變換頻道,我還是覺得被新聞頻道浪費了生命與白費了注目。

我懇求臺灣電視新聞能不能優先將事件所具備的知性與影響規模列在首位,請媒體不要再將「獵奇」與「製造話題」擺優先。現在的電視新聞,根本已是「娛樂」,這根本不該叫做「整點新聞」,而是「整點新話題娛樂節目」。你擺明叫做「關鍵時刻」、「新聞龍捲風」然後畫面驚聳,語氣高昂,我都OK。但若名稱叫做「新聞」,就不該這麼擺明著操縱情緒且失衡或匿真地報導。以米粉要名符其實,我認為頻道節目沒「新聞」節操與水準的,不該用「新聞」為節目名稱。

還好,還有些國際新聞頻道,讓我這個教學工作者可以理解如何用圖表、圖像並請專家評析,讓難以理解的事(例如,怎麼會在山洞卻難以救援呢?)能讓人容易理解。

這些國際媒體,找了潛水專家來評論,用地理的透視圖講解,他們呈現最近十多日來的雨量統計表,用每小時多少豪米雨量等於多少個游泳池的水來比擬,然後,還有家屬的祈神和心聲,政府的作為、民間與國際援助的介紹。而這深度報導,代表有國際關注的新聞價值。臺灣電視新聞看起來就是膚淺。

這個泰國的救援事件,近兩天我在關鍵評論與新頭殼之外,報紙終於有多點深度與廣度的分析和報導了。
這裡有其中之一的本土報導(但這篇還是太簡單了):〈為什麼是不可能的任務?!泰國洞穴救援難處一圖看懂〉http://newtalk.tw/news/view/2018-07-09/130678

真的,還是盼望臺灣新聞能從事件的知性與影響規模等指標來呈現新聞價值,讓臺灣人民可以有廣度與深度的資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8/04/06

可以跟我這樣玩臺東市 (台東市區自助遊指南,含Google Map)

台東機場


這一趟台東的旅行,我是從台北搭飛機到台東,當地的旅途採用的是公車以及租機車的方式前往,我所設定參訪的景點,也都還環繞在台東市周圍。如果各位有意照這種方式旅遊,歡迎您逛我的部落格。

這次我在台東停留四天,但第一天是晚上到達,談不上開始觀光;第二我整天都是公務的活動,真正可以玩的其實是第三天整天,其他都是零碎的時間。但就算零碎的時間,大概也有兩個晚上自由行動,於是我就用一天半在臺東的旅行概念,來為大家介紹我的旅程。

這個旅遊指引向大家介紹,晚上可以到哪裡吃,如果只有一整天可以逛哪邊,歡迎大家參考與閱讀。使用這篇部落格我得聲明,台灣各地的旅遊設施正在不斷地升級,風景區也不斷有建設,我定位我這篇的意義,最主要是呈現景點與景點間的相對位置,並且寫下我狹窄見聞中深刻感受好看、好吃、好玩的事,至於這些地點的詳細細節,歡迎大家找到各關鍵字再延伸或深入去訪查,您可使用我下面的google map(谷歌地圖),歡迎您點選我設定的紫色棋子標誌,可進一步取得坐標。

這次到達花台東的方式,我搭乘立榮航空,這是我比較信賴的航空公司,而我的旅伴A.搭乘的是華信航空,A.到達台東的時間是晚上19:30。我查臺東的公車路線時刻表,發現晚上19:00以後,航空站發車的公車非常的少,但我有注意到有一班晚上19:40發車的公車,這班車,簡直可說是為這一班華信班級而設。

但情況其實非常緊迫,因為要提領行李,還要出站,更要確保飛機沒有誤點,這是很大的賭注,我的B方案是,如果公車跑了,那就是搭計程車了。除了計程車,還有哪些其他可能呢?我曾經盤算走超過1.5公里以外,到達有公車的重要路口等候公車,但從地圖判斷,我的旅伴腳不能走太久,實在是不可能這樣。最後,很幸運的,我的盤算正確,我有賭贏19:40這班公車。
我所搭的立榮航空台北至臺東的飛行軌跡

 一.從台東機場搭公車到市區

我們這次在臺東選擇住宿臺東縣公教會館,該旅店位於舊臺東火車站(已不使用)附近,而旅店所在的一帶,才是臺東市真正的市區。我建議各位旅人不要選在火車站臺東新站或臺東機場附近住宿,因為那些地方不但算是偏遠無趣,根本不算具有臺東市的城鎮屬性。

我還記得這裡所寫的臺東旅行,我跟我的旅伴在晚間19:30一下機,很快地提領行李並衝出機場大門,那時已經有一台普悠瑪客運大巴士已經停在公車等候區了。【臺東機場公車搭乘處 (22.75558, 121.1073】幾乎是我們上車後,車子就開了,而且車上就只有我們兩位乘客。這公車司機放的音樂很特別,全然就是嘻哈音樂的Dub音樂版,車內有重低音,暗暗的車內妝點若干顆LED小燈,頗有夜店的感覺。

【臺東機場公車搭乘處 (22.75558, 121.1073)】
【公車於臺東轉運站下車點(22.7526, 121.14733)】
【我所知的鼎東客運臺東機場至臺東市區時刻表 https://photos.app.goo.gl/e0HzrI785Y4Zeypp1
【我所知的普悠瑪客運所有路線時刻表 https://photos.app.goo.gl/y0gvxIMwdMKSrhnf1
【鼎東客運官網https://goo.gl/ROSo2E

從機場搭乘公車到市區請注意右側會經過舊鐵道與貨運火車陳列的台糖園區,左側會將經過公東高工(聽說裡面的教堂建築甚有代表性),然後到達舊市區,會繞成半個圈,我因在夜晚搭乘,所以可以往車右側望到熱鬧的臺東市觀光夜市。

二.台東觀光夜市散步地圖

這次在台東,我選住在台會館。因隔日有公務在身,所以第一晚我沒亂逛,大致是在公教會館附近的牛排餐廳用晚餐。公教會館周圍有多家的牛排餐廳,我選在麥當勞對面的餐廳用餐。臺東公教會館位置有其優勢,在旁邊有麥當勞,向西過個馬路立刻可以到鯉魚山步道,向西南走過同個馬路就是舊火車站範圍的綠地園區、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以及台東鐵道藝術村。公教會館亦有提供腳踏車,騎腳踏車可以逛由舊鐵道所改建的鐵馬道,甚至可騎到火車站臺東新站(完善的舊鐵道鐵馬道路網,請自行查資料)。其實也不一定都要選熱門的臺東公教會館,在我的夜市散步地圖中,鄰近「台東轉運站」的這些飯店、旅館都是走幾步路就可到達我上述所講的地方。


我在第二日白天的公務活動後,傍晚從公教會館出發,沿著正氣路向東南方而下,會進入台東觀光夜市,這個夜市是由商攤遍佈在正氣路上所形成的。夜市路上非常地熱鬧,路旁與路的中間全都是賣小吃的攤販。我們這次忍住夜市上的小吃,走向大同路上「榕樹下米苔目」(我採外帶。小心,一碗肉燥米苔目會讓肚子填飽,所以我建議點一碗,自備餐具跟旅伴分食);與我不同,我的旅伴前往幾步外的「藍蜻蜓炸雞店」點餐。(地圖中每個紫色小旗都是我停留的地方,讀者可用滑鼠點擊紫色小旗,將有詳細資料)

依照美食地圖,我特別再繞至正氣路南端的地方,這裡有「林家臭豆腐」,跟我熟悉台北、台中的臭豆腐很不一樣。這裡的臭豆腐是小方塊式的,他的醬汁較清澈,帶點醋酸,與酥皮的臭豆腐和泡菜形成很可口的配方。
林家臭豆腐
林家臭豆腐

 回到南京路上,也就是在公教會館前對面(相對於南京路游泳池的對面),有家七里香水煎包/滷味店,他們的水煎包相當大顆且餡汁滿溢,購買時請預知還要留多少肚子吃觀光夜市的小吃,一棵水煎包也足以當正餐了。
臺東七里香水煎包/滷味店





三.臺東山海鐵馬道(腳踏車)/全日自租機車的行程
基本上,若要規劃一整天的臺東市休閒行程,要騎機車或騎自行車環繞臺東市,只能二選一。也就是說,如果有兩個整天的臺東市假期可用,我建議第一天上午走鯉魚山的步道,下午則騎臺東舊鐵道鐵馬道,看是騎到哪個地步都行。第二天,則是騎機車繞行臺東市(後面我有附參訪路線地圖)。

舊鐵道 鐵馬道旅遊方案 A

這個方案適合親子同遊,不要求匆忙去很多地方,就好好感受旅店附近的鯉魚山步道、散步或騎車在規劃良好的舊鐵道路線,然後好好地在舊的臺東火車站場研究三角形鐵道迴轉道,並在鐵花音樂聚落聽現場演唱並用餐。

台東舊鐵道 鐵馬道--(上排)鯉魚山側鐵馬道路景,(中上排)跨越太平溪,(中下、下排)馬蘭車站及中油側線。過馬蘭車站往台東新站方向續行,右側是台東糖廠。
 我特別推薦用腳踏車騎上這條由舊鐵道改造的鐵馬道,這種鐵馬道因為原是給火車走的,所以基本上不會有劇烈的上下坡,路段全是平緩的。而這條鐵馬道我從舊鐵道園區(舊火車站)往北騎至接近臺東縣議會處,我發現約有四段風光特色,每一段都有其特有的樹種主題,所以騎來頗能享受視覺的變化,但又不至於凌亂紛雜(請見下面地圖,在鐵馬道用了4段不同顏色的線段,代表主題樹種的變換)。

我個人特別喜歡馬蘭車站景點一帶的鐵道風光。鐵馬道在接近「馬蘭車站」時,軌道開始分岔,軌道區變得寬敞。在近馬蘭車站房時,會先看到有通往中油廠區的側線,而場站區還有供鐵道調度的瞭望塔室,這個瞭望塔為中式八角亭屋之造型,相當具有特色。馬蘭車站是個小小站房,觀察軌道分岔與併合,想像工業能源列車在此的調度,非常地有意思。

鐵馬道過了馬蘭車站,另有側線痕跡,應是糖廠的側線。原鐵道主線旁的糖廠長屋倉庫,目前已成為文創手工店專賣店。




如果一整天的行程有考慮像我這次租機車的方式,那我建議像我們一樣早早起床,然後08:00前往臺東大學知本校區、臺灣史前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這套旅遊的規劃我命名為「知性體驗冷熱好吃遊」。而這只是大約半天的行程,回到旅店大約為14:00。

知性體驗冷熱好吃遊 旅遊方案B


路線:臺東市區旅店→臺東大學知本校區圖書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月形石柱→卑南文化公園→卑南包子店→卑南豬血湯店→台東糖廠→台糖冰店→回到旅店午睡

這套路線有幾個前提:
1.機車請提前一天租借,因為機車行不會那麼早開門營業。我們租借的方案是125c.c.機車,一天租金約300~350元(含有安全帽)。
2.逛臺灣史前博物館有可能需要1小時半至2小時半。 如果想要好好吸收新知,花了整個半天在博物館內都是非常享受的事。但時間大餅就是被瓜分佔用,所以這裡有取捨的考量,由您決定。
3.因為我通常跟旅伴的這趟旅行沒有長輩與小孩,所以我建議親子同遊還是採取我的舊鐵道旅行方案A最適宜。
4.以下為我的旅遊方案B「知性體驗冷熱好吃遊」,請參考下面我的google地圖,點選標註點可以看到坐標。

以下,我分別介紹各個旅遊點最有價值的部分--


停留點1:臺東大學知本校區--這個校園最有名的就是如馬雅金字塔的圖書館,圖書館依傍在校園湖泊之旁,映照出漂亮的建築倒影。在圖書館內,亦能遠眺北望臺東市的繁華,南望青山、晴空與綠野。
臺東大學知本校區圖書館與自圖書館內眺望
在停留點1與停留點2之間,我要介紹臺灣史前博物館--我前次用徒步的方式,在冬季酷陽之下,從臺東縣公教會館任性地徒步走舊鐵道鐵馬道,再走縣道,走到康樂火車站 ,問了背包客洋人才知目的地已近。這個博物館展覽非常豐富、知性與精良,一次瞭解人類的自然歷史與原住民的文化,在裡面逛,讓我把酷曬的苦都拋了。經過這次經驗,我誠摯建議背包客若要前往臺灣史前博物館,請搭火車到康樂火車站,絕對比走路好。想知道我任性地堅持走路(6公里)到臺灣史前博物館走了多少冤枉路嗎?請看地圖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o62N9i7ej5x8UGtArwe8-b8onCQ&usp=sharing
在我的方案B騎機車從臺東大學知本校區出發後,請向北切往台9縣公路,在豐田路口右轉可到達史前文化博物館。
 
停留點2:月形石柱--這是位於臺東新站火車站後站的秘境,一個立起的石柱,顯現出古人類的文明。我們將機車停在月形石柱旁的草地,在石柱圍籬旁邊有個拱形人行陸橋,走過去即是卑南文化公園。

月形石柱遺址就在後火車站旁,走過一個人行陸橋,即正式進入卑南文化公園


停留點3 :卑南文化公園(卑南遺址公園)--這個遺址公園有時會與臺灣史前博物館混淆在一起。怎麼區別呢?一個是開放場域的公園,另一個是以室內為主的博物館。但兩者相同的是,都是相當具有學術性與知識性。卑南文化公園主要呈現的是卑南考古遺址所挖掘的學術研究過程。我進入的路線首遇巨大的搭簷空間,其內陳列考古挖掘的考古坑區,並有標示當初發現石棺與宗教飾品之處。這園區範圍不小,整個走完會花很多時間,並有日曬的煎熬。(園區導覽圖按此處


停留點4 :卑南包子店--逛了一些景點,肚子餓了,請到卑南包子店。因為包子店生意很好,有時取了號碼牌,還可能等20分鐘才能取件。

停留點5 :卑南豬血湯老店--說真的,這豬血湯好喝。豬血很大塊,口感咬下有些彈性,但又不是橡皮般地討厭,韭菜非常恰到好處提出香味。我這次採外帶,看到顧客絡繹不絕進入佔滿圓桌,看到做生意的人勤快不休的切滷味上菜,等候時有點遙遙無期的感覺,但有可坐的等餐區,拿到外帶豬血湯時,我真高興他們的好記性。

停留點6 :臺東糖廠園區入口處--我是鐵道迷,對於側線鐵道我總是充滿好奇。這個園區有相當多的軌道保留,也有列車、火車頭陳列。比較特別的是軌道會深入倉屋區域。(園區導覽圖按此處)

停留點7 :台糖貨運火車與倉運月台
停留點8 :台糖冰店--這裡有冰棒、冰淇淋,鳳梨冰棒是基本款各地都有,但最具台東特色的是洛神花冰棒與釋迦冰棒。(臺東的名產是洛神花與釋迦)
臺東糖廠與(右下)台糖冰店

停留點9 :公東高工〔公東教堂)--我一直有聽聞這個教堂的特別,不過沒有親自造訪過。但我認為這是路徑上值得推薦的點。

停留點10:這樣繞了臺東市一圈,絕對超過大半天囉!如果繞回來的時間是下午14:30左右,我建議大家跟我們一樣回到旅店休息與午睡。因為臺東夏天的太陽實在太毒辣了。



 四.臺東海濱、河濱公園午後之旅

繼上半天的旅遊路線方案後,我建議下午最熱的時間在旅店小憩,大約是16:00後,可以再利用機車前往下列建議的旅遊地點 。我從停留點1到停留點14,從陽光西斜以至到天色昏暗,我建議回到鐵道藝術村的音樂餐廳用餐,或者在臺東觀光夜市吃小吃,然後一天的旅遊行程告一段落。


停留點1 :租機車處
停留點2 :台東天后宮--這是臺東市的媽祖信仰的信仰中心,有佔地非常廣闊的廣場。

台東天后宮

停留點3:海濱公園--這是散步的好地方,一邊看到漂亮的山形,一邊是浪濤聲的海岸,如有閒情逸致,可以消磨許多時光。我是騎機車循著南海路來到海濱公園,裡面完善的步道我都沒走到,但可以感受這裡步行的享受。

停留點4 :台東市湧泉運動公園--這裡是一處規劃完善的湧泉游泳池。我對湧泉充滿敬意,那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這裡的湧泉泉水豐厚到可以灌滿競賽規格的大泳池,而且臨海這麼近,居然還可以是淡水。(台東海濱公園導覽圖按此處)
臺東市湧泉運動公園
停留點5 :萬善廟前海濱

海濱公園萬善廟前的海景

停留點6:台東濱海公園大相框--拍照的好地點
  
停留點7:國際地標〔海濱公園)--這裡有個瞭望臺,造型像鳥巢,也的確有很多鳥棲息於穹頂內外。在瞭望臺內的地上,標註有視線看出去可以指向綠島、蘭嶼、菲律賓等等地方。
台東國際地標
 停留點8 :通往臺東森林公園的吊橋( 22.75391, 121.16434)--google地圖說,底下的溪流是卑南大圳。
台東海濱公園通往琵琶湖與台東森林公園的銜接吊橋

停留點9:琵琶湖觀景臺--這次我沒有進入到琵琶湖,因為天色已經昏暗。從停留點9至停留點10若要逛,需要整個半天。我的想法是,現在我已經造訪臺東市多次,如果以後再訪臺東市,我就要好好地看看這邊的規劃。


停留點10:通往臺東森林公園--以前的臺東市在某些季節卑南溪河床的風沙飛揚,影響整個臺東市的居民生活,後來在卑南溪畔種植大量樹木,形成今日的台東森林公園。
 

停留點11 :前往臺東市區請勿下此閘道。下面的公路將繞一大圈切往火車站台東新站一帶。
停留點12:富岡漁港--前往綠島、蘭嶼搭船的漁港。
停留點13:通往小野柳風景區
停留點14 :臺東森林公園入口
停留點15:原住民文化會館--這裡是旅店,不是觀光區。
停留點16:寶町藝文中心
停留點17: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

停留點18:歸還機車的機車行

 (停留點9、10、14、16、17這次我並沒有進入逛,標點僅供參考)


 以上文章標題一、二、三、四內容,適合一個半天的旅行。裡面有一個晚上的夜市散步旅程,另有上半天與下半天的整天租機車旅行的行程。

於此,我的臺東市旅遊心得與建議大致要告一段落了,不過,想以推薦大家到臺東農會超市買伴手禮做個收尾。臺東農會超市位於台東縣台東市新生路195號,其實可說就在我住的臺東縣公教會館旁邊的路上,非常適合在搭車離開臺東市前進入逛一下(22.75549, 121.14464)。在超市可以買農會的產品當伴手禮,例如初鹿鮮乳薄餅、紅黎米果、洛神花飲品,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名產。(臺東農會超市的地圖,請參考我的「臺東舊鐵道散步/腳踏車行程地圖」停留點20)

就這樣,希望這篇旅遊心得對大家理解臺東市區的玩法有點幫助。(文章與照片所有權歸 酷叟也夫子 擁有)


 ●以下是我日後想去參訪的地方:
原台東神社忠魂碑(位於鯉魚山南側)
台東公園
卑南豬血湯台東店
台東美術館
海山寺
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
賴馬繪本館
星星部落景觀咖啡(我曾去該地看過夜景,剛好看到末班飛機降落,然後機場關閉跑道燈光)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